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花生是一種主要的糧油作物,國內花生種植歷史十分悠久,在各個地區都有廣泛的種植。花生營養價值與藥用價值相對較高,除了可以直接使用外,還能夠進行加工銷售,已經逐漸成為一種主要的經濟作物。為了提高花生的優質高產種植技術水平,種植人員要不斷對田間管理工作進行優化,掌握種植技術要點,做好選地、整地、選種、播種等每個環節的工作,并不斷提高病蟲害防控水平。
關鍵詞:花生;種植技術;田間管理
花生屬于一種堅果食物,深受消費者喜愛,還可以用于油料加工,能夠產生較高的經濟效益。如今的市場環境越來越多元,對于花生的需求也隨之增加。為了提高花生產量與品質,種植人員要轉變原有的種植觀念,學習先進的種植管理方法,不斷提高花生的種植技術水平,優化田間管理工作。因此,要對花生高產優質種植技術進行深入研究,找到影響花生品質與產量的因素,并針對性地進行改進,從多個方面提高花生的產量與品質。
1花生優質高產種植技術
1.1選地、整地
在種植之前,要先選擇適合花生生長的地塊,給花生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土壤環境要能夠滿足花生生長過程中的養分需求,優先選擇沙壤土或壤土。土壤中要含有較多的有機質,且具備良好的排水性能,土壤的pH要控制在6.0~7.0。種植之前要施足底肥,為了提高施肥工作的針對性,要提前對土壤進行測試,根據測試結果有針對性地進行施肥。為了進一步提高土壤肥力,可以對土壤進行改良,添加花生生長所需要的有機物質或礦物質肥料。通過整地提高土壤的松軟度,滿足花生種子的生根生長需求,同時提高土壤的透氣性與保水性能。之后要對土壤進行翻耕,在翻耕過程中可以利用太陽光殺死土壤深層的病菌,同時還可以提高土壤透氣性。要合理控制土壤的濕度,保持土壤表面的平整度。盡量不要連作,否則會增加病蟲害的發病概率[1]。
1.2選種
選種工作是提高花生產量與品質的一個關鍵要素,在選種時要考慮到當地的氣候條件、花生種子的抗病蟲害性能、產量、品質等多種因素,優先選擇當地重點推廣的花生品種。要確保花生種子種植后能夠快速適應生長環境,科學的選種工作是提高花生品質與產量的關鍵,種植人員必須要綜合考慮。
1.3處理種子
種子選擇完畢后要對其進行處理,這是種植過程中的關鍵環節。首先要對種子進行挑選,優先選擇飽滿、有光澤的種子。其次要對種子進行晾曬,選擇晴朗的天氣將種子均勻鋪開,最適合曬種的溫度為20~30℃,經過晾曬的種子其發芽率會明顯提高,同時還會提高種子中酶的活性。最后要使用藥物對種子進行浸泡處理,可以使用種子處理液、殺菌劑、抗生素,消除附著在種子表面的病菌,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也可以使用生長激素或促生劑對種子進行處理,可以提高幼苗的生長速度和抗逆性。為了提高種子抵抗病蟲害的能力,可以對種子進行包衣處理[2]。
1.4適時播種
種植人員要根據種植地塊的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播種方法,根據氣候條件合理選擇播種時間。花生是一種喜溫喜光的作物,播種時的溫度應高于12℃,土壤濕度應保持在70%左右。適宜的種植條件更有利于種子的發芽,能夠促進幼苗的生長發育。合理控制播種深度,深度一般為5~8cm,種植間距應控制在15~30cm,種植人員要根據花生品種特點以及土壤條件合理進行調控。種植地塊周邊要有便利、完善的灌溉和排水系統,一旦田間出現積水,能夠及時將其排出,否則會影響種子及幼苗的生長質量。為了提高播種效率,可以使用機械設備進行播種,需要提前對播種的行距、株距進行設置,利用機械設備播種會更加均勻。如果土壤溫度較高,那么可以適當增加播種深度,但要注意不能超過7cm。如果土壤的溫度較低,那么可以適當淺播,要注意播種深度應大于3cm。穴播是最常用的一種花生播種方式,每穴之間的距離要控制在14cm左右。如果土壤較為肥沃,可以選擇雙粒穴播模式,如果選擇這種播種模式,要注意降低播種密度,穴距要控制在22cm以內,反之,則要增加播種密度,穴距應大于10cm。種植人員在播種時要根據實際情況對播種密度進行調整。
2田間管理措施
2.1施肥
