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七星關區位于赤水河上游,得天獨厚的地理和氣候條件為高粱種植提供了理想的環境。該地區氣候溫和、降水充沛、土壤肥沃,是高粱生長的優質土地。近年來,通過大力推進高粱產業規模化種植及技術創新,七星關區形成了一套高產高效的高粱栽培技術體系,不僅促進了高粱的高產栽培,還提高了產量穩定性和生產效率,對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關鍵詞:高粱;施肥技術;栽培技術;七星關區
七星關區,作為赤水河上游的重要農業區,憑借其獨特的自然環境優勢,具備了發展高粱產業的良好基礎。該地區地處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約為13℃,年降水量豐富,氣候條件適宜各種農作物的生長,特別是高粱這一具有較強適應性的作物。近年來,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現代化農業理念的逐步引入,七星關區致力于通過優化栽培技術,提高高粱的產量與質量,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高粱,作為一種抗旱、耐貧瘠的糧食作物,在我國的西部、北部和南部均有廣泛種植,尤其適合在氣候干旱、土壤貧瘠的地區生長。七星關區通過近幾年的實踐,逐漸形成了一套符合當地自然環境和生產條件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1選用良種
在七星關區的高粱高產栽培中,選種是實現高效豐產的首要環節。根據該地區的氣候條件和土壤特點,推薦選用“紅纓子”等紅殼糯高粱品種,該品種具有較強的適應性,特別適合在氣候溫暖、降水充沛的環境中生長。“紅纓子”高粱屬于中熟酒用品種,生育周期為130~160d,適合七星關區的生長周期,能夠在確保生長周期充足的情況下,完成最佳的生長發育。
2育苗技術
高粱籽粒較小且頂土能力較弱,導致出苗不整齊。此外,早春氣溫波動大容易造成種子腐爛,高粱要實現穩產、高產,栽培上一般使用育苗移栽。育苗移栽可實現苗齊、苗壯,解決春季低溫不利出苗因素,實現帶肥、帶藥、帶土移栽,提升高粱豐產的起跑線。
2.1播種時間
高粱種子在萌動期間對低溫非常敏感,播種時間過早會導致發芽緩慢,并且容易受到病菌的侵染,從而引發粉種或霉爛現象。這不僅會造成嚴重的缺苗問題,還可能提高黑穗病的發生率,最終影響產量。
當地氣溫連續7d穩定在12℃以上時為高粱適宜播種期。通常來說,正常年份海拔1000m以下區域為3月中下旬,海拔1000~1200m區域為3月下旬至4月上旬,海拔1200~1400m區域為4月上中旬。
2.2種子處理
種子播前要剔除病粒、蟲蝕粒、小粒及雜質。曬種:通過連續曬種2~3d,利用太陽紫外線,可以殺死病菌,可預防和減輕由種子帶來的黑穗病等病害;可以降低含水量,增強種子吸水能力,發芽快,出苗齊;可以增強酶的活性,提高種子發芽勢和發芽率,降低病害發生概率。比一般不曬的種子發芽率提高5%以上,而且長勢強,出苗整齊。浸種:用55℃的熱水或1%~2%的石灰水浸種1~2h,有利于種子較快地吸水,并殺死附著在種子上的蟲卵和病菌,有利于高梁發芽和健壯生長。不得使用GB/T19630—2019標準中禁止使用的物質。
2.3育苗技術
營養土配制:營養土按菜園土(細肥土)50%,優質農家肥(堆肥、廄肥、沼渣肥)50%,另每畝加磷肥50kg,加適量清糞水拌和均勻,堆漚發酵10d左右。
