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農業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小麥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小麥產量的提高不僅可以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還能夠滿足市場對小麥的需求,維護社會的穩定。為此,相關部門需要對小麥晚播超高產栽培技術進行分析和研究,實現小麥產量的增加和質量的提高,促進小麥種植業的發展。本文將從冬前管理、科學播種以及田間管理三個方面對小麥晚播超高產栽培關鍵技術進行分析和論述。
關鍵詞:小麥;晚播;超高產;栽培技術
最近幾年,山東省農作物種植面積的增加與擴大使得農業種植業也得到了顯著的發展,獲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在小麥生產中依舊存在著一些顯著的問題,影響著小麥的生長發育、質量水平和產量,其中較為常見的問題為生產條件差、品種選擇不當、施肥不科學以及管理不到位,這些原因都直接影響著小麥的質量和產量。若想使冬小麥獲得畝產700公斤以上的超高產,就需要對小麥晚播超高產栽培技術進行研究,重視品種選擇、合理施肥、嚴格管理等措施在其中起到的作用,還需要采取綜合防治措施,避免小麥遭受病蟲害的侵襲。因此,相關部門需要結合以上問題對小麥晚播超高產栽培技術進行優化與創新,提升小麥的產量。
1冬前管理
1.1優選品種
小麥晚播超高產栽培技術中,在選擇小麥種子的時候,需選用優良小麥品種,才能夠達到高產的目的。根據山東省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可選擇具有超高產和晚播生長特性的小麥品種,如馬蘭1號、煙農1212號、馬蘭13號等,這些品種都屬于山東地區的小麥品種,適合在山東省大面積種植,這些品種也是晚播超高產小麥優良品種??梢?,在選擇小麥種子時,不僅需要根據小麥種子自身的特性進行選擇,還需要結合當地栽培條件合理選擇小麥品種。
1.2微囊懸浮劑拌種
在選擇好合適的小麥品種后,需要對小麥種子進行拌種處理,為了防止小麥種子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受到蟲害、病害、凍害等因素的影響,種植人員需要使用微囊懸浮劑進行拌種,這也是一種實現小麥晚播超高產的重要技術。使用微囊懸浮劑的原因是其能夠起到長效藥效作用,能夠避免細菌、蟲害等對小麥種子造成侵襲,也能夠避免寒冷天氣對小麥麥苗造成損傷。
在配置微囊懸浮劑的時候,需要將10%噻蟲嗪和10%精甲·咯·嘧菌進行混合,而10%精甲·咯·嘧菌含精甲霜靈3.3%、咯菌腈1.1%、嘧菌酯5.6%。每300千克晚播小麥種子需要混合35克的10%精甲·咯·嘧菌懸浮劑和200克的10%噻蟲嗪懸浮劑,將其與小麥種子攪拌均勻之后,晾干備用即可[1]。
1.3增加用種量
在晚播小麥拌種工作完成之后,還需要對晚播小麥播種量進行明確。因為小麥晚播會比常規播種期較晚,天氣也逐漸變冷,若想保證晚播小麥的發芽率,就需要適量增加晚播小麥的用種量。結合以往的小麥晚播經驗,山東省小麥晚播的時間通常在每年的10月10日-20日之間。以10月15日為基準點,晚播小麥用種量約為每畝6-7千克,比正常播種量多10%-20%。若是在沙壤地播種,則需減少播種量,一般為每畝地5-6千克;若是在黏壤土地播種,則需要增加播種量,一般為每畝地6-7.5千克。若播種時間晚于10月15日,每晚1天,則需每畝地多播種0.8千克??梢?,增加晚播小麥的用種量能夠有效提高晚播小麥的發芽率和生長率,為晚播小麥超高產奠定基礎。
