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提高油菜栽培水平,要加強油菜的高產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尤其是在綠色農業背景下,需堅持綠色防控,加強對綠色防治技術的應用。本文首先分析了油菜的高產栽培技術,從地塊選擇、品種選擇、播種、田間管理等方面分析油菜播種技巧;其次探討油菜種植過程中常見的病蟲害以及防治方法,以綠色防治為主,希望為油菜種植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油菜種植;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
油菜是我國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具有廣泛的種植面積和重要的經濟價值,青海湟源縣以其獨特的高海拔、冷涼氣候和肥沃的土壤條件,成為油菜種植的理想之地。油菜作為該地區的重要經濟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常受到各種病蟲害的侵襲,導致產量和品質下降,傳統的化學防治方法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長期使用會導致病蟲害抗藥性增強,同時也對環境造成污染。因此,現代油菜種植過程中,除了研究種植技術,還要開展病蟲害防控技術研究,在油菜栽培過程中不斷推廣新技術,可保障油菜產業可持續發展。
1油菜高產栽培技術探討
1.1油菜的種植地選擇
油菜喜歡光照充足、溫暖濕潤的環境,因此地塊選擇至關重要,播種過程中應選擇光照良好、排水通暢、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高的地塊進行油菜種植,避免在鹽堿地、低洼地等不宜種植油菜的地方種植,以減少因環境因素導致的產量下降。
1.2油菜的優質品種選擇
結合湟源縣的氣候條件、土壤環境等,選用適應本地區生態環境的優質品種,比如青雜3號,屬于高產、優質、抗病蟲害的甘藍型春油菜雜交種,品種適應性強,能在高海拔地區穩定生長,且表現出優質、高產、穩產、早熟等特點[1]。
1.3油菜的土壤肥力與播種技術
1.3.1確定播種期
油菜的適宜播種期應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土壤肥力和品種特性等因素來確定。一般來說,當日平均氣溫穩定在3~4℃,表土層解凍4~5cm時即可播種,根據湟源縣的氣候條件而言,適宜播種期為3月下旬~4月上旬,有利于油菜根系的生長和形成壯苗,為后期的高產打下基礎。
1.3.2油菜的機械條播
機械條播是本地油菜種植的主要方式,播種前應對種子進行曬種、篩選、消毒等處理,以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和抗病性。播種時要注意控制適宜的播種量和行距,確保播種均勻、深淺一致。播種量約為0.4~0.6kg/667m2,行距為20~30cm,播種深度為3cm左右。
1.3.3田間綜合管理及油菜收獲
施肥。在油菜的播種過程中,施肥管理主要包括基肥和追肥兩部分,應遵循“重施基肥、穩施薹肥、補施花肥”的原則。首先在播種之前施入基肥,本地屬于高海拔、冷涼氣候地區,基肥應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有機肥包括腐熟的農家肥、餅肥等,能夠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2]。一般施用有機肥2000~4000kg/667m2,施用45%通用型復合肥25~30kg/667m2,或根據土壤測試結果和油菜品種特性進行配方施肥。同時,由于油菜對硼元素較為敏感,基肥中還應適量添加硼肥,一般施用硼肥0.5~1kg/667m2。
