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品安全和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在農業生產中,傳統化學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雖然能夠提高農作物的產量,但同時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和健康問題。因此,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的研究和應用變得尤為重要。基于此,文章對農作物種植中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進行了分析和探究,旨在通過探究,能夠為相關農作物的生產種植工作起到一定參考作用。
關鍵詞:農作物;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
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是一種強調減少化學物質使用,采用生物、物理和生態等綜合措施來防治病蟲害,保持土壤肥力,提高農產品質量的安全種植方法。該方法不僅有助于保護環境,減少污染,還能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滿足消費者對綠色、健康食品的需求。當前技術在實際栽培管理工作中的運用優勢比較明顯,廣大種植戶應加強技術的掌握和應用,促進作物產量和質量的提高。
1運用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的重要意義
隨著全球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和人們食品安全意識的不斷提高,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顯得尤為重要。與傳統的農作物栽植管理模式相比,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通過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不僅能夠保障人們的飲食安全,還能有效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種植過程中,通過科學的管理手段,即能夠有效減少或避免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轉而采用生態、環保的種植方法,如使用有機肥料、生物防治技術、輪作制度等,以確保農產品的安全性和環境的友好性。而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通過減少或避免使用化肥和農藥,生產出的農產品更加安全,符合現代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需求[1]。
對于技術的應用,不僅關注農產品的安全性,還注重提升其品質。通過科學的土肥水管理、合理的輪作制度和生物防治技術,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結構,提高農作物的抗病蟲害能力,從而提升農產品的口感、營養價值和市場競爭力。實際生產過程中,化肥和農藥的過量使用會導致土壤板結、水源污染、生物多樣性減少等一系列環境問題。而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通過減少化學物質的使用,能夠有效降低農業生產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促進農業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
盡管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在初期可能需要較高的投入,如使用有機肥料和生物防治技術,但從長遠來看,由于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降低了農作物的病蟲害發生率,反而能夠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2農作物種植中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的優化對策
2.1農作物品種選擇和處理
不同的農作物品種對溫度、濕度、光照等氣候條件有不同的要求。因此,種植戶在選擇品種時,需要充分考慮當地的具體氣候條件。例如,山東濰坊昌樂地區的地貌和土壤情況比較適合瓜果的栽培和生長,水資源充足,為瓜果生產提供了比較充足的水源,較多的日照量為西瓜的糖分積累提供了有利條件。當地結合區域實際,大力發展西瓜種植。選擇西瓜品種時,種植戶需要根據當地的溫度和光照條件,選擇適合的品種,以保證西瓜的生長和成熟。且西瓜喜歡沙質、排水良好的土壤,以避免根部積水導致病害。如果當地土壤黏重,種植戶可以適當改良土壤,增加有機質和沙子,提高土壤的排水性和透氣性[2]。
另外,在選擇農作物品種時,還應考慮品種的病蟲害抗性。選擇抗病蟲害較強的品種,可以有效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降低農藥使用量,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這同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的理念一致。
選好種植品種后,還需提前做好種子的處理。種子處理時,通過對種子消毒、包衣等措施的運用,即能夠減少種子攜帶的病菌和蟲卵,從而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和幼苗的健康程度。科學的種子處理不僅有助于減少田間病蟲害的發生,還能提高農作物的整體產量和品質。
