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油茶是我國重要的木本油料樹種,發展油茶產業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至關重要,為推動我國山區經濟的發展和增加林農收入提供了積極推動力。隨著國有林場改革的推進,油茶種植產業正步入全面轉型升級的新階段。在此背景下,國有林場亟須完善油茶種植技術,強化蟲害防控能力,以提升生產效能,最大化地實現經濟效益?;诖?,本文對油茶生長特性與種植效益進行了分析,提出了軟枝油茶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的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國有林場;軟枝油茶;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
在國有林場中,大力發展油茶產業不僅契合國家林業產業的政策導向,還能顯著推動經濟效益的提升。多年來,廣西的油茶產業已成為當地一項長期且可持續的經濟增長點。開展國有林場油茶產業的示范引領工作,促進山區群眾脫貧致富,對于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為此,廣西林業部門應緊密遵循科學發展觀,以推動荔浦市經濟繁榮為核心目標,將國有荔浦林場精心打造成為集生態環保、社會和諧、經濟增長于一體的示范性林場。
1油茶生長特性與種植效益分析
1.1油茶的生長特性
油茶是我國重要的油料作物,種植歷史長達2000年之久。據業內統計數據顯示,全球已知的油茶品種已超過200余種,其中90%以上在我國種植。由于廣西、貴州等地的生態環境極為適宜油茶的生長,因此油茶種植十分普遍。油茶為常綠灌木,喜溫暖濕潤環境,對冷溫有一定耐受性,常見高度為2—6米。油茶特別適合在土壤肥沃、降雨量充沛的地區種植。
1.2油茶的種植效益
近年來,隨著油茶經濟效益的逐漸上升,南方多個地區相繼深入探索并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油茶栽培技術。油茶林的種植不僅有效緩解了水土流失問題,還顯著促進了生態環境的修復與改善[1]。荔浦林場苗木以岑溪軟枝油茶系列品種為主,其優質的油茶品種推動了當地油茶產業的快速發展,同時也成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
2油茶種植及管理技術的關鍵點控制
油茶種植的成功依賴于科學的選地、整地、施肥、苗木質量控制及后期管理。理想的種植地應選擇土質疏松、保水透氣性好的酸性紅壤或黃壤。其中,整地需要深耕土壤,清除雜質,利用陽光暴曬等方法消滅病蟲害,并采用適當的整地方式(如條墾)以防水土流失,確保良好排水。
底肥施加時應選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施肥后需細致回填土壤,并清理林地,以減少病蟲害風險。同時,苗木的質量控制至關重要,需通過嚴格檢驗并獲得質量合格證書,以確保苗木健康。此外,栽植最佳時間為年末至早春。在幼林階段,種植人員需進行除草、施肥并控制除草劑使用。在油茶成林后,管理還包括墾復除草、施肥、整形修剪和授粉等措施。這一系列管理策略的具體實施方法如下:
2.1選地與整地方法