種植人員要掌握科學的施肥方法,根據花生的不同生長階段有針對性地進行施肥,不斷提高土壤質量,滿足花生的生長發育需求。施肥工作主要分為兩部分,分別是種植前施加底肥以及種植后進行追肥。在施加底肥之前,要利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對土壤肥力、酸堿度等進行測定,根據測定結果有針對性地進行施肥,可以改善土壤環境。在施加底肥時,主要使用有機肥、化肥等肥料,有機肥可以改善土壤質量,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花生的生長發育。化肥的使用則可以滿足花生生長過程中所需要的各類營養元素,如氮肥、磷肥、鉀肥等。施肥時要根據測定結果以及花生的生長發育需求合理控制每一種化肥的用量。在種植過程中,為了滿足花生在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求,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追肥。當花生進入苗期到開花期這一時間段,要及時追施肥料,施肥時仍然要利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以及花生在當前生長階段的營養需求進行施肥,在這一階段用量較大的肥料分別是氮肥與磷肥。當花生進入結果期后,則需要施加鉀肥以及各類微量元素。當花生進入生長后期階段,可以噴濕葉面肥。在配置肥液時要對氮肥、磷肥、鉀肥及微量元素的用量進行合理控制,并根據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求對藥物濃度進行調整。既要滿足花生的營養需求,也要注意避免出現營養過剩、營養不足等問題。可以使用手動噴霧器、噴灑車噴施藥物,要均勻地將肥料噴灑到花生葉片上。施肥時要盡量選擇晴朗無風的天氣,這樣可以避免肥料被吹散,減少肥料的浪費。當花生植株進入營養代謝高峰期后,噴施葉面肥可以取得更理想的用藥效果。在生產后期可以使用磷酸二氫鉀溶液,每周用藥一次,連續用藥3次,莢果可以發育得更加飽滿,這是提高花生產量的關鍵。優先選擇低毒、高效的肥料,避免污染生態及土壤環境,全面提高施肥效果[3]。
2.2灌溉
在灌溉時,種植人員要根據花生的生長階段、土壤濕度等因素對灌溉量進行適當調整。在花生的生長發育初期階段,由于根系相對較淺,這一階段應保持土壤濕潤,但是要注意不能過度濕潤。隨著花生植株根系的生長發育,當其進入生長盛期階段,可以增加灌溉量,滿足花生植株的水分需求。當花生進入結莢期與成熟階段,則要對灌溉量進行控制,灌溉量過大會影響花生果莢的形成。灌溉量對于花生的生長發育而言至關重要。一方面,花生不能長時間處于干旱狀態;另一方面,過度灌溉也會導致根系缺氧,會加大各類病害的發生概率。因此必須要對灌溉量、灌溉頻率進行合理控制。通常情況下,每隔3~5天灌溉一次,但是仍然要根據實際的氣候條件、土壤情況以及花生的生長發育狀態對灌溉頻率進行調整。花生植株會從底部吸收水分,因此最理想的灌溉方式是滴灌或滲灌,這樣水分能夠直達花生根部,可以有效避免水分浪費。要注意不能使用噴灌的灌溉方式,噴水后會沖刷花生的葉片與花莢,會增加各類病害的發病率。要注意不能在高溫時間段進行灌溉,否則水分會快速蒸發,導致浪費水資源。
2.3控制旺長
花生有時會出現旺長的現象,為了對該問題進行控制,要不斷優化花生的生長環境,合理灌溉就是最常用的一種控制方式。適宜的土壤濕度可以讓花生莖葉正常生長發育,為了滿足花生的生長發育需求,還要對溫度、光照等條件進行控制。另外,可以對花生植株進行修剪,將花生的側枝與萌芽部分全部剪除,可以解決莖葉過度生長的問題,同時還可以提高花生的產量與品質。種植密度過大時也會容易出現旺長問題,因此要合理控制種植密度,以減少花生植株之間的競爭。
2.4除草
雜草會與花生植株爭奪田間的養分,為了滿足花生植株的生長發育需求,種植人員要及時清理田間的雜草,目前常用的除草方式主要有人工除草、機械除草或使用化學藥物進行除草。如果種植面積較小,可以人工進行除草,在除草時要注意選擇適宜的除草時機,在除草過程中要注意不要損傷花生植株。如果種植面積較大,可以使用機械除草方式,利用除草機可以快速對田間的雜草進行處理,具有較高的除草效率。如果田間的雜草問題已經較為嚴重,可以使用化學藥物進行除草,這種除草方式可以降低人工成本,雜草清除速度也相對更快。在使用藥物除草時,要選擇低毒、高效的除草藥物,嚴格按照藥物使用要求控制藥物濃度,選擇合適的使用方法,盡可能減少藥物給花生植株帶來的損害。用藥時要選擇無風天氣,避免藥物飄散到其他的植物上面,目前常用的除草藥物主要是乙草胺,每畝地使用50%乙草胺100mL與60kg水,充分混勻后噴灑到田間,可以有效對雜草問題進行控制。噴藥后需要覆蓋地膜,覆膜處理不僅可以對雜草的生長發育進行抑制,同時還可以提高土壤的溫度與濕度,更有利于花生的生長發育。
2.5適時采收
