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悠悠,蜿蜒流淌在巴山蜀水之間。而萬州,這座依江而建的城市,早已是渝東門戶,它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江畔。我在長江之畔長大,每當夜幕降臨,我來到江畔,心中便會涌起無盡的情思,那些關于故鄉的回憶如潮水般向我涌來。
夜幕像一塊巨大的黑色綢緞,輕柔地蓋在大地上。我獨自漫步在萬州的濱江路上,腳下是堅實的大地,耳邊傳來江水流淌的聲音,那么平靜,那么令人神往,那聲音像是從遙遠的記憶深處傳來的低語,喚起了我對故鄉的無盡思念。江風輕拂著我的臉龐,帶來絲絲涼意,也帶來了故鄉的氣息,這氣息仿佛穿越了千山萬水,一路尋覓到此,只為讓我在這陌生的城市中找到一絲慰藉。
萬州的江畔燈火輝煌。五彩斑斕的燈光倒映在江水中,形成了一幅夢幻般的畫面。江邊的廣場上,人們跳著歡快的舞蹈。濱江步道上,青年男女們在跑步。大洋槐樹下老人們在打太極拳,動作如行云流水。音樂聲、歡笑聲、江水聲和風吹柳條聲交織在一起,讓人感覺到溫暖與愜意。在我的故鄉,夜晚顯得寧靜而祥和。月光灑在古老的屋檐上,給整個村莊披上了一層銀紗。偶爾傳來幾聲犬吠,更增添了夜的靜謐。老人們坐在院子里,圍著火爐,講述著古老的故事,那些故事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長大,是故鄉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不自覺地步行到渡口,遙望遠處的青山連綿起伏,在夜色中若隱若現,像極了兒時記憶中的那片山水。故鄉的小山雖不如萬州的山雄偉,卻也有著獨特的韻味。山上長滿了樹木,春天,漫山遍野都是盛開的花朵,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那是大自然最絢爛的畫卷。孩子們穿梭于花叢間,嬉戲玩耍,笑聲回蕩在整個山谷,仿佛整個世界都充滿了生機與歡樂。
小時候,在故鄉的夏夜,我和小伙伴們總喜歡躺在院子里的竹席上,仰望著滿天繁星,爭著數星星。那時候,星空似乎離我們很近很近,星星就像鑲嵌在黑色天幕上的寶石,閃爍著神秘的光芒。爺爺總會坐在一旁,端起一壺酒,一邊搖著蒲扇驅趕蚊蟲,一邊給我們講述古老的故事。那些故事內容豐富,有善良的女媧下凡拯救蒼生,也有黃帝斬妖除魔。在爺爺的口中,這些故事變得栩栩如生,仿佛就發生在我們眼前。爺爺已經離開了人世,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如今,和藹可親的爸爸叼起爺爺傳給他的那把老煙槍,絲絲白煙從煙嘴里飄出來,還是那股熟悉的煙香,爺爺的故事繼續在爸爸的講述中流淌。他們對我們的愛如同涓涓細流,滋潤著我們心里的每一個角落。每當我回憶起那些夜晚,心中就泛起漣漪,充滿了感恩之情。感恩爺爺和爸爸給予我們溫暖的陪伴和美好的回憶,那是我童年最寶貴的財富。
沿著江邊繼續前行,我看到江面上倒映著兩岸的燈光。橫跨兩岸的長江大橋在燈光的映襯下仿佛一道美麗的彩虹,五顏六色的燈光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這畫面雖然美麗,卻比不上故鄉古老的石拱橋和寧靜的夜晚,那是我永遠無法割舍的甜蜜和溫馨。故鄉的夜晚沒有太多閃爍的燈光,只有幾盞昏黃的路燈散發著柔和的光。那燈光照亮了回家的小路,讓每一個夜歸人都能感受到家的呼喚。村子里偶爾傳來幾聲犬吠,打破了夜的寂靜。狗叫聲在空曠的山谷里回蕩,讓人感覺既熟悉又親切。炊煙也在夜幕中裊裊升起,家鄉的煙火點燃了無數人心底的寂寞,帶給院落生機勃勃的氣息。這種簡單而質樸的生活場景,蘊含著濃厚的人情味兒。鄰里之間互幫互助,誰家做了好吃的都會分享給左鄰右舍,過年大家都聚在一字排開的八仙桌前品嘗地道的家鄉菜,喝著自釀的高粱酒,暢談今年的收獲和明年的夢想。誰家有困難,大家都會伸出援手,齊心協力地去幫忙。這種淳樸的民風,是故鄉的魅力所在。故鄉的人們,心靈是純凈的,感情是真摯的。他們懂得珍惜身邊的一切,感恩大自然的饋贈,感恩他人的幫助。
