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山東省作為我國重要的小麥種植區域,面臨著氣候變化帶來的諸多挑戰。溫帶季風氣候的特點使得該地區小麥的生長周期受到溫度、降水等自然因素的顯著影響。為了應對這一挑戰,推動小麥優質高效種植技術成為提升產量和質量的關鍵。本文分析了山東省小麥種植的氣候特點及面臨的挑戰,進一步闡述了山東省小麥優質高效種植技術的核心內容,包括精準施肥、節水灌溉、土壤改良等技術。通過綜合運用這些技術,不僅能夠應對氣候挑戰,還能有效提高小麥的生產效益,保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文章最后分析了該技術推廣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為進一步的技術推廣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麥;種植技術;山東省
山東省是我國重要的小麥產區,氣候條件對小麥生長和產量的影響顯著。近年來,極端天氣、氣溫波動和水資源短缺等氣候變化問題,給小麥種植帶來了嚴峻挑戰。為了提高小麥產量和質量,降低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現代化的種植技術成為關鍵。小麥優質高效種植技術通過精準施肥、節水灌溉和病蟲害防控等手段,不僅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還推動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隨著這些技術的推廣,山東省的小麥種植逐步向精細化、智能化方向發展,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益和環境保護能力。
1山東省小麥種植的氣候特點及面臨挑戰
1.1小麥種植的氣候特點
小麥作為一種適應性較強的作物,其種植對氣候條件有一定的要求,而山東省的氣候特征為小麥種植提供了獨特的優勢與挑戰。山東省地處溫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600~800毫米,光照資源充足。春季和秋季溫暖適宜,有利于小麥的播種和分蘗,而冬季寒冷干燥,部分區域可能受到霜凍影響。夏季則高溫多雨,適合小麥的成熟和收獲,但也容易引發病蟲害。
山東省的小麥種植周期一般從秋季播種開始,經過越冬、返青、拔節等階段,直至翌年夏季收獲。在越冬期,小麥需經歷低溫鍛煉以增強抗寒性。然而,極端低溫天氣可能對未充分鍛煉的小麥造成凍害。春季是小麥拔節期,氣溫逐漸升高,但不穩定的低溫天氣可能導致小麥生長停滯甚至減產。夏季是小麥灌漿和成熟的關鍵階段,高溫干旱或降水過多均會對籽粒形成和品質產生不利影響。
此外,山東省的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一些地區的旱澇交替現象顯著增加了水分管理的復雜性。近年來,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如冬季的異常寒潮或夏季的突發暴雨,對小麥種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通過精準的氣候監測與適應性種植技術,如滴灌、節水灌溉和品種優化,可以有效緩解不利氣候條件的影響。
總的來看,山東省的氣候特點既為小麥種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也提出了應對氣候變化與資源不均的技術需求。這些特點需要因地制宜地運用現代種植技術來保障小麥的高產與優質發展。
1.2小麥種植面臨的主要挑戰
小麥種植在全球范圍內面臨諸多挑戰,主要集中在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天氣、水資源短缺以及土壤退化等方面。極端天氣事件,如異常高溫、寒潮、暴雨和干旱,不僅影響小麥的生長周期,還可能導致減產甚至絕收。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增加了灌溉難度,而土壤肥力下降和鹽堿化問題則削弱了小麥的生長基礎。此外,病蟲害的頻發和農藥濫用帶來的生態問題也對小麥生產構成了威脅。
以山東省為例,該地區的小麥種植受到氣候變化的顯著影響。冬季的極端寒潮可能導致小麥凍害,而春季低溫天氣會延遲生長進程。夏季高溫干旱常發生在小麥灌漿期,直接影響籽粒飽滿度和產量。同時,山東省的水資源分布不均,一些地區存在旱澇交替的現象,增加了水資源管理的復雜性。此外,土壤鹽堿化問題在部分地區較為嚴重,需要通過改良技術加以應對。
2小麥優質高效種植技術的核心技術內容
2.1高效施肥與精準營養技術
高效施肥與精準營養技術是提升小麥產量和質量的核心技術之一,尤其在山東省的不同氣候與土壤條件下,精準施肥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科學施肥,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作物對養分的吸收,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并減少養分的浪費。精準施肥的關鍵在于土壤養分的準確檢測[1]。通過土壤取樣與分析,檢測土壤中的氮、磷、鉀等主要營養元素含量,科學評估土壤肥力狀況。根據土壤檢測結果,制定量身定制的施肥方案,以確保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求得到滿足。具體而言,苗期重點施用氮肥,促進小麥的根系和莖葉生長;而在灌漿期,則以增加鉀肥為主,促進籽粒的飽滿度、增強抗逆性和耐儲存性。另外,根據不同土壤類型和氣候條件,合理施用磷、鈣、硫等微量元素,進一步促進小麥的健康生長。施肥配方與用量如表1所示。
