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對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隨之增多。群眾文化舞蹈是群眾日常休閑娛樂的重要活動之一,其在增強群眾體質、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群眾文化素養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群眾文化舞蹈輔導方式存在諸多問題,如輔導模式較為單一、輔導內容缺乏新意、輔導資源分配不均等,影響了群眾文化舞蹈輔導工作的推進。基于此,本文主要探析群眾文化舞蹈輔導的創新方式,旨在為群眾文化舞蹈工作的開展提供一定參考,進而為群眾文化的繁榮貢獻力量。
一、群眾文化舞蹈的特征
(一)群眾性
群眾性是群眾文化舞蹈的首要特征,也是核心特征。首先,群眾文化舞蹈由群眾自發組織、參與,表演和服務對象也是廣大群眾。其次,群眾文化舞蹈不受年齡、性別、職業和舞蹈水平的限制,面向全體社會成員,群眾無須具備專業的舞蹈技能,注重在參與活動時的藝術體驗,這使得群眾文化舞蹈能夠吸引不同群眾,成為一種全民性的文化活動。最后,群眾文化舞蹈的創作題材、內容都源于廣大群眾日常的生產、生活,舞蹈表演也往往借鑒民間舞蹈形式。這些都鮮明地體現了群眾文化舞蹈的群眾性特征。
(二)公益性
公益性是群眾文化舞蹈的重要特征之一。首先,群眾文化舞蹈及相關活動的開展,都以社會效益為主,目的是培養和提升群眾的審美情趣和文化素養,堅持非營利性的原則。其次,學習、表演群眾文化舞蹈的主要場地,如文化館、社區舞蹈室乃至小廣場等,都是免費向廣大群眾開放的公共場地。最后,在群眾文化舞蹈相關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常常得到相關部門、社會團體、文化志愿者的支持,體現了群眾文化舞蹈的公益性特征。
(三)多元性
多元性體現在群眾文化舞蹈的多個方面。首先,群眾文化舞蹈的表演群體是涵蓋各個年齡層次、各種社會背景的多元群體。其次,群眾文化舞蹈在形式上,融合了民族舞、現代舞等多種類型,既有對傳統民族舞蹈的傳承,也融入了現代舞蹈的創新元素。再次,群眾文化舞蹈融合了傳統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潮流文化等多種文化形式,以此形成了豐富的題材和內容,使群眾文化舞蹈成為重要的文化表達載體。最后,群眾文化舞蹈兼具娛樂休閑、審美教育、文化交流等多元化功能,體現了群眾文化舞蹈的社會價值。基于這種多元性特征的表現,群眾文化舞蹈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使其成為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群眾文化舞蹈輔導的現存問題
(一)輔導模式較為單一
現階段,群眾文化舞蹈輔導的基本模式依然以“教師示范、學員模仿”為主。這種單一化的輔導模式雖然可以較好地保證舞蹈動作的規范性與準確性,但忽略了不同學員在身體素質、舞蹈基礎、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異,難以滿足學員個性化的學習需求,不利于培養學員的創造力,降低了舞蹈輔導的效果,容易導致學員對舞蹈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減退。
(二)輔導內容缺乏新意
群眾文化舞蹈輔導不同于一般的舞蹈教學,群眾的興趣與熱情是支撐其持續學習舞蹈的重要動力。在內容設置上,群眾文化舞蹈輔導依然局限于一些基本的舞蹈類型,雖然代表性強、簡單易學,但缺乏創新性與時代感。身處于社會潮流、審美觀念不斷變化的時代,新興舞蹈形式以及融合性舞蹈內容日益受到廣大群眾的關注與喜愛,而缺乏創新性和吸引力的輔導內容,難以激發群眾的學習積極性,進而影響其學習效果和參與度。因此,群眾文化舞蹈輔導人員需要思考如何篩選和引入新穎、多樣且富有時代特色的舞蹈元素,使輔導內容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
(三)輔導資源分配不均
