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抗戰期間,新四軍第五師堅決執行黨的全面抗戰路線和戰略決策,依靠鄂豫邊區人民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建立了以大悟山為中心的9萬多平方公里抗日民主根據地,實現了從四面八方對日軍在華重要據點武漢的戰略包圍。
在長江中游北岸,今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的東南端,有一處湖區名叫漲渡湖。1939年9月,中共黃岡中心縣委深入漲渡湖開辟抗日根據地。為保障新四軍第五師東進鄂皖邊區和南下鄂贛湘粵的后勤供應,鄂豫邊區稅務總局常駐漲渡湖開展稅收工作。
日前,本刊編輯部聯合武漢市新洲區教育局、新洲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新洲區紅色文化研究會,通過共同搜尋當地紅色稅史親歷者的回憶文章、考證歷史遺跡與文獻,特推出此系列報道。以重溫一批批先輩們在這片熱土上以生命護稅,譜寫的波瀾壯闊的紅色稅史。
根據地稅收體系的建立
1941年2月,隨著大悟山縱隊(新四軍第五師)指揮陣地的建立和鄂皖邊區的開辟,漲渡湖抗日民主根據地結束了孤懸于敵占區的歷史,變得更加鞏固。由于漲渡湖的地理位置極其重要,能充分發揮前進陣地和后方基地的重要作用,幫助新四軍第五師實現挺進鄂皖邊、鄂南的戰略意圖,因而,邊區黨委和第五師將部分機關和后勤單位陸續遷駐漲渡湖區。這些單位中就包括鄂豫邊區稅務總局、鄂東(長江)稅務分總局等機構。
1941年4月,隨著鄂豫邊區抗日形勢的變化和新四軍第五師的建立,鄂豫邊區行政公署本著“政權機關籌錢,軍事機關用錢”的原則,取消各縣“仇貨(即日貨)檢查所”,將各縣的貿易統制局一律交由鄂豫邊區行政公署貿易統制總局接收。總局對各地、縣的分總局、分局實施垂直領導,借以統一稅制、統一管理,提高稅收工作效率,為新四軍抗日籌集經費,緩解鄂豫邊區的財政壓力。1941年6月,鄂豫邊區稅務總局成立,1942年又改稱為物資統制局。
鄂豫邊區行政公署制定了統一的財政收支制度,將農業稅劃歸地方征收,工商稅劃歸邊區征收。各縣收入如果入不敷出,經鄂豫邊區行政公署批準由貿易統制總局按月撥款解決。各縣政府盡力監督,協助各縣的貿易統制分局開展工作,并對稅務人員予以保護。各縣自衛隊協助貿易統制分局打擊敵偽頑,查緝水路走私。各政府機關、部隊、民眾團體協助貿易統制局緝私檢查,但不干涉稅務。
這樣更有利于粉碎日偽頑的經濟封鎖和日軍“以戰養戰”的掠奪政策,更有效地籌集抗日經費,解決根據地財政困難。
鄂豫邊區稅務總局從1943年春至1944年春,常駐漲渡湖的濱湖咀、李牌樓灣、祠堂灣等地,總局局長李健,副總局長蘇微(蘇化龍)。總局有時與其下屬機構,如鄂東稅務分總局合署辦公,一起活動。邊區稅務總局還在李牌樓灣等地舉辦了“鄂豫邊區稅務干部培訓班。”
漲渡湖區成為“紅色經濟中心”
在這一系列稅所局(所)中,鄂東(長江)稅務分總局的工作成績較為突出。
鄂東(長江)稅務分總局即后來的鄂東(長江)貿易編制分總局,直接隸屬鄂豫邊區行政公署稅務總局領導。該分總局于1942年下半年在黃岡中心縣稅務局的基礎上建立,并配備了20多人的手槍隊協助稅收工作。
