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在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的過程中對各類農作物種植情況的重視程度較高。大豆、玉米作為我國農作物中具有較強代表性的種類,需要針對種植和病蟲害防控等方面工作做好考慮,保證能夠在先進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控措施的支持下,確保大豆、玉米的產量和質量能夠達到預期目標。為此,本文就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控措施進行研究,以期推進我國農業生產活動的優化發展,為農作物種植技術的進一步改善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確保大豆、玉米等重要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能夠借助病蟲害防控措施,保持良好的生長狀態,進而實現對農作物質量、產量的有效保障。
關鍵詞: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控
據相關調查研究顯示,我國大豆、玉米的種植范圍較廣,并且產量相對較高,但由于需求量較大,依舊需要通過進口的方式來滿足生產生活活動中對大豆、玉米等農作物的需求。為做好對上述情況的有效調整,確保在實際生產活動中能夠做好對土地資源的充分利用,通過合理運用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控措施的形式,在優化土地資源利用率的同時保證大豆、玉米的產量和質量,降低在大豆、玉米方面對進口作物的依賴性,從而實現對糧食安全的有效保障。
1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介紹
1.1歷程
2022年是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大面積示范推廣的第一年。2023年,國家繼續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中央財政按照每畝還給予了一定標準的補助,當前我國種植面積已經擴大到2000萬畝。
1.2概述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是保障玉米、大豆產量的重要措施,自得到有效應用和大面積示范推廣以來,為我國提高大豆、玉米產量和質量提供有力的工作支持[1]。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實際應用過程中,需要結合農業種植條件進行綜合考慮,保證能夠從實際需求出發,做好對大豆、玉米種植計劃的合理安排,以免因為種植方案與當地實際條件的差異過大,導致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應用效果難以達到預期。目前,大豆、玉米對糧食安全的影響較為顯著,有必要提升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重視程度,圖為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現場。我們需要始終明確大豆、玉米作為我國主要的糧油作物,其產量、質量都需要得到保障,合理運用先進技術加強對作物生長過程的管控,能夠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1.3技術應用要求
在《2024年全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中提到,落實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病蟲害防控技術應用的防控目標為“重大病蟲防治處置率達到90%以上,總體防治效果達到85%以上,重大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力爭玉米不減產,增收一季豆。”為確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病蟲害技術的應用效果能夠達到預期,應當做好對《方案》要求的重視,結合《方案》中的防治策略,“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確保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病蟲害防控技術應用落實過程中,可以做好對病蟲害防治效果的有效保障,將病蟲害問題帶來的損失控制到最小。此外,應充分考慮到由于我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復雜,導致不同地區的基礎條件都存在較大的差異,需要采用合適的防治手段,保證防治手段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采用全程綜合防治的形式,推動防治效果的進一步優化[2]。
2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病蟲害防控技術
2.1生態調控