在輔導資源的分配上,群眾文化舞蹈輔導同樣顯露出一定不足,不同地區所擁有的群眾文化舞蹈輔導資源存在一定差異。一般而言,城市中心區域大多配備了優質的師資與健全的設施,可以讓學員享受到高質量的群眾文化舞蹈輔導服務。而偏遠地區所配備的群眾文化舞蹈輔導資源相對匱乏,學員很難享受到同城市中心區域相對等的群眾文化舞蹈輔導服務。輔導資源分配不均問題影響了學員的舞蹈學習效果。
三、群眾文化舞蹈輔導的實踐策略
(一)開展分層教學
首先,在系統規劃整體輔導的基礎上,教師要根據學員的舞蹈基礎,進行分層輔導,使教學內容與學員實際水平相匹配。綜合考量學員的年齡及身體素質差異,諸如柔韌性、體力等,為其設計相應的舞蹈動作,合理安排訓練強度。
其次,要設計好輔導內容,針對零基礎的學員,尤其是年齡較大的學員,可以從最基本的步伐與舒緩的節奏開始,重點訓練動作的準確性與協調性;針對有一定舞蹈基礎的學員,可以緊抓技巧訓練,培養他們的舞蹈表現力,將重點放在復雜動作的練習、節奏感的訓練、舞蹈情感的表達等內容上。
最后,要落實好教學策略,面向不同層次的學員,采取小組合作、個別指導等差異化的教學策略,讓每名學員都能獲得有針對性的群眾文化舞蹈輔導。
(二)應用數字技術
文化館等群文機構要與時俱進,在群眾文化舞蹈輔導過程中,積極引入各種前沿的數字化技術,豐富輔導形式,強化輔導效果。首先,可以利用在線教學平臺,定期發布包括基礎技巧、舞蹈編排、背景解讀等內容在內的舞蹈教學視頻,讓學員自主學習。其次,可以引入VR技術,打造虛擬舞蹈教室,為群眾創設沉浸式的舞蹈學習環境,使他們可以在虛擬環境中同虛擬舞者展開互動。搭配AR技術,實現舞蹈表演與實景的融合,讓學員獲得更為獨特的視覺效果,增添舞蹈展示的趣味性與觀賞性。最后,還要利用好互動式教學工具,如創建在線社群等,鼓勵參與群眾文化舞蹈學習的廣大群眾積極交流心得、分享舞蹈作品,在交流與互助中共同進步。
(三)理論結合實踐
群眾文化舞蹈輔導實踐應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多方面提升學員的綜合素質。首先,在傳授舞蹈動作技巧的同時,輔導教師應穿插講解舞蹈的歷史文化背景、風格特點等理論知識,強化理論教學的趣味性,使學員在學會舞蹈的同時,也能深入了解舞蹈背后的文化內涵。可以依托文化館,定期舉辦主題工作坊或相關體驗課程,圍繞特定舞蹈風格、文化背景等主題創立舞蹈工作坊,由專業人員負責授課,在加深理論學習的同時,也為群眾提供可以深入學習舞蹈、交流心得的便捷渠道。其次,隨著輔導階段的推進,教師要鼓勵學員進行舞蹈創作和編排,并支持學員參加各類舞蹈比賽、演出等實踐活動,讓學員在實踐中鍛煉自己,將所學成果真正運用到實際表演中,從而提升自身舞蹈水平。在這一過程中,文化館可以發揮陣地作用,推出“鄉土風情舞蹈大賽”“環保主題舞蹈創作展”等系列活動,為群眾提供展示舞蹈學習成果的平臺,充分激起他們學習舞蹈的積極性。在活動組織中,還可以設置不同的獎項,諸如最佳創意獎、最佳表現獎、最佳團隊獎等,鼓勵各年齡階段、職業背景的群眾踴躍參與其中。
(四)強化組織管理
在群眾文化舞蹈輔導工作中,強化組織管理是保證輔導質量、提高專業化水準、助推舞蹈文化普及的重要保障。對此,應做好如下工作:
首先,要建設一支業務水平高、責任意識強的群眾文化舞蹈輔導團隊。在人員構成上,要立足群眾文化舞蹈輔導的實際需求,應包括專業舞蹈教師、輔導人員、管理人員等,團隊成員必須具備扎實的舞蹈基本功、豐富的舞蹈教學經驗以及良好的組織協調能力。進一步細化團隊成員的具體職責,確保每個成員在輔導過程中,都能明確自己的工作內容和目標,并據此落實輔導任務。
其次,要完善相關管理機制與規章制度。相關部門應建立一整套嚴謹完善的舞蹈輔導管理機制,具體應涉及教學計劃、學員管理、教師考核、安全保障等不同方面。在推進群眾文化舞蹈輔導工作逐步落實的同時,還應充分保障學員的權益與安全。要細化群眾文化舞蹈輔導各環節的工作流程,諸如學員報名、課程設置、教學實施、成果展示等,以保證群眾文化舞蹈輔導的質量與效率。
再次,要重視對舞蹈教師的培訓引導,鼓勵、支持、引導舞蹈教師積極參與各種專業培訓與學習活動。培訓內容應涵蓋舞蹈技巧、教學方法、心理輔導等不同方面的知識與技巧,不斷增強他們的專業素養與綜合技能。要給舞蹈輔導教師提供更多參與學術交流活動的機會,使他們有機會與同行一起分享輔導經驗,交流輔導心得,并學習前沿的舞蹈理念和輔導方法,從而在這一過程中不斷豐富和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更好地服務于群眾文化舞蹈輔導事業。
