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推動下,個人信息的流動性和可獲取性極大增加,這帶來了信息泄露、濫用和侵犯隱私的風險。為了應對上述挑戰,許多國家和地區已經相繼出臺了關于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法規,例如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和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這些法律的實施有助于規范信息收集、傳輸和使用的行為,保障個人隱私和信息安全。然而,現有的法律機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尤其是在跨境數據流動、企業數據收集合規等方面較為突出。因此,構建更加完善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律機制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
一、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需求
隨著數字化、信息化的迅猛發展,個人信息保護問題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個人信息是指可以識別特定自然人身份的各種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姓名、地址、電話號碼、身份證號碼、電子郵件、健康狀況、行為軌跡等數據。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的應用,個人信息的收集和利用范圍日益擴大,但與此同時,個人信息泄露、濫用、交易等問題層出不窮,這使得對個人信息進行法律保護的需求顯得尤為迫切。
首先,個人信息泄露給社會和個人帶來的安全風險巨大,除了基本的身份信息外,個人信息的保護應當包括涉及個人隱私、行為軌跡、消費記錄等敏感數據,確保法律保護涵蓋所有形式的信息。尤其在隱私和安全領域,惡意收集和濫用個人信息可能導致詐騙、身份盜竊、網絡暴力等一系列嚴重后果。例如,(2020)浙0192民初10605號非法買賣個人信息民事公益訴訟案,被告人孫某未經他人允許,在互聯網上公然售賣他人的個人信息多達4萬余條,嚴重損害了他人的個人權益。因此,需要立法機關通過法律手段對個人信息的保護進行規范,確保信息主體的隱私權利不受侵害。
其次,隨著互聯網企業和社交平臺的快速發展,個人信息的交易和濫用已經成為全球性的難題。對這一問題的有效遏制離不開法律法規的約束和嚴格執行。例如,浙江省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的(2020)浙01民終10940號案件,被譽為“人臉識別”第一案,該案當事人郭某購買野生動物世界雙人年卡,由于不滿某野生動物園對于入園方式由指紋識別變更為人臉識別故要求退卡,在無法協調的情況下開始了訴訟,并由此展開了園區是否需要刪除郭某相關個人信息的法律討論。從一件平常的“退卡”糾紛,演化為通過法律途徑維護了個人信息的私密性,體現了新時代法治對于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要性。
最后,隨著跨國數據流動和信息共享的增加,個人信息的保護呈現出國際化、跨境化的趨勢,這要求法律機制不僅要適應國內環境,還要與國際社會接軌。2023年12月10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共同制定的《粵港澳大灣區(內地、香港)個人信息跨境流動標準合同實施指引》正式公布并施行。該文件旨在針對近年來出境個人信息流動大、政府對個人信息保護措施不健全的問題的問題進行個人信息跨境流動監管。三個地區作為出入境流量較大的區域,共同制定該文件,是共同對于個人信息跨境保護的很好的示范,具有很強的引導作用。
因此,建立健全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律機制,不僅能夠提高社會整體的安全性和可信度,也能夠為信息技術的健康發展提供法律保障,保護公民個人隱私不受侵犯,維護社會秩序與公民權利。
二、個人信息保護法律機制的現狀分析
盡管已有部分法律規定了信息主體的隱私保護權利,但由于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現有法律的適應性和前瞻性尚顯不足。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雖然盡可能的將互聯網時代的個人信息保護規則涵蓋,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導致法律難以有效跟進技術發展的步伐。特別是互聯網時代下,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應用,其本質是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來實現信息的快速分析、傳遞。在其眾多的特性中,最突出的便是“黑箱”特性,該隱蔽特征與個人信息保護的沖突最為尖銳。如何正確利用互聯網技術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保障個人信息不受侵犯,是我國立法和實踐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同時,跨部門協調與多方監管仍然存在漏洞。政府部門雖然已經采取了一些監管措施,例如,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依據《網絡安全審查辦法》對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進行網絡安全審查,發現其存在過度收集乘客人臉信息、剪切板信息,過度搜集司機身份信息,甚至收集乘客行為軌跡信息等多種侵犯個人信息安全的行為,最終對滴滴公司及相關負責人依法作出巨額的行政處罰。但由于缺乏統一的標準和協調機制,國家網信辦的力量還不足以完全及時、全面的保障各方面的個人信息安全,且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和政策協同不足,直接影響了監管效果。
