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8日上午,一條全長3046公里的綠色屏障被填補了最后缺口。衛星遙感影像顯示,這條世界上最長的環沙漠綠色生態屏障沿著沙漠邊緣蜿蜒成鏈,塔克拉瑪干綠色阻沙防護帶工程實現全面鎖邊“合龍”。
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中國最大的沙漠,橫亙于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脈以南。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中記載:“沙則流漫,聚散隨風,人行無跡,遂多迷路。”由于近80%的沙總是在流動,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年向前移動100多米的紀錄,如不治理,將更大擠占人們的生活空間,因而當地人與風沙的抗爭從未停止。塔克拉瑪干沙漠不同區域風、沙、塵的源區和路徑、氣象、水文條件各不相同,呈現出氣候極旱、風力極強、沙粒極細等的特點。當地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遵循“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荒則荒”原則,分類施策科學治沙,制定了鎖沙的“N”種模式,有“中國魔方”草方格的工程治沙、優化生態“急先鋒”的生物治沙、借力新能源一舉多得的光伏治沙等模式,截至2024年實現了綠植面積7000萬畝的壯舉。
(摘編自“新華網”2024年12月30日)
素材解讀
1.防治荒漠化。防治荒漠化不是要“人定勝天”,讓塔克拉瑪干這樣地質演化時期形成的原生沙漠消失,而是要按不同類型荒漠的形成、發育規律,保護其生態系統原生性、完整性,宜沙則沙,減少人類干擾,保護無可替代的荒漠生物多樣性。
2.團結協作。在塔克拉瑪干綠色阻沙防護帶工程實現全面鎖邊“合龍”這場人與自然的鏖戰中,無數人形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強大合力,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的新奇跡、世界奇跡,也鑄造了團結協作、守望相助的精神豐碑。
適用話題
治沙精神 生態和諧 綠色發展 團結協作
【張艷瑩/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