1.4玉米秸稈還田
在山東省,小麥晚播前正是玉米收獲期,在夏玉米收割完成后,為了便于小麥晚播,使土壤肥力增加,可以將玉米秸稈粉碎均勻地拋撒在田間。在粉碎玉米秸稈的時候,需要將玉米秸稈的長度控制在6厘米以內,秸稈切碎合格率需高于95%,玉米殘茬的高度也需低于6厘米,秸稈拋撒的均勻度需高于85%,漏切率需低于5%。
1.5深耕整地
在小麥晚播超高產栽培的前期準備中,還需要提高整地的質量,保證土地平整,促進水肥循環,為晚播小麥的生長發育做好土壤和營養的準備。所以,在晚播小麥播種之前,需要使用旋耕耙完成土地深耕、壓耙、懸耙等工作,懸耙的深度需控制在35厘米以上。經試驗可知,在經深耕、壓耙、懸耙的土地上播種晚播小麥,其扎根深度甚至可以達到1米以上,扎根深度遠高于未經深耕、壓耙、懸耙的土地。此外,在深耕、壓耙、懸耙后的土地上播種晚播小麥,分蘗量、小麥結穗率、抗倒伏性指標都高于未經深耕、壓耙、懸耙的土地。
1.6科學施肥
在小麥晚播超高產栽培技術中,在播種之前還需要施足底肥。為了提高晚播小麥的抗寒性、抗逆性,種植人員需要保證土壤肥力較高,這樣才能夠為晚播小麥的正常生長發育起到輔助作用。在山東省晚播小麥播種時,需要合理選擇底肥,盡量選擇有機肥和無機肥作為底肥,將二者混合使用,且氮肥、鉀肥的使用量需減少,磷肥全部用作底肥。
在有機肥的選擇上,可以按照每畝地1.25千克充分發酵的雜肥以及40千克-45千克的復合化肥作為基肥,再按照7:8:9的比例加速氮肥、磷肥和鉀肥。此外,還可每畝地添加1-1.5千克的磷酸鋅復合化肥,主要目的就是補充鋅元素。在對有機肥和無機肥的用量確定后,可在玉米秸稈還田后,將肥料均勻的拋撒在栽培晚播小麥的地塊中,等待播種[2]。
2科學播種
晚播小麥播種所使用的播種機可分為直播式播種機和撒播式播種機。直播式播種機是指直接將晚播小麥種子和肥料一起播種,撒播式播種機則是單獨播種。晚播小麥的播種量為每畝地8-10千克,播種密度需要結合當地氣候條件、晚播小麥品種、土壤肥力等因素進行確定,并對播種密度進行合理的調整,能夠確保小麥處于穩定生長的狀態,提高晚播小麥的產量。
在使用直播式播種機進行晚播小麥播種的時候,需要將晚播小麥種子和化肥一起裝進播種機的儲料箱內,對播種機的開孔大小進行調整,對播種的深度和行距進行合理的控制。在將播種機與拖拉機連接后,播種機則會自動將種子和化肥撒播在土壤上。在播種結束后,需輕微覆土,確保土壤處于濕潤的狀態,可促進晚播小麥種子的發芽和生長。
3田間管理
3.1冬前管理
3.1.1查苗補種
在晚播小麥播種10天之后,若小麥種子的出苗率比較低,可以采用小水輕灌的方式促進苗齊。等到出苗后至4葉期,需要種植人員及時進行查苗補苗的工作。例如,針對行內斷壟大于15厘米的地塊,需要及時開溝補種,需補入同一品種的晚播小麥品種。查苗補種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增加晚播小麥用種量的方式,確保小麥苗齊全、均勻。
3.1.2澆水越冬
澆水越冬是小麥晚播超高產栽培技術中較為重要的一項工作,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土壤墑情,確保小麥安全越冬,以免凍傷。澆水越冬技術經常被應用在每年的11月15日-25日期間,如果出現連續5天氣溫下降到5℃以下即可進行澆水操作。澆水的時間經常選擇在晴天上午9點-12點,每畝地需噴灌越冬水30-35立方米,澆透為宜。在澆灌越冬水之后需要及時劃鋤,破除土壤板結。
3.1.3化學除草