在對種子消毒時,可使用熱水進行浸種,該方法適用于多種農作物的種子。操作時,可將水溫控制在50~55℃,具體溫度根據作物種類的不同而有所調整。例如,水稻種子適宜的浸種溫度為55℃,而小麥種子則為52℃。浸種時間可控制在10~15分鐘,并注意處理過程中保持水溫恒定。浸種完成后,迅速將種子轉移到冷水中冷卻,避免種子長時間處于高溫環境,影響其活力。之后將種子晾干,避免種子表面殘留水分引起霉變。可以對藥劑進行應用,常用的藥物有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等殺菌劑,操作時,可根據種子的種類和常見的病害類型,選擇合適的殺菌劑。按照藥劑說明書的比例,將藥劑溶解在水中,配制成一定濃度的藥液。再將種子放入藥液中浸泡一定時間(通常為15~30分鐘),其間可以輕輕攪拌,確保藥液與種子充分接觸。浸泡完成后,還可以用清水徹底清洗種子,去除殘留的藥劑。
種子包衣是一種有效的處理技術,能夠對種子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并提供營養物質,促進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種子包衣的材料通常為各種殺菌劑,如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等,用于防止種子攜帶的病菌侵染;可以是各種殺蟲劑,如吡蟲啉、辛硫磷等,用于防止蟲卵和害蟲的侵入;或是各種營養物質,如微量元素、生物刺激素等,用于促進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可將種子放入攪拌機中,均勻攪拌,確保種子表面干燥。同時將配制好的包衣劑均勻噴灑在種子表面,同時繼續攪拌,確保每粒種子都被均勻包裹。完成后,將包衣后的種子攤開晾干,避免種子粘連和霉變。
2.2合理選擇種植區域
在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的應用中,合理選擇種植區域是確保農作物健康生長和提高產量的關鍵步驟。不同農作物對生長環境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種植戶應根據農作物的生長特點和對環境的要求,科學選擇種植區域。選擇合適的土壤是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中的關鍵環節。合適的土壤能夠為農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提高其產量和品質。因此,種植戶應選擇以下類型的土壤:土壤中要富含有機質,能夠為農作物提供充足的養分;土壤結構疏松,以促進農作物根系的生長和土壤空氣的流通;土壤還應具有良好的保水和保肥能力,能夠減少水分和養分的流失[3]。
合理規劃種植面積可以有效避免不同農作物之間的相互影響,提高農作物的生長效果。這需要結合農作物的種類和生長特點,將種植區域合理細分,避免將不同農作物種植在同一區域。根據市場需求和土壤條件,合理安排各種農作物的種植面積,避免過度集中種植導致資源浪費和病蟲害傳播。
另外,可以結合土壤檢測技術的結果,改善土壤條件,這是提高無公害栽培管理效果的重要措施。具體可施用有機肥,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和結構;不同作物的合理輪作和間作,能夠防止土壤養分單一化,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并且可結合作物生長需求,使用土壤改良劑(如石灰、石膏等)以調節土壤的酸堿度,改善土壤結構。
2.3合理灌溉,科學施肥
農作物栽培過程中,灌溉和施肥是兩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其會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生長發育、產量和品質。無公害栽培理念下,合理灌溉和科學施肥是其中的核心內容,當前應積極推廣節水節肥技術,滿足農作物對養分和水分的需求的同時,減少資源浪費以及可能對環境造成的污染。
施肥是保證農作物健康生長的基礎。不同農作物對肥料的需求不同,因此,種植戶應根據作物的生長特點和需求進行合理施肥。
不同作物對肥料的需求不同。水稻、小麥等谷物類作物對氮肥的需求較大。氮肥有助于促進作物的莖葉生長,增強光合作用,提高產量。種植戶應在生長初期和中期適量增施氮肥。豆類、花生等作物對磷肥和鉀肥的需求較大,磷肥和鉀肥對根系的發育和養分的吸收至關重要。種植戶應在播種前或幼苗期增施磷肥和鉀肥,以促進根系發育和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還有一些作物對微量元素(如鋅、硼、鎂等)的需求較大。這些微量元素的缺乏會導致作物生長不良或產量下降。種植戶應根據土壤檢測結果,適量補充微量元素。
在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下,選擇無污染的肥料是保證農產品安全的重要措施。種植戶應優先選擇有機肥、生物肥料或經過認證的無公害肥料,避免使用含有重金屬、激素等有害物質的肥料。有機肥如堆肥、廄肥、綠肥等的科學使用,能夠較好地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并提高土壤的肥力;生物肥料如固氮菌、溶磷菌等微生物制劑,可以促進土壤中的養分釋放,提高肥料利用率。實際施肥時,應結合作物生長實際以及具體的肥料需求,科學控制肥料的施入量。當前應加強對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應用,根據土壤檢測結果和作物需求,制定科學的施肥方案,避免肥料過量或不足[4]。
合理灌溉是保證農作物正常生長的重要措施。過度的灌溉會導致土壤鹽漬化、養分流失等問題,而灌溉不足則會影響作物的生長和產量。因此,種植戶應根據作物的生長狀況和土壤濕度,選擇合適的灌溉方式和管理方法。現代灌溉技術可以有效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浪費。種植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灌溉方式。例如,選擇滴灌的灌溉方式,滴灌管可以將水分直接輸送到作物根部,減少水分蒸發和流失,能夠有效節約水資源。當前借助滴灌等技術設備的應用,可以較好地發揮技術優勢,對水肥一體化技術進行應用。種植戶可以通過土壤濕度傳感器或人工觀察土壤濕度,及時調整灌溉量。保持適當的土壤濕度,既可以滿足作物的生長需求,又能減少水資源的浪費。
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過程中,將肥料溶解在灌溉水中,直接輸送到作物根部,既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又減少了肥料的浪費和對環境的污染。在進行管理工作時,還應注意科學選擇肥料。一般首選各種水溶性肥料,如尿素、硝酸銨、磷酸二氫鉀等,能夠完全溶解在水中,便于輸送和吸收。一些液體肥料如液體氨基酸、腐殖酸等,可以直接加入灌溉水中。水肥一體化技術適合于多種果蔬以及經濟作物的生產種植工作。
