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迅速,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越來越強,林業生產綠色發展已成為主要課題;提高森林覆蓋率,加強對林木資源的保護,是當前我國林業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病蟲害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林業生產發展的最大障礙,做好病蟲害的預防工作對于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為此,文章著重對森林病蟲害的影響、成因、發生特點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防治對策。
關鍵詞:林業;病蟲害;綜合防治
在林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病蟲害的危害破壞了林業生產和經營的生態系統。因此,林業部門應加強對病蟲害的控制,使其健康發展。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林業工作經歷,重點就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問題進行分析,并就防治對策進行探討。
1林業病蟲害的影響分析
苗木受到病蟲害的侵害,若不及時控制,勢必會影響其正常的生長,造成苗木的組織發生畸變,從而對苗木的生長發育產生不利影響。此外,樹木腐爛、蟲蛀等問題也使樹木的價值大幅下降,嚴重制約了林業的發展。
林木苗木的存活率對農戶的收益有很大的影響。一般認為,病蟲害具有傳染性強、傳播能力強的特點,一旦發生病蟲害,將會影響林木的萌發和存活率,嚴重時甚至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1]。
2林業病蟲害的發生原因
2.1人工林業和天然林業的搭配不當
當前,人工造林的規模和數量均大于自然森林,造成二者的生長比例不統一,人工造林在數量、規模上均超過自然森林,是造成森林病蟲害較多的重要因素。與自然森林相比,人造森林在防治病蟲害和自身成長方面都相對薄弱。一些細微的環境問題很有可能會影響到它們的正常生長,而且在人工森林里面,植物的數量相對較少,種類也相對單一,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導致很多病蟲害的發生。最重要的是,沒有完整的生態鏈,大量病害蟲就會滋生,同時給了它們繁殖和成長的機會。盡管相對于人工森林而言,病蟲害對自然森林的傷害相對較輕,但由于人為的濫伐,森林面積和數量都受到了嚴重的損害,影響和威脅整個森林的生態和發展空間[2]。
2.2病蟲害防治手段不夠先進,防治理念和方法比較落后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防治病蟲害方面的技術和手段還處在初級階段。許多技術和方法都不能與國際上的病蟲害控制技術同步,而且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發展速度也相對緩慢,不能很好地適應。當今社會,林業迅速發展與人民的現實需要之間存在著矛盾,不能協調發展。雖然在林業方面的發展和疾病控制方面做得很好,但是在資金、技術、設備等方面的投入都很有限,所以很多工作都不能在林業領域繼續開展。同時,在防治病蟲害的過程中,采取的相應措施仍然沿用傳統的方法,缺乏創新性,也不適合在多種多樣的病蟲害中使用。森林生態環境也不能得到多樣化的發展,不能正常建設與維持,不能創造生態平衡,不能使森林生態系統進行自適應恢復,生態功能遭到削弱。
3林業病蟲害種類及防治策略
3.1炭疽病
炭疽病是林業樹木常見的病害問題之一,主要集中發生于杉木栽培林區內。該病害由子囊菌綱球殼菌目的圍小叢殼菌導致,病菌能夠侵染樹木在地上的任何部位,病斑隨著疾病的發展不斷潰散,導致樹木出現枯梢、枯葉、花腐、枝干潰瘍等問題,該病害分布較為廣泛。該病害的發病特征以莖枯和葉斑為主要表現,主要集中發生于春季,5~6月份為流行盛期。感染病害第一年,樹木秋梢受到的危害較為嚴重,病蟲害發生初期,癥狀不明顯,不容易被林業管理人員發現,隨著病情逐漸發展,病菌逐步侵染樹木,會導致葉端枯死,隨后整個葉片全部枯死,并且逐漸延伸至樹木的嫩莖上,最終導致整個樹木枝梢枯死。如果樹木樹枝為老樹枝,病菌對于葉片危害較為嚴重,頸部受到的損害較少[3]。