在油菜生長過程中及時根據長勢進行追肥,主要分為苗肥、薹肥和花肥三個階段。苗肥分苗前期和苗后期兩次追施,苗前期肥在定苗時或5片真葉時施用,一般施尿素5~6kg/667m2;苗后期追肥視苗情和氣候而定,一般施用高氮復合肥8~10kg/667m2。油菜薹期是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并進期,需肥量較大,一般在抽薹中期,也就是薹高15~30cm開始施肥,施用高氮復合肥15~20kg/667m2。如果基肥和苗肥不足,有脫肥趨勢,則應早施薹肥;長勢強的可適當晚施。對于長勢旺盛、薹期施肥量大的油菜田塊,可以不施或少施花肥;對早熟品種或始花期長勢較弱的田塊,可在始花期少施花肥,花肥可葉面噴施0.1%~0.2%的尿素或0.2%磷酸二氫鉀溶液。
灌溉與排水。油菜生長期間需要保持土壤濕潤,但也要避免積水,具體要根據天氣情況和土壤墑情進行適時灌溉和排水。特別是在干旱季節,要及時灌溉以保證油菜的正常生長,在雨季來臨前要做好排水工作,防止田間積水導致油菜根系受損。
中耕除草。中耕除草是油菜田間管理的重要環節,通過中耕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透氣性、促進根系生長,除草則可以減少養分消耗、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定期進行中耕除草工作,特別是在油菜生長初期和中期要加強管理。
收獲與儲存。油菜的收獲期一般在春季,當油菜莢果顏色由綠色變為黃色時即可進行收獲。根據本地的氣候條件,油菜的最佳收割期應選在終花后的一個月,收獲時應選擇晴天進行,避免陰雨天氣導致油菜發霉。收獲后的油菜要及時晾曬、脫粒、清選去除雜質和病粒,以保證油菜籽的質量,儲存時應選擇通風、干燥、陰涼的地方避免油菜籽受潮、發霉。
2油菜常見病蟲害的危害
油菜生長過程中常見的病蟲害有菌核病、霜霉病、蚜蟲、菜青蟲等,這些病蟲害不僅影響油菜的生長發育,還會降低油菜的產量和品質。例如,菌核病會導致油菜莖稈腐爛,嚴重影響油菜的產量;霜霉病會導致油菜葉片出現病斑,影響光合作用,從而降低油菜的產量和品質;蚜蟲和菜青蟲則會吸食油菜的汁液,導致油菜營養不良,生長受阻。為了降低油菜病蟲害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需要開展一系列綠色防控技術研究,主要包括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3]。
3油菜常見病蟲害的防控方法
3.1油菜的農業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是通過調整種植結構、改進耕作制度、優化施肥管理等方式,提高油菜的抗病能力。例如,在油菜種植過程中要加強選種,選擇抗病性、抗逆性較強的品種,從源頭上減少病蟲害的發生。種植過程中控制種植密度,做到合理密植,并且要科學施肥、及時排水等,可以增強油菜的抗逆性,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此外,選用抗病性強的品種也是農業防治的重要手段,隨著本縣油菜產業的不斷發展,油菜的種植規模將會越來越大,要加強選育工作,選育出更多優良品質,并不斷推廣,降低油菜病蟲害的發生率。例如,菌核病要定期清潔田園,減少菌源數量,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并進行深埋或無害化處理。也可以調整播種時期,使油菜初花期推遲,花期集中,以避開子囊盤盛發期,減少病菌侵染機會。在播種之前對種子進行處理,選擇抗病性較強的種子,播種前用10%鹽水選種,淘除浮起來的病種及小菌核,晾干后播種。也可以適當降低油菜的種植密度,有利于通風透氣,降低發病率。在日常管理中可以實行水旱輪作和寬行栽培,及時清溝理墑、中耕培土、排濕防漬,降低田間濕度,盛花期及時清除黃老病葉,減少田間再侵染源,都可以有效降低菌核病的危害。