2.1.1在播種軟枝油茶幼苗之前,地塊的選擇與整理工作至關重要。種植人員在選擇土壤時,應優先選擇土質疏松且具有良好保水和透水性的土壤,其中,酸性紅壤或黃壤在排灌暢通方面具有顯著優勢[2]。在栽培前的至少3個月內,就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例如,將土壤深耕至40—80厘米深度,徹底清除其中的雜質,并通過陽光暴曬等方式殺滅潛藏的細菌與蟲卵等。此外,還需徹底清除造林區域內所有可能阻礙整地工作的雜灌(藤)、高草等植被,并將伐根長度控制在10cm 以下。煉山之后,務必再次清理林地,將殘余未燃盡的雜灌及雜草徹底燒除。
2.1.2在種植準備階段,種植人員應當采取帶墾深翻的方法,開挖種植穴,其規格需嚴格控制在50厘米×50厘米×40厘米。對于土壤質量較好的區域,應避免使用全墾方式,以防引起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的下降。而對于丘陵緩坡地帶,條墾是更為適宜的整地方式,種植人員應在行距上開出2—3厘米寬的平溝,以形成外高內低的排水結構。
2.2底肥的施加方法
在油茶樹的造林作業中,種植人員一旦完成造林地的開穴準備,就應迅速進行基肥的施加作業。
2.2.1要選擇腐熟充分的有機肥作為基肥材料,在定植穴內均勻施入約5公斤的腐熟有機肥。
2.2.2為確保肥料充分與土壤混合并避免流失,還需要將定植坑周邊的表層土壤進行細致破碎處理,并進行回填作業。回填時,要使回填土略微高出原穴面約3—4厘米。
2.2.3為保證造林地的清潔與樹木生長環境的優化,還應對林地內的雜草及樹根進行全面清理,以減少未來可能滋生的病蟲害風險。
2.3良種出苗質量的管控
在良種油茶苗木達到出圃條件時,質檢人員需遵循一套規范的檢驗流程。首先,這些苗木需經過荔浦市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的雙重質量檢驗,確保其在生長狀況、健康度及品種純度等方面均達到既定標準。通過檢驗后,應由相關部門頒發油茶苗木的產地檢疫合格證明,再由專業機構出具質量檢驗合格證書,并附上詳細的信息標簽。這一系列證件與標簽不僅是苗木品質的官方認證,也是其合法出圃、安全運輸及市場銷售的必要條件。
2.4栽植和定植方法
育苗和移栽的最佳時期通常在年末至翌年早春,此時對苗木的存活和生長最為有利。在播種過程中,種植人員應遵循間隔栽植的原則,在每塊空地上栽植1棵秧苗。若秧苗原置于無紡布袋中,則無需煩瑣拆卸,直接置于地埂中央,輕輕壓實后覆蓋一層疏松的細土,直至根系被完全包裹。應將栽植密度設定為2.8米×3米,每畝的植株數量控制在80株左右,并根據樹木的生長情況適時進行間伐,以最大程度地改善林內光照條件,促進樹木的健康成長。
2.5幼林撫育管理辦法
2.5.1撫育方法。在幼林撫育的早期,種植人員應根據雜草的生長狀況,進行2—3次除草,根據雜草的再生情況,逐漸減少1—2次。在造林后的前3年,特別是每年的5—6月和9—10月期間,需要對幼林進行除草、割灌和撫育管理,并逐漸加大管理力度,以提高幼林的成活率、保存率和成林率。對于成活率較低的幼林,應及時進行補種,確保當年的成活率達到90%以上。擴坎規格需控制在1厘米×1厘米,并從中心向外深挖5—30厘米,以促進根系擴展[3]。
2.5.2施肥管理。第1次追肥應從定根期后的第5個月開始,第2年起繼續進行。每畝可施用氮、磷、鉀復合肥0.15—0.5千克,在樹冠滴水線兩側開挖10—15厘米深的淺溝后,再將其均勻撒入肥料后用土壤覆蓋。施肥作業應持續進行3年。
2.5.3關于除草劑的使用。在使用除草劑時,需要精確控制劑量,避免對非目標植物造成傷害,并確保藥劑的均勻覆蓋,以達到徹底去除雜草的效果。對于頑固的雜草殘余,可以采用乙醇類除草劑作為輔助手段進行治理。
2.6油茶成林管理辦法
2.6.1墾復除草。在每年夏末秋初之前,種植人員應使用淺耕法或鏟耕法進行松土除草。在秋冬季節,可以根據土地情況,每2—3年進行1次深度為20—30厘米的耕作。其中,坡度不超過15°的土地適合整耕,坡度較大的區域采用帶狀耕作。
