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美術活動逐漸成為群眾文化的核心部分。文化館開展群文美術活動,有助于群眾更好地學習基礎美術知識,提高群眾的鑒賞能力和精神素養。基于此,本文將對如何有效開展群文美術活動、推動美術普及工作進行研究,通過分析相關定義和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一系列推動群文美術工作發展的策略,以期推動群眾文化工作健康發展。
一、群文美術活動的定義及特征
群文美術活動是指以群眾為主體,以美術創作為核心,面向社會公眾開展的公益性文化藝術活動。它旨在通過美術創作、展覽、培訓等形式,普及藝術知識,提升群眾審美素養,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促進社會美育發展。群文美術活動通常由文化館、美術館、社區文化中心等文化機構組織,具有較強的社會性和普及性。
群文美術活動具有鮮明的群眾性、普及性、多樣性和地域性特征。群眾性體現在其面向大眾,強調廣泛參與;普及性表現為文化館通過美術輔導等方式降低藝術門檻,使更多人能夠接觸和參與美術活動;多樣性則體現在其涵蓋繪畫、雕塑、工藝美術等多種藝術形式;地域性則強調群文美術與地方文化的緊密結合,反映地方特色與文化傳統。
二、文化館開展群文美術活動的意義
(一)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變得更加多元化,其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提高。通過開展群文美術活動,文化館能夠為群眾提供多樣化的文化體驗,滿足不同年齡、職業和興趣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首先,美術創作、展覽欣賞、藝術培訓等活動形式,能夠為群眾提供豐富的文化選擇,使其在參與中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其次,美術活動為群眾提供了情感表達的渠道,通過繪畫、雕塑、工藝美術等形式,群眾能夠釋放情感、緩解壓力,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與愉悅。最后,文化館通過組織群文美術活動,打破了藝術與生活的界限,使藝術成為大眾共享的文化資源,實現了文化的普惠性與共享性。
(二)提升群眾審美水平
通過美術展覽、講座、培訓等活動,文化館向群眾普及藝術知識,幫助其了解藝術的歷史、流派與技法,從而提升其藝術鑒賞能力。通過欣賞優秀美術作品和參與創作實踐,群眾能夠逐步培養審美能力,學會從形式、色彩、構圖等多角度感受藝術的美。此外,文化館還通過組織藝術交流活動,引導群眾接觸不同風格、不同文化的藝術作品,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三)激發群眾藝術創造力
通過開展群文美術活動,文化館為廣大群眾提供了學習美術技能的機會和參與藝術創作的平臺,激發了群眾的藝術創造力。通過開展美術輔導活動,讓群眾能夠掌握繪畫、雕塑、工藝美術等創作技法;通過作品評選等活動,鼓勵群眾積極創作,激發其創作熱情和創新精神;通過展覽的方式,為群眾提供展示作品的機會,增強群眾的自信心與成就感,進一步激發其藝術創造力。
三、文化館在開展群文美術活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基礎設施建設不足
作為群眾美術活動順利開展的核心要素,基礎設施的完善與否直接影響活動的質量與效果。然而,目前部分文化館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由于相關部門對群文美術的支持力度和資金投入的不足,群文美術活動面臨資金短缺的困境,影響了基礎設施的維護與更新,導致設備與資源供應不足,降低了群文美術活動的整體水平與群眾參與度。
(二)人才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一方面,群文美術活動中,人才短缺問題逐漸凸顯,尤其是缺乏既了解群文美術相關內容,又具備較強綜合素質的創作人才。人才匱乏不僅直接影響了群文美術活動的專業性與創新性,也限制了后續活動的發展,導致活動難以向更高層次推進。
另一方面,文化館缺乏對相關工作人員系統的培訓和職業發展支持,導致許多工作人員在專業技能和服務能力上難以得到有效提升,在為群眾提供美術指導與培訓教育方面也存在困難。這種局限性不僅壓縮了人才的提升空間,還加劇了人才流失問題,進而影響了群文美術活動的開展成效,降低了群眾參與美術活動的積極性,制約了群文美術活動的普及與深化。
(三)活動形式及內容有待改進
一方面,群文美術活動的形式較為單一,以傳統的美術展覽、培訓課程為主,缺乏多樣化的活動形式,難以滿足不同年齡、興趣和需求的群眾。同時,活動數量相對有限,無法形成持續性的文化氛圍,導致群眾參與度不高,活動影響力受限。
