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桉樹作為重要的經濟樹種,在我國南方地區有著非常廣泛的種植,特別是廣西、廣東以及福建地區,這些地區作為桉樹的主要產區,為我國林業產業發展提供了資源支撐,同時也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但是在實際進行桉樹造林工作過程中,因為病蟲害多發以及產量不一等問題,導致桉樹造林效益提升出現停滯甚至下降的趨勢。對此,需要重視并加強桉樹的造林技術研究,為提升桉樹造林效益奠定堅實基礎。基于此,本文將重點研究桉樹造林技術和造林效益提升措施。
關鍵詞:桉樹;造林技術;效益;提升方式
桉樹是世界上生長速度最快的樹種之一,同時還具備適應能力強、用途廣泛等優勢,因此我國對于桉樹造林事業發展非常重視。多年來,一直關注著桉樹造林技術的應用和研究上。即便如此,依舊存在很多問題。而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相關部門加大了各方面資源的投入力度,為推動桉樹造林技術發展、提升造林效益作出了重要支持。
1桉樹造林技術分析
1.1造林地選擇
桉樹是一類適合熱帶和亞熱帶氣候的樹種,其種植需要考慮多種因素,特別是土壤和地形的選擇對其生長至關重要。桉樹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但具體的生長表現與土壤類型密切相關。一般來說,酸性土壤對桉樹的生長最為有利。例如,黃壤、紅壤以及土層較深厚的沖積土。這些土壤不僅有利于樹木的根系生長和吸收養分,還有助于保持適當的土壤濕度和排水性能。相對而言,鹽堿地、石灰巖地以及荒山荒地并不適合桉樹的種植,因為這些土壤類型可能會限制樹木的根系生長,影響其生長發育和成活率。桉樹適宜生長于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土質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形[1]。坡度適中的丘陵地帶,能夠提供良好的排水條件和適當的土壤濕度,有利于桉樹的生長。臺地通常土層深厚,土質疏松,適合桉樹的根系生長和擴展。平原地區一般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適合大規模桉樹的種植和管理。低山腳下地區地形起伏適中,土壤條件較好,是桉樹生長的理想選擇。溫度也是影響桉樹生長的關鍵因素之一。桉樹通常適應年平均溫度在15℃至26℃之間的氣候條件。過低或過高的溫度可能會影響其生長和發育,甚至導致樹木的死亡。此外,平均年降水量應保持在1000mm至1500mm之間,以確保樹木能夠獲得足夠的水分支持其生長[2]。
1.2樹苗選擇
樹苗的選擇同樣也是桉樹造林工作中的核心內容,因為這項工作的執行效果會直接影響后期樹苗的成活率和生長質量。在選擇桉樹樹苗時,需考慮多個因素,確保所選用的樹苗能夠符合當地的造林環境要求,與此同時,還要重視樹苗本身的質量問題。具體而言,桉樹的樹苗選擇應根據當地的土壤條件、地形條件、氣候條件和技術條件進行綜合考慮。不同的樹種具有不同的適應性和生長特性,例如,對于生長地區風力較大的情況,建議選擇抗風能力強的尾赤桉種苗;而在相對寒冷的氣候條件下,則應選擇耐寒能力強的鄧恩桉種苗。這種選擇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桉樹的抗病能力和生長潛力[3]。
目前,桉樹造林中普遍采用的樹苗主要有兩種類型:組培苗和扦插苗。組培苗是通過現代生物技術,以細胞的無性繁殖方式培育出的種苗,具有較好的遺傳品質和生長潛力,適應性強,因此被廣泛選擇作為種苗。而扦插苗雖然保留了最佳遺傳性和品系的優良特點,但由于其生長周期長、抗病性能差以及生長環境控制難度大等缺點,使用較少。為了確保桉樹的成活率和生長質量,選苗時應注意避免選擇病苗、弱苗、殘苗和老化苗等不良苗木。最佳的桉樹樹苗應具備以下特征:根系完善發達、長勢良好、高度一般控制在20至30厘米之間,并且未受到昆蟲和病害的侵害。
1.3整地
在進行栽培工作之前,確保土壤環境的適宜性對桉樹的生長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劈草煉山是整地的首要步驟之一。這一步驟的主要目的是清除林地上的雜草和灌木,防止它們競爭土壤中的養分和水分,從而影響桉樹的生長。特別是那些萌發力強的惡性雜草,如野草和灌木,更需要及時清除,以免它們占據桉樹的生長空間和資源[4]。除了雜草,還需要清理林地中的樹根、石塊等雜物。這些雜物不僅會影響土壤的肥力和通氣性,還可能妨礙桉樹的根系生長。通過徹底清理,可以為桉樹的根系提供一個相對干凈和開闊的生長環境。根據林地內雜草的數量和類型,可以選擇合適的處理方式。如果雜草和灌木較少,可以進行簡單的砍雜草清理和小塊煉山。而如果雜草較為密集且惡性,需要先進行較為徹底的砍雜草處理,之后需要使用除草劑,并且在必要時進行燒山清理,以確保清除根系深處的殘留雜草。在桉樹造林中,常采用塊狀整地的方式進行土壤的準備工作。這種方法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整地的密度和坎面的形狀,以適應不同品種桉樹的生長需求。打坎時需要保持密度均勻,避免出現過密或者過稀的情況,這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壤的肥力,并保證根系的通透性和發育空間。通過適宜的整地工作,可以改善土壤的結構和通透性,有利于桉樹根系的透氣和養分吸收[5]。這對于桉樹的健康生長和長期發展至關重要,而且合理的整地還可以減少水土流失的風險,保護土地的生態環境和水資源。
