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提高茶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本文對茶樹生理學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面臨的挑戰等現狀進行了分析,并結合實際教學情況,提出一系列教學改革方案。具體包括更新教學內容,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融入學科發展前沿,在專業優勢學科的基礎上凝練新的知識點;創新教學模式,以競賽促教學,強化實踐教學,開展混合式教學,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三合一的多元學習模式,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融入思政元素,弘揚科學家精神,培養學生服務“三農”、耕讀情懷等,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優化評價方式,強化過程性考核,對學生成績進行綜合評定。本文為推動茶樹生理學及類似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和創新提供參考。
關鍵詞""茶樹生理學;新農科;茶學專業;農科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S183;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731(2025)07-0121-04
DOI號""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7.029
Exploration on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ea Plant Physiology"course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YANG Tianyuan """YANG Qun """WANG Fei """ZHANG Xianchen """LI Yeyun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China)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Tea Scienc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ew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of Tea Plant Physiology"course was analyzed, and a series of teaching reform schemes we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teaching situation. Specifically, it includes updat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promoting the cross-integration of multiple disciplines, integrating into the frontier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and condensing new knowledge points on the basis of professional advantage disciplines; innovating teaching model, promoting teaching by competition,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teaching, carrying out mixed teaching, and improving students’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through the three-in-one multi-learning model of “before class + during class + after class”;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promoting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cultivating students’ service to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cultivating their love for farming and education, and enhancing their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optimizing the evaluation method, strengthening the process assessment, and conducting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students’ achievements. This paper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ea Tree Physiology"and similar courses.
Keywords "Tea Plant Physiology;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Tea Science; agricultural talent cultivation
茶樹生理學是涉茶高校開設的一門專業選修課,也是一門多學科交叉融合課程,其理論和實踐結合十分緊密,在茶學專業人才培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該課程理論知識可應用于茶園養分和水分綜合管理,也可與植物營養學、植物生理學、茶樹栽培學、茶樹栽培學實驗、茶樹育種學和茶樹育種學實驗等課程相互補充,為高產優質茶園建設提供人才支持,在茶學本科生人才培養和助力茶產業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程曦等[1]對新農科背景下茶樹栽培學課程教學改革進行探索,提出優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構建多元評價方式等改革措施,著力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為培養高素質復合應用型人才及新農科課程改革與建設提供參考。殷佳雅等[2]提出更新教材內容、豐富教學方法以及改進考核方式等措施,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董旋等[3]將微生物學理論知識與茶樹種植、茶園管理、茶加工及儲藏等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檢驗所學理論知識,了解微生物在茶生產各階段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探討微生物學課程與茶學專業有機結合的重要意義。