在冬季之前,還需要對毒麥、馬唐、看麥娘、野燕麥等禾本科雜草進行清除。在晚播小麥出苗后3葉期前或是雜草生長到2葉期時,需要使用“綠麥隆+水”噴施雜草的莖葉。等到雜草2葉-3葉期的時候,可將“高滲異丙隆+水”或6.9%精噁唑禾草靈乳油噴施在雜草的莖葉處,起到化學除草的效果。
3.2早春鎮壓
在澆完越冬水后就需要等待晚播小麥安穩度過冬天。次年早春晚播小麥返青較晚,種植人員需要及時進行早春鎮壓,即在每年3月20日左右開始返青后立刻對其進行鎮壓。采用鎮壓的方式使土壤的保濕性和透氣性得到增強。此外,壓實返青還能夠使土壤墑情得到提高,能夠控制小麥的瘋長,使晚播小麥根部吸收養分的能力得到增強。
3.3控制春季分蘗
在次年春天后,種植人員還需要對晚播小麥群體生長和個體生長之間的矛盾進行合理調節和控制,加強對晚播小麥的管理。晚播小麥在春季發育期間,在主莖和3葉以上大葉總數量超過每畝地55萬穗的時候,則需要對晚播小麥進行管理。
詳細來講,在對晚播小麥進行管理的時候需要使用等行距的小麥圓盤式播種機,提前將播種耬腿摘除,保留施肥耬腿,并使用拖拉機牽引播種機深耕,每隔1行深耕1行,對晚播小麥實施單側斷根,斷根的深度需控制在6-9厘米。在深耕后需立刻鎮壓。從整體上來說,在晚播小麥越冬之前、返青之后的這段時間內,種植人員需要對其進行控旺管理,可選擇深耕、斷根、鎮壓等方法抑制部分晚播小麥的瘋狂生長,避免后期出現倒伏的情況[3]。
3.4供應水肥
在晚播小麥拔節期和挑旗期這段時間,種植人員需要加強水肥供應,盡量使用滴灌水肥一體式操作技術。在晚播小麥拔節期內,需每畝地灌水45立方米,并在水中加入15千克左右的尿素和10千克左右的氯化鉀。在晚播小麥挑旗期內,也需要加大水肥的供應量,需每畝地灌水30-35立方米,在水中加入5千克左右的尿素。在設置滴灌網管的時候,應當以“非”字形排列網管,滴頭之間的距離需控制在20厘米左右,滴頭的水速需控制在每小時2升左右。此外,在施肥器的選擇上,盡量選擇臥式壓差式施肥管,能夠提升施肥的平均性。
3.5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也是小麥晚播超高產栽培技術中較為重要的一項措施,主要就是對晚播小麥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經常出現的病蟲害問題進行防治。其中,常見的病蟲害問題為條銹病、白粉病和蚜蟲。
3.5.1條銹病
小麥條銹病經常出現在氣溫5℃-15℃這段時間內,病菌會處于快速生長發育狀態,在春季氣溫快速回升、降水量增多的時候也容易發生小麥條銹病。若發生小麥條銹病,會使小麥的葉片、葉鞘以及莖稈等部位造成危害,小麥田會減產30%左右。
若想對小麥條銹病進行有效防治,在選擇晚播小麥品種的時候需選擇抗病性強的品種,并使用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拌種處理。若已經發生病害,則需交替使用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和12.5%烯唑醇乳油1500倍液進行噴施治療,每隔1周噴藥1次,連續用藥3次左右即可起到治療效果。
3.5.2白粉病
白粉病經常發生在氣溫15℃-20℃且濕度高于70%的時候,白粉病的發生與水肥濫用、通風條件差、播種密度大等因素相關。白粉病會對小麥的葉片、葉鞘、莖稈等部位造成危害。
若想對小麥白粉病進行有效防治,可在小麥收獲后將自生小麥鏟除,避免病害傳播,還可對水肥用量進行科學配比,尤其是需要控制氮肥的添加量,還需對麥田的濕度進行控制。若已經發生病害,則需交替使用25%丙環唑乳油1000倍液和20%粉銹寧乳油1000倍液噴施治療,每隔1周噴藥1次,連續用藥3次左右即可見效[4]。