2.4科學防治病蟲害
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病蟲害是影響產量和質量的重要因素。科學防治病蟲害不僅可以減少經濟損失,還能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在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的指導下,種植戶在防控病蟲害時,還應采取科學、合理的防治措施,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和傳播。
2.4.1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面對各種病蟲害,在開展防治工作時,應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通過科學的預防措施,可以在病蟲害發生之前將其控制,減少損失。廣大種植戶應加強環境監測以及作物生長的監測,定期對農作物生長環境進行監測,尤其是氣候、土壤、空氣等條件的變化,及時發現病蟲害的早期跡象。并細致觀察作物的長勢,一旦發現田間出現病蟲害高發的情況,需及時展開科學的防控。還可通過合理的田間管理,如耕作、輪作、間作等措施,破壞病蟲害的生存環境,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2.4.2無公害防治措施
在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下,種植戶應首選無公害、環境友好的防治措施進行病蟲害的防控工作,避免使用高毒性、高殘留的農藥,可加強對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技術的應用,以更好地替代化學藥物,避免化學藥物的使用可能對農作物品質以及生態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
首先,可加強對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生物防治是一種基于自然生態系統的防治方法,具有環保、可持續的特點,主要通過利用天敵進行害蟲的防控,以控制害蟲的基數。像瓢蟲、寄生蜂等天敵昆蟲,能夠有效控制害蟲的數量。種植戶可以通過釋放天敵來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另外,可以利用微生物制劑如蘇云金桿菌、白僵菌等微生物制劑,代替化學藥物,以防治害蟲;或使用生物農藥如植物源農藥苦參堿、除蟲菊素等,能夠有效防治病蟲害,對環境的影響較小[5]。
其次,可加強對物理防治技術的應用,借助物理手段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常用的物理防治方法包括:在田間設置黃板、藍板誘殺害蟲,對多種害蟲的趨色性進行應用,以誘捕害蟲;在田間設置防蟲網,防止害蟲進入;在田間設置殺蟲燈,利用害蟲的趨光性對害蟲進行誘殺。
若病蟲害發生勢態嚴重,需要進行化學防治,還應注意優先選擇對環境和人體危害較小的農藥,避免使用高毒性、高殘留的農藥。同時結合使用說明以及相關部門制定的安全用藥標準,嚴格控制用藥量和頻率,避免過量使用的情況出現。并且按照規定的安全間隔期使用農藥,確保農產品上市前的農藥殘留量符合國家標準。
另外,由于病病蟲害的發生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所以在實際的防控工作中,廣大種植戶還應加強田間病蟲害的監測,做好預測預報工作,這便于提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定期對農作物生長環境進行監測,記錄病蟲害的發生情況,分析其發生規律,并對各種監測技術和監測工具進行應用,獲得各項監測數據。結合歷史數據和氣象數據,預測病蟲害的發生趨勢,提前制定防治方案。最終結合預測結果,科學安排防治時間和方法,確保防治措施的及時性和有效性。
最后還應注意,在實際生產中,病蟲害防治應采用綜合防治策略,結合多種防治方法,提高防治效果。
綜上所述,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在農作物種植中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減少化學農藥和化肥的使用,不僅能降低對環境的污染,還能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然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還需在實際生產種植工作中,將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落實到各個栽培環節中,獲得無公害農產品,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人們提供更健康與更安全的食品。
參考文獻:
[1]謝婷婷.農作物種植中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J].基層農技推廣,2024,12(9):142-144.
[2]張春英.農作物種植中的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研究[J].農家參謀,2024(25):36-38.
[3]周江明,孫一鳴,張洪衛,等.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在農作物栽培中的應用研究[J].種子科技,2024,42(15):46-48.
[4]劉永艷.農作物種植中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的運用[J].河北農機,2024(1):130-132.
[5]寧杰.農作物種植中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的運用[J].種子科技,2023,41(16):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