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毛竹作為一種生長迅速、再生能力強的植物,在六安市裕安區竹資源豐富,種類較多,竹產業發展具有一定基礎,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帶動農民穩定脫貧致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掌握毛竹的生長特性、日常的生產管理等是竹產業成功的關鍵。本文主要講述毛竹的生長特點以及生產中的主要技術進行分析和研究,為毛竹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關鍵詞:毛竹;生長特性;栽植方法;撫育管理
1六安市裕安區毛竹概述
六安市裕安區竹資源豐富,主要集中分布在南部山區的西河口、獨山、石婆店、石板沖、青山等鄉鎮。竹子全身是寶,用途廣泛,從種莖、枝葉到鞭根,從筍到筍殼,均可利用。六安市竹類產品除用材林外,還有竹涼席、竹椅、竹笆、竹掃帚、竹涼床、竹汽車座墊等20多種竹制品,成為當地支柱產業之一。另外,竹林具有巨大的生態效益,竹鞭錯綜繁雜,具有巨大的保持水土能力,且能改善土壤的物理結構。同時,竹子還有很高的觀賞價值[1]。
2毛竹的生長特性
毛竹是多年生常綠喬木植物,它是由地下部分(鞭、根、芽)和地上部分(稈、枝、葉)組成的有機體。地下部分(竹鞭)橫向生長,是吸收和輸送營養的主要器官,同時還具有較大的分生繁殖能力。地上部分(竹莖)只是“竹樹”的分枝,分為竹桿、竹枝、竹葉和竹籜、花、果幾部分[2]。
2.1 毛竹鞭的生長
2.1.1 鞭梢的生長期及抽發部位
竹鞭在地下的縱橫蔓延由鞭梢生長來實現。新的鞭梢由老鞭上的側芽發育而成。據觀察,六安市毛竹鞭梢生長活動期一般在4~5月,即新竹抽枝發葉、竹林進入小年時新梢開始生長,隨著溫度上升和雨量增多,以7~9月生長最旺,日生長量為3~5厘米,10月份減慢,至11月下旬停止生長。入冬后,有的深入土中潛伏,有的萎縮斷脫,次年春鞭梢結束休眠后,又繼續生長或由側芽另抽新梢。毛竹林發芽大小年分明,鞭梢總生長量及生長期梢受影響。
新梢的產生有一定的部位和規律,多數由斷梢附近的側芽首先萌發抽鞭,即岔鞭。代替原生長點的作用,繼續向前延伸,岔鞭在鉆行中又一次斷梢時,仍從斷點附近的側芽抽發新的岔鞭,很少從中部抽發,這就是鞭梢生長的“頂端優勢”。所以,竹林(特別是筍用林)通過挖鞭筍,深挖墾復,適當斷梢,可以打破這一優勢,促使竹鞭分岔,提高萌芽率[3]。
2.1.2 竹鞭延伸方向與深度
毛竹鞭大多分布于地下10~30厘米的位置,最深可達80厘米,有的露在地表外。竹鞭喜向疏松、肥沃的地方發展,底土松軟入土深,在貧瘠土壤中分布淺,故可利用這一特性,采用“鞭根誘導法”擴大竹林面積。山區竹農在竹林四周擴挖,進行“引鞭擴園”發展毛竹,就是利用了這一特性。
毛竹鞭橫行地中,有波狀向前性,抽發岔鞭的方向也常與老鞭鉆行方向基本一致。竹區群眾有“上坡竹子,下坡鞭”的經驗,即新鞭大多向上坡發展,鞭段長,發筍較多;向兩側延伸次之;而鞭梢很少向下坡鉆行,且容易折斷,很少發筍。