采用營養塊育苗:將堆漚發酵好的營養土鋪平,加適當清糞水調濕拌勻,濕度稍大,刮平壓實,厚約6cm,用刀將營養土劃成5cm×5cm的方格,頂部打1cm小淺孔,每個方格播3~4粒種子,每畝保證4000坨8000株基本苗。
采用營養坨育苗:用適量清糞水將漚制好的營養土拌濕(標準:手捏成團,落地即散),用手輕捏成直徑5cm的營養坨,頂部打1cm小淺孔,播放3~4粒處理過的種子,每畝保證4000坨8000株基本苗。
漂浮盤育苗:播種前,需要對育苗盤等器具用高錳酸鉀藥液進行消毒處理。同時,在營養池中加入清潔水后,使用硫酸銅進行消毒,以防止水池長青苔。在裝填基質或預先配制好的營養土時,應先將其灑水濕潤,確保其含水量達到手握成團、松手即散的標準。裝盤時要多填料,保證穴內基質或營養土自然填實,避免架空或過緊,每盤裝填約2kg。為了節約人工成本,也可以采用機械裝盤的方法。在移栽大田前20d,將精選的種子浸泡2h后濾干,然后進行播種。每穴播2~3粒種子,播完一盤后用木板輕壓苗盤表面,使種子陷入營養土中。接著用營養土適當覆蓋種子,并將苗盤放入營養池內漂浮。
搭拱蓋膜:選擇平坦、背風向陽且便于管理的地塊作為苗床。在空地上育苗時,苗床寬度通常為1~1.2m,長度不宜超過10m,以方便操作;若在行間育苗,則苗床寬度應與空行寬度一致。無論采取何種育苗方法,播種后需用細土填平空隙,并覆蓋一層1~1.5cm厚的細土于種子表面,隨后用清糞水澆透。最后,搭建拱形覆蓋膜以防鼠害和抵御春季低溫。
苗床管理:高粱出苗后,遇晴天時需要揭開拱膜兩端來通風降溫,傍晚時需要蓋膜。在高粱苗長至兩葉時,選在晴天中午揭開拱膜兩端,要逐步揭膜,直至全部揭開,進行煉苗,使高粱苗適應外界環境。
煉苗:高粱苗長至3~4葉1心時就可移栽。移栽前一周,逐步揭開漂盤的兩頭及薄膜進行煉苗,以提高高粱的抗逆性和移栽成活率。在移栽前2~3d,將漂盤移出營養池并放置于室外土中,同時要斷水、斷肥。
2.4起苗時期
當苗長至3~4葉時即可起苗移栽,起苗前3d,噴施一次濃度為0.1%的水溶肥和菊酯類殺蟲劑,除去病苗、弱苗、雜苗,實現帶肥帶藥帶土移栽,減少返青期和地老虎危害,提高存活率。
3地膜覆蓋移栽
3.1整地及施底肥
根據前茬作物種植情況,適時對土壤進行整地翻犁,對重金屬超標、農殘超標、農膜未回收等不清潔的土壤進行深翻換土、增施有機土壤改良劑、有機抗重茬劑等改良措施,為高粱移栽營造良好的土壤條件。前茬為冬季休耕的,在高粱移栽前一個月應翻犁一次抗草,然后將充分腐熟的農家糞肥按1500~2000kg/667m2的用量標準均勻撒施入土中,在移栽前一天或當天翻犁,將農家糞肥翻入土中,使農家糞肥與土壤混合均勻;前茬為油菜、小麥、馬鈴薯等作物,應在收獲后及時施入農家類肥(標準同上),翻犁兩次;前茬為綠肥的,在移裁前半月應進行翻壓殺青,使綠肥盡快腐爛以便形成較好的土壤團粒結構。在移裁當天或前一天再用旋耕機翻犁一次。底肥重施對高梁生長十分重要,是高粱生產不可缺少的。
由于七星關區早春易發生倒春寒,秋季秋風秋雨來得早,所以為了縮短生育期,提高產量和提升高粱品質,七星關區的高粱種植在海拔高的鄉鎮采用地膜覆蓋移栽,即在地塊上開廂起壟、覆蓋地膜、再破膜移栽高粱苗的一種栽培方式。實行地膜覆蓋移栽,雖然增加地膜成本和覆膜人工,但有利于保肥保水和減少中耕除草的環節,可實現高產穩產。注意在海拔1200m以下的區域,適宜選用黑地膜,除草效果更好;海拔1200m以上的區域,適宜選用白地膜來提高地溫,高粱長勢更好。
3.2開廂
一般凈作120~133cm開廂,廂面80~82cm,溝寬40~50cm,壟高7.5~16.5cm。
3.3施肥起壟