精準施肥的實施依賴于智能化設備,主要包括智能施肥車、精量播種機等設備,這些設備配有高精度的GPS定位系統和土壤傳感器,能夠根據實時監測的數據自動調整施肥量。智能施肥設備能夠實時檢測土壤濕度、養分含量以及作物的生長狀況,并根據數據反饋智能調整施肥量和施肥時間,確保每一粒肥料都能精準施放。這一技術不僅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也有效減少了過度施肥帶來的環境污染和養分浪費。精準施肥技術的推廣使得肥料的使用更加高效,減少了肥料成本,同時有效避免了傳統施肥方式中的過量施肥和養分流失問題。
2.2水分管理與節水灌溉技術
水分管理在山東省的干旱半干旱地區尤為重要。合理的水分管理技術通過科學灌溉優化水資源利用,提升小麥生長環境。山東省廣泛采用滴灌、微噴灌溉和定時定量灌溉技術,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并減少水分浪費[2]。滴灌技術通過管道和滴頭將水直接輸送到植物根部,避免了水分蒸發和土壤表面浪費。滴灌系統能夠根據土壤濕度、氣候條件和作物生長狀況自動調節水量,確保作物根部的水分供應充足。與傳統灌溉方式相比,滴灌通過精準控制水流量,避免了水分的過度或不足。以山東省某灌溉示范區為例,實施滴灌后,灌溉水量減少了30%,小麥產量提高了10%~12%。滴灌能顯著提高水分利用率,并減少水分蒸發,從而達到節水和增產的雙重效果。在小麥的灌漿期,系統自動調節水量,以確保籽粒的飽滿度。滴灌技術在實施過程中能根據季節變化靈活調節灌溉時間和頻率,進一步提高灌溉效率。通過與氣象數據結合,滴灌系統能實時應對氣候變化,避免過量灌溉。
微噴灌溉技術通過細小噴頭將水均勻噴灑到作物周圍,保持土壤濕度適宜并減少水分蒸發。微噴灌系統不僅保持適宜的濕度,還能增加水分的滲透深度,促進更深層根系的發育,增強作物的抗旱能力。山東省部分小麥種植區采用微噴灌溉后,土壤水分的分布更加均勻,水分的滲透深度也得到有效提升,作物的生長得到了進一步的優化。通過微噴技術,作物的根系可以更均衡地獲得水分,且避免了傳統灌溉方式中由于水流不均而導致的根系發育不良問題,水分蒸發損失減少了20%以上,作物產量也顯著提高。
2.3土壤改良與耕作技術
山東省部分地區土壤存在有機質缺乏、鹽堿化等問題,影響了小麥的生長與產量。因此,土壤改良技術在小麥種植中至關重要。山東省廣泛采用有機肥施用、秸稈還田、石灰調節等技術。施用有機肥和腐殖酸顯著提高了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改善了土壤結構,提升了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3]。數據顯示,施用有機肥后,土壤有機質含量可提高20%~30%,同時,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強,透氣性和水分保持能力得到改善,尤其在干旱季節,能有效提升作物的抗旱能力和減少水分蒸發,保證作物正常生長。另外,土壤改良還增強了作物的抗病性和抗逆性,提高了產量和品質。秸稈還田技術將農田秸稈直接還田,減少了焚燒污染并增加了土壤有機物質,提升了土壤肥力。研究表明,該技術可使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15%~20%,并有效改善土壤保水性,提升作物抗旱能力10%~15%。另外,秸稈還田還能夠提高土壤中的微生物數量,促進土壤的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提高土壤的生產力。在鹽堿化地區,通過施用石灰調節土壤酸堿度,改善土壤的透氣性和水分滲透性。每畝施用500~600千克石灰,能夠使土壤的pH提高0.5~1,改善土壤的根系呼吸和水分吸收,有助于小麥的健康生長和產量的提升。
2.4綠色防控與病蟲害管理
綠色防控技術是減少化學農藥使用、保障作物健康和環境安全的關鍵技術。山東省采用多種生物防控和物理防控手段,以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在生物防控方面,主要技術包括天敵放養和生物農藥應用[4]。其中,天敵放養技術使用的是寄生蜂等天然敵害生物,它們能夠通過寄生害蟲卵或捕食害蟲,從而控制害蟲的數量。例如,寄生蜂能夠對蚜蟲進行有效控制,通過將卵產在蚜蟲體內,幼蟲孵化后食用蚜蟲,減少了蚜蟲的危害。這種方法不僅有效防控了蟲害,還減少了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在生物農藥應用方面,山東省廣泛使用低毒、低殘留的生物農藥,如BT制劑和其他植物源性農藥。BT制劑通過殺滅小麥上的害蟲(如蚜蟲、白粉病等),降低了化學農藥的使用頻率。生物農藥能夠通過自然的生物降解過程,迅速分解,減少環境污染。山東省的綠色防控技術通過科學調控病蟲害的發生,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同時有效提高了小麥的品質和安全性,避免了化學藥劑對土壤和水源的污染。該技術的應用確保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有助于提升作物的健康水平,最終實現了生產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