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病蟲害防控技術應用過程中,生態調控手段主要指通過人工干預的形式,采取多種管理手段來做好對病蟲害問題的有效防治,并做好對大豆、玉米產量和質量的有效保障。生態調控措施的實際落實過程中,對種植人員的專業能力水平有較高的要求,并且還需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作為支撐,導致生態調控措施的實施難度相對較大[3]。基于對該現實情況的充分考慮,在實際落實過程中,需要種植人員做好對生態調控措施的全面了解,包括選擇抗病品種、調整植株密度、改善水肥管理或通過生態工程和生物多樣性調控措施等多種人為干預方法做好對生態調控。在全面了解生態調控措施的基礎上進行合理安排,借此保證能夠充分發揮出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病蟲害防控技術的應用價值,以免因為病蟲害問題或作物生長管理問題影響到農作物的生長情況[4]。
2.2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措施的有效落實需要工具支持,保證能夠借助光、熱、電、溫濕度、聲波等多種物理因素,做好對病蟲害問題的有效防控,將病蟲害問題帶來的不利影響控制到最小。在現階段的病蟲害防治工作中,采用的物理防治措施較多,不同物理防治措施的核心原理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比如,通過殺蟲燈、信息素和食誘劑的有效組合,做好對物理防治措施的綜合利用,能夠有效提升物理防治措施的病蟲害防治能力,殺死大豆卷葉蟲、地老虎、金龜子等常見的害蟲。或者可以借助太陽能殺蟲燈、黃板抹油等形式,以誘惑手段來吸引害蟲,保證在害蟲大量集中后可以短時間內完成滅殺,借此有效降低病蟲害問題對大豆、玉米生長情況的影響[5]。
2.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技術具有較強的生態性、環保性,在技術實施過程中對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相對可控,其核心原理在于利用害蟲的天敵或部分生物的代謝物完成病蟲害防治。比如,在病蟲害早期防治中,可以選擇球孢白僵菌、蘇云金芽孢桿菌和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等生物制劑,通過將生物制劑噴灑在葉面上做好對病蟲害防治效果的有效保障。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病蟲害防控技術中的生物防治技術,存在實施難度相對較高的問題,在生物防治措施的實施過程中,需要優先完成現場調查工作,通過全面調查和數據勘察分析的形式,明確在種植地的周邊環境中存在哪些容易對大豆、玉米生長情況造成不利影響的病蟲害問題。在上述調查結果得到有效驗證的基礎上,再采取科學合理的生物防治措施,選擇具體病蟲害對應的天敵來完成防治工作。如果在生物防治過程中難以獲取到專業技術人員的支持,最終能夠得到的防治效果也相對有限,甚至還有可能出現投入大量成本,但難以獲取到防治效果的情況。
2.4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技術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病蟲害防控技術中應用難度相對較低,并且在病蟲害防控工作中使用頻率較高。化學防治技術具有較強的經濟性和實效性,能夠在成本相對有限的前提下,選擇合適的化學農藥來完成病蟲害防治工作,借助化學制劑,有效降低病蟲害問題的發生率。化學防治技術又可以根據不同的應用階段和應用場景來進行分類,比如在播種前可以通過制種的形式,將種子進行包衣處理,通過將種子與藥物進行拌制的方式,提升大豆、玉米種子的病蟲害防治能力,從而實現對病蟲害發生率的控制。在播種前完成種子與藥物的充分拌制以后,為鞏固病蟲害防治效果,需要通過晾曬,保證種子風干后再進行播種。在大豆、玉米生長過程中,需要結合不同生長階段選擇不同的化學農藥進行病蟲害防治,尤其注意在病蟲害初期和大豆玉米生長初級階段需要采用中低毒性的化學農藥完成防治作業。
3大豆常見病害及防治措施
3.1蚜蟲及防治措施
蚜蟲作為大豆生長過程中常見的病蟲害問題,其發生率相對較高,對大豆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嫩葉、嫩枝上,并且影響較為顯著,在嫩葉、嫩枝遭到破壞的情況下,大豆的生長情況會受到嚴重限制,出現發育不良的情況。圍繞蚜蟲對大豆的具體危害進行分析,其主要在嫩葉、嫩枝位置以吸取作物汁液的形式破壞大豆的正常生長,在長期未能得到合理化處理的情況下,蚜蟲等病蟲害對大豆生長情況和最終產量的影響會進一步擴大,導致大豆產量、質量都出現一定的問題,進而影響到種植戶的經濟收益。在針對蚜蟲進行防治的過程中,主要采用化學防治和物理防治手段,其中常用物理防治手段為黃板誘殺,效率較高,藥物防治手段主要采用吡蟲啉可濕性粉劑,調整好藥劑配比完成蚜蟲治理,防治效果突出并且較為徹底。
3.2灰斑病及防治措施
農作物種植會受到自然環境條件的影響,灰斑病的出現與大豆生長過程中的溫濕度條件存在較為密切的聯系。同時,大豆本身的抗病性、菌源量也會影響到灰斑病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在種植前需要做好對大豆品種的篩選,保證能夠有效控制灰斑病的發生率。圍繞大豆灰斑病的具體發病情況進行分析,其主要在冬季出現,次年春季暴發,在大豆生長過程中,灰斑病對大豆生長情況帶來的影響也會越發顯著。加之灰斑病具有一定的傳播能力,風力、自然水體都有可能成為灰斑病傳播的重要載體,導致大豆生長情況受到嚴重損害。經過分析后發現,灰斑病對大豆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種子、莖稈位置,并且會直接導致大豆減產。通常情況下,受到灰斑病影響的大豆減產量基本維持在5%-10%范圍內,如果未能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干預處理,灰斑病的影響力度會進一步提升,減產量也會達到30%-50%。