楊曉萍[4]根據茶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通過轉變教學思維、優化教學內容、將專創融合典型案例引入課堂、創新實踐教學形式及提升教師創新創業教學能力等措施,開展茶葉生物化學專創融合課程建設。錢文俊等[5]對新農科背景下茶樹育種學課程教學方法進行優化與實踐,提出強化線上線下教學、增加案例教學、加強思政教育等措施。也有不少學者對茶學專業有關課程的思政教育進行研究,馬燕等[6]從茶的起源、加工、品飲、傳播以及現代茶學取得的成就等方面挖掘思政元素,在教學實踐中突出茶的發現和利用過程,激發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劉升銳等[7]在課程建設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將其與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有機融合,以培養學生知農、愛農的職業情懷,增強其興農責任感和使命感,為鄉村振興培養高質量新農科人才。
本文基于新農科背景,對茶樹生理學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面臨的挑戰等現狀進行探討,探索適合時代發展需求和教學特點的教學改革創新路徑,包括更新教學內容、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等;同時,以根植學生“三農”情懷為主線,與課堂教學內容相互融合為重點,全面推進茶樹生理學思政教學改革,構建“學?!獙I—課程—課堂”凝聚合力全過程育人的課程思政建設機制。
1 茶樹生理學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該課程開設在大三上學期,學生已完成了植物營養學、分子生物學理論和技術、生物信息學、天然產物化學和微生物學等公共基礎課程的學習,對生物學基礎理論知識有一定的了解與掌握,也系統學習了茶葉生物化學、茶樹栽培學和茶樹育種學等茶學專業基礎課程,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理論素養和基本技能。因此,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較為強烈,能夠跟上學習節奏和進程安排,掌握基本理論并加以理解運用。該課程是茶學專業學生后續學習的基礎,其內容是學生“三農”專業教育的重要載體,目前該課程與學校辦學定位、專業培養目標以及行業實際需求的結合度有待進一步提升,其教學內容和方法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學時數較少,授課內容較多,部分學生不適應教學節奏,學習興趣有待激發。
為滿足和適應新農科發展對本科教學質量的要求,需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意識和能力,著力培養其學農、知農和愛農的“三農”情懷。隨著課堂教學和農業實踐的緊密結合,亟需重構課程教學內容體系,推進教學內容與社會服務、學科前沿、科學研究等進行融合發展,通過與“三農”實踐的相互融通,增強學生的興農本領。
2 茶樹生理學課程教學改革途徑
2.1 更新教學內容
2.1.1 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 由于該課程與植物營養學、植物生理學、茶樹栽培學、茶樹栽培學實驗、茶樹育種學和茶樹育種學實驗等學科內容有深度交叉和融合,為避免教學內容重疊,教師需在授課時以優勢學科為軸心,強化多學科交叉融合,突出重點,詳略得當,在茶學專業優勢學科的基礎上凝練出新的知識點。同時,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和課后反饋,進一步調整學科結構,培養其科學研究興趣,實現資源共享。
2.1.2 融入學科發展前沿 將最新的前沿技術融入課堂教學內容,及時關注學科發展科學研究進展,將研究熱點問題與課程知識點緊密聯系。例如,講解相關人員圍繞茶產業發展的重大科學問題,聯合企業多年艱苦科研攻關,有效解決了產業發展的難點和痛點,創造了較高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等案例內容。在互動和分享中讓學生增進對茶學專業知識的理解與行業認同,為茶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2.2 創新教學模式
2.2.1 以競賽促教學 鼓勵學生參與授課教師的科研項目,以“茶產業問題導入+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課程學習+創新創業項目訓練”等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興趣,引導其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科學問題。學生通過參與科研競賽等活動,加深對理論知識點的理解和應用,培養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綜合應用能力。
2.2.2 強化實踐教學 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鼓勵企業參與茶學人才培養的過程,例如,邀請茶企業參與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提供學生實習實訓場所,以加強實踐教學,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設計開放性的實踐教學活動,如讓學生實地參與茶樹種植活動并持續跟進其幼苗生長發育過程等,激發其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使其形成系統化知識結構,加深對課程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在實踐活動中,從具體問題或現象出發,引發學生思考,通過討論和分享加以吸收應用,以掌握茶樹生理學的相關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2.2.3 開展混合式教學 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補充課堂教學活動,將已有的視頻教學資源和教師錄制的教學視頻上傳至網絡學習平臺,供學生預習和回顧;同時,在課后進行輔導,做到“課堂教學+網絡學習+線下交流”,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和知識面。此外,通過翻轉課堂實現教師與學生角色的轉換,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三合一的多元學習模式,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8]。
2.3 融入思政元素