鄂東(長江)稅務分總局首任局長由蘇微兼任,副局長由黃岡中心縣縣長孫俠夫兼任。鄂東(長江)稅務分總局機關常駐蓮湖畈、濱湖咀、余家樓、馮鋪、魏家咀、蓼葉組、方益渡、王家坊等地。1943年日偽頑夾擊時,曾移駐路口及鄂南等地。日偽頑夾擊被粉碎后又返回漲渡湖區。稅務部門在漲渡湖區駐扎時間最長,直至1945年11月隨軍北上時止。
鄂東(長江)稅務分總局下轄5個分局和1個特稅局。分局以下有30多個稅所,設有150多個稅卡。1942年,管轄范圍東至鄂皖邊,南至鄂南,西抵黃岡、武漢郊區,北達麻城閔集、黃安八里灣,但是收稅的重點還是主要集中漲渡湖區及其周圍地帶。

鄂東(長江)稅務分總局的工作重點之所以在漲渡湖及其周圍地帶,是因為稅源充足。而稅源充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有四方面。一是社會環境較安定,抗日民主政府保護農工商的合法利益。因此,遠近客商都愿意來湖區做生意。有的客商即使西上武漢,東下鄂東、黃州、九江,也要取道漲渡湖區入江。二是湖區較富裕,各行業發達。湖區既是漁米之鄉,又盛產棉花,各種手工業發達,來湖區經商有利可圖。三是交通運輸方便。由于有倒水、舉水、沙河等水系入湖,湖又與長江相通,在沒有鐵路、公路的情況下,取道水網地帶堪稱最佳線路。四是稅收人員工作認真負責,嚴格按政策辦事,清正廉明。所以商人信任,群眾擁護。因此,鄂東(長江)稅務分總局貢獻大,每月上交的稅款在整個鄂豫邊區內總在前3名之列。
在戰斗中收稅
1943年冬,鄂豫皖根據地的主要創始人之一鄭位三來到鄂豫邊區,在漲渡湖南邊的雙柳登岸。他聽了當地領導的匯報后,特地問到財政稅收情況。在聽說財政稅收搞得好,經常受到邊區黨委和行署的表揚時他很是高興。那天夜晚,鄭位三與縣財政科長,曾任過特稅局長的李仲華同睡在一個鋪蓋上,并說:“你們的財政收入好,在全邊區數上等。這除了條件好外,你們的稅收人員付出了艱辛的勞動,也付出了很大的犧牲。”
據統計,僅鄂東(長江)稅務分總局第2分局的大埠稅所,從1941年至1945年就犧牲稅務人員12人。
漲渡湖抗日根據地紀念碑旁,有一塊《鄂豫邊區新洲抗日財稅英烈名錄》碑,上面密密麻麻鐫刻的財稅英烈信息讓人深受震撼。根據鄂豫邊區12個地市和17個縣(市)民政部門提供的資料顯示,抗日戰爭時期財稅人員為籌糧籌款而獻出生命的有782位,其中,僅新洲籍就有113位,居各縣之首。
據時任劉鎮稅務所中心卡卡長、黨小組組長的董明庚回憶,“我們稅收范圍上至龍口,下抵肖家洲。每月要完成40萬元的任務。我們還有宣傳群眾、監視敵人、打擊漢奸、搜集情報、與敵頑開展經濟斗爭等多項任務。為了完成各項任務,尤其是搞征收,在戰爭環境下,我們既是工作隊又是戰斗隊。”
董明庚是1941年由郭佑臣(長江稅務分總局二分局征收員)介紹參加新四軍的,1942年上半年由朱耀華(地方黨組織負責人)和陳敬銘(新四軍第五師40團文教干事)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是鄂豫邊區黨校29期學員。
由于長期在戰火中收稅,董明庚和同事的工作方法是:“敵來我走,敵去我來;白天活動不利,就夜晚工作。工作中時時要警惕,一不小心就要吃虧”。
當時,為了干擾根據地稅務工作,甚至殘殺、誘捕我黨干部,日軍、偽軍無所不用其極。
