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熱點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要全力開展人員搜救,全力救治受傷人員。”“安排好群眾基本生活,確保安全溫暖過冬。”……地震發生后,習近平總書記深切牽掛著珠峰腳下的受災群眾,作出重要指示。救援力量第一時間馳援災區,全力開展人員救治和群眾安置工作;各方各界紛紛支援,愛心涌向這片海拔4000多米的大地……中國溫度,看似無形,卻力量無窮。在時代的浪潮中,中國溫度成為我們前行的動力,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最溫暖的底色。
縱深剖析
1.感受中國速度
災害無情,但人間有愛。救援刻不容緩,這場同時間賽跑、與死神競速的戰斗號角一吹響,各路救援力量逆行趕往震中、火速馳援;各種高精尖的無人機、偵察機和運-20迅速打通空中生命通道,為挽救生命爭取了寶貴時間;道路、通訊和電力短時間內恢復。夜晚如期點亮的燈、熱乎乎的飯菜、四面八方陸續到達的救援物資……無數個“第一時間”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地展示出了“中國速度”,讓所有人感受到了中國溫度。
2.架起民心橋梁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們國家始終葆有“枝葉關情”的人民情懷,始終葆有“念茲在茲”的愛民之心。在這次地震中,無論是緊急調撥物資,專業力量馳援,還是搶抓72小時黃金救援期,都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人民的時刻關懷。為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救援人員全力以赴摸排搜救受困群眾,確保不漏一村一戶一人。“沒有路,就徒步!”零下十幾度的夜晚,救援人員仍然在手刨搜救,這些抗震救援的無畏之舉、暖心之舉,令人動容,是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動踐行。
3.“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在地震發生后,機場、車站為救援力量打開綠色通道;馳援物資從全國四面八方迅速涌入日喀則;解放軍搭灶架鍋,震后的災區短時間內炊煙再現。一碗碗熱氣騰騰的食物,一句句樸實的話語,一次次全力以赴的救援,給災區群眾的防寒取暖和日常生活提供了保障。地震損壞了道路、震倒了房屋、摧毀了家園,但無法摧毀舉國上下億萬同胞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堅定決心。
素材鏈接
鏈接一:
地震發生后,26歲的西藏日喀則軍分區某團戰士李鵬舉跟隨所在部隊迅速抵達震中。廢墟里,他爭分奪秒搜救,挖石塊、搬木梁,緊盯著可能的希望。冬季高原,寒風刺骨。李鵬舉和戰友們扛著物資,一趟趟奔走在安置點。夜晚,他幫助群眾給爐子加煤、將大風吹歪的帳篷加固,努力確保受災群眾溫暖過冬。
海拔超過4000米,氣溫零下18攝氏度,最高風速8級……國家電網的90后員工王天佑主動請纓,歷經6小時跋涉,1月8日凌晨抵達受災嚴重的長所鄉強嘎村。登桿架線,寒風是伴。王天佑和同事們全力搶修,手凍麻了,就用嘴哈幾口熱氣,再塞進胸前棉衣里暖一暖。“來電啦!”4時12分,強嘎村安置點的22頂帳篷亮了燈,現場群眾歡呼起來。
在措果鄉塘仁村,志愿者德慶玉珍和團隊通過多種方式,守護著兒童心理健康。“我們了解到,一些孩子受到驚嚇后,待在帳篷里、躺在被子里不肯出來。”德慶玉珍說,“為此,我們發放玩具、開展互動游戲,利用豐富的活動為孩子們舒緩情緒。”
全力開展人員搜救、妥善安置受災群眾、積極投入志愿服務……青春力量閃耀在抗震救災一線。
(摘編自《人民日報》2025年1月15日)
鏈接二:
地震后第一個夜晚,西藏軍區某團官兵頂著不斷落下的碎石,舉著探照燈,全方位搜尋被困群眾。一名獲救的老人在擔架上緊握人民子弟兵的手:“托切那(藏語,意為“感謝”)!”公路上,車燈照亮“生命線”。地震后第二天凌晨,雅葉高速拉薩到日喀則段、318國道拉薩到定日段車流不息,食品、飲料、棉衣、暖爐……救援物資從四面八方向災區運送。“感謝大家送來的愛心,讓我們基本生活有了保障。”長所鄉古榮村66歲的旺加老人雙手合十、不斷道謝。手術室里,無影燈守護著健康平安。在定日縣中心醫院臨時病房,村民洛桑堅參說:“房子倒了,我也被砸倒了。我被弟弟救起時,看到不遠處閃爍的紅燈,知道救護車來了,就心安了。做完手術,我現在就盼著盡快康復,早點參與家鄉重建。”每一縷光線,都是希望;每一縷光芒,都是力量。這些光芒交相輝映,照亮重建家園的每時每刻。
(摘編自“人民網”2025年1月12日)
速用范本
顧欣博:愛的生命線上,一輛輛滿載著救援物資的車輛,在震后滿目瘡痍的道路上行駛;一架架直升機的螺旋槳劃破夜空,在災區上空搜尋;一隊隊消防員、志愿者在廢墟中奮力挖掘、不斷穿梭……愛的種子在災區人民乃至中國人心中不斷播撒,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希望之光。
肖欣雨:受光于庭戶見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無人機大功率燈、人民子弟兵頭頂的探照燈……無數光照亮了身處災區的群眾。戰士、工人、青年志愿者走進災區,以自己的力量,給災區人民以希望。在接受光和成為光的路上,我們一起追逐光,讓人民更加幸福,祖國更加美好,江山更加秀麗。
【湖北十堰市東風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