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痛苦的事,莫過于與至親至愛陰陽永隔;世上最幸福的事,有一種是看到親人與死神擦肩而過重獲新生。在過去17年里,單若毅一直在目睹痛苦、見證幸福之間來回切換……
2025年2月21日,一個普通的星期五下午,單若毅收到一條特殊的短信:“小單您好!今年清明節,我們可能又回不了南昌,所以還要再次麻煩您,去那里時,替我們給孩子帶個好……”
每年臨近清明節,這樣的短信或電話就開始多了起來。到3月底4月初的時候,每天都有好幾個。有人拜托單若毅給逝去的親人帶好,也有人提前跟他相約,清明節那天是否可以去那里。“那里”,是指南昌青山紀念園里的江西省紅十字遺體捐獻者紀念碑……
他曾無數次想放棄
2010年3月,我國正式啟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隨之產生一種職業—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他們成為紅十字會和醫療機構的工作人員。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2800多名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不包括兼職、志愿者),來自江西省紅十字會的單若毅便是其中一員。
截至2025年3月,江西省遺體捐獻2400多例,其中捐獻人體器官1600多例,單若毅參與近900例。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為什么被譽為“生命禮物的搬運工”,這是怎樣一份職業?從事相關工作17年的單若毅這樣講述……
單若毅今年38歲,作為我國最早一批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他已經持證上崗13年了。但他走上這條道路,要從更早說起。
2007年3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91號公布,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江西省紅十字會積極響應,在全國率先探索遺體器官捐獻工作,于2008年年初向社會招聘從事協調器官捐獻工作的醫學類畢業生。彼時,21歲的單若毅即將從醫學院的臨床醫學專業畢業,于是向紅十字會遞交了簡歷并順利通過初試。
面試時,主考官問單若毅能不能吃苦,他想都沒想就說“能”。因為還在籌備階段,相關政策規范還不完備,相關工作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當時的遺體器官捐獻工作人員不僅要在醫院的手術室里用攝像機記錄下器官摘取的全部過程,還需要和家屬一起參加告別儀式,這和他大學上的解剖課完全不一樣。
器官捐獻者多為突發意外身亡,如果本人生前沒有表示不同意捐獻器官,即可啟動器官捐獻程序。醫院負責醫學評估和器官移植,紅十字會相關工作人員負責征求家屬意見。突發的意外不擇時間,單若毅隨時隨地都要做好出發的準備。
單若毅最常去的地方是醫院的ICU,在醫院認定腦死亡或心臟死亡后家屬最悲痛的時候,詢問他們能否捐獻親人的器官,去救一些在生死線上掙扎的人。在接觸單若毅之前,大部分家屬根本沒聽說過“器官捐獻協調員”,有人覺得“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哪怕為救人也不能摘除,還有人覺得他們是黑中介而選擇報警。他無數次想過放棄,卻又一次次告訴自己,國家和地方紅十字會都在極力推動這項工作,只要再堅持下去,就會有更多人了解和接受器官捐獻,因為這是人間大愛與大善。
2010年3月,受衛生部委托,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決定在全國11個省市啟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江西省成為試點之一,“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這一職業正式誕生,他們其實也是紅十字會或醫療機構的工作人員。2012年11月30日,江西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四次會議通過《江西省遺體捐獻條例》,自2013年3月1日開始施行。地方性法規的出臺,給器官捐獻協調員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和有利的政策環境。從那以后,單若毅工作起來更有底氣了。
讓更多的人相信愛
“我的工作除了協調捐獻事宜順利進行,還要陪伴家屬,目睹他們失去親人的絕望,陪他們與至親告別,感受他們在失去與付出的糾結中,最終選擇捐獻親人器官的善良與大義。”這是在被問到“那么難,你為什么還在堅持”時,他給出的答案。
2012年,江西省贛州市崇義縣一名30多歲的男人,上山采藥時摔倒,腦部嚴重受傷,醫院宣布腦死亡。他的弟弟給省紅十字會打去電話,表達想捐獻哥哥器官的意愿。單若毅馬上和醫生趕到對方家里,剛進門,兩個男孩一左一右抱住單若毅的兩條腿,大喊道:“叔叔,救救我們的爸爸!”這兩個孩子,一個8歲,一個5歲,他們以為單若毅能救爸爸的命……
單若毅心如刀割,“這份工作的意義在哪里?”他對自己的工作感到迷茫,令單若毅沒想到的是,逝者妻子很爽快地簽字同意捐獻丈夫的器官。
“如果孩子們知道爸爸捐獻的器官,可以救活好幾個人,一定會感到驕傲,也一定會努力學習,長大后像爸爸一樣做個好人!”她的話讓單若毅很感動,他告訴兩個男孩:“你們的爸爸,是頂天立地的英雄!”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的女孩瑤瑤,滿月后就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父母常年在外打工。2014年初,2歲的瑤瑤被確診為髓母細胞瘤,這是兒童中最常見的惡性腦腫瘤。
得知女兒救不活,瑤瑤的父親向紅十字會表達了捐獻瑤瑤器官的意愿,得知瑤瑤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單若毅決定去看看她。“她剛學會走路,因為腦部腫瘤不會說話,但是很愛笑,蹣跚學步的樣子招人喜歡……”
半年后,單若毅再次接到瑤瑤父親的電話:“孩子快不行了,我和她媽媽商量了,決定能捐的,都替她捐掉……”剛滿3歲的瑤瑤,一共救了5個人,也成為江西省首例心臟捐獻者。
2015年,瑤瑤的父親聯系單若毅,說他們想再要個孩子,但不知為何就是沒能如愿。單若毅的妻子鐘媛在江西省婦幼保健醫院輔助生殖中心工作,她得知后馬上向醫院領導求助。“我們中心科室的所有人,都承諾會好好幫助這對苦難而偉大的父母。”在鐘媛的積極幫助下,瑤瑤父母來到醫院接受檢查,并很快確定了治療方案。
如今,瑤瑤已經有了一個弟弟、一個妹妹。時隔10年,再次說到瑤瑤,單若毅依然眼眶潮濕。不過看到她的父母如今生活安穩,兩個孩子也健健康康,他又欣慰不已。“好人必須有好報,他們挽救了5條生命,如果我不能幫助他們,那誰還會相信愛與奉獻?”