高粱要獲得高產,施足底肥是關鍵。每畝需要三元復合肥50kg、農家肥1500~2000kg或商品有機肥40~50kg。起壟前先采用溝施的方法施入底肥,在應起壟的區域順向中線處開深7.5~13cm的小溝,將有機肥、復合肥施入其中,然后將廂邊泥土覆回作壟。注意起壟要在移栽前1個月完成,以利于降雨保存土壤墑情。
3.4覆膜
根據不同的種植模式選擇合適的地膜規格。一般建議使用厚度為0.01mm的聚乙烯新膜,并選擇寬度為100cm的地膜規格。在覆膜之前,需要確保土壤已經充分吸水,保持良好的墑情。覆膜時,應將地膜四周用泥土壓緊壓實,以確保地膜與地面緊密貼合,防止風揭和膜破損。
3.5移栽
移栽時需要破膜、打孔。使用一根粗約5cm的木棍,將其一頭削尖,按照26cm左右的窩距破膜并打孔,孔深為6.5~10cm。在移栽過程中,將苗木放入孔中并扶正,然后用泥土輕輕壓實,澆上定根水,最后用土封實膜孔及邊緣。移栽密度每畝要保證4000窩8000株基本苗,海拔1000m以下的區域密度可以達到10000株基本苗。
3.6漂浮育苗井窖式移栽
移栽模仿烤煙的漂浮育苗井窖式移栽方式,不緩苗,長勢快,植株健壯,抗逆性強,是高粱栽培中較為高產的一種栽培方法。一般用于冬季空閑地,在冬季翻犁整地抗草,在3月初施肥起壟,讓雨水將土濕潤沉緊,在移栽前將濕潤壟廂覆上地膜(土壤干燥要先澆水保墑),移栽時用6.5~10cm粗的木棍,一頭削尖,按一定的規格破膜打孔,也可用機械打孔,孔深20~23cm,因土被沉緊,因此打的孔較為圓潤、規范,孔內不會掉泥土進去。打好孔后,將漂浮育苗輕輕從穴盤中拔出,不要把基質弄散,然后放入打好的孔中,只露少許葉在外或不露葉,因孔中濕度較大,溫度穩定,能滿足高梁根須的生長并插入土中,在晴天也不會因氣溫過高而散失水分萎蔫,不緩苗。2周后,待高梁苗長出離地10~13cm后,再用細土封穴和地膜封口。
4田間管理
4.1查苗、補苗
高粱苗在移栽后經過一段時間的生長,會進入返青階段,這是其生長的關鍵時期。如果此時未能及時檢查苗情,可能會發生一些死苗或缺苗的情況,進而影響高粱的群體整齊度,最終對高粱的生長發育和收割質量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在高粱苗移栽后,要進行定期查苗工作,確保每一塊土地上的高粱生長均勻、健壯。
查苗的目的是及時發現不良環境因素(如低溫、濕度、土壤條件等)或人為原因導致的死苗和缺苗問題。查苗時,要仔細觀察每一畦地塊,特別是苗床的邊緣和陰濕地區,這些地方往往光照不足或排水不良,容易導致部分苗木生長不良。通過細致的檢查,確認每塊地的苗情是否符合標準,發現問題后立即解決。補苗時,應選用苗齡適中、長勢健壯的苗木,避免選擇過小或過大、老化的苗。補苗時,應確保所選苗木的根系完好,并注意適當的土壤濕潤度,避免土壤過干或過濕而導致苗木成活率低。在進行補苗操作時,需保持足夠的栽培密度,確保每株高粱之間有合理的生長空間,以避免過于密集影響植物的通風和光照,造成后期生長不良。
4.2施肥
在高粱生產全過程中,禁止使用化學肥料、化學農藥、化學除草劑等,可以施用農家肥、沼液、商品有機肥、有機葉面肥等。
4.2.1高粱對肥料的需求
高粱必需元素:包括氮、磷、鉀、鈣、鎂、錳、鐵、硼、鋅、銅、硫等16種元素。
高梁的需肥量及需肥特性:每生產100kg高粱籽粒需要N2.33kg、P2O50.98kg、K2O2.92kg。按每畝生產300kg高粱計算,每畝施用農家肥需3噸以上、商品有機肥需300kg以上。
