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實施方案》,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糧食安全是戰略問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建設高標準農田是一個重要抓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以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能力為首要任務,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驗收、管護機制,優化建設布局,明確建設時序,加大投入力度,做到新建和改造并重、數量和質量并重、建設和管護并重,真正把具備條件的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適宜耕作、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現代化良田,進一步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到2030年,力爭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3.5億畝,累計改造提升2.8億畝,統籌規劃、同步實施高效節水灌溉,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8000萬畝;到2035年,力爭將具備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累計改造提升4.55億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3億畝。
建設標準。以“一平”(田塊平整)、“兩通”(通水通路)、“三提升”(提升地力、產量、效益)為基本標準,合理確定不同區域、不同類型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和投入標準。國家標準突出旱澇保收、抗災減災、產能提升等基礎性、通用性要求,省級層面細化制定田塊整治、灌排設施、田間道路、地力提升等具體要求,市縣級層面制定簡便易行、通俗易懂、操作性強的實施細則,形成層次分明、上下銜接、務實管用的標準體系。
建設內容。因地制宜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統籌開展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綜合治理,將建設重點放在田內。新建項目優先開展田塊整治、田間灌排體系、田間道路和電力設施配套等基礎建設,著力提高農田保水保土保肥能力、抵御旱澇災害能力、機械化耕作便捷水平;改造提升項目按照缺什么、補什么原則,補齊田間設施短板弱項。通過客土填充、表土剝離回填等措施平整土地,合理調整農田地表坡降,改善農田耕作層。結合日常農業生產加強土壤改良培肥,切實提高耕地地力。因害設防,合理采取岸坡防護、防風防沙等工程措施,提高農田防護和水土保持能力。鼓勵高標準農田經營主體自主推進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墑情蟲情自動監測、智慧氣象服務等信息化建設。
建設布局。優化高標準農田建設空間布局和時序安排,優先在東北黑土地區、平原地區、具備水利灌溉條件地區以及糧食產量高和增產潛力大地區開展建設,可不局限于永久基本農田。在有條件地區開展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
建設分區。依據區域資源稟賦、耕作制度和行政區劃等,將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分為7個區域。
分級規劃。構建國家、省、市、縣四級規劃方案體系,指導有序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國家制定總體規劃方案,強化戰略部署,農業農村部依據本方案制定分區分類建設指南。省級出臺本區域規劃方案,細化建設空間布局、時序安排、建設標準和保障措施,分解落實建設任務,并抄送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水利部。市縣級以縣域為單元出臺具體實施方案,明確待建任務、建設內容和工作進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