此外,部分企業缺乏合規的內部管理體系和信息保護意識,一些企業往往通過收集和使用個人信息來獲得商業利益,但未必嚴格遵守相關的法律要求。個人信息保護的公眾意識和社會教育體系尚未健全,民眾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知識相對匱乏,法律執行過程中缺乏足夠的支持和認同。因此,盡管個人信息保護法律機制在逐步完善,但在法律適應性、跨部門協作、企業合規以及公眾教育等方面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三、個人信息保護法律機制構建路徑
研究
(一)加強立法,明確權利與責任
國家立法部門必須通過法律明確界定“個人信息”及其范圍,確保保護的對象具有清晰的法律界定。其次,立法應保障信息主體的知情權、同意權和訪問權。信息主體應明確知道其個人信息被收集、處理的目的、方式以及可能的風險,并能夠隨時撤回同意或要求刪除其信息。此外,立法部門應當規定信息主體對其個人數據的控制權,包括對數據修改、訪問和刪除的權利,保證個人能夠有效行使其信息控制權。
針對新興的跨境數據流動、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新技術帶來的隱私風險,立法部門應及時更新相關條款,規范數據處理方的行為,保護信息主體的合法權益。例如,杭州互聯網法院(2020)浙0192民初10993號案件,公益訴訟起訴人發現某短視頻App允許非法利用兒童個人信息注冊賬戶,利用后臺算法侵犯個人隱私,嚴重侵害社會公共利益,最終App所屬公司承擔了相關的民事責任。可見,針對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法律規制任重道遠。
(二)完善跨部門協調機制
政府應建立信息安全主管部門,負責統籌協調各個監管部門的工作,避免監管職責的重疊與盲區,確保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法律規定的一致性。
跨部門協調機制還需要構建信息共享和反饋機制。各部門在執行個人信息保護時,應及時共享有關數據泄露、違規行為等信息。通過建立有效的數據交換平臺,確保相關部門能夠實時掌握問題的根源,并迅速采取補救措施。此外,有關部門應當不定時評估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實施效果,并對法律的執行情況進行調整和優化,確保法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最后,加強法律執行的聯動機制。在個人信息保護過程中,法律的實施和監管并非單一部門能夠完成的任務。在出現數據泄露或濫用的問題時,公安、工信、市場監管等部門需要迅速聯動,采取緊急調查、取證、懲罰等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數據泄露的風險和對個人的傷害。同時,跨部門聯動能夠有效打擊跨行業、跨地域的違法行為,避免出現監管空白。
(三)推動全社會的共同參與
首先,企業作為信息處理的主體,應當強化自身的社會責任意識,確保其在收集、存儲、使用和傳輸個人信息時嚴格遵守法律規定,并采取必要的技術和管理措施,保障信息安全。企業應將個人信息保護作為企業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完善的數據保護制度,并定期進行風險評估和合規性檢查。
其次,推動企業與社會共同參與信息保護,構建全社會參與的機制。政府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和普法活動,教育消費者如何識別信息泄露風險、如何應對個人信息遭受濫用的情況。同時,推動媒體、NGO等社會力量參與其中,通過媒體監督、輿論引導等方式,促進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減少信息泄露事件的發生。企業也應主動與消費者建立信任關系,提供透明的信息保護措施,在數據使用過程中尊重消費者的知情同意權。
另外,企業應與政府、學術界、專業技術機構等合作,制定和更新個人信息保護標準與技術規范,并共同參與行業自律組織的建設。只有社會各界的力量集結在一起,才能形成強有力的信息保護網絡。以2023年在上海舉辦的“新思路·新探索·新作為”個人信息保護論壇為例,在中央網信辦的牽頭下,上海市互聯網業聯合會、上海報業集團等來自學界、業界、媒體單位和政府部門的多方人士共同為個人信息保護貢獻新觀點、新途徑。這種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專題討論活動,更有利于在全社會形成個人信息保護的共識,推動大數據時代信息保護向更好發展。
(四)加強公眾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意識
加強公眾教育與普法,增強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意識與素養,是保障個人信息安全的基礎措施。首先,政府應當加大對個人信息保護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通過電視、廣播、互聯網等多渠道平臺,普及個人信息保護知識。
其次,學校、社區等基層單位應當發揮重要作用,普及法律知識,增強民眾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素養。可以在中小學教育階段設置個人信息保護相關課程,使學生從小樹立起保護個人隱私的意識;在社區開展面向不同群體的講座、座談會或線上培訓,幫助公眾更好地理解個人信息的保護要求和應對信息泄露的基本方法。
此外,政府和相關組織應加強對公眾的法律援助服務,為受侵害的民眾提供法律咨詢和支持。通過提供便捷的投訴渠道和解決途徑,幫助公眾在遭遇個人信息泄露或濫用時,及時采取法律手段進行維權。這不僅能增強公眾的法律意識,還能強化他們的法律信任感和自我保護能力。
結 語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數字化時代的到來,社會各領域對個人信息的收集、存儲和使用越來越頻繁。個人信息作為關乎公民隱私和安全的敏感數據,其保護問題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加強個人信息保護的社會意識和完善保護機制,通過多途徑、多手段,促進個人信息保護體系的構建,使公眾在互聯網時代也能享受平等、私密的個人生活。
(作者單位:中共福建省委平潭綜合實驗區工作委員會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