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催生了多中心的城市格局。在城市的建設與發展中,城市文化成為擺脫同質化、塑造獨特面貌的關鍵。城市的歷史是城市的根與記憶,是其發展資本、個性與品位所在。中南大學蔣述卓教授在《城市文化與城市審美》一文中說,塑造城市特色文化的第一要點是利用與轉換城市歷史文化。
武漢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黎黃陂路、曇華林、楚河漢街等“打卡”地吸引了無數游客,同時,它也是一座具有深厚商業文化底蘊的城市,是辛亥革命的發生地……為了系統介紹武漢特色,市政協打造了“品讀武漢”系列圖書,包括《品讀武漢文化名人》《品讀武漢風景園林》《品讀武漢歷史村落》《品讀武漢非物質文化遺產》《品讀武漢工業遺產》《品讀武漢的橋》《品讀武漢紅色場館》等,是武漢市地方歷史文化研究領域的重要成果。其中《品讀武漢美食》一書,“以美食為媒介,通過深入品味武漢美食,讓大家領略江城豐富的文化底蘊,探尋武漢美食背后的城市文化精神”,無疑具有代表性。
以味為綱,聚散成章
排骨藕湯、辣得跳、魚頭泡飯、熱干面、三鮮豆皮、油燜小龍蝦……這些美食分布于武漢的各大餐館,各處街角小攤,以及市民的餐桌上,隨著武漢影響力的增強和傳播媒介的加持,這些美食也為全國百姓耳熟能詳。然而,“美食”一詞過于寬泛,每一道菜、每一種點心又過于具體,難以形成對武漢獨特飲食文化的群體性認可和強化城市文化認同,這需要城市文化研究者對這些美食進行描述與總結,突出其整體特點,建立城市飲食文化的獨特記憶。
武漢出版社策劃出版的《品讀武漢美食》正承擔了這一任務。其結構“形散而神不散”,分目介紹武漢代表性美食的源起、口味特點、文化內涵、代表性餐廳、制作技藝及其與武漢的情感聯系。
食中見史,文脈昭彰
《品讀武漢美食》不僅介紹美食,還深入探索其歷史,總結形成與發展的文化背景,尋繹武漢文化根脈。作者團隊查閱文獻資料,實地走訪美食街區、老字號餐館,與美食大師、文化學者座談,形成既介紹美食又講述文化淵源的格局。從魚頭泡飯、紅燒甲魚、油燜小龍蝦等美食可見武漢水域面積大,水產豐富,自古以來“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的特征;從燒、烤、蒸、煮、炒等烹飪技法的廣泛運用及對五味調和的精妙掌握,可見楚文化在武漢的傳承;從糊米酒、生燙牛肉粉、生油燒賣、生煎包等美食源于孝感、廣東、山西、江浙等地,可見明清以來武漢商業發達,商賈往來,各地文化薈萃的盛景;從熱干面、糯米雞、糯米包油條等飽腹感強且方便食用的早點,可見近代以來武漢碼頭文化的興盛。由此,武漢文化發展的基本脈絡清晰呈現:作為“魚米之鄉”,武漢承續古老楚文化,明清時期商業文化盛行,近代成為商業大埠,市民文化興起。
書中還通過美食故事突出武漢“性格”,如介紹辣得跳時,稱其辣味與武漢人的豪爽性格不謀而合,是城市精神的象征。隨著各地對城市文化的重視,歷史文化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它們將城市物質文化轉化為精神文化,提煉城市獨特性,轉化為人對城市的認同。在這方面,《品讀武漢美食》是城市文化研究深層價值的示范:將人間煙火升華為精神圖騰。當一盅藕湯盛起楚水滄桑,一碗熱干面凝為市井溫情,城市便不再是冰冷的地理符號,而成為情感共鳴的載體。
作者單位:武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