2病蟲害防治
桉樹造林技術中的病蟲害防治是確保桉樹健康生長和良好成活的關鍵一環。桉樹因其快速生長和經濟價值而廣泛種植,但也因此成為各種病蟲害的靶標。有效的病蟲害管理不僅可以提高桉樹的成活率,還能減少林木的損失和經濟損失。在桉樹造林中,預防病蟲害是首要任務。除了預防措施外,針對已經發生的病蟲害,需要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根據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制定詳細的防治方案和實施步驟。
2.1病害
桉樹是一種重要的造林樹種,但其常見的病害對其生長和發展構成了一定的威脅,因此病害的防治顯得尤為重要。常見的桉樹病害有焦枯病、幼苗立枯病、青枯病、莖腐病等。例如焦枯病:葉片干枯掉落,健康組織與病斑交界處呈現灰綠色水漬。防治需要保持桉樹的通透性,及時排水,修剪長勢過密的枝條。可以采用農業防治方式,如噴灑合適的農藥。幼苗立枯病:幼苗種芽腐爛、莖葉腐爛。防治時要確保排水良好,可以使用生石灰或硫酸亞鐵對種子和土壤進行消毒,阻斷病原菌的傳播。青枯病:葉片出現大片褐色斑點,嚴重時葉片干枯。防治時要及時移除和銷毀已感染的植株部分,避免病害擴散[6]。
2.2蟲害
桉樹常見蟲害有以下幾種:小卷蛾是桉樹林中常見的害蟲之一,其幼蟲以桉樹嫩葉為食,造成葉片卷曲、褪綠至落葉的現象。嚴重時可影響桉的生長和產量。白蟻對桉樹的危害主要體現在木材的破壞,特別是在桉樹的幼苗和根部較為嚴重。它們能快速繁殖并形成大規模的蟻巢,對桉樹的生長和整體林木的穩定性造成威脅。金龜子主要以桉樹的嫩芽和葉片為食,造成葉片損傷和枝條枯黃。在嚴重感染的情況下可能導致桉樹的枯萎和產。蟲害防治策略如下:在桉樹造林時,應選擇抗病抗蟲性較強的種苗,這是防治蟲害的首要措施之一。同時,要進行嚴格的檢疫,確保種苗沒有攜帶害蟲或病原體。在桉樹的生長過程中,應定期進行觀察,特別是對葉片和樹干的檢查,以及對桉樹周圍土壤的檢測。早期發現蟲害的跡象,有助于及時采取措施進行防治,減少損失[7]。對于已經出現的蟲害,可以采取化學防治的方法。例如:可使用專門的白蟻藥水或藥劑,對受影響區域進行噴灑或處理,以達到驅殺白蟻的效果。可使用樂果、敵百蟲等農藥進行噴灑,注意按照使用說明正確施用,以避免對桉樹本身造成不必要的傷害。為了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和提高防治效果,也可以考慮采用生物防治方法。例如,引入天敵或者生物農藥來控制蟲害的擴散和繁殖。總之,桉樹造林中的蟲害防治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和方法。另外,在采取化學防治措施時,要注意安全使用,確保藥劑的有效性和環境的保護,以促進桉樹健康生長和增加經濟效益。
3桉樹造林效益提升策略
桉樹作為一種極具經濟潛力的造林樹種,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種植和利用。經過多年的技術進步和品種改良,桉樹不僅提升了林業產業經濟效益,還為社會和環境帶來了諸多益處。
3.1加大宣傳力度
桉樹造林的社會效益提升策略涉及多方面的工作和措施,旨在通過技術普及、生態效益宣傳和科普力度加強桉樹造林的可持續發展。桉樹種植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生長周期和林地的生態效益。桉樹造林不僅僅是經濟效益的追求,更是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需要加大生態效益的宣傳和科普力度。同時要改變社會對桉樹造林的誤解和偏見,引導公眾正確看待這一產業的重要性和積極作用。通過以上策略的綜合實施,可以有效提升桉樹造林的社會效益,促進其在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
3.2結合地區特點,優化造林管理策略