竹筍延伸有兩種現象:跳鞭和浮鞭。跳鞭就是竹鞭延伸方向與地下郁閉度狀況有關。地下空間充裕,土壤疏松,鞭梢鉆行方向變化不大,起伏度??;如果地下竹篼充塞,老鞭交錯,鞭梢發展受到障礙,鉆行方向變化不定,上下移動幅度大,往往跳過老鞭而生長在土壤表層或露出地面,再鉆入土中,形成弓狀。這就是跳鞭。在夏季高溫時,土壤上層干燥、灼熱,鞭梢深入土層下部生長,入土深;初春深秋,下層土溫較低,鞭梢伸向上層表土生長,入土淺,常有鞭梢浮于地表,這就是浮鞭。跳鞭和浮鞭都會影響發筍。因此,挖掉竹篼、老竹鞭,排除地下障礙,釋放地下空間,改善土壤的水分、肥力、通氣等條件,是確保竹林旺盛生長和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一項重要措施。竹區群眾砍伐毛竹后,將竹篼砍破,雨水可以進入腐蝕掉竹篼,就是這個道理[4]。
2.1.3 竹鞭的繁殖能力與壽命
毛竹鞭的壽命可在10年以上。竹鞭年齡不同,其發筍成材的能力也不同,毛竹鞭壯齡期為3~6年生,10年左右開始衰亡。新生的幼鞭呈淡黃色,一般很少抽鞭,也不發筍;壯齡竹鞭由黃色變為黃銅色,側芽發育完全,繁殖能力旺盛;進入老年,鞭色變為褐色,逐漸失去萌發能力。
據安徽農業大學一項研究:筍用林經營強度大,以1~3齡竹鞭抽鞭能力最旺,2~5年齡竹鞭發芽最多,比材用林的竹鞭壯齡期提前1年。毛竹鞭發筍集中于鞭身基部6~15節內壯芽上,其中冬筍主要著生在1~10節內,以6~10節為最多。除一年生竹鞭外,不同齡竹鞭都可發筍,同齡竹鞭直徑大,含養豐富。側芽發育健壯者萌筍能力強,筍體也大。因此,在毛竹生產中,要多養壯齡鞭和培育粗大鞭,才能達到增加出筍數量和個體重量的目的。
2.2毛竹筍的生長
毛竹筍的生長可分為形成期、出土期、伸長期,伴有退筍。
2.2.1 形成期
毛竹筍在地下階段生長緩慢,第一年秋季,鞭上的部分側面芽分化為筍芽,初冬時節,筍體逐漸肥大,但因低溫多數潛伏于土壤中,少數頂破表土,露出筍尖,稱為冬筍;第二年春季溫度回升時,又繼續生長出土,稱為春筍。
2.2.2 出土期
六安市毛竹筍開始出土在春分前后(3月中旬),清明后(4月下旬)出土最盛,到立夏前(6月上旬)結束。
2.2.3 伸長期
由竹筍出土到幼竹高生長停止的時期為伸長期。毛竹的伸長期一般為60天左右,同時,因竹筍出土先后而長短不等。竹筍出土前以加粗生長為主,出土以后則以高生長為主。筍出土初期,每天生長量只有1~2厘米,以后才逐漸加快,生長高峰期后慢慢停止生長。
竹類植物沒有形成層,組織變老,干物質增多,力學強度增大。到第二年全株竹葉進行第一次換葉,以后每隔2年換葉一次。
2.2.4 退筍
退筍就是不能成竹的筍。毛竹林普遍存在,其數量一般為發筍總數的60%左右。一般退筍分兩種情況:出土退筍和不出土退筍。退筍原因是立地條件、天氣災害、有害生物等自然因素和管理不當等人為因素造成營養不良。因此加強竹林撫育管理尤為重要。
2.3 毛竹莖的特點
竹莖分為竹稈、竹枝、竹葉和竹籜、花和果。
2.3.1 竹稈
竹稈是竹子的主體,分為稈柄、稈基、稈莖三部分。
2.3.2 竹枝
竹枝中空有節,枝節由籜環和枝環組成。不同竹種、竹稈各節分枝數不同,分為一枝型、二枝型、三枝型、多枝型。毛竹屬二枝型,即一立一次枝。
2.3.3 竹葉和竹籜
毛竹每節一葉,竹葉分葉片和葉鞘兩部分。葉片下方通常是短柄。
竹籜俗稱筍殼(筍葉),附著于稈環上。竹籜分為籜葉、籜鞘、籜舌、籜耳等部分。當竹筍成竹、節間生長停止后,竹籜一般脫落。竹籜在節間生長期對節間有保護作用。
2.3.4 花和果
竹子的花由外桴和內稃組成。果為穎果。
3 毛竹栽培技術
目前安徽大別山區林農采用的栽毛竹方法主要有移栽母竹、移鞭或截兜造林,以及實生苗造林和鞭節造林,其中母竹移栽造林應用最廣。要想毛竹造林成活率在95%以上,造林后4~8年滿園,必須在造林技術上從嚴要求,實行科學栽培。移栽母竹造林技術要點如下:
3.1 造林地的選擇
在安徽大別山區海拔600米以下的山區、丘陵、平地都可營造毛竹,應選擇背風向陽、土層深厚且土壤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山地中下部和丘陵地,緩坡地段最好。過于干燥的山脊、沙荒、高山中上部,土層含石礫較多,不宜栽毛竹[5]。
3.2 林地清理和整地
毛竹造林地清理主要是清除造林地上的雜草、雜灌、竹類和采伐剩余物,以改善立地條件和衛生狀況,為整地、造林創造便利條件,禁止全墾煉山。適時細致的整地能保持水土,提高造林成活率,促進幼樹生長,提前郁閉成林。整地方式以穴狀和坡改梯為主。項目實施時應注重水保措施,造林時應保護原生被和土壤,坡度大于15°的荒地全部改造成反坡式梯田,栽植穴應與等高線方向一致,采用品字型配置方式,在上方挖土、下方填土,形成小梯田,攔截地表徑流,保持水土。
整地季節在頭年秋冬季,在造林前三四個月進行,這樣有利于土壤充分熟化。
毛竹是靠母竹地下莖出筍生鞭發展成林,在平地和緩坡,最好做到全面整地,主要是改善土壤性能,而在山坡地造林,為避免水土流失,不采用全墾整地,采用魚鱗坑或環山帶狀整地,根據造林密度,定栽植點。每畝栽竹30株較適合,根據這個密度定成長方形,株行距為4.5m×5m。
定點后即可挖宕,宕長1.6m,深0.5m,開宕時應將反挖出來的表土和心土分開堆放,清除宕四周的石塊、雜草、樹根等。每宕施農家肥和復合肥,底肥應深施,距鞭根底部10~15厘米為好,淺施肥會燒根,肥料與表土拌勻后回填。
3.3 栽竹季節
毛竹是散生竹種,3月至6月,竹園透筍長成新竹;6月至7月,新竹旺盛生長;8月至10月,地下竹鞭排芽;11月至翌年2月生長較為緩慢,因此最佳造林季節是冬季和早春。
3.4 母竹的選擇
母竹的選擇應考慮年齡和生長狀況,通常選擇2~3年生、生長健壯、分枝較低、節間短、胸徑3~6cm、無病蟲危害的林緣毛竹,不符合標準的不能作為母竹。應有專人根據造林任務和母竹標準精選母竹,隨選隨標號,先號后挖。
3.5 挖母竹
采挖時要注意帶宿土,留足夠的來去鞭長度,并保證有2個以上健壯的筍芽或鞭芽。挖母竹工具常用鋒利的山鋤,挖前應先判斷竹鞭的走向。用山鋤在距竹基40厘米處輕挖開土層,找到竹鞭。采挖時要注意帶宿土,留足夠的來去鞭長度,來鞭留30~40厘米,去鞭留50~60厘米。用山鋤截斷竹鞭,使切口向外(上),斷面平滑。然后掘出母竹,鞭兜應帶宿土15千克以上。挖母竹時,不要搖動竹稈。挖出母竹后,留枝4~5盤就地削去頂梢。
3.6 運母竹
短距離運母竹可以不包扎。用繩綁宿土、竹直立,用竹筐挑運或抬運,切不可把母竹竹稈扛在肩上,防止鞭芽和“螺絲頭”受傷及宿土震落。遠距離運輸母竹必須包扎好,在下苗時要輕搬輕放,防止損傷母竹,做到隨挖、隨包扎、隨運輸,運輸途中要適時地對母竹枝葉噴灑水,以免母竹失水。
3.7 栽母竹
母竹運到后,要立即栽植。將母竹帶土的根鞭放入宕中,務必保持根部舒展,且與土壤充分密接,然后填土、壓實,澆透“定兜水”,覆土時注意栽植的母竹比原來稍深3~5cm,培土呈饅頭形,覆蓋一層疏松的表土,附近開排水溝,以免積水欄鞭。栽竹母過程中應切實掌握深挖宕、淺栽竹、根舒展、底踩實、上松土等。山坡、風口在條件可能的情況下,應綁支架,以防風吹搖動。
4 毛竹林的撫育管理
4.1 撫育
剛栽幼竹林,可以進行間作,以耕代撫。成林后要進行劈山、松土、施肥、除草,加強水土保持。
4.2 護筍養竹