2.6.2合理施肥。根據作物的生長規律,春季萌芽前應追施速效氮肥以促進新芽生長,夏季應增加磷肥,冬季施用有機肥料。由于3—4月和7—8月是高產油茶樹生長的關鍵期,因此在此期間,種植人員每次可追施1—1.5千克肥料,以滿足生長所需的養分。此時可在坡地上沿林緣挖一條長1米、深20厘米的“房溝”,施肥后需小心覆蓋并壓實泥土。
2.6.3整形修剪。每年采摘后至早春期間,應清除枯死枝、病蟲枝、寄生枝、交叉重疊枝、細弱枝、內膛枝、近地足枝,以優化樹冠結構,加強通風透光。
2.6.4油茶授粉。針對油茶依賴昆蟲傳粉的特性,必須采取一系列保護措施。例如,通過前期挖好的引蜂洞(直徑1—1.5厘米,深30—40厘米),在夜間引入大蜂進行交配,孔洞密度為每畝15—20個。3—5年以后,經自然繁殖可實現高效授粉。此外,林場還可引入專業養蜂戶在油茶林中進行養殖,以提高傳粉效率。
3油茶樹的病蟲害防治措施
油茶炭疽病、軟腐病、毒蛾、黑附眼天牛和茶梢蛾等病蟲害對油茶樹的正常生長構成了嚴重影響,給種植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通過實施科學的防治措施,如藥劑噴灑、物理捕捉和生物防治等,種植戶可以有效控制病蟲害的傳播,保障作物產量和質量。此外,種植人員定期監測和及時處理病蟲害的發展趨勢對于保護林場的生態環境至關重要?;谶@一必要性,在油茶樹的不同生長時期,種植人員可以采取的防治措施具體如下:
3.1油茶炭疽病
在油茶炭疽病發病高峰期,即3月上旬、7月中旬和11月上旬期間,可通過噴灑由0.5千克硫酸銅、0.5千克熟石灰混合50千克水配制的1%波爾多溶液,為油茶植株構建初期防護屏障。在病情初期,應交替噴施2%波爾多液和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每隔15天使用1次,以抑制病情擴散。當病情較重時,應將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與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交替使用,改為每隔5—7天噴灑1次,直到病情完全控制。此外,在3月—4月和6月—7月期間應加強防治,如交替使用50%退菌特300倍液和50%多菌靈500倍液,每隔15天1次,連續噴灑3—4次。10月—11月期間,為鞏固防治成果,還需繼續使用50%多菌靈500倍液進行噴灑,頻次為每15天1次,連續2—3次。
3.2油茶軟腐病
軟腐病是影響油茶生產和經濟發展的主要病害。為有效防治茶軟腐病,應采取化學防治和精細管理的綜合性措施。如使用0.8%的波爾多液和0.5%的百菌清混合噴灑進行預防,選擇50%可濕性粉劑300—400倍液作為治療性藥劑,每隔10天噴灑1次,以確保藥液均勻覆蓋葉片、枝條和土壤,從而快速切斷病菌的傳播途徑,達到防治目的。
3.3油茶毒蛾
為有效控制油桐尺蠖的危害,種植人員需強化林地管理,采取深翻土壤與滅蛹措施。采用深耕法,耕至7—10厘米深度并壓實土壤,輔以培土覆蓋,可有效阻止蛹的羽化。同時,定期焚燒地表枯葉可減少蟲源。在采用人工滅卵方法時,需要特別關注越冬蟲期的治理。要及時收集茶籽,通過集中焚燒的方式清理其中的卵塊。還可利用低齡幼蟲的群聚特性,集中殺滅幼蟲。
3.3.1成蟲誘殺。在成蟲活動高峰期,尤其是19:00—23:00時段,利用黑光燈或性信息素進行成蟲誘殺,可降低成蟲種群密度。
3.3.2生物防治。要適時選用合適的藥劑。其中,在4月中旬—下旬的潮濕季節,每畝林地可噴灑球孢白僵菌(濃度依產品說明而定,如2萬億—3萬億孢子/克)或蘇云金桿菌1000倍液(16000 IU/g)。此外,在4月中下旬及7月上旬,采用0.2%阿維菌素可濕性粉劑2500—3000倍液、2.5%魚藤酮乳油300—500倍液或36%苦參堿乳油800—1000倍液進行葉面噴霧,可有效控制病害發生。