施肥關鍵時期:在高粱的整個生長過程中,施肥的關鍵時期主要集中在拔節孕穗期,這一時期是高粱生長的高峰期,對肥料的需求量最大,約占整個生育期肥料需求的62%。在這一時期,高粱的分蘗、葉片擴展和花穗的發育都需要充足的營養供應,特別是氮肥的需求量較大。因此,在拔節孕穗期及時補充氮、磷、鉀等肥料尤為重要,以保證高粱順利進入生殖生長期,提高籽粒的充實度和產量。
4.2.2高粱追肥管理
為了確保高粱的高效生長,施肥不僅要考慮肥料的類型和數量,還要注意施肥的時機。建議分階段施肥,特別是在生育期的關鍵時期,如拔節孕穗期,要增加施肥量。此外,在整個生長過程中,還應根據氣候條件和土壤狀況,適時調整施肥策略,避免過量施肥引起的肥害和環境污染。
一次追肥:移栽高粱在返青后展葉期(栽后20d左右),直播高粱在6~7d葉苗期,結合中耕除草追施一次提苗肥。每畝用清糞水(沼液稀釋3倍以上)1000~1500kg,或畝用商品有機肥50~100kg,施于高粱窩邊,不得接觸高粱莖稈,或用有機葉面肥100~200)倍液噴施一次。
二次追肥:在高梁拔節孕穗期9~10葉時(栽后40d左右),結合中耕除草追施一次拔節肥。每畝用清糞水(沼液稀釋3倍以上)1000~1500kg,或畝用商品有機肥50~100kg,施于高梁窩邊,不得接觸高粱莖桿,或用有機葉面肥100~200倍液噴施次。
三次追肥:在高粱灌漿期視苗情再追施一次送嫁肥。可用有機葉面肥100~200倍液噴施一次。
5病蟲害防治
高粱主要病害有黑穗病、炭疽病等,蟲害包括地老虎、蚜蟲等。炭疽病可用20%病毒克星水劑300~400倍液防治。蚜蟲防治可用10%煙堿水劑1000倍液或1.5%天然除蟲菊素水乳劑2500倍液。粘蟲防治應在幼蟲三齡前使用0.3%印楝素乳油-綠晶600~800倍液或0.6%清源保水劑1000倍液。
禁止使用化學除草劑除草。化學除草劑不僅會殘留在土壤中,破壞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平衡,還可能通過水源和空氣傳播對周圍生態系統造成污染,且長期使用化學除草劑還可能導致雜草的抗藥性增強,反而使得除草工作變得更加困難。因此,在高粱栽培中,應采取更加環保的除草方式,如人工除草、機械除草和覆蓋地膜等方法,既能有效抑制雜草生長,又能減少對土壤的污染和破壞,有助于實現高粱栽培的可持續發展。
禁止在高粱作物上施用敵敵畏、敵百蟲等含有敵敵畏的任何敏感農藥,因為敵敵畏有熏蒸作用,間隔幾十米都有藥害,容易使葉片變成紅色,影響光合作用,最終影響產量。
6適時收割,專收專貯
酒用高粱在蠟熟末期收獲最佳,此時營養物質停止積累,籽粒千粒重和淀粉含量最高。特征包括穗基部莖稈變黃,下部4~6片葉子枯死,穗上下兩端的小穗外穎呈棕色。收獲后晾曬至含水量低于13%入庫。收貯時需專收專貯,使用專用容器,并貼標簽,嚴禁混裝或使用不衛生器具。
在高粱的種植過程中,通過選用優質品種、實施科學的育苗技術、精細的田間管理和合理的施肥灌溉措施等,能夠有效提高高粱的產量和品質。同時,通過推廣無化學農藥、無化學除草劑的綠色種植模式,還可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長領.高粱高產栽培與漂浮育苗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24(01):22.
[2]郭峰峰.高粱膜下智能化滴灌節水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工程技術,2023,43(32):24-25.
[3]祝建林.高粱高產栽培技術及常見病蟲害防治[J].種子科技,2023,41(15):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