3.2油菜的生物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敵、微生物等生物資源,對油菜病蟲害進行防治,這種防治方法具有環保、安全、持效等優點,是綠色防控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前農業生產過程中最常用的綠色防治手段。針對油菜常見的病蟲害,可以選擇天敵昆蟲,如瓢蟲等,有效控制蚜蟲等害蟲的數量。微生物農藥也是現代綠色防控的重要材料,比如農用抗生素、植物源農藥等,具有廣譜、高效、低毒等特點,對油菜病蟲害的防治效果顯著,而且不會污染環境,也不會造成藥物殘留,與傳統的藥物防治相比優勢十分顯著。
3.3油菜的物理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手段對油菜病蟲害進行防治,這種方法具有操作簡單、成本低廉等優點,適用于大規模油菜種植區。常見的物理防治方法包括燈光誘殺、色板誘捕、高溫處理等。燈光誘殺和色板誘捕可以有效減少害蟲的數量,高溫處理則可以殺死部分病蟲害的病原體,降低發病率。可以在油菜種植區域懸掛殺蟲板對害蟲進行誘殺,根據種植密度確定殺蟲板的密度[4]。
3.4油菜的藥物防治方法
除以上三種方法可以對油菜病蟲害進行預防和一定的防治,但是當油菜病蟲害達到一定程度時需要及時用藥,以防病蟲害持續擴大范圍。傳統的藥物防治具有一定的弊端,如大量用藥,長期使用同一種藥物等,容易造成害蟲的耐藥性進而影響防治效果。所以,在使用化學防治手段時要注意定期更換藥物品種,并且要對用藥的頻率進行控制,達到綠色防控的目的。
3.4.1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菌核病是油菜生產中一種常見的病害,其病原物為核盤菌,寄生范圍很廣,除了油菜之外,還能侵染向日葵、胡蘿卜等多種作物。一般發病率為10%~30%,嚴重田塊可達80%,對油菜產量和品質造成嚴重影響。油菜菌核病在油菜的各個生育階段均可發病,但以開花結果期發病最重,能侵染油菜植株地上各部分,尤以莖稈發病后造成的損失最大。幼苗期如果感染菌核病,受害莖和葉柄出現紅褐色的斑點,后期擴大并變為白色,組織濕腐,上面長出白色菌絲。葉片期感染該病,病斑初呈現暗青色水漬狀,后期擴展成圓形或不規則的大斑點,病斑中央呈黃褐色,周圍是淺黃色,干燥天氣下病斑會破裂穿孔,多雨天氣下病斑迅速擴展,全葉腐爛。
菌核病多使用多菌靈、甲基硫菌靈等藥物進行防治,使用多菌靈或甲基硫菌靈的有效成分量為100~150g/hm2,還可以使用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00g/667m2、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30~50g/667m2,兌水之后進行噴霧防治,每隔7~10d噴霧1次,連續防治2~3次即可有效防治菌核病。使用藥劑進行噴霧時要重點噴灑油菜的莖基部和葉片背面,因為這些部位更容易感染病菌,同時要注意排水和通風,降低田間濕度,有利于病害的控制。
3.4.2油菜霜霉病防治方法
油菜霜霉病是由寄生霉菌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油菜上的一種病害,其發病范圍廣,受害部位多,病害可侵染油菜的葉、莖、花、花梗和角果,導致整個生育期均可受害。葉片發病時,初期出現淡黃綠色小斑點,后擴大為受葉脈限制的多角形或不規則形黃褐色大斑,病斑的葉背面生有白色霜狀霉層,以后病部逐漸變成褐色枯斑,嚴重時葉片枯黃脫落。若油菜莖部受害,初生褪綠斑點,后擴大成不規則形、黃褐色至黑褐色的病斑,病斑上產生一層白色霜狀霉,常引致莖、枝彎曲腫脹。油菜花梗和角果受害后也會出現霜狀霉層,嚴重時變褐萎縮,最后枯死。根據種植經驗發現,低溫高濕適宜于病害的發生,當外界氣溫在7~15℃時,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和萌發,在16~20℃時,有利于病菌侵入。晝夜溫差大,濕度高,植株體表結露多,有利于病害的發展。油菜連作或相鄰種植,田間菌源量大,也會增加發病概率。