防治樹木炭疽病的過程中,要因地制宜地選擇合適的樹木品種,如果林業區域缺乏較好的立地條件,應盡量選擇本地樹木品種進行種植,或者對土壤進行調整,每年每公頃施加3kg的氮、磷、鉀肥,將上述肥料按照0.5∶2∶1的比例進行混合,施加肥料時應將肥料放置于根部周圍20cm處,這樣可以保證樹木長勢較好,能夠有效提升樹木自身抗病蟲害的能力。如果病蟲害問題已經發生,可使用百菌清、多菌靈等藥劑進行防治,以15kg/hm2為用量標準,在清晨有露珠時施用,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如果病害處于發生高峰期,選擇噴施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可有效避免病菌繼續侵染樹木。
3.2赤枯病
赤枯病也是林業較為常見的病害之一,該疾病是由半知菌亞門引起的,分生孢子盤生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向外散放孢子,分生包子盤直徑200μm,分生孢子為長菱形,病菌感染樹木初期為帶紅色菌落,感染病菌5~6天后,菌絲體中間會產生數顆黑色粒狀物,該病菌適宜在26~30℃的溫度范圍內生長,形成孢子后萌發速度較快,基本24小時就有50%的孢子萌發。當樹木感染該疾病后,具體表現為樹木葉片葉梢枯死,發病初期樹木頂梢嫩葉呈現淡黃色斑點,斑點逐漸變為紅褐色,隨后葉擴散至樹葉葉片上,病斑呈現褐色,最后樹木呈現出頂苗赤枯的情況。如果病菌侵染樹木葉片,葉片上會產生黑色突出的小點,如果發病情況較為嚴重,樹木會自上而下變為枯褐色后死亡。如果發病情況較輕,樹木基部應保持綠色,頂部經常出現2~3個不定芽,最終導致樹木呈現多頭狀。該病菌主要由菌絲體和分生孢子的形式進行傳播,主要通過風雨進行傳播,病菌會從樹木垂死組織或者灼傷組織位置侵入,在地下水位過高、砂土、氮肥過多等情況下,苗木容易感染該病害[4]。
防治該疾病的過程中應選擇適合樹木生長的區域,要求所選區域土壤肥沃、較為濕潤、排水性良好,可為樹木提供充足的養分,提高樹木自身的抗病蟲害能力。5~6月份要及時進行幼林撫育,并進行壓清施肥,有助于促進樹木健康生長,可降低病菌侵染樹木的概率。對于已經發病的林業樹木,可選擇1%波爾多液,也可選擇70%百菌清500~800倍液進行防治,連續防治5~7天,能夠達到較好的防治效果。
3.3潰瘍病
潰瘍病也是林業樹木常見的病害之一,該疾病是由真菌侵染導致的,4月上旬樹干部位會產生圓形或者橢圓形病斑,病斑大小約為1mm,病斑會呈現水漬狀或者水泡狀。如果樹木為光皮或者粗皮樹種,病斑主要以水漬狀為主,水泡型病斑僅發生在光皮樹木樹種上。樹木發病部位質地較為松軟,用手按壓水漬狀病斑會有褐水流出,破損后會有大量腥臭黏液流出。隨著病情的發展,發病部位后期會逐漸向下凹陷,呈現灰褐色,并且會迅速擴散,形成橢圓形或者長條形病斑,病斑邊緣不明顯。樹木皮層會呈現腐爛狀態,逐漸呈現黑褐色,病情發展至5月下旬后,會出現許多黑色小斑點,并會透過樹皮外表顯露出來。隨著病菌的不斷擴展,圍繞樹干一周后,樹木枝條會全部枯死,最后發病部位會開裂。該疾病一般在4月上旬發病,5月下旬為發病高峰,7~8月發病情況會明顯減輕,9月后病情會有所發展,但是發展情況不嚴重,會逐漸停止。發病的主要原因是受到立地條件的影響,不良的樹木生長地質環境會影響樹木的正常成長。
防治該病害的過程中應采取營林措施,選擇合適的煙霧防治措施。根據樹木生物學特性,選擇土層深厚、土壤疏松且肥沃的區域,要保證林地具有良好的通風性,盡量避免在光照條件較差的位置種植樹木,可選擇種植混交林,從而提高樹木自身的抗病能力,避免病蟲害大面積發生。選擇合適的時間對林業樹木進行間伐,改善林分環境條件,滿足樹木生長過程中的營養、水分以及光照需求,促進林木正常生長發育,可提高其病蟲害抗病能力。煙霧防治是防治該病害的主要手段,可在每年5下旬孢子釋放期,定期施加煙霧劑,可有效控制病害,避免病害發生范圍進一步擴大。
3.4松材線蟲病
松材線蟲是林業樹木較為常見的害蟲之一,該類害蟲主要通過松墨天牛實現傳播。當松樹出現傷口后,松墨天牛會侵入傷口,從而進入到松樹的木質部中,在樹脂道內寄生。松墨天牛是松材線蟲病傳播的主要攜帶體,攜帶的松材線蟲會大量繁殖,遍布整棵樹木,最終導致樹木植株失水,樹木自身蒸騰作用會逐漸降低,會影響樹木自身樹脂分泌,導致樹脂分泌減少或者停止。感染該病后的樹木針葉從綠色轉變為黃褐色,呈現出蔫萎的情況,最終針葉會出現從黃褐色轉變為紅褐色,整株樹木干枯死亡,病死的樹木木質部會因為病菌而呈現出灰藍色。發病初期樹木外觀并不會出現明顯變化,但是可以明顯感覺到樹脂分泌逐漸減少,嫩枝上會出現明顯的松墨天牛啃食的痕跡。隨著害蟲的不斷繁殖,松樹針葉顏色會出現變化,并且會停止分泌樹脂,松墨天牛侵害樹木后,還會為其他病蟲害的發生提供機會。
防治松材線蟲的過程中,要及時對病株進行清理,設置隔離帶,可切斷松材線蟲病的傳播途徑,有效避免松材線蟲病進一步擴散。對于已經發生松材線蟲病的區域,必須對病死樹進行清理,使用磷化鋁對病木進行熏蒸處理,可達到較好的防治效果。選擇低毒害、低污染的化學藥劑,在起到較好防治效果的同時,也能夠避免對生態環境產生危害。同時,防治過程中要充分結合蟲害的生物特性選擇合適的防治手段,在害蟲繁殖期施用有效的化學藥劑,降低松褐天牛蟲口密度,減少自然傳播概率。