3小麥優質高效種植技術的推廣與影響分析
3.1技術推廣模式與途徑
技術推廣渠道的選擇對于小麥優質高效種植技術的普及至關重要。山東省通過政府引導與政策支持,為農民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促進新技術的應用。例如,政府設立專項補貼和扶持計劃,幫助農民購買設備、進行技術培訓。2019年,山東省通過“精準施肥示范工程”向參與項目的農戶提供每畝補貼資金,有效提高了精準施肥技術的推廣力度。同時,農技服務體系建設和培訓推廣在提升農民對新技術的認知和接受度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組織培訓班、講座等形式,農民對精準施肥和節水灌溉技術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進而提高了技術的應用率。另外,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的參與也是推廣中的關鍵因素。合作社和企業通過集體采購設備、提供技術指導等手段,鼓勵農民采用高效的種植技術,推動小麥優質高效種植技術的廣泛實施。
3.2技術推廣對小麥產量和質量的影響
小麥優質高效種植技術的推廣,顯著提高了小麥的產量和質量。與傳統種植方法相比,精準施肥和水分管理技術的應用顯著提升了作物的整體生長狀況,進而提升了產量[5]。在山東省,通過采用精準施肥技術,作物的生長過程得到了科學管理,避免了過度施肥和水分浪費。數據顯示,在應用精準施肥后,山東部分地區的小麥產量提高了12%~15%,尤其是在灌漿期水分管理更加精確的情況下,產量提升幅度超過20%。另外,技術推廣對小麥品質的改善也至關重要。高效施肥和綠色防控技術的結合不僅增加了小麥的產量,還有效提升了小麥的蛋白質含量和面粉質量。以山東省某地區為例,施用精準施肥與生物防控技術的小麥,其蛋白質含量比傳統種植小麥提高了2%~3%。這不僅滿足了市場對高質量小麥的需求,也為農業企業提供了更強的市場競爭力。通過這些技術的應用,山東省的優質小麥產量不斷增加,市場份額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3.3技術推廣的經濟與社會影響
技術推廣不僅推動了小麥產量和品質的提升,也帶來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經濟效益來看,精準管理和節水灌溉技術的實施,使小麥種植的生產成本大幅降低。例如,通過智能化灌溉技術,山東省一些農場的水資源使用量減少了25%~30%,相應地,灌溉成本大大下降。同時,精準施肥技術使肥料的利用率超過了30%,減少了化肥的過度使用,降低了生產成本。技術的推廣提升了小麥的市場競爭力,并推動了農業產業鏈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長。
社會效益方面,技術推廣不僅提高了農民的收入,還促進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通過農技服務體系的建設和農民培訓的提升,農民對現代農業技術的接受度和應用能力顯著提高,整體農業生產水平得到了提升。另外,綠色防控和生態種植技術的普及,有助于減少農藥的使用,降低了農業生產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推動了綠色農業的發展。
山東省小麥優質高效種植技術的推廣顯著提升了小麥的產量和質量。通過精準施肥、節水灌溉、土壤改良等技術,農業生產效率得到了優化,作物生長環境也得到了改善。技術推廣結合政府政策支持、農技服務體系建設和合作社、企業的參與,增強了農民對新技術的認知與接受度,確保了技術的廣泛應用。這些技術的推廣不僅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和小麥的市場競爭力,也促進了水資源和土壤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推動了農業的綠色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振源.加強小麥種植技術推廣的意義及途徑分析[J].河北農機,2023(06):82-84.
[2]楊波濤.小麥栽培關鍵技術及提高種植效益的措施[J].種子科技,2020,38(12):41-42.
[3]陳文印.加強小麥種植技術推廣的意義及途徑[J].鄉村科技,2020(09):24-25.
[4]龔靜江.小麥栽培關鍵技術與提高種植效益的措施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7,37(08):113.
[5]黃曉,李文超.小麥種植技術推廣意義及有效途徑[J].鄉村科技,2020(01):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