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秋菊打官司》、電視劇《幸福到萬家》原著作者陳源斌老師的新書《世事家常》中,我們仿佛置身于一個充滿煙火氣卻又蘊含深刻哲理的世界,這里有中國人獨有的價值觀、恩情觀和禍福觀,以及從不同人物的格局與氣象出發碰撞出的人性思考。
中國人獨特的恩情觀
《世事家常》這部現實主義長篇小說以當下社會生活為背景,通過對青銅鎮何家祖孫三輩,尤其是故事主人公何壽天及其兩個弟弟何壽地、何壽人日常生活經歷的細致描摹,生動平實地展現了江浙一帶的風土人情、時代變遷,以及社會普通人的命運遭際、悲歡離合。通過傳統道德觀念與現實境遇的碰撞,展現出時代背景下傳統價值觀和恩情觀在人們生活中的延續與堅守,以及在復雜現實中所面臨的挑戰與升華,發人深思。
中國人的價值觀簡單來說就是“仁義禮智信”。從故事主人公青銅鎮何家祖孫三輩的做人做事可以看出傳統價值觀的影響,而在價值觀之下又包含了中國人獨特的恩情觀和禍福觀。恩情觀是貫穿全書的一條情感主線。
中國人的恩情觀,在書中被展現得淋漓盡致。它不是簡單的利益交換,是“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文化基因,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情感羈絆。正是這個恩情的牽絆引領著整個劇情的發展,時時戳中人心,迸發出閃光點。比如,邵亞芳和聞業榮都被金小曼救過,兩家都在幾十年從未與金小曼聯系的情況下參加了其孩子的婚禮,意外相識并在后來結成了親家,這是念恩;何家老太君祝菊英臨終前來探望并感謝的街坊鄰居,賣鹵鵝的蔡二娘子蔡明芳、行動不便的爺爺王正杰來探望的孫子王桂生、何灣老宅受了恩情的鄰居趙填香,這是感恩;楊蘭英在祝菊英去世后接續照顧風燭殘年的何萬年,這是報恩;何壽天幫助徐蘭打贏官司是不圖回報的施恩。恩情如同一條堅韌的絲線,串聯起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其在世事家常中變得無比厚重,如同涓涓細流匯聚成江河,滋養著人們的心靈。
豁達的中國傳統智慧
中國人對吉兇禍福的看法,并非簡單的趨吉避兇,而是蘊含著一種豁達與順應的智慧。這種智慧貫穿于書中每一個故事、每一個人物的抉擇之中。何家祖孫三代重義輕利、清白做人、凡事替他人著想,不僅日子過得美滿,孩子也都成才成器;與何家形成鮮明對比的邵亞芳的嫂子和妹婿、聞業榮沒有血緣關系的姐弟,凡事以利為先,不顧念親情,家庭雞飛狗跳,日子越過越差。中國人的禍福觀是拉長在更大的視角之下和時間線里的,不看眼前看將來,甚至不看現世看來世,年輕有福不是福,老來得福方是福。在這種觀念之下,面對生活中的苦難和波折,就更加有承載力,也就是“受”的能力。比如,蘭英在菊英墓前磕了三個頭,講了她的一輩子。這樣的人生,在現代女性的眼里是無法想象的,簡直是苦到了極點,蘭英的母親勸導女兒也只是說,“也許上輩子欠的,這輩子來還”,即便如此,蘭英回憶起來依然覺得苦中仍有甜,這也體現了傳統女性“受”的能力。“忍”是心字頭上一把刀,是一種痛苦的壓抑;而“受”則是全盤接受命運的饋贈。無論這“饋贈”是苦是甜,是福是禍,都承受著。中國人溫柔敦厚的性情養成正是得益于“受”的能力。這個“受”是承受的“受”,是忍受的“受”,是接受自己全盤命運的“受”,也是能夠站在他人角度感受的“受”。蘭英哭倒在菊英大姐的墓前,覺得此生最對不住的就是菊英,愿意來生銜環結草,當牛做馬,就是站在對方立場上考慮的,是對他人命運深刻的關照。現代年輕人談“愛”不談“受”,凡事從自己感受出發,缺乏體諒他人的能力,與之相比,傳統女性的這種“受”的能力更顯珍貴。它是中國人溫柔敦厚性情養成的關鍵,這種性情讓我們在面對生活的磨難時,能夠以一種平和、寬容的心態去接受,相信雷霆雨露俱是天恩,從而擁有后福綿長的可能。
虔敬地傳承中國傳統習俗
《世事家常》在對喪葬、祭祀、大婚等傳統習俗的描寫中,作者展現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些細節不僅是對傳統技藝和禮節流程的呈現,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從母親臨終前對后事的細致安排,包括對遠親近鄰、護工等有恩之人的考慮,我們看到了人情債在中國人心中的分量。這種人情債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人與人之間情感交織的體現,是一種愛的延續。每一個被提及的人物,每一個被關照的細節,都在訴說著中國人對人際關系的珍視和對恩情的回饋。書中描寫祭祀和大婚的習俗,盡管隨著時代發展刪繁就簡,但禮不可廢。這些儀式不僅僅是一種形式,更是一種對天地、祖宗、父母的敬畏,是對生命來源和歸宿的尊重。在菊英的喪禮和蘭英的進門等情節中,通過小表舅告知天地祖宗的鄭重宣讀,我們看到了這種儀式的莊重,它讓人生大事瞬間神圣起來,也讓每一個讀者感受到其中的莊嚴與神圣。
小說在敘事上,通過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等多種視角,詳細地交代了故事的細節。這種寫法讓讀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與書中人物共同經歷喜怒哀樂。書中兩次提到通濟古橋上刻的字:“非赤子不聞世事,是真佛只說家常”,第一次讀到或許只是字面理解,而隨著故事的展開,我們對這兩句話有了更深層次的領悟。壽天兄弟最后平安,正是因為他們始終保持著赤子之心,不被世俗的名利所侵蝕污染。真正的入世哲學和人生道理恰恰蘊藏在這些世事家常里。同時,作者通過夢境交代故事和人物結局,這種方式帶有一種宿命般的預示作用,增加了故事的神秘色彩和深度,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一種命運的交織和因果的輪回。
《世事家常》不僅僅是一部關于家庭瑣事和人情世故的小說,它更是一部關于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和現代人性思考的佳作。它讓我們在現代社會的喧囂中,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忽視或遺忘的傳統價值觀。在全球化的今天,西方文化的沖擊使得一些人在一定程度上迷失了自我,但這部作品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回歸傳統的道路。它提醒我們,傳統文化中的恩情觀、禍福觀以及溫柔敦厚的性情,是我們民族的瑰寶,是我們在面對現代社會挑戰時的精神支柱。通過對這些傳統的傳承和發揚,我們可以更好地塑造自己的人格,構建更加和諧、溫暖的人際關系。同時,它也促使我們思考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之路,如何在保留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吸收現代文化的優秀成果,創造出更加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態。
作者系文學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