護筍養竹能提高竹林密度,增加竹林產量。不挖鞭筍、冬筍,春筍,挖除退筍。因新栽的毛竹當年不會換葉,新竹在第二年春季才會全株換葉一次,以后每兩年換葉一次,換葉的當年出筍少,稱為小年竹;不換葉的當年出筍多,稱為大年竹。盡量年年留筍養竹,把“大小年”竹林變為年年都出筍長竹的穩定竹林。
在竹筍出土期,嚴禁挖春筍和放牧,注意防止病蟲害和野獸危害竹筍。
4.3 開溝埋青
墾復后6~7月份,在每株母竹上坡離母竹70~100cm處開1.7m長、30cm寬、30cm深的溝,每溝內埋青草10~15千克(每畝300千克左右),覆土埋實。
4.4 鉤梢
毛竹根淺、稈高、枝葉茂盛,容易遭受風吹雪壓,適當鉤梢,可以減少竹株倒伏造成稈破,保持竹稈端直。但鉤梢不可過重,在風雪危害不嚴重的地方,一般竹林不要鉤梢。
4.5施肥
施肥是影響毛竹產量的關鍵因素。施肥技術包括:2月施速效肥,促進竹筍早發和生長。5月挖筍后,將肥料填入每個筍穴中,促進竹鞭生長。9~10月筍芽開始分化時,將肥料撒于林地,翻入土中。11~2月結合挖冬筍時施肥。各個時期的施肥量冬季占總施肥量的30%,早春占20%,挖筍后期在初夏施30%,夏末秋初施20%。
4.6深翻松土
在頭年年底至次年年初結合挖冬筍進行全面深翻,深度一般為30~45厘米,并挖除老鞭,夏季或秋末冬初進行松土。
4.7病蟲害防治
大別山區毛竹主要病害為枯梢病、煤污病和叢枝病,主要蟲害為黃脊竹蝗、竹青蟲、竹筍衣蛾等,防治的主要措施是造林前加強檢疫,狠抓撫育管理,及時采伐老竹,清理病死竹,提高竹林通風透光,增強毛竹抗病能力,采取物理和生物防治的防治措施,必要的時候在病蟲害發生初期采取化學防治的方法,噴灑低毒性的農藥開展防治。
5 毛竹林的采伐
為了使毛竹林高產,需要合理調整竹林結構。理想的毛竹筍用林應保持200株/畝左右的立竹度,以2~4度竹為主。即根據經營目的、竹材利用和竹林可持續經營,采伐4度以上的老竹,并清除弱小竹、風倒竹、雪壓竹和病蟲害竹株等,保留立竹密度在160~200株/畝,且分布均勻。
5.1 采伐方式
遵循砍老留幼、砍密留疏、砍大留小、砍弱留強的原則,采用擇伐方式開展。
5.2 采伐季節
冬季是采竹的好季節。筍期要嚴禁砍伐毛竹。
毛竹每兩年砍伐一次,一般在大年出筍當年冬季進行。
5.3 采伐年齡
原則是既有利于竹林利用,又有利于竹林撫育。竹區群眾有“砍四留三”的伐竹經驗。三度以下(6年生以下)的毛竹,生長旺盛,發筍力強,不宜砍伐。
5.4 采伐量和立竹度
一般毛竹用材林采伐后,正常保持每畝有立竹160~200株、集約經營的大徑級毛竹林,每畝應有250株左右,而且要均勻分布,立竹的年齡組成最好是1~4度竹各占25%。
參考文獻:
[1]孫玉啟.毛竹造林及撫育管理技術要點[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4,27(2):122-124.
[2]儲傳豐.毛竹播種育苗及病蟲害防治技術要點[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3,26(1):137-139.
[3]葛良成.毛竹育苗及造林管理技術要點探究[J].南方農業,2022,16(4):147-149.
[4]胡海峰.淺談毛竹管理現狀和毛竹低產改造措施[J].江西農業,2022(24):75-76.
[5]施永平.毛竹栽培管理技術要點分析[J].江西農業,2021(24):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