花生既是糧油作物,也是經濟作物,為了提高花生的品質與產量,除了要提高種植及田間管理水平之外,還要適時進行采收。花生的生長周期為100~150天,部分晚熟品種的生長周期為180天左右。種植人員要對花生的成熟度進行觀察,從多個角度判斷花生的成熟程度。首先要注意觀察花生的果莢,當果莢變黃、莢殼變硬時,花生已基本成熟。為了對該結果進行驗證,還要觸摸果莢,通過觸摸感受果實的成熟度。除了觀察果莢之外,還可以通過觀察花生植株的生長狀態確定花生的成熟度,當花生進入成熟期后,葉片會逐漸變黃,生長發育速度會越來越慢。當花生成熟后要及時進行采收。如果過度成熟,花生就可能會脫粒,影響最終的產量。通常情況下,在花生成熟之后的1~2周要完成采收,這時果實的含水量最適合加工與儲存。可以利用人工或機械設備進行采收,人工采收是指直接從花生植株上剝離果莢,這種采收方式只適用于小規模的種植。如果種植規模較大,就要使用機械設備進行采收,利用收割機剝離花生果莢。無論選擇哪種收割方式都要注意保護果莢的完整性,盡可能避免果實丟失或損傷果實等問題。花生的含水量相對較高,因此在采收后要盡快加工或直接進行儲存。要選擇適宜的儲存環境,并根據儲存時間對花生的含水量進行控制。如果需要儲存較長的時間,那么就需要對花生果實進行晾曬,等到含水量符合要求后進行儲存,可以有效避免花生發霉或發芽等問題。
2.6病蟲害防治
在花生種植過程中,常見的病蟲害問題主要有莖腐病、青枯病、薊馬、蚜蟲等。頂腐病在花生種植過程中十分常見,會嚴重影響花生的生長發育質量以及最終的產量。種植人員要充分了解該病的發病情況、傳播途徑以及病菌種類,提前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防控。要提前對土壤進行整理,清除掉田間的病株并及時排出田間多余的水分。合理控制灌溉頻率,根據花生的生長發育特點及時進行追肥,不斷提高花生的抗病能力,降低病蟲害的發病率。要選擇抗病性能更強的品種,這是降低該病發病率的關鍵。要及時切斷疾病的傳播途徑,將疾病控制在最小范圍內。為了提高疾病防控水平,需要對病穴進行殺菌消毒。播種之前可以使用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對種子進行浸泡,發病后可以選擇將70%托布津和50%多菌靈粉劑噴灑到田間,每周用藥1次,連續用藥3次。要盡量選擇在發病初期或高峰期使用藥物,合理控制藥物使用劑量,選擇最合適的用藥方法。為了減少土壤中的病原菌,可以利用輪作、間作等方式降低疾病的發生概率。
青枯病在花生種植過程中也較為常見,該病具有較大的危害性,只有不斷提高疾病防控水平,才能夠保證花生的正常生長發育,提高花生的產量。在種植之前要提前選擇抗病性更強的品種,降低感染疾病的風險。要提高田間管理水平,合理控制種植密度,提高田間的通風性,并切斷疾病的傳播途徑。對于田間的病變植株、雜草,要及時進行清理。為了提高花生的免疫力,要施加有機肥,有機肥中的營養物質與有益菌可以提高花生的抗病能力。為了對病菌的生長發育、繁殖速度進行控制,在發病初期要使用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殺得800倍液等藥物進行治療,要掌握合理的用藥方法,不斷提高用藥的安全性,避免污染生態、土壤環境,更好地保障人們的健康安全。
薊馬是一種常見的害蟲,會吸食花生植株的汁液,葉片上會出現白色斑點,隨著病情的發展,葉片會逐漸失去綠色,光合作用會受到較大的影響,導致花生大量減產。薊馬還是其他疾病的傳播載體。為了降低該蟲害的危害性,田間應具備良好的通風條件,提高田間的透氣性,并掌握合理的施肥方法,讓花生植株具備更強的抗病性能。
蚜蟲同樣也會傳播其他疾病,花生植株被蚜蟲危害后,葉片會出現黃化、畸形、卷曲等問題,花生的品質與產量會受到明顯的影響。為了提高對蚜蟲的防控水平,種植之前要選擇抗性更強的品種,利用輪作、間作的方式降低蟲害發生概率。也可以使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對其進行控制。對薊馬、蚜蟲這類蟲害都可以使用阿維菌素、烯啶蟲胺、丁硫克百威等藥劑進行治療,間隔5天用藥1次,連續用藥3次。為了避免害蟲產生耐藥性,需要交替使用不同的藥物。
綜上所述,花生是一種主要的糧油與經濟作物,具有較高的附加價值。近年來,國內的花生種植規模越來越大,為了提高花生產量與品質,就要不斷提高種植技術水平,優化田間管理工作,根據種植地區的實際情況開展選種、選地、播種等相關工作。利用多種方式來降低病蟲害的危害性,從而獲得更高水平的花生種植效益。
參考文獻:
[1]曲鵬帥.花生優質高產種植技術及田間管理[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4(09):1-3.
[2]李紅民.花生優質高產種植技術及田間管理措施分析[J].農村實用技術,2023(07):69-70.
[3]王天國.花生高產種植技術及田間管理措施探討[J].農村實用技術,2023(06):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