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技術為海量信息數據的分析與處理提供了便利。隨著大數據技術的快速發展,文化館的數字化建設水平和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不僅滿足了群眾需求,提升了群眾滿意度,還增強了文化館的影響力,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然而,從現階段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開展情況來看,文化館尚未充分發揮大數據技術的優勢,未能構建科學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在公共文化服務資源上也未能實現數字化轉型與可視化處理。此外,文化館未能深入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群眾數據進行全面分析,導致公共文化服務缺乏個性化和針對性,從而影響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發揮。為了充分發揮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本文基于大數據時代背景,從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建設、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管理、個性化服務制訂等方面,對文化館如何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進行研究與探索,以期為文化館的數字化轉型和服務優化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一、大數據時代提升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價值
(一)有利于發揮文化館的社會教育功能
文化館作為城市的文化傳播中心,承擔著社會教育的功能,為文化傳播和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文化館通過引入先進技術和設備,能夠為群眾提供更為豐富和多元的學習資源,從而更好地發揮其社會教育功能。利用大數據技術,文化館可以對群眾的學習需求進行精準分析,并據此提供定制化的學習課程和活動,滿足不同群體的個性化需求。同時,文化館還可以通過建立在線學習平臺,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群眾能夠隨時隨地接受文化教育,提升自我素養。通過大數據技術的輔助,文化館能夠更好地履行社會教育的職責,培養更多具有深厚文化素養和創新精神的人才,進一步推動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二)有利于促進文化傳播
促進文化的傳播是文化館的重要職能,尤其是對于地方特色文化而言,文化館在其傳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數據時代,文化館的文化傳播方式更為多元化,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文化展示窗口,而是逐漸轉變為能夠與群眾互動交流的公共平臺。例如,文化館可以利用社交媒體、在線展覽和虛擬現實技術等方式,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打造具有互動性和趣味性的文化傳播平臺,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和參與。同時,文化館還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群眾的偏好和興趣,精準推送符合群眾需求的文化內容,使文化傳播更加高效和精準。通過這些創新方式,文化館不僅能夠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還能夠激發群眾對文化的熱愛,進一步推動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三)有利于更好地滿足群眾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群眾對文化的需求日益提升,個性化文化體驗已經成為當下文化發展的主流趨勢。作為城市的文化傳播中心,文化館通過應用大數據技術,能夠更好地滿足群眾的個性化學習需求,讓群眾獲得更好的文化體驗。文化館通過收集和分析群眾在各種平臺上的互動數據、網站瀏覽記錄以及在線課程參與情況,能夠深入了解群眾的文化需求和學習偏好,進而構建細致的用戶畫像,并以此為依據為群眾定制個性化的學習計劃。此外,文化館還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群眾的學習進度和成效進行實時監控和評估,提升群眾的學習體驗。
二、大數據時代提升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中存在的問題
(一)管理模式落后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文化館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其內部管理也需要與時俱進,采用符合時代發展的管理方式,以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發揮文化館的職能。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部分文化館仍沿用傳統的管理模式,這種方式效率低下,難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一方面,文化館工作人員對大數據和信息技術的應用缺乏充分認識,仍然依賴傳統的管理方式,導致文化館在數據處理、分析和應用方面存在明顯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科學的管理制度和流程,文化館也未能建立有效的監督和評估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文化傳播的質量,制約了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提升。此外,文化館在跨部門協作和信息共享方面也存在障礙,各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協作,難以形成合力,導致工作效率低下,難以滿足群眾對高質量文化服務的需求。
(二)信息化建設滯后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的關鍵在于信息化建設。完善的信息化系統能夠充分發揮大數據的便利與優勢,為大數據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應用奠定堅實的基礎。然而,目前部分文化館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稍顯滯后。一方面,文化館工作人員對信息化建設缺乏重視,尚未形成信息化建設的意識,導致相關工作推進緩慢;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設缺乏必要的資源支持,由于資金限制,部分文化館未能購買先進的數據分析工具或更新網絡基礎設施,仍然使用過時的計算機系統和軟件。這不僅使其無法處理大量復雜的數據,難以進行高級的數據分析,還導致文化館服務效率低下,影響了群眾的文化體驗。此外,文化館在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上也存在短板,缺乏具備大數據分析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專業人才,進一步阻礙了文化館信息化建設的進程,限制了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提升。
(三)服務創新意識不足
當前,部分文化館的服務質量較低,既無法滿足群眾的個性化需求,也影響了群眾的服務體驗。一方面,部分文化館仍然依賴于傳統的工作模式和經驗判斷,缺乏對大數據分析技術的深入理解和應用。在策劃展覽、講座等活動時,未能充分分析群眾的行為數據和興趣偏好,導致活動內容與群眾期待之間存在較大差距。這種缺乏針對性的活動安排,不僅降低了群眾的參與熱情,還影響了文化館的形象和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對大數據應用的重視和投入不足,文化館仍然采用傳統的服務流程,未能實現智能化、個性化的服務升級,這種滯后的服務模式難以適應大數據時代的需求,也無法為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文化體驗。
三、大數據時代提升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路徑