在霜霉病防治過程中,也要充分應用多種防治手段。例如,選育和栽培抗病品種,與禾本科作物實行1~2年輪作,或水旱輪作,可減少地中卵孢子數量,有助于降低病害。播種時適期晚播,避免早播導致病害加重,日常管理中合理施肥,即施足基肥,勤施苗肥,早施苔肥,增施磷、鉀肥。其中氮、磷、鉀肥要配合施用,使油菜生長健壯,增強抗病力。要定期摘除老、黃、病葉,注意田間衛生等。當霜霉病較為嚴重時要及時用藥,代森錳鋅、烯酰嗎啉等是防治霜霉病的常用藥物,使用代森錳鋅或烯酰嗎啉的有效成分量為100~200g/hm2,或者使用瑞毒霉錳鋅或退菌特1000倍液,托布津1000~1500倍液,代森鋅500倍液,在霜霉病發生初期開始噴霧防治,每隔7~10d噴霧1次,連續防治2~3次即可。噴霧時要覆蓋到油菜的葉片和嫩莖,特別是葉片背面,注意加強田間管理,提高油菜的抗病能力[5]。
3.4.3油菜蚜蟲的防治方法
油菜蚜蟲是油菜常見病蟲害之一,適于溫暖較干燥的氣候,春秋兩季氣候溫暖適宜其生長繁殖,危害嚴重。當室外溫度在15℃左右時,蚜蟲就可以進行繁殖,但繁殖量會較少;15~23℃是最適合蚜蟲繁殖的溫度,這個溫度下蚜蟲的繁殖期在5d左右。蚜蟲繁殖速度快,一只蚜蟲能產70~80只小蚜蟲,出生的小蚜蟲發育最快經過5~7d就能繁殖下一代,特別在干旱的氣候條件下,極易大面積發生病害。蚜蟲以刺吸式口器直接刺吸植株汁液,使油菜生長不良、植株矮縮。在油菜開花期危害,會造成落花落果、籽粒癟小,且能傳播病毒病,嚴重時可造成油菜絕收。蚜蟲多集中在油菜葉背部、菜心、莖枝和花軸上,不斷地吸取油菜汁液,造成油菜葉片出現卷曲萎縮的情況,影響油菜幼苗的生長,還會導致油菜莖、花軸停止生長,花、角果數量減少,最終致油菜植株枯死。
針對蚜蟲危害,首先,選用抗蚜抗病毒病的優良品種,提高油菜抗蚜蟲能力的基礎;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油菜品種特性,選擇適宜的播種時間,避免在蚜蟲高發期播種;及時清除田間及附近的雜草,減少蚜蟲的滋生場所;合理控制油菜的種植密度,避免過密導致田間通風透光不良,增加蚜蟲的發生概率。其次,利用黃板誘殺,在油菜苗床期,可以在地邊設置黃色板,涂一層凡士林或機油,利用蚜蟲對黃色的趨性進行誘殺。再次,利用蚜蟲天敵對蚜蟲進行捕食,蚜蟲的天敵有多種,蚜繭蜂、草蛉、食蚜蠅及多種瓢蟲等,應盡量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保護這些天敵的自然種群。最后,在油菜生長期間,當蚜蟲達到一定的危害程度即可用藥,一般是苗期有蚜株率達10%、蟲口密度為1~2頭/株或者在抽薹開花期有10%莖枝或花序有蚜蟲,每枝有蚜3~5頭時達到用藥標準。通常選用吡蟲啉、啶蟲脒等藥劑進行防治,使用前按照藥劑的使用說明進行配置,使用吡蟲啉或啶蟲脒的有效成分量為10~20g/hm2,在蚜蟲發生初期開始噴霧防治,每隔7~10d噴霧1次,連續防治2~3次。噴霧時要均勻,確保藥液覆蓋到油菜的葉片和嫩莖,避免在高溫時段噴藥,以免對油菜造成傷害。
4結束語
綜上所述,油菜種植技術和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究是保障油菜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綜合運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藥物防治手段,可以有效降低油菜病蟲害的發生率,提高油菜的產量和品質,推動油菜產業的綠色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祝青.油菜栽培及病蟲害防治[J].種子科技,2024,42(1):104-106.
[2]鄒楊.油菜高產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措施[J].新農業,2023,(21):43-44.
[3]張治國.油菜主要病蟲害防治措施及栽培技術[J].農村實用技術,2023,(10):87-88,90.
[4]王貴宏.油菜栽培管理中的病蟲害種類及綠色防控技術[J].種子科技,2024,42(11):118-120.
[5]羅家艷,韋思梅,楊德輝.油菜綠色高質高效標準化栽培技術[J].種子科技,2024,42(7):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