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王》是楊絳的一篇散文名作,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和平和的語言塑造了生活貧苦卻始終保持善良的老王形象,和心懷善意卻對老王表現(xiàn)出漠不關(guān)心的“我”的形象。本文首先對散文《老王》中人物形象展開了剖析,并對語言進行了品讀,進而分析散文在深層意蘊上對個體“幸運”與“不幸”的思考,解析敘述者“我”對老王的愧怍之情的復(fù)雜性。
關(guān)鍵詞:《老王》" 楊絳" 愧怍
《老王》是楊絳1984年創(chuàng)作的一篇回憶性散文,被選入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全文圍繞作者一家與老王的交往展開,通過回憶老王窘迫的生活狀況以及作者與老王之間相互交往的場景,展現(xiàn)了特殊時代背景下老王與作者一家彌足珍貴的友誼,凸顯了孤苦寒微的老王純樸、善良的品德,表達了作者對‘小人物’人性之美的謳歌,對不幸者的悲憫關(guān)懷,對自身的反省以及對命運的慨嘆。”[1]“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是《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新創(chuàng)設(shè)的發(fā)展性學習任務(wù)群之一,旨在引導(dǎo)學生“通過整體感知,把握散文內(nèi)容,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并能對文章主旨、人物形象、語言特點等做出明確的賞析和評價,進而形成獨特的閱讀體驗。”[2]在細讀本篇文章時,不能僅僅解讀文本的表面,還要潛入文本深處,抓住文章中反復(fù)出現(xiàn)的關(guān)鍵語句,結(jié)合語境進行具體的分析,品味楊絳散文“沉定簡潔”的特點,品析“愧怍”的深層含蘊。
《老王》的人物分析
“老王”的形象解讀。一是地位低微和命運悲慘的老王。從身份地位看,老王是三輪車夫,單干戶,沒組織,只能靠一輛破舊的三輪車維持生計,社會地位低且收入不穩(wěn)定。孤苦伶仃,沒有親人,“有個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沒出息”。從生活條件來說,住在一個荒涼破敗的胡同里,院子破破爛爛,只有幾間塌敗的小屋,生活條件艱苦,而且那里并不是他真正的家。從生理上來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就看不見,導(dǎo)致乘客不愿坐他的車,進一步影響老王的生計。老王的職業(yè)、身份地位等決定了他在生活中面臨著諸多困難與挑戰(zhàn),承受著巨大的生活壓力,身世孤苦,命運悲慘。
二是知恩圖報和為人善良的老王。作者的女兒送魚肝油治好了老王的眼疾,這讓老王感激了一輩子。他給鄰居家送冰,愿意給“我”家代送,且車費減半。“文革”期間,作者一家被貼上了“反對學術(shù)權(quán)威”的標簽,旁人避之不及,老王卻冒著生命危險在默存生病時送他們?nèi)メt(yī)院。盡管老王自己貧困潦倒,但不愿收取車費。老王臨終前忍著疼痛給“我”送來了香油和大雞蛋,只為了報答“我”家對他的情誼。從這“三送”可以看出老王的知恩圖報,他始終未改淳樸本性,雖然生活貧苦卻始終保持善良。老王對其他人同樣懷著良善之心。“在三輪車被取締載客后,有位老先生愿意把自己降格為‘貨’,讓老王運送,老王害怕乘客會掉下來,就在三輪平板的周圍裝上了半寸高的邊緣。”即使自己的生活千瘡百孔,老王也不忘幫助他人、關(guān)心他人,困難之際仍存仁義之舉。
“我”的形象剖析。一是故作冷漠的敘述者。“老王”是一個用于指代年長男性的非正式稱呼,文中的“我”對車夫始終僅以“老王”相稱,在交往過程中從未提及他的全名。這似乎表明了“我”對老王的某種忽視或冷漠。此外,“我”談到老王凄苦孤單、無依無靠的人生處境時,說“據(jù)老王自己講”,這暗示是老王主動透露了自己的身世,并非“我”主動詢問。在老王生病期間,“我”也未曾主動看望,甚至在老王臨終前送香油和雞蛋時,第一反應(yīng)也是吃驚而非關(guān)心。接過老王的東西,“我”沒有邀請他進屋坐,而是轉(zhuǎn)身去拿錢,即使老王明確表示不要錢,“我”還是堅持給了。老王離開后,“我”沒有去攙扶或送別,只是冷漠地看著。直到十幾天后碰到老王同院的老李,“我”才想起詢問老王的近況。在得知老王逝世后,“我”也沒有追問具體情況或喪事安排等問題,這進一步暴露了“我”的冷漠態(tài)度。孫紹振認為“冷漠是最根本意義上的丑”“我”對老王的冷漠似乎與老王的老王淳樸善良形成對比。