另一方面,群文美術活動的創新性不足,未能充分結合現代科技與新興藝術形式。例如,數字化美術、新媒體藝術等創新形式在群文美術活動中的應用較少,未能吸引年輕群體和新興藝術愛好者的關注。此外,活動內容與群眾實際需求的契合度不高,缺乏針對性和吸引力,不僅影響了群文美術活動的普及與推廣,也制約了群眾文化的長遠發展。
(四)活動宣傳力度較小
與群文舞蹈活動、群文音樂活動相比,文化館對群文美術活動的宣傳力度稍顯不足,在活動策劃與推廣方面投入較少。一方面,宣傳渠道單一。部分文化館仍主要依賴傳統的宣傳方式,如張貼海報、發放傳單等,缺乏對新媒體平臺的充分利用,這種方式不僅影響了活動的宣傳范圍,還影響了群眾的參與熱情。另一方面,宣傳時效性不足。部分文化館的宣傳時間安排不合理,活動信息發布過于滯后,導致群眾無法及時獲取活動資訊。此外,宣傳周期較短,未能形成持續性的宣傳效應,導致群文美術活動的吸引力不足。
四、群文美術活動的開展策略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是群文美術活動開展的重要基礎,其完備程度直接影響美術活動的效果與群眾參與度。為推動群文美術工作發展,需從硬件保障和技術賦能兩個角度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活動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
一方面,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相關部門應加大對文化館的資金支持力度,通過新建或改造文化館場館,擴大活動空間,同時,還要及時維護和更新美術創作工具、展示設備等硬件設施,為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活動環境,確保群文美術活動的順利開展。
另一方面,引進現代科技設備,推進文化館的數字化建設。通過引入數字繪畫、虛擬現實(VR)等新技術,豐富群文美術活動的形式,提升活動的吸引力和參與感。同時,還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開展線上展覽、遠程培訓等活動,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擴大活動的覆蓋范圍,吸引更多群眾參與。
(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一方面,引進專業人才。美術人才隊伍的建設是推動群眾文化美術發展的關鍵。文化館需大力吸引熟悉群眾文化工作且美術素養較強的美術人才,進一步提高群文美術活動的質量。文化館應與文化院校、美術家協會等建立合作關系,借助其龐大的人才庫,促進群眾美術活動的深入普及。例如,廈門市湖里區開展了“文化進萬家·走進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文化惠民活動,邀請美術家協會的畫家,為數百位群眾提供了共計170節的美術教育課程。這一活動不僅提升了群眾的藝術素養,還發掘了一批美術愛好者,為群眾文化美術活動儲備了優秀人才。
另一方面,拓展培訓渠道。為更好地開展美術培訓活動,促進工作人員藝術素養的提高,文化館應拓寬培訓渠道。針對工作人員工作內容的不同,可以利用互聯網課程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使其能夠根據自身實踐和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同時,文化館還可以邀請專業藝術家或學者舉辦專題講座、工作坊等活動,通過面對面交流與實踐指導,進一步提升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與服務能力。此外,文化館還可以與其他藝術機構或高校合作,開展聯合培訓項目,為工作人員提供更系統、更深入的學習機會。通過拓展培訓渠道,文化館不僅能夠提升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還能為群文美術活動的開展提供更加專業的人才支持,從而推動群文美術工作的高質量發展。
(三)改進活動形式和內容
在當前文化背景下,文化館應積極轉變發展思路,優化文化服務方式,豐富美術活動的形式與內涵,通過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進一步提高文化傳播的實效性,增強其對群文美術活動的滿意度。