2021年,一對60多歲的再婚夫妻,先后被確診為癌癥。丈夫離世后,妻子捐獻了他的器官,自己也簽訂了器官捐贈協議。單若毅永遠忘不了,那天他和醫護人員剛把丈夫的遺體安放在接運車里,妻子就“撲通”一聲跪在他面前。“請幫我照顧好老頭子的身體,他怕疼……”一年后,這位妻子也去世了,單若毅參加了老人的追悼會。這不是他作為器官捐獻協調員的分內事,但單若毅只要有時間都會參加。“他們獻出了生命禮物,作為‘搬運工’的我,只能用這種方式表達敬佩與感謝。”
這份工作的特殊性,讓單若毅很少有時間陪伴妻女,孝順父母。“我妻子的工作很辛苦,但不像我這樣沒日沒夜地忙,家里的重任,她承擔了一多半。”鐘媛坦言,丈夫剛去紅十字會工作的幾年里,她也會因為要照顧兩個年幼的女兒而抱怨,建議單若毅換個更輕松的工作。但聽說瑤瑤的故事后,她就不再抱怨了,而是逢人就說:“器官捐獻協調員很偉大,我的丈夫了不起!”
和鐘媛一樣,單若毅的父母也從一開始的不理解,到后來鼎力支持他。老人和他們住同一個小區,因為兒子頻繁出差,他們經常上門幫忙做家務,幫忙準備晚飯。“我們為若毅感到驕傲!”父親說。
愛與奉獻永生不滅
2023年4月8日晚上,江西省撫州市金溪縣的黃媛鳳,因大面積腦梗入院,病情惡化,醫院宣布她腦死亡。兩年前,黃媛鳳就在江西省紅十字會登記為器官捐獻志愿者,單若毅對這個名字并不陌生,所以,當他接到黃媛鳳姐姐的電話時,哽咽著說了好幾個“謝謝”。
“我們要謝謝你,這會讓我覺得妹妹還沒有完全逝去,她生命的一部分在某個地方存在著。那既是我的念想,也是我心靈的寄托。”黃媛鳳捐獻了兩個腎臟、一對眼角膜,挽救了兩位尿毒癥患者的生命,為兩名眼疾患者帶來了光明。
2025年1月的一天,單若毅接到一個特別的電話。電話是一位4年前因車禍意外離世的小男孩的母親打來的,她向單若毅報喜,前不久又做了母親。另外,她和丈夫想成為器官捐獻志愿者,問單若毅該怎么申請……
包括捐獻者家屬在內,越來越多的人主動了解器官捐獻,并積極參與其中。這份在生死面前的善良與大義,讓單若毅感動又欣慰,也讓他越來越確定,一輩子都要做“生命禮物搬運工”。
近年來,全社會對人體器官捐獻的理解和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參與、支持捐獻工作的社會新風尚正在形成。據中國人體器官捐獻中心數據,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國累計志愿登記701萬余人,累計實現器官捐獻5.6萬余例,累計捐獻器官17.5萬余個,挽救了17萬余人的生命。
過去17年,單若毅跑遍江西省110個市、縣、區的各級醫療機構,見證了近900次生離死別。無數個被突然叫醒的午夜,好不容易和家人團聚卻不得不馬上出發的假日,數不清的氣溫驟降、暴雪紛飛的清晨,還有出行極為不便的疫情那幾年……作為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的單若毅,不是在醫院的ICU里,就是在陪伴家屬送別至親的葬禮上。頻繁地見證這世間的生老病死,一次次被人世間的大愛與仗義所感動,這樣的生命體驗不斷重復,不斷衍生出新的意義。
2025年清明時節,細雨紛紛,南昌青山紀念園里的省紅十字遺體捐獻者紀念碑前,一年一度的緬懷器官捐獻者的紀念儀式正在舉行。刻滿捐獻者名字的黑色墻體,被一朵朵黃色的花兒簇擁著,家屬細細地撫摸著燙金的名字,含著眼淚訴說思念,告訴故去之人:“如你所愿,我們都生活順遂、身體健康。”和往年一樣,單若毅又來了,他要替一些家屬轉達思念,也要以一名“生命禮物搬運工”的身份,向這些“發光”的名字道謝。
作為國內最早一批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單若毅不斷加強自身業務理論學習。2016年,他獲得了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資質。并參與擬定《江西省遺體捐獻條例》《江西省遺體捐獻管理辦法》《江西省遺體捐獻見證制度》等制度法規。同時,作為各類省級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培訓班師資,他還義務為學員授課,為志愿者講述器官捐獻協調工作的相關理論和心理學知識。
“我是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全國有許多像我這樣的‘生命禮物搬運工’。我們秉承人道初心,踐行人道使命,在法律的賦權與監督之下,與你一起觸發生命的延續。”單若毅說,“有人問,生死豈可協調?我會告訴他,愛與奉獻永生不滅;有人問,死后開膛破肚豈止殘忍?我會告訴他,器官捐獻讓許多生命重獲新生;有人問,可有天堂?我會告訴他,那些重獲光明的眼睛里,那些繼續跳動的心臟里,都是愛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