最后,要落實好組織管理的各項保障措施,推行嚴格可行的監督評估機制,定期檢查、評估輔導工作的開展情況,并以所得到的評估結果為依據,調整、優化后續的輔導方案,使輔導工作高效推進。同時,及時評估和識別輔導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制訂應對預案,確保輔導活動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以提高輔導效果。
(五)優化資源分配
充足的輔導資源是支持和推動群眾文化舞蹈輔導創新開展的基礎。
首先,文化館等文化機構要合理利用現有經費,依據舞蹈輔導的階段性目標,有計劃地進行資金投入,保證舞蹈場地、輔導設備、多媒體設施的及時維護與更新。
其次,針對群眾需求進行詳細調研,了解不同群眾的文化需求、興趣點和學習習慣,以便更有針對性地分配輔導資源。同時,要合理分配教師資源,確保為不同輔導階段的學員提供合適的教師和相應的輔導資源。
最后,除了自身的場地和資源,文化館也可以和社區單位聯合,合理利用社區文化中心等公共空間,確保輔導場地充足。通過多種形式,優化群眾文化舞蹈輔導的資源分配,提高群眾文化舞蹈輔導工作的質量,最終促進群眾文化舞蹈活動的普及和發展。
(六)建立舞蹈評價體系
群眾文化舞蹈輔導活動的開展還應包括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定期開展評估與反饋工作,明確學員的學習進度以及遇到的問題,并適時優化教學方案、調整輔導內容。評價體系應注重過程與結果的結合,既要關注學員在舞蹈學習過程中的態度,也要關注最終的學習效果。教師應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結合學員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全面客觀地反映學員的學習情況。同時,教師要及時給予學員反饋,對其進步給予肯定和鼓勵,對其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幫助學員不斷改進,實現自我提升。通過這樣的評價體系,可以有效提升群眾文化舞蹈輔導的效果,進一步提高學員的舞蹈技能和審美素養,最終推動群眾文化舞蹈事業健康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群眾文化舞蹈是群眾重要的休閑娛樂形式,有助于廣大群眾身體素質與文化素養的提升。但現階段群眾文化舞蹈輔導工作依然存在輔導模式較為單一、輔導內容缺乏新意、輔導資源分配不均等諸多不足。相關部門必須從挖掘本土文化元素、緊抓輔導模式創新、加大專業指導力度、強化組織管理等方面著手,不斷創新群眾文化舞蹈輔導方式。在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群眾文化舞蹈輔導工作必將實現健康、穩定的發展,讓群眾享受到更優質的群眾文化舞蹈輔導服務。
參考文獻:
[1]梁蘭博.發展群眾文化的基層舞蹈輔導的創新方法[J].中國文藝家,2021(07):175-176.
[2]王英.淺談發展群眾文化的基層舞蹈輔導的創新方式[J].參花(上),2019(06):159.
[3]陳娟.關于發展群眾文化的基層舞蹈輔導的創新與研究[J].中國文藝家,2018(08):290.
[4]包惟寧.淺談發展群眾文化的基層舞蹈輔導的方式創新[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09):
86+90.
[5]夏敏.淺談發展群眾文化的基層舞蹈輔導的方式創新[J].大眾文藝,2014(06):13.
[6]胡娟.發展群眾文化的基層舞蹈輔導方式創新[J].戲劇之家,2019(34):109+119.
[7]張雪梅.關于做好基層群眾文化舞蹈創作和輔導工作的思考[J].參花(下),2023(09):131-133.
[8]孫曉惠.發展群眾文化的基層舞蹈輔導的創新方法[J].藝術大觀,2021(06):90-91.
[9]丁昊.探討發展群眾文化的基層舞蹈輔導[J].大眾文藝,2018(18):17.
[10]陳鳳.舞蹈輔導對基層群文發展的意義及方式研究[J].戲劇之家,2018(09):245.
(作者簡介:唐慧,女,本科,大英縣文化館,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張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