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桉樹造林的環境效益,并維護種植地域的生態平衡,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學的策略和措施。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是關鍵。在選地階段,必須綜合考慮土壤類型、地形地貌、氣候條件等因素,確保選擇最適合桉樹生長的地塊。應避免在易發生水土流失或者地下水位較淺的區域大規模種植桉樹,以防止水資源過度消耗和生態系統的破壞。在選種和整地過程中,應采用優質的桉樹品種,同時進行科學合理的地面整理,有助于提升土壤的透氣性和保水性,減少水土流失的風險。在栽種時,要確保樹木間的間距合理,避免過度密植導致光照不足和土壤養分競爭。在桉樹的撫育管理方面,應強化科學化管理。包括定期松土、除草,及時施肥等措施,有助于改善土壤結構和提高桉樹的生長速度與健康狀況。特別是對于肥力較差的土壤,合理施肥能夠補充土壤養分,有助于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而且應杜絕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犧牲生態環境平衡的行為。政府部門和相關企業在桉樹造林項目中,應該注重長遠發展和生態可持續性,不僅要考慮經濟利益,更要重視生態環境的長期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3.3積極運用現代化技術
桉樹的種植技術直接影響著成活率和生長速度,因此技術改進是提升經濟效益的關鍵。具體而言,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測量和分析,確保每個坑的大小和深度符合桉樹生長的最佳條件。合理控制坑體數量,既能保證種植密度,又不會影響植株的健康生長和生態平衡。通過詳細的土壤分析和肥料需求評估,選擇適合桉樹生長的肥料種類、施肥時機和施肥方式。這能夠有效地促進樹木的生長,保持土壤的養分平衡,從而提高桉樹的產量和品質。桉樹種植過程中涉及氣象、水文和交通等多個方面的信息管理,現代化技術的應用可以幫助優化資源利用和提高生產效率。利用現代氣象預測系統,及時獲取天氣變化情況,有利于合理安排種植時間和管理措施,減少自然災害對桉樹種植的影響。科技手段可以幫助監控土壤水分狀況,合理制定灌溉計劃,確保桉樹生長期間水分的充足供應,提高生長效率和品質。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如遠程監控、數據分析和決策支持系統,提升管理效率和決策的科學性,進而優化桉樹種植的整體管理流程。
3.4改進經營模式
為提升桉樹造林的經濟效益,可以從改進林場的經營模式入手。桉樹造林的管護承包管理機制應該向精細化方向發展。這意味著將責任明確到個人或小組,確保每一片林地都有專人負責管理和護理。通過合理設定管護標準和考核機制,激勵承包人員積極參與管理,提高管林、護林和造林的積極性和效率。這種精細化管理可以保證各項工作的及時性和高效性,從而提升桉樹造林的整體經濟效益。畝株數的合理控制對于桉樹的生長和最終產量至關重要。如果畝株數過高,會導致桉樹之間競爭激烈,影響生長發育和干材的質量;如果畝株數過低,則會造成資源浪費和經濟效益低下。因此,需要根據具體的生長環境和桉樹品種,科學制定畝株數標準,確保每棵桉樹都能夠獲得充足的生長空間和養分,以提升整體的經濟效益。桉樹的生長對土壤肥力要求較高,合理的施肥方案可以顯著提升造林的經濟效益。施肥量的確定應綜合考慮桉樹造林的實際面積、土壤肥沃度以及當地的氣候和水資源情況。根據桉樹的生長周期和需求,科學施肥可以有效控制成本,同時保證桉樹的健康生長,提高木材的質量和產量。這不僅有助于提升經濟效益,還可以減少資源浪費,促進可持續經營。
4結語
綜上所述,桉樹作為世界三大速生樹種之一,其憑借生長速度快、適應能力強、用途廣泛等特點,在我國南方地區有著廣泛種植,尤其在廣西、廣東以及福建等,在促進我國林業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但是從現階段桉樹造林工作開展情況分析,其中還存在很多問題。要解決造林問題,需要從優化造林技術入手,切實提升造林效益。對此,本文也從桉樹造林技術和效益提升兩個大方面入手研究,希望能為我國桉樹造林產業發展提供一些有用建議。
參考文獻:
[1]蒙海燕.探討桉樹造林與造林效益的提升方式解讀[J].大科技,2020(28):139-140.
[2]何通,謝紫軒.桉樹營造林成效提升措施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22(12):67-69.
[3]李志育.桉樹造林技術要點及造林效益提升策略[J].南方農業,2021,15(6):86-87.
[4]雷仕銳.桉樹造林成效提升措施探討[J].南方農業,2021,15(9):98-99.
[5]劉林娟.桉樹造林技術分析及其病蟲害防治對策探究[J].南方農業,2020,14(8):66-67.
[6]王繼華,李義純,梅瑜,等.桉樹造林影響土壤物理性狀、養分和微生物群落的研究進展[J].廣東農業科學,2021,48(5):102-109.
[7]徐家營.提高桉樹造林成活率的主要技術措施[J].農家科技(下旬刊),2023(3):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