江畔的柳樹在微風中輕輕搖曳,長長的柳枝垂落在江面上。我不禁想起了故鄉小河邊的那一排垂柳。春天,柳樹吐出嫩綠的新芽,仿佛一夜之間就換上了新裝。孩子們在柳樹下嬉戲玩耍,有的折下柳枝編成柳帽戴在頭上,模仿著古代將軍的模樣;有的拿著自制的網兜,在河邊捉小魚小蝦。在被柳樹庇護的院子里,我們玩著老鷹捉小雞,扛著伙伴打“飛機”,滾著鐵環轉圈圈,排著石頭打仗,畫個圈圈鏟紙質三角板,彈彈珠,跳房子,抽陀螺,捉迷藏……那時候,我們無憂無慮,天真無邪。柳樹見證了我們的成長,也見證了故鄉的發展變遷。三峽庫區水位上漲,讓我兒時的故居成為歷史和記憶,枯水期還能依稀看見古屋的地基和上山的小徑。如今,村里人已經在綠樹環繞的山頂,蓋起了一座座小樓,宛如一個避暑山莊,大街小巷燈火輝煌,羊腸小路變成了寬廣的街道,樓底的門戶變成了熱鬧的市場,自來水和天然氣引入家家戶戶;小河架起了橋梁,路面鋪上了瀝青,四通八達,直通小鎮里外。然而,故鄉的人還是那些人,土還是那些土,山還是那座山,河還是那條河,靈魂并沒有改變,那份樸實,那股民風依然存在,那份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傳統的堅守始終如一。老一輩的人們依舊遵循著傳統習俗,每逢佳節,都會舉行祭祖活動,以表達對祖先的敬重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年輕一代雖然接受了現代教育,但他們也沒有忘記自己的根和祖先的魂。他們積極傳承家鄉的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故鄉的民俗民風。這種傳承是對故鄉最好的饋贈。
遠處傳來一陣悠揚的笛聲,那笛聲時而高亢激昂,時而婉轉低回,悅耳動聽。這笛聲仿佛將我的思緒帶到了更遠的地方。我想起了父親那金色的竹笛,想起他手把手教我吹奏《媽媽的吻》和《搖籃曲》,這也是我音樂的啟蒙。我想起了故鄉的山水,那連綿起伏的山脈像一條巨龍盤踞在大地上,守護著這片土地。山上的樹木郁郁蔥蔥,一年四季變換著不同的景色。春天,漫山遍野的花朵盛開,紅的、粉的、白的,爭奇斗艷,仿佛給大山穿上了一件五彩斑斕的衣裳;夏天,茂密的樹林為人們提供了乘涼的好去處,他們腋下夾著蒲扇,肩上挑著涼稀飯和幾個小菜,走進山林,搬一塊石板搭一張桌子,再放上一壺涼茶,愜意地享受大自然的溫涼,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讓人感到神清氣爽;秋天,樹葉漸漸變黃,隨風飄落,宛如一只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撿起收獲的希望;冬天,當第一場雪降臨,整個山脈銀裝素裹,美不勝收。故鄉的水清澈見底,河里的魚兒自由自在地游弋著。婦女們常常在河邊洗衣洗菜,歡聲笑語回蕩在水面上。河水滋養著故鄉的萬物,它是故鄉的生命之源。
江面上,船只來來往往。有的船身巨大,滿載著貨物,汽笛聲劃破長空;有的是小巧的游船,上面坐著游客,他們或憑欄遠眺,或拍照留念。看著這些船,我不禁想起了父親的木船,父親常年拉纖、搖櫓、撐船,把一船一船的貨物從云陽拉到萬州售賣,兒時的我常隨父親在船上生活,學會了拉纖時齊聲呼和的《川江號子》和《川江船歌》,看懂了老一輩人的拼搏與執著,風里雨里,四季變換,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早年,我的爺爺也是船夫,經營著一個小渡口。那時的船夫撐著長長的竹篙,在清澈見底的小河上緩緩前行。兩岸是綠油油的蘆葦,微風吹過,蘆葦輕輕搖曳,發出沙沙的聲響,像是在訴說農人的辛勤勞作。渡船連接著兩岸的村莊,方便人們日常通行,它記錄了我兒時頑皮的足跡,也見證了歲月的變遷。
站在江畔,望著眼前的一切,我心中涌動著復雜的情感。有對故鄉深深的眷戀,有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更有對故鄉養育之恩的感激。故鄉是我心靈的港灣,無論我走到哪里,它永遠都在那里等著我。它教會我如何做人,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故鄉的人們用他們的行動詮釋了愛與奉獻,他們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不斷前進。在這個喧囂的世界里,故鄉就像一座寧靜的燈塔,指引著我回歸本真。我感恩故鄉陪伴我成長,感恩故鄉在我心中種下了愛與希望的種子。我相信,這份感恩之情將伴隨我一生。我也會把它傳遞下去,讓子孫后代感受到故鄉的美好。
夜色漸深,江水依舊靜靜地流淌著。我站在這江畔,思念著故鄉的一切,那些山水、田野、房屋、親人……它們是我心中永遠無法割舍的一部分。歲月如梭,雖然故鄉的模樣已經發生了改變,但那份濃濃的鄉情永遠不會消逝。它如同這江水一般,源遠流長,生生不息,流淌在每一個游子的心間,成為我們心靈深處最柔軟、最溫暖的港灣。我帶著對故鄉無盡的思念和感恩,緩緩離開了江畔。我知道,故鄉永遠存在于我的心中,它是我心中最柔軟、最溫暖的地方。
(責任編輯 李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