深度挖掘課程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進行深度融合[9],形成完整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和系統化的知識結構層次(圖1),形成“教學模式—教學內容—評價方式”一體化的教學流程,有助于培養學生服務“三農”精神,促使其傳承耕讀情懷,增強其專業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在課堂上列舉“身邊科學家”的故事,在茶葉清潔化、機械化和連續化加工技術研發上取得重大突破,這項成果改寫了名優綠茶從手工單機作業到全程機械化作業的歷史,標志著綠茶加工技術邁上了新高度,通過實際案例向學生弘揚科學家精神。此外,引入最新茶學研究的前沿進展,采用小組研討和翻轉課堂形式讓學生分享所收集的科研成果,增強其學習主動性。
圍繞社會需求、學生心理和學校資源,建立“三農”課程思政平臺、“三農”社會服務平臺、“三農”科學研究平臺和“三農”文化傳承平臺的“三農”情懷培養平臺,進一步建立與學生學習需求相融合的“三農”知識應用平臺,構建立足“三農”情懷的課程思政平臺。
2.4 優化評價方式
課程團隊不斷堅持并完善“多元評價、培根固基、全面發展”的教育評價體系,從關注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增長值”入手進行全面評價,讓學生參與評價環節,綜合考查其思維能力。通過線上教學平臺,建立多元化復合型考核機制和體系,強調過程性考核,全面提升學生運用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的綜合應用能力[10]。降低期末考試成績在考核中的比例(由70%調整為60%),強調平時成績考核(由30%調整為40%),綜合出勤率、課堂問答參與情況、課后作業完成情況等量化指標,對學生的課程成績進行綜合評定,激發和調動其學習積極主動性和參與度。此外,做好課堂教學效果反饋工作,采納學生對課堂教學環節所提的合理建議,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3 茶樹生理學課程教學創新改革實踐成效
近3年來,授課教師每年會結合學生的評教結果和課堂反饋對現有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進行調整,以全面提升教學效果。實踐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大幅提高,教學效果反饋較好,課程團隊近3年學生評教良好率達100%,班級學生平均成績較之前提高了15%,學生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滿意度達95%。此外,鼓勵和支持本科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學生以第一作者或者參與作者在國內外期刊發表多篇科研論文,獲得多項發明專利授權,其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得到有效鍛煉和培養。
實踐中,通過強化多學科交叉融合,以科研促教學等方式,系統鍛煉了茶學專業學生利用課程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近3年,學生在“挑戰杯”“互聯網+”等競賽中獲得國家級二等獎4項,省級一等獎5項、二等獎10項。課程團隊積極推進跨學科融合,通過暑期“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增強其學術研究的實際價值。
在新農科背景下,茶樹生理學課程教學改革對于提高茶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對該課程教學現狀進行分析,結合課程特點,提出了更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融入思政元素以及優化評價方式等一系列教學改革措施,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實踐能力,推動茶樹生理學課程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和創新。在今后的教學中,將繼續基于新農科理念,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多樣化的教學場景和方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同時,將不斷更新教學內容,結合前沿科技和實踐案例,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茶樹生理學知識,為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培養更多優秀人才。本文為培養更多優秀的農業人才,推動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程曦,盧莉,李遠華. “新農科”"背景下《茶樹栽培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 武夷學院學報,2023,42(8):92-96.
[2] 殷佳雅,陳春嵐,鄧年方,等. 地方應用型高校“茶葉生物化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 教育教學論壇,2023(39):101-104.
[3] 董旋,魏宗游,陳琳. 茶學專業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 大學,2023(20):159-162.
[4] 楊曉萍. 茶葉生物化學專創融合課程建設研究[J]. 高教學刊,2023,9(10):68-71.
[5] 錢文俊,王緩. “新農科”"背景下“茶樹育種學”"教學方法優化與實踐[J]. 現代園藝,2023(11):173-174,177.
[6] 馬燕,劉志薇,趙明. 《茶學概論》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與教學實踐[J]. 福建茶葉,2024,46(6):110-112.
[7] 劉升銳,朱俊彥,蔣家月,等. 新農科視域下茶樹育種學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 科教文匯,2024(3):61-64.
[8] 任亞萍,鄭鑫. 風景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課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 安徽農學通報,2024,30(16):128-131.
[9] 李聰聰,李婉濤,姜東鳳,等. 課程思政融入動物遺傳學課程教學的探索[J]. 高教學刊,2024,10(3):175-179.
[10] 郭麗娜,楊良靜,方玉梅. 植物化學保護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設計探索[J]. 安徽農學通報,2024,30(16):132-134.
(責任編輯:楊歡)
基金項目"安徽省省級質量工程重點項目“校企‘產學研’深度融合助力新興產業升級與‘協同育人’新模式構建”(2021fwxxcy015);安徽農業大學校級質量工程項目“安徽農業大學巢湖市年晟農業生態有限公司耕讀教育實踐基地”(2022augdjy005)。
作者簡介"楊天元(1987—),男,安徽樅陽人,博士,副教授,從事茶樹養分高效利用與品質調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