二是充滿善意的知識分子。冷漠和疏離之外,“我”又始終保持著對老王的善意的幫扶和無聲的關(guān)注。散文開頭第一句“我常坐老王的三輪”,開門見山地表明老王是一個車夫,“我”是顧客,一個“常”字則可以看出“我”經(jīng)常照顧老王的生意。“我”明明知道老王身體殘疾,天黑可能會看不見東西,但是仍然選擇坐他的車,可見“我”對底層小人物的善意。“我”對老王的關(guān)注和同情,不僅僅是出于個人情感,更體現(xiàn)出知識分子對那個時代所有弱勢群體的關(guān)懷。
三是敢于剖析自己的反省者。在文章的結(jié)尾處寫到,看到?jīng)]動用的香油和雞蛋,“我”一再追憶自己和老王的對話,反思自己是否給老王造成誤解和傷害、與老王交往中的金錢交換是否恰當。多年過去,“我”依然在道德和情感上不斷地進行自我剖析,為自己最初因身份差異而產(chǎn)生的俯視心態(tài),未能真正理解老王的情感世界,對老王的關(guān)愛不夠真誠和深入而感到不安和愧怍。
《老王》的語言分析
楊絳的散文語言簡潔、幽默,文章結(jié)構(gòu)看似“隨意”卻又頗具匠心,楊絳不刻意追求文章的技巧,總是用平淡質(zhì)樸的文字給人深思。[3]
《老王》多用白描手法,文章的情感滲透于字里行間。開篇寫她經(jīng)常坐老王的三輪,“他蹬,我坐,一路上說著閑話。”簡單的語句勾畫出了“我”與老王的日常交流情形,表現(xiàn)出二者身份上的天差地別,也凸顯出了“我”和老王之間存在隔膜的原因。
《老王》語言的平淡凝練還體現(xiàn)在對句式的使用上。“多用短句,使文章看起來短促有力,口語化的語言給讀者以質(zhì)樸的感受。”[4]如“他靠著活命的只有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有個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沒出息’。”這句話沒有華麗的裝飾,緊促的短句和平淡的敘述中暗含深厚的情感,蘊含著作者對老王的深深同情。“有個哥哥”,讓人感到一絲溫暖,緊接著“死了”,溫暖立馬變得冰冷;“有兩個侄兒”,似乎又給人一點希望,接著“沒出息”又使人陷入無望,簡單的話語將老王孤獨無助、無依無靠的悲慘命運渲染到了極點。
《老王》語言幽默詼諧、嘲諷之中帶著優(yōu)雅。在文章中,楊絳巧妙地運用了對比和詼諧的手法,將作者和老王發(fā)生的舊事娓娓道來,如寫“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價相等。”這里“前任”一詞常用于更為正式的場合,但在這里卻帶有一種詼諧幽默之感,能夠讓讀者感受到老王的艱苦,同時也能體會到作者對老王的尊重。再如“幸虧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為‘貨’,讓老王運送。”作者使用了略加調(diào)侃的語言,既表明了老王所處的境況,又譏諷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同時抒發(fā)作者對老王這一類人的同情與關(guān)心。
丑中見美。“在刻畫老王的人物形象時,沒有用‘詩化’的語言來描繪,而是將老王的相貌描寫得十分丑陋。”[3]如“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面如死灰,眼上結(jié)翳,形如僵尸。”用極富表現(xiàn)力的動詞和夸張性的比喻刻畫出了老王病入膏肓、萎靡不振的形象,將老王孱弱、僵硬的身體狀態(tài)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同時也引起了讀者的憐憫。孫紹振認為:“這樣刻畫老王的形象從美學的角度上來說是更為深刻的,其一,內(nèi)心的美在外表丑陋的反襯下,更令人驚心動魄;其二,美的品質(zhì)是平凡的,自然的,可以用平實的,非詩化的詞語來表現(xiàn)美。”[6]
《老王》一文采用第一人稱敘事,通過人物之間的對話展開敘述,使讀者感到親切真實。文章語言質(zhì)樸、幽默、細膩,塑造了真實的、有血有肉的老王和敘述者“我”的形象,引起讀者對老王的無限同情,傳達了作者對社會底層小人物的善意和對自己、對社會的深刻反思。