為做好對灰斑病相關影響的有效防治,應及時采取具有較強針對性的防治措施。首先,優先選擇具有較強抗病性的大豆種子。確保大豆本身能夠有效抵御灰斑病,并在此基礎上考慮大豆種子產量的穩定性和環境適應性,借此保證大豆的生長情況能夠達到預期目標。其次,加強大豆生長過程的種植管理。通過翻整為大豆種子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在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進行施肥、灌溉,密切關注大豆生長情況,保證能夠發現病株及時做好處理,進而實現有效防治。為保證防治效果,可以配合藥物防治手段,借助苯菌靈可濕性粉劑、甲基托布津、多菌靈可濕粉劑等藥物,控制好藥物配比,平均8-10d噴灑1次,進而實現對藥物防治效果的有效保障。
4玉米常見蟲害及防治措施
4.1螟蟲及防治措施
螟蟲對玉米生長情況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玉米嫩葉位置,螟蟲幼蟲會對玉米嫩葉進行啃食,在螟蟲幼蟲不斷成長的過程中,對玉米生長情況的影響也會越加顯著,在發展到三齡期以后,螟蟲會進入玉米莖稈內。螟蟲長期啃食玉米莖稈,如果未能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進行處理,玉米莖稈一旦受到外力作用便很容易出現折斷的情況,導致玉米的產量和質量難以達到預期目標。
為做好對玉米螟蟲有效防治,需要合理利用化學防治手段。例如,可以將敵百蟲顆粒劑、西維因可濕性粉劑混合稀土配制成毒土,合理控制化學藥物用量和配合比,將制成的毒土撒入心葉,或者采用殺蟲雙水劑、敵敵畏乳油、辛硫磷乳油配制藥物,將其灌注到玉米雄穗中。
4.2地老虎及防治措施
地老虎同樣是以幼蟲形式對玉米進行侵害,其主要體現在玉米幼苗期,通過直接啃食嫩葉的形式破壞玉米的正常生長進程。圍繞地老虎的成長情況來看,其在不同階段對玉米生長的影響存在一定的差異。在三齡期以后,地老虎主要在夜間活動,通過侵害玉米莖葉的形式影響玉米的生長,并且會在白天進入玉米地,通過常規手段要實現有效防治有較高的難度。在地老虎進入到五到六齡期以后,其破壞力度會顯著增強,出現暴食情況,玉米幼苗在地老虎的啃食下很難保持正常的生長狀態。
為做好對地老虎的有效防治,需要采用化學防治手段。通過使用辛硫磷乳劑拌種的形式,強化玉米種子自身的病蟲害防治能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地老虎等病蟲害的影響。針對地老虎,主要采取毒餌誘殺的方式進行處理,配合敵百蟲開展毒餌誘殺,考慮到地老虎在白天會潛伏到玉米地中,應選擇在夜間地老虎活動期完成毒餌誘殺作業。
5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病蟲害防控技術優化落實建議
由于現階段種植人員群體內部中老年人占比相對較高,中老年人獲取信息的手段相對傳統,并且在長期以來的農業生產活動模式的影響下,形成了相對固化的思想意識,導致許多地區的大豆、玉米種植活動依舊采用單獨種植的模式,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未能得到有效推廣。
基于對上述情況的考慮,相關人員需要做好對中老年人普遍性特征的準確把握,通過在各個地區建設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病蟲害防控技術應用示范區的形式,讓周邊地區的種植人員都能更加直觀地認識到當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重要價值,以及在產量、質量方面的變化,借此吸引更多的種植人員主動調整大豆、玉米的種植模式,進而實現對宣傳效果的有效保障。再者,可以借助傳感器、監控設備和信息化管理平臺,并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現場的具體情況進行管控,保證能夠做好對病蟲害問題變化情況的充分考慮,借此明確病蟲害問題的源頭和病蟲害集中發生區,從而有效降低病蟲害防治工作的處理難度,顯著提升病蟲害防控能力。此外,為保證在發現大規模病蟲害問題的第一時間能夠采取有效措施,需要構建病蟲害應急防控隊伍,從而將病蟲害問題帶來的影響控制到最小。
6結語
綜上所述,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措施在實際的應用落實過程中,種植人員需要加強對大豆、玉米生長過程的監管,保證能夠做好對生長過程的有效管控,結合當地農作物生產活動中容易出現的情況進行綜合考慮,確保能夠結合實際的種植環境和病蟲害類型調整種植管理措施,并落實好病蟲害防治工作,促進我國農業生產活動的優化發展,為我國農業強國目標的順利實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王芳.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J].河北農機,2024(12):145-147.
[2]王世波.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播種技術要點[J].農村科學實驗,2024(12):64-66.
[3]石偉.干旱地區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J].農村科學實驗,2024(12):67-69.
[4]廖紅香,張國洪.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以南充市高坪區為例[J].貴州農機化,2024(02):57-60.
[5]楊華.小麥-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機械化分析[J].農村實用技術,2024(06):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