3.5.3蚜蟲
蚜蟲經常發生在冬季溫暖的環境下,可快速繁殖和傳播,主要通過刺吸式口器吸取小麥汁液,阻礙小麥的生長發育,甚至出現植株提前老化的情況。
若想有效防止蚜蟲病害,需在選擇晚播小麥品種的時候選擇抗蚜蟲的小麥品種,在播種之前使用吡蟲啉拌種,還可在麥田內養殖食蚜蠅、瓢蟲等蚜蟲天敵捕食蚜蟲,減少蚜蟲數量,也可使用殺蟲燈誘殺蚜蟲。若已經發生蟲害,則可交替使用50%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和40%樂果乳油2500倍液噴施治療,每隔1周噴藥1次,連續用藥3次左右即可。
3.6各種災害的防治
3.6.1倒春寒的發生與防治
倒春寒是指在春季氣溫驟降、冷空氣侵襲的時候,晚播小麥容易發生低溫凍害。由于晚播小麥生長發育的時期較晚,倒春寒的時候正處于小麥生長發育的敏感期,極易出現低溫凍害。倒春寒會使小麥苗期的葉片和幼芽被凍傷,阻礙其吸收營養,抑制其生長發育。若發生嚴重的倒春寒,很有可能會將晚播小麥凍死,減少晚播小麥的產量。
為此,種植人員需要對當地天氣狀況進行時刻關注,若遇氣溫驟降的天氣,需要及時采取覆膜措施,提高地表溫度,避免小麥受凍,還可以采用科學施肥的方法增強小麥植株的耐寒性,并通過合理灌溉的方式,使土壤保持濕潤狀態,也能夠盡量避免晚播小麥植株受凍。
3.6.2干熱風的發生與防治
干熱風是一種經常出現在夏季的氣候現象,其呈現出的主要特征就是高溫高濕且持續的時間比較長,影響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因為晚播小麥的播種時間比較晚,使得晚播小麥的生長發育周期與干熱風期正好重合,使得晚播小麥受干熱風的影響更大。在干熱風高溫高濕的影響下,晚播小麥植株葉片會變黃、變干燥,影響小麥植株的光合作用。若晚播小麥長期處于高溫高濕的狀態下,還會提升小麥植株患病蟲害的風險,影響晚播小麥的質量和產量。
為此,種植人員在干熱風期間需要加強對晚播小麥土壤的管理,通過覆膜保護或是合理灌溉的方式,盡量降低干熱風對晚播小麥生長發育的影響。此外,種植人員還需要加強田間管理,采用灑水降溫或是及時排水的方式,降低干熱風對晚播小麥的產量產生嚴重的影響[5]。
4結語
綜上所述,小麥晚播超高產栽培技術主要是由眾多技術構成,如冬前管理技術、科學播種技術、田間管理技術等,其中又涉及許多精細的技術,可保證晚播小麥處于健康生長發育狀態,提高晚播小麥的質量,進而提高晚播小麥的產量。為此,種植人員需對小麥晚播超高產栽培技術進行學習,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應用在小麥栽培作業當中,借此提升晚播小麥的質量和產量,促進當地小麥種植業和農業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冀玉蘭,朱海英.晚播小麥栽培技術[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4(4):172-174.
[2]楊杰.小麥晚播超高產栽培關鍵技術[J].種子科技,2024,42(12):45-47.
[3]楊亞輝.小麥適度晚播抗逆栽培技術[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3(6):171-173.
[4]劉全金.晚播小麥高產栽培技術規程[J].農村百事通,2021(12):34.
[5]王懷珍,張岳華.晚播小麥栽培管理技術研究[J].江西農業,2022(8):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