《老王》的主旨解讀
作者在文末寫道:“這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想要真正讀懂《老王》,就必須理解“幸運”與“不幸”的真正內(nèi)涵,理解誰是“幸運”之人,誰是“不幸”之人,理解“愧怍”之情因何而起。
幸運與不幸。誰是“幸運的人”?誰是“不幸的人”?“幸運的人”似乎是“我”,雖然因時代原因遭到迫害,但勉強可以度日,還有家人在側(cè),更有幸遇到善良的老王。可是結(jié)合紀實性散文中敘述者和作者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從知人論世的角度來看,這個時期楊絳夫婦被貼上“反對學術(shù)權(quán)威”的標簽,被下放到“五七干校”,甚至被剃了陰陽頭,女婿也因莫須有的罪名含冤自殺了。這對一個知識分子來說,就是莫大的不幸。可是楊絳筆下的“我”,卻顯得平和從容,認為自己是幸運的。
那誰是不幸的呢?老王是不幸的。老王的不幸首先體現(xiàn)在老王的身世上,孤苦無依,沒有朋友,沒有家人。其實老王的不幸不僅包括生理方面的不幸,更包括精神方面的不幸。老王有一只眼是“田螺眼”,瞎的,因此遭到了各種凌辱。非議說這老光棍年輕時不老實,害了疾病,瞎了一只眼。其次,在老王的眼中,他把“我”當成了朋友和恩人,即使在病入膏肓的情況下仍然強撐著身體的不適,給“我”家送來了香油和雞蛋。然而“我”在和老王的交往中始終保持著距離,老王的善良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理解和相應(yīng)的尊重。
愧怍。“愧怍”即因為做錯事或未盡到責任而感到慚愧。“我”為什么會對老王感到“愧怍”?原因有三。第一,在“我”眼中,“我”和老王是“主顧關(guān)系”“我”坐老王的“三輪車”,一定程度上是出于知識分子對底層人物的一種同情與憐憫,而老王卻把這種同情理解為了友情甚至是親情。雙方對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的理解存在著巨大的錯位。多年后,當“我”明白了老王深沉而真摯的情誼時,油然而生“愧怍”之情。第二,老王臨終前拖著“直僵僵”的身子送來香油和雞蛋時,“我”并沒理解老王的用意,不但沒有讓老王進家門,還堅持付錢。當老王去世后“我”才領(lǐng)悟到老王拿著的香油和雞蛋是來表示感謝的,而“我”卻用錢去“侮辱”了老王,心中難免充滿了愧疚與懊悔。第三,“我”作為知識分子,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看著成千上萬的平凡的人物遭到社會的迫害,無法擔負起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因此為自己的無能為力而感到愧怍。
正如孫文輝所說:“面對每一個不幸的人我們都有愧怍,只是楊絳首先把自己浸入愧怍之海中,用‘隱者’的心態(tài)去思索。”[6]其實,楊絳的“愧怍”本質(zhì)上是知識分子對底層小人物真善美背后所表現(xiàn)出的愧怍之意。《老王》是一篇富有反思意義的謳歌人性之美的作品,通過展現(xiàn)的個體“幸運”與“不幸”,引發(fā)讀者去討論人情人性、人的價值和人的意義。
作者單位:伊犁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
參考文獻
[1]溫儒敏,王本華主編.義務(wù)教育語文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教育部.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宋宇.《老王》教學課例比較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21.
[4]李淑紅.似水勝酒,古味雖淡醇不薄——從《老王》看楊絳散文語言的平淡之美[J].語文教學之友,2010(08).
[5]孫紹振.貼近發(fā)現(xiàn)“愧怍”的自我[J].語文學習,2007(04).
[6]吳蕓蕓.反思三重境——楊絳《老王》的文本解讀[J].中學語文,20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