3.4黑附眼天牛
3.4.1物理防治。在發現較大產卵刻槽時,種植人員應利用工具敲打刻槽,直接殺滅卵及初孵幼蟲[4]。同時加強林地撫育,及時清理幼蟲及受害枝條,修剪病枝、平整環痕,并將受害枝條進行集中焚燒。
3.4.2成蟲捕殺。4—5月為成蟲活動高峰期,在此期間宜在清晨進行人工捕殺。
3.4.3生物防治。保護與利用天敵,如對黃翅黑兜姬蜂進行生物消殺,以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
3.4.4藥劑防治。在成蟲產卵期及幼蟲初期,可使用10%吡蟲啉乳油5—10倍液,對成蟲產卵部位或幼蟲危害初期形成的溝道進行浸涂,或涂抹在成蟲棲息的枝條底部,以殺死幼蟲。成蟲期,則可選擇綠威滅300倍液或500毫升噻蟲啉膠囊劑對枝條進行噴霧或涂抹,以提升觸殺效果。
3.5茶梢蛾
茶梢蛾是一種全年循環的有害生物,其幼蟲通常在茶樹的莖和梢內生活。每年5月上旬—6月中旬,越冬幼蟲開始化蛹,6月下旬—8月上旬,成蟲會選擇在葉梢的隱蔽裂縫中產卵。隨后,在6月底—9月底,孵化的幼蟲將鉆入葉片內進行危害[5]。到10月中旬,幼蟲又轉移至樹梢繼續造成損害。對此,可采取如下措施進行防治:
3.5.1林地管理。7月—8月期間,茶梢蛾幼蟲傾向于在枝條上結繭,后續植株將受到成蟲的侵害而死亡。對此,林場管理人員應定期巡視,如發現病枝時,應及時修剪并集中燒毀,以切斷傳播途徑。
3.5.2利用天敵。限制使用高毒高殘留的化學農藥,以保護姬蜂、旋小蜂和小繭蜂等天然天敵,維持生態平衡。
3.5.3黑光燈誘殺。在成蟲活躍期,尤其是8月底,種植人員可以在害蟲較重的山坡上設置黑光燈等物理誘捕設備,利用成蟲的趨光特性,將其聚集并殺滅,以有效減少種群數量,降低第二代幼蟲的發生量。
3.5.4藥劑防治。必要時可以輔助使用化學藥物進行防治。如選用低毒高效的阿維菌素或殺螨靈等藥劑,以1000—1500倍液噴灑茶樹,通過控制越冬幼蟲的活動和取食,降低其存活能力,從而減少茶梢蛾后代的繁殖數量,為次年春季油茶樹的健康生長奠定堅實基礎。
4結語
對軟枝油茶的科學管理涵蓋了多個關鍵環節,包括選地與整地、施肥技術、良種選育與出苗管理、栽植與定植操作,以及幼林撫育等,這些環節共同構筑了油茶樹健康生長、實現高產目標的基礎。此外,針對油茶生產中常見的病蟲害問題,如炭疽病、軟腐病等病害;毒蛾、黑附眼天牛、茶梢蛾等蟲害,種植人員必須采取科學的防治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病蟲害對油茶樹生長的不良影響,從而保障油茶產業的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龍柱林.廣西國有六萬林場油茶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南方農業,2024,18(2):243—245.
[2]黃宏志.軟枝油茶種植及病蟲害防治[J].中國林副特產,2023(6):29—30.
[3]韋文海.軟枝油茶豐產栽培和病蟲害防治技術分析[J].農村實用技術,2023(8):75—76.
[4]黃宇超,李達源,許瑋,等.軟枝油茶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探究[J].廣東蠶業,2023,57(5):69—71.
[5]農明標.軟枝油茶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淺析[J].南方農業,2021,15(6):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