在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下,共享經濟模式蓬勃發展,網約配送行業作為典型代表之一迅速崛起。伴隨行業快速擴張,網約配送員的勞動關系認定問題日益凸顯,這不僅關系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維護,更對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經濟秩序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筆者認為,亟須從立法、執法和行業自律等層面入手,建立適應平臺經濟特點的新型勞動關系認定標準,真正實現平臺經濟發展與勞動者權益保護之間的平衡,推動共享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網約配送員權益保障的意義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蓬勃發展,外賣、快遞等即時配送服務日益融入人們生活,網約配送員作為這一新興業態的關鍵從業者,數量持續攀升。據統計,截至2024年,我國網約配送員數量已達1200萬人,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領域。然而,該群體的權益保障卻存在一些短板。在勞動報酬方面,配送員薪資結構復雜,部分平臺抽成比例過高,導致配送員收入不穩定。在勞動安全方面,配送員有時面臨交通風險。此外,他們工作時間也普遍較長,休息難以得到保障。這些問題不僅影響配送員的生活質量,還制約著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因此,網約配送員的權益保障具有多個層面的重要意義。
第一,從勞動者個體來看,網約配送員通過辛勤勞動獲得報酬,以支撐家庭生活。保障他們的權益,意味著確保其能獲得合理薪酬。同時,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勞動保護,如購買意外保險,能在其遭遇交通事故等意外時,給予經濟的支撐,避免家庭因病返貧、因意外陷入困境,讓他們能夠安心工作。
第二,從行業發展來看,完善的權益保障制度是吸引人才、穩定隊伍的關鍵。當前,網約配送行業發展迅速,人才需求量大。若權益保障不到位,人員流動率就會過高,導致配送服務質量不高。當配送員權益得到充分保障,他們對工作的滿意度和忠誠度提升,會提高配送效率與服務水平,進而推動配送行業的良性發展。
第三,從社會層面來看,保障網約配送員權益彰顯了社會公平、正義。他們為社會創造價值,應享受同等的勞動權益保障。這不僅是對他們勞動付出的尊重,更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公平對待每一名勞動者的社會,更具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減少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總之,網約配送員權益保障關乎個體幸福、行業興衰以及社會和諧,只有重視并切實落實權益保障工作,才能使新興職業釋放更大能量,為社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二、網約配送員勞動關系認定的困境
(一)法律適用的模糊性
當前,現行勞動法律體系在應對網約配送員這一新型用工群體時還不夠完善?!吨腥A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構建的勞動關系認定框架主要針對傳統工廠、企業等固定場所、固定時間的雇傭模式。此類模式以書面勞動合同為重要依據,且用人單位對勞動者具有明確的管理與指揮關系。然而,網約配送員與平臺之間的關系呈現出顯著的靈活性和多樣性特征。實踐中,平臺與配送員之間往往缺乏書面勞動合同,轉而采用合作協議、勞務合同等替代形式。這種合同性質的差異導致傳統勞動關系認定標準難以直接適用于新業態領域。
(二)合同簽訂的不規范性
在實踐中,部分平臺基于規避法律責任的考量,傾向于與配送員簽訂勞務合同或其他形式的合作協議,而非正式的勞動合同。此類合同在內容設計上往往弱化或模糊處理配送員的權益保障條款。在勞動報酬計算方式與支付周期、工作時間限制、休息休假權利、社會保險繳納等關鍵事項上,要么規定含糊不清,要么直接免除平臺責任。此外,即便簽訂合同,由于配送員在雙方關系中處于弱勢地位,所以他們普遍缺乏對合同條款進行實質性協商和修改的能力,只能被動接受平臺提供的格式合同。這種合同簽訂的隨意性和不規范性,不僅導致勞動糾紛發生時配送員難以有效維護自身權益,也為勞動關系的準確認定帶來了實質性障礙。
(三)工作模式的特殊性
與傳統勞動關系中固定工時、固定場所的工作模式不同,網約配送員可自主決定上線接單時間。他們既可連續工作,也可分段作業,工作地點則隨訂單需求在城市范圍內動態變化。以某一典型工作場景為例,配送員可選擇在早高峰時段集中配送早餐訂單,午后休息調整,晚間繼續承接晚餐配送任務,其服務范圍往往覆蓋城市多個區域。這種靈活的工作模式使得平臺對配送員的管理邊界變得模糊:雖然平臺提供了訂單信息、配送規則等基礎服務要求,但配送員在實際工作中仍保有較大的自主決策空間,如接單順序的選擇、配送路線的規劃等。這種管理方式的特殊性,使得傳統勞動關系認定中基于管理與被管理關系的判斷標準難以直接適用于此,增加了勞動關系界定的復雜性。
(四)多元主體關系的復雜性