一方面,豐富群文美術的活動形式。在傳統美術展覽、創作培訓的基礎上,應探索多樣化的活動形式,如戶外寫生、社區藝術墻繪、美術工作坊、互動體驗活動等,增強活動的趣味性和參與度。同時,結合節慶活動或主題日,開展特色美術活動,吸引不同年齡層次的群眾參與。例如,南托街道融城社區與湖南省大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聯合開展“靈蛇獻瑞,巧手剪春”剪紙活動,吸引了轄區20余名兒童及青少年參與。在活動中,志愿者向孩子講述了剪紙藝術的歷史,展示了精美的新年窗花圖案,又從折紙、畫樣到裁剪、鏤空等,循序漸進地向孩子們傳授剪紙技巧,不僅豐富了社區青少年兒童的課余生活,更使傳統剪紙藝術得到了更好的傳承。再如,湖里文化館推出了“走進美術領域——從欣賞畫作開始”藝術沙龍,邀請著名藝術家主講。活動以《只此青綠》揭開序幕,由淺入深地引導群眾欣賞畫作,探討美術學習的必要性,分享了藝術創作的經驗,并帶領群眾參觀畫展,細致講解美術作品,耐心回答群眾提出的問題。這一活動不僅提高了群眾的藝術鑒賞能力,還促進了群文美術工作的順利開展。
另一方面,創新群文美術的活動內容。注重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將地域特色與傳統藝術融入美術創作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此外,還可以結合現代藝術發展趨勢,引入跨界融合的理念,將美術與音樂、舞蹈、科技等元素相結合,推出新穎的藝術表現形式,激發群眾的創作熱情和審美興趣。
(四)加大活動宣傳力度
一方面,群文美術活動的宣傳應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進行結合。在保留海報、宣傳單等傳統宣傳方式的基礎上,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展示活動亮點,吸引更多年輕群體參與。還應注重線上線下聯動宣傳。在線上平臺發布活動預告、互動話題和參與指南的同時,在線下通過社區公告欄、文化館電子屏等渠道進行宣傳,形成立體化的宣傳網絡,擴大活動信息的傳播范圍。
另一方面,要適當延長宣傳周期,以確保活動信息能夠充分覆蓋目標群體。建議在活動開始前至少兩周啟動宣傳工作,通過預熱宣傳、倒計時等方式持續吸引關注。同時,可將宣傳分為預熱期、活動期和回顧期三個階段,每個階段設置不同的宣傳重點。例如,預熱期突出活動亮點,活動期展示實時動態,回顧期分享活動成果,形成宣傳閉環,提高活動的曝光度和吸引力。
五、結語
群文美術活動是文化館開展群眾文化普及的核心內容,能有效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群眾藝術修養。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與日俱增,文化館的群文美術工作也需要不斷創新。文化館要加大經濟投入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要挖掘專業人才,拓展培訓渠道,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文化工作隊伍;要豐富活動形式,滿足不同群眾的個性化需求,進一步提高群文美術活動的吸引力和參與度;還要拓寬宣傳渠道,擴大群文美術活動的影響范圍。總體而言,文化館應把握新時代的機遇與挑戰,持續優化管理模式,提升群文美術活動的質量,以期更好地服務群眾,為推進群眾文化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陳冰.群文美術在當代社會中的文化表達與傳播研究[J].文化學刊,2024(08):162-165.
[2]柏新天.文化館美術工作與群眾美術輔導探析[J].藝術評鑒,2024(02):165-170.
[3]范玉英.文化館開展群眾美術輔導工作的方法探究[J].參花(下),2023(11):119-121.
[4]劉建榮.鄉村振興背景下紅色文化元素融入群眾美術創作研究[J].文化月刊,2023(10):135-137.
[5]趙峰.新形勢下落實群眾美術創作與輔導的方法研究[J].文化月刊,2023(05):163-165.
[6]王文濤.新形勢下群文美術輔導工作質量的提升策略[J].參花,2024(20):128-130.
[7]劉毅超.分析如何優化群文美術工作[J].藝術品鑒,2021(33):139-141.
[8]王賽賽.新形勢下如何做好群文美術輔導工作[J].大眾文藝,2021(09):11-12.
[9]申向陽.群文美術工作優化對策探索[J].中國民族博覽,2020(22):89-91.
[10]張棟.新時期群文美術工作組織開展的再思考[J].中國文藝家,2021(04):192-193.
[11]朱大勇.新時代群文美術工作的實踐探索[J].科幻畫報,2020(01):269.
[12]白蕾.群文美術輔導理念及方法概述[J].牡丹,2019(06):67-68.
(作者簡介:宋玲玲,女,大專,蒼南縣文化館,館員,研究方向:群文美術)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