敵偽陽邏保安隊長張繼川,就經常帶領保安隊穿著便衣裝作客商,挑著需要納稅的物品,到處找我黨稅務干部“納稅”。
董明庚記得,其中有一次情況十分兇險。“當時,我和同事在袁家灣一處土屋里吃早飯,有一個化了裝的保安隊員挑著一擔食油,找到我們吃飯的地方,要我們‘過稅’,就是現場估價收稅。”董明庚回憶,由于已有防備,見對方雖然主動要求“過稅”,但其舉止、神情奇怪,董明庚就讓對方在門外等一下,立即進屋吩咐同事準備戰斗。除一人做飯以外,他們4人只有3支槍。董明庚有一支快發槍,舒教勝是支“十子連發”,同事“魏瞎子”只有一把土槍。他們四人分作兩組,好相互掩護撤退。

當他們剛出屋的后門時,那挑油的人高喊:“過稅的先生們替我過下稅。”董明庚等四人聽見叫喊聲,立即明白對方在發信號,于是就地臥倒,之后便跑到屋后林中去了。“就在我們臥倒時,一排子彈從我們頭頂擦過。”董明庚說。
他們四人互相掩護,撤退到魏家淌灣前的一個廟里。敵人看見他們進了廟,就把廟包圍起來。四人爬到屋頂上,敵人向董明庚等四人開槍,他們就向敵人扔手榴彈還擊。
由于裝備差,敵人人數占優,戰斗進行得異常艱苦。“正當我們準備與敵人同歸于盡時,沒想到戰斗的槍聲被駐扎在附近李家大灣的一支戰斗大隊聽見。戰斗大隊分3路輕裝趕來參加戰斗,把包圍我們的敵人打退了。”
針對敵人采取化裝誘捕稅務干部的這一惡毒手段,劉鎮稅所就實行外圍過稅的辦法,即不在集鎮上納稅,而在商人出入要道上設稅卡收稅,人員輪流值班。
有一次,陽邏、團風兩地的日偽軍聯合圍攻劉鎮。那天敵人很早就撲向劉鎮,“我們工作人員都被包圍在劉鎮街上,眼看著想退出街道是不可能了,只有分散各處找隱蔽的地方。”董明庚表示,大家凡是遇到這種情況,經常到集市的鋪面去假裝買東西,以躲避日偽的搜捕。
有一次,在敵人的搜捕中,董明庚的同事舒教勝沒有躲好,被陽邏保安隊抓捕。“當時我們沒有營救的力量,怎么辦?”董明庚回憶,在此情況下,他立即找到當地的維持會長葉吉臣,用命令的口氣對他說:“你要想辦法把舒教勝救回來,不然的話,你是知道的。困難是有的,但現在不是談困難的時候,趕快去吧。”董明庚同時又通知了附近一處鎮子的維持會長楊德林,要他想辦法將敵人拖住,以營救舒教勝。
兩個維持會長在一處江堤邊準備了酒席招待日偽軍。趁敵人不注意時,舒教勝趁機逃了出來。沒想到沒跑多遠就被敵人發現,敵人邊開槍邊追,接應的董明庚等奮力還擊才脫離了危險。
雖然時常面臨生命威脅,但與敵人進行經濟斗爭的主要任務并未放松。抗戰時期的劉鎮,物資豐富、生意興隆,銀元、法幣、日鈔,還有鄂豫邊區銀行發行的邊幣等多種貨幣同時在市場上流通。但邊幣在很長一段時期,只能在新四軍的控制區內使用。邊區稅務干部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提高邊幣的威信。
大家想了一個辦法,在收稅時要求一律以邊幣計算稅額,其他錢幣都要通過與邊幣以相應比例兌換后再用于繳納稅款。剛開始有很多商人不敢收、不愿收邊幣,慢慢地,由于新四軍一直以來對民眾安全與利益的保障,加上邊區稅務局的良好形象越來越被大家所熟知,各敵占區與邊區貿易流通的加強,邊幣的威信也越來越高。先是大家換到邊幣就存著用于完稅,后來,市場上也開始將邊幣用于交易了,甚至最后爭著要邊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