網約配送行業的運行涉及多重主體,包括平臺運營方、第三方合作商、勞務派遣機構及配送員自身,這種主體關系的復雜性進一步增加了勞動關系認定的難度。為優化成本結構與風險分擔,平臺通常將部分配送業務外包給第三方合作商,而后者可能通過勞務派遣方式組織配送員。在這種多層次的業務架構下,配送員與各主體間的法律關系呈現明顯的模糊性。當發生勞動糾紛如工傷賠償或薪酬爭議時,配送員往往難以明確責任主體。平臺可能援引外包協議推卸責任,第三方合作商則可能主張其僅為勞務派遣協議的履行方,而勞務派遣機構也可能以各種理由規避責任。這種責任主體的多重性與不確定性,使得配送員的權益保障面臨嚴峻挑戰。
三、網約配送員權益保障策略
(一)健全法律法規體系
立法機關應加快制定共享經濟領域勞動關系認定的專項法律法規或司法解釋,明確界定網約配送員與平臺、第三方合作商之間的法律關系。具體而言,立法機關應建立多維度的認定標準,綜合考慮平臺對配送員的管理強度、報酬支付方式、任務分配穩定性等核心要素。當平臺對配送員的工作時間、任務安排實施實質性管控,且配送員主要經濟來源依賴于該平臺時,立法機關應當認定雙方存在勞動關系,并要求平臺依法履行用人單位義務,包括但不限于為配送員繳納社會保險、提供勞動保護等配套措施。同時,立法機關應針對網約配送行業特點,細化勞動者權益保障條款,科學設定工作時長上限、強制休息制度、最低報酬標準及支付方式等具體規范。例如,可規定配送員每日工作時長不得超過一定時間,連續工作一段時間后應享有強制休息時間,勞動報酬須按訂單完成情況及時足額支付,嚴禁任何形式的克扣或拖欠。
(二)完善監管執法機制
第一,市場監管部門、勞動監察部門等相關監管主體應構建健全常態化的監管體系,對平臺及第三方合作商實施定期檢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結合的監管模式。重點核查勞動合同簽訂、薪酬支付、社保繳納、勞動保護等關鍵環節,對違法行為采取“零容忍”態度。一旦發現平臺通過合同條款規避勞動關系或侵害勞動者權益,執法機關應立即責令其整改并依法予以處罰,包括但不限于罰款、停業整頓等懲戒措施。
第二,數據監管部門、勞動權益保障部門等相關主體應加強對平臺算法規則的監管審查。鑒于算法規則直接影響配送員的工作強度與收入水平,監管部門應建立算法備案與審查制度,要求平臺公開核心算法邏輯,并對算法規則的公平性、合理性進行專業評估。對于平臺存在壓榨勞動者、導致過度勞累或收入失衡的算法設計,監管部門應責令平臺限期優化調整,確保算法規則符合勞動保護的基本要求,切實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三)建立集體協商機制
第一,相關勞動權益保障組織與行業監管部門應積極推動配送員組建或加入工會組織,以提高其組織化水平和集體談判能力。工會作為勞動者的法定代表,可與平臺或第三方合作商展開平等協商,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保護及職業培訓等核心議題達成集體協議。例如,工會可代表配送員與平臺商定合理的提成比例、加班補貼標準及休息休假制度,確保配送員權益在協議中得到充分保障。
第二,政府應通過立法和政策引導,為集體協商機制的建立和運行提供有力支持。以云南省鳳慶縣為例,鳳慶縣總工會深入網約送餐企業調研,通過召開企業法人代表座談會、職工代表座談會及開展問卷調查等方式,全面了解企業和職工的訴求,最終將派單單價、勞動關系確定、勞動安全保障、職工福利及行業技能培訓等8個問題列為協商重點,并形成初步協議草案。在協商過程中,該縣總工會還積極聯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商、市場監管、交通運輸、工業和信息化等部門協同推進,提供法律法規和政策指導服務。協商成果體現在《鳳慶縣2023年網約送餐行業工資專項集體合同(草案)》中,明確規定最低派送單價不低于每單4元,超遠配送另行計算;外賣送餐企業派送員日平均派單量不得低于20單,超過65單后應給予獎勵;管理人員須簽訂勞動合同,派送員須簽訂勞務協議;企業每年為職工提供一次免費體檢等。這一機制有效保障了配送員的合法權益,為行業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
(四)保障職業安全
平臺及第三方合作商應當構建健全配送員職業安全教育培訓體系,重點開展交通安全法規、配送服務規范及應急處置技能等專項培訓,通過開展專項培訓,能夠增強配送員的安全意識,讓他們掌握相關的防范技能,有利于保障職業安全。同時,平臺及第三方合作商應積極參與國家靈活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工作,并探索多元化商業保險保障機制,從根本上切實提升多層次安全保障水平。自2022年7月起,我國在北京、上海、江蘇、廣東、海南、重慶、四川等地針對出行、外賣、即時配送、同城貨運行業開展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工作,加強對這一群體的職業安全保障。
結 語
為切實維護網約配送員的合法權益,通過立法完善和監管創新,可以在保障勞動者權益與促進行業發展之間尋求平衡點。這種平衡不僅有利于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更能為平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從長遠來看,立法機關完善新業態勞動法律體系,既是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障。筆者建議,立法機關應當繼續深化對新業態用工模式的研究,不斷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為促進社會經濟良性發展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
(作者單位:韓國成均館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