3.5爛皮病
爛皮病主要危害樹木表皮,感染該疾病后樹皮會呈現出腐爛的情況,發病部位呈現出暗褐色,病斑以圓形或者橢圓形為主,病斑邊緣清晰度不夠,隨著病情逐漸發展,病斑會逐漸擴大并連成一整片,如果不及時進行防治,整株樹木會枯死。誘發爛皮病的主要原因是真菌對樹木造成了侵染,該病原體會通過風雨進行傳播,病原體能夠在樹木、枯枝上進行越冬,第二年春天會再次侵染樹木。當春季回溫且林間整體濕度較大時,病原體自身活性增強,從而侵染樹木。爛皮病主要發生在樹木幼苗階段,這一階段的樹木對于病蟲害的抵抗能力較弱,容易受到病原體的侵染。如果林間密度較高、通風性不好、光照不足,爛皮病的發生概率會升高[5]。
防治該病害的過程中,應在種植前合理控制林分密度,為樹木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為其提供充足的營養成分和水分,能夠有效提升樹木的抗病害能力,及時清除田間枯枝爛葉,不為病菌提供有利于其繁殖的條件。發病期間,選擇使用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和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可達到較好的病蟲害防治效果。上述兩種藥物在防治爛皮病方面都能夠起到較好的效果,可精準識別樹木上存在的病原體并將其消滅,促進樹木健康生長。種植人員也可選擇利用病原菌消滅樹木上的病原體,如微生物,選擇合適的抗病菌劑,降低病原菌活性。
3.6灰斑病
灰斑病主要危害樹木葉片、嫩梢等部位,疾病發病初期,可以發現上述兩個部位存在水漬狀、失綠斑點,病情加重后,病斑會不斷擴大,從水漬狀、失綠斑點轉變為不規則灰色病斑,病斑中心位置會變為灰白色,邊緣呈現灰色。如果在該病害發病的后期降水量較多,林區濕度較高,病斑上會出現霉狀黑色物質,該物質為分生孢子,會傳播該病害。病斑在不斷發展后會連成較大片的病斑,如果樹木樹梢受到病害侵染,樹梢上會呈現出灰色病斑,如果樹木頂梢受到感染,樹木頂梢數量會增加。
防治該病害的過程中,應做好相關預防措施,在樹木栽培過程中應科學控制樹木密度,保證樹木種植量的同時,避免樹木與樹木之間的距離過近,提高樹木的通風性和日照條件,能夠降低病害發生率。5~6月份施加化學藥劑,如噴施多菌靈,一共噴施3次,每15天噴施一次,可起到較好的防治效果。
3.7美國白蛾
美國白蛾屬于常見的林業病蟲害問題,病蟲害發生階段主要包括四個階段,分別為蟲卵、幼蟲、蛹和成蟲。幼蟲時期較長,成蟲時期較短,危害樹木時會在樹木上吐網結絲,并在網內取食樹木,給樹木造成嚴重危害。該害蟲具有明顯的趨光性,喜歡在夜間活動,可根據這一特點對其采取合適的防治措施[6]。
如果是在美國白蛾卵期階段和幼蟲階段采取防治措施,防治人員可以摘除帶卵葉片,剪除樹木上的網幕,集中摘除后對其進行銷毀。如果是在化蛹階段,可以在樹干周圍捆扎上草把,具體位置是在樹干距離地面的1~1.5m處,化蛹后集中將其銷毀。充分利用害蟲的趨光性特征,在林間懸窗殺蟲燈捕殺成蟲,冬季對土壤進行深耕消毒,可避免蟲卵在土壤中過冬,避免來年再次侵害樹木。也可以釋放天敵昆蟲進行防治,如周氏嚙小蜂等,可在幼蟲中寄生,有效控制害蟲數量,幼蟲期間使用25%滅幼脲3號懸浮劑2000倍液進行防治,可達到較好的防治效果。
綜上所述,在林業生產中,病蟲害的存在對林業生產效率、苗木質量和成活率都有很大的影響。因此,采取“先防后治”的措施,加強對林木的檢疫工作,以預防病蟲害的發生。當出現病蟲害時,應及時做出準確的判斷,降低對林木的危害,科學地進行造林、護林,以促進林業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毛永麗.林業病蟲害防治優化策略[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3(2):37-39.
[2]白英.林業病蟲害發生原因及無公害防治策略[J].農業災害研究,2022,12(11):158-160.
[3]吳中方.安徽省J縣林業病蟲害防控現狀與優化措施[J].鄉村科技,2022,13(21):100-102.
[4]王彩華.林業育苗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綜述及其關聯研究[J].種子世界,2024(11):177-179.
[5]任威.林業病蟲害的影響、發生原因、特點及防治策略[J].河南農業,2021(29):36-37.
[6]楊曉東,田贊.林業病蟲害的影響、發生原因、特點及防治策略[J].智慧農業導刊,2021,1(13):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