(一)轉變管理模式,構建公共文化服務平臺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提升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需要轉變管理模式,構建先進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利用大數據技術的優勢,為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一方面,文化館應不斷學習和應用大數據技術,準確理解其內涵,并將其融入文化館的日常管理和運營中。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大數據專業人才,建立一支具備數據處理能力的專業團隊,進一步提高文化館在數據應用方面的整體水平。
另一方面,文化館應打造先進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平臺需要具備信息發布、資源共享、在線互動、數據分析等功能。平臺設計應注重互動性和參與性,鼓勵群眾積極參與文化活動的策劃、組織與評價,形成文化館與群眾之間的良性互動。通過實時反饋機制和互動界面,群眾可以隨時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文化館則能夠根據這些反饋迅速調整服務內容和形式,確保服務更加貼合群眾的實際需求。平臺應提供豐富的數字文化資源,滿足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這些資源不僅可以在線瀏覽和欣賞,還可以借助虛擬現實等技術,為群眾提供沉浸式的文化體驗。平臺還應具備強大的數據分析功能。文化館可以通過平臺獲取群眾的基礎信息,并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其行為特征以及文化偏好。再通過動態用戶畫像技術,準確描繪用戶特征,進一步分析群眾的文化需求。同時,采用多維標簽表征方式,建立群眾和文化資源之間的鏈接關系,為個性化文化服務方案的制定提供支持,從而促進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提升。構建這樣的平臺,不僅能夠提升文化館的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還能促進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共享利用,推動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
(二)引入多渠道資源,完善文化館信息化建設
信息化建設是提升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重要措施。
一方面,信息化系統建設需要爭取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支持,既能解決建設資源不足的問題,又能形成合力推動信息化建設進程。相關部門作為文化館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推動者,應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力度,確保信息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同時,文化館也應積極尋求與社會各界的合作,通過引入社會資金等方式,進一步豐富信息化建設的內容和形式。此外,還可以通過開展公益活動和志愿服務等形式,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和群眾參與,營造共同推進文化館信息化建設的良好氛圍。
另一方面,文化資源的保存和收藏也需要向數字化、智慧化方向不斷發展。文化館應利用三維掃描等先進技術,對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收集和存儲,從而提升文化資源管理效率。同時,可以通過創建數字文化館的方式,將館內各類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并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分類管理。數字文化館不僅方便群眾在線瀏覽和查詢文化資源,還能根據群眾的興趣和需求提供個性化文化服務,進一步提升了文化館的服務效率和群眾體驗。
(三)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服務質量
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部門,文化館的核心職責是為群眾提供文化服務,促進文化傳播和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滿足。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文化館需要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服務質量,為群眾提供更加個性化、精準化的服務,以滿足不同群體的文化需要。
首先,文化館應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群眾的行為習慣和興趣偏好進行了解,并以此為基礎推送定制化文化服務信息,確保每位群眾都能接收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同時,通過大數據分析預測群眾的需求趨勢,文化館還可以提前布局服務資源,避免服務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錯位,進一步提升群眾的滿意度。其次,文化館應暢通群眾反饋渠道,及時接收并回應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可以在公共服務平臺設置互動功能,群眾通過問答互動窗口提出問題后,平臺借助大數據分析和處理技術,能夠為群眾提供更為精準的回復。最后,文化館應加快新媒體矩陣建設的步伐,安排相關人員做好新媒體的宣傳與維護工作,與群眾建立更加緊密的互動關系。例如,通過社交網絡發布文化資訊,開展互動問答、在線投票等活動,收集群眾的反饋意見,及時調整服務策略,確保服務內容的時效性和吸引力。此外,文化館還可以通過舉辦直播講座等方式,讓群眾更便捷地獲得文化資源。這些創新的服務模式不僅能夠更好地連接群眾與文化資源,還能增強群眾的文化參與感和歸屬感,讓群眾在享受文化樂趣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大數據時代,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提升對提供個性化服務、優化資源配置以及推動文化館的持續穩定發展具有重要價值。文化館應加強對大數據的重視,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的優勢,構建基于大數據技術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利用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進行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的整合與處理,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整理,為群眾提供個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務,進而有效提升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參考文獻:
[1]楊旭.節氣文化理念融入新時代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實踐探究[J].文化月刊,2025(01):150-152.
[2]周濤平.文化館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途徑與策略[J].參花,2025(02):105-107.
[3]張會君.數字化視域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空間拓展的探索與思考——以嘉善縣文化館為例[J].參花,2024(23):158-160.
[4]金棟昌,劉潔明,楊九龍,等.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邏輯與路徑[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6(06):1-43.
[5]陶積平.推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J].村委主任,2024(10):64-67.
[6]單吉暾.文化館群眾文化服務效能提升的相關思考[J].參花,2024(14):119-121.
(作者簡介:邢小萌,女,本科,北京市海淀區三山五園文化藝術中心,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