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情緒消費”取代“功能消費”成為Z世代的決策核心時,當私域流量池中擠滿同質化的“家人福利”時,當供應鏈數字化淪為效率內卷的工具時,行業已站在新舊范式交替的十字路口。更值得警惕的是,傳統解決方案正在失效。
產品層面:配方微調、包裝換色的“偽創新”堆砌出200%的SKU(最小存貨單位)增長率,終端貨架卻淪為“大家來找碴兒”的“修羅場”;
渠道層面:經銷商在“線上比價、線下壓貨”的雙重絞殺中艱難喘息,庫存周轉率成為吞噬利潤的黑洞;
用戶層面:年輕人一邊點贊品牌聯名營銷,一邊在社交平臺發起“審美疲勞”的集體吐槽。
在此背景下,行業需要的不是又一場“正確的廢話”研討會,而是一個能刺破表象、激活生態的“破壁場域”。于是,一場由銷售與市場雜志社與安得智聯聯合舉辦,場景營銷研究院、賽尚策劃、糖酒通協辦的“[重構·答案]營銷脫口秀”,于春季糖酒會(以下簡稱春糖)激情“開麥”!
這是一場“非典型”行業盛會。以“重構”與“答案”為關鍵詞打造沉浸式行業對話,并開創性地引入脫口秀黃金法則,比如:“第一排不養閑人”,首排觀眾自動解鎖實時插話和靈魂拷問兩大特權;爆品拆解秀,為參展產品準備了360度無美顏檢測,讓產品現原形,品牌方需自帶強大心臟參與產品的“公開處刑”;商業相聲局(圓桌論壇魔改版),各行各業圍繞“錢沒少花、活沒少干、貨沒賣出”展開互懟,不服來戰!
各路大咖親臨現場,展現出不為人知的“毒舌”一面!
劉春雄 《銷售與市場》高級研究員、場景營銷研究院副院長

去年我在走訪某食品企業時,業務員指著低價競品問:“對手9.9元包郵,我們怎么辦?”這看似簡單的問題,實則是業務員給老板挖的坑。于是,我反問他:“你是希望對手比你便宜呢,還是希望對手比你貴?”如果對手比你便宜,你今天很難。如果對手比你貴,你一年以后很難。便宜只是干擾,貴才是真危險。
如果大企業加入價格戰,中小型企業更不能硬碰硬。因為沒有一個大品牌會在高端和中端產品線打價格戰,只會在低端產品里發動價格戰,通過高端產品獲取利潤,以支持低端產品的價格競爭。而當現在全行業都在打價格戰時,一定有企業不打價格戰,因為它的營銷模式更為領先。企業與其在價格戰中疲于奔命,不如將精力放在發現和創造新的營銷模式上。
營銷不是賣產品,而是賣價格,關鍵在于能否用營銷證明產品的價值,然后你就會發現,價格戰其實是一個偽命題。
公方剛 新啤酒社群及自媒體創始人、場景營銷研究院秘書長

金杯銀杯不如消費者的口碑,過去的口碑是“眼睛看+嘴巴說”,是C2C(消費者對消費者)的“碎碎念”。而現在,用戶自發“手機拍+發朋友圈”,直接升級為UGC(用戶生成內容)——興趣驅動、社交裂變,自帶傳播Buff(增益)。
要觸發UGC,關鍵在一個字——“梗”。這些梗是消費者在傳播過程中形成的。當梗形成了社區共識時,傳播就會像病毒一樣裂變,用戶自愿當“自來水”,品牌獲得了流量,這就抓住了UGC的精髓。
通過UGC觸達用戶很重要,觸發更是關鍵。品牌不僅要讓消費者接觸到產品,還要激發他們購買的理由,這個理由正是情緒。廣告是無法直接傳遞情緒的,但UGC可以。品牌要做的,正是把產品變成“情緒觸發器”:顏值要高、玩法要多,最好還能讓用戶吐槽兩句。最重要的是,UGC是不花錢的,花錢的都成不了UGC!
鄧新宇 尚普咨詢創始合伙人

要賺錢,靠自己不如靠數據。
數據分析,每個品牌在產品端有30%至50%的 SKU(最小存貨單位)是無效擺設,只是在為老板的情緒買單。這些產品要么砍掉,要么在未來通過情緒、健康等理念再做一遍。從市場和銷售來看,從各個區域的消費特點、重點市場的選擇,到每個區域投入的力量等,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需要老板決策的內容更加復雜多變,這時,“數據認為”比“我覺得”更可靠。
品牌想被記住,必須突出一個核心點,而不是堆砌標簽。這個核心點是什么?換位到用戶視角:如果你是圈外人,提到這個品類第一個想到什么?答案就是你的核心點。別總自嗨“我們啥都有”,用戶只想聽“你最擅長啥”。
沈 濤 安得智聯酒類行業總監

過去,酒水供應鏈像部災難片:品牌方拼命壓貨,經銷商家里堆滿“祖傳庫存”,終端門店抱怨“好賣的沒有,難賣的全砸手里”。現在,我們專職給各位老板當“奶爸”,用“一盤貨”模式,把品牌、經銷商、終端拉進一個“聊天群”,信息互通、資源共享、配送協同。讓供應鏈從“吞金獸”變成“招財貓”,省下的錢給營銷輸血。
過去,新品研發就像一場“自嗨派對”。市場部說要聽消費者的,研發部強調技術突破,老板則拍板決定。結果呢,產品上市后消費者一句“這是什么鬼”,就把大家的努力全否定了。現在,數據的聯通可以幫助品牌了解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再通過高效物流鏈,即時滿足消費者的沖動性消費。
牛恩坤 亮劍營銷咨詢公司董事長

生活處處是場景,今天的脫口秀也是一種場景。關鍵看你會不會抓。但“場景”這個詞,在很多人理解中,是在產品思維的基礎上,自己定位出來的。有一位酒企老板曾問過我,他們能否定位為婚宴場景。
實際上,他們都誤解了場景的本質。場景不是超級符號,也不是定位出來的,而是被發現的。真正的場景有兩個維度:一個是生活方式的切片,另一個是社交關系的放大。所以,場景營銷不是品牌方自嗨的劇本,好的場景更要超越人、貨、場,加入“情”的維度,真實反映出用戶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空 手 場景營銷研究院院長

自從DeepSeek橫空出世,“降本增效”的餅終于畫圓了。科技讓人變懶的定律終于應驗——過去手機讓我們隨時加班,現在AI(人工智能)搞不好會直接讓我們下崗。如今辦公室堪稱AI主題樂園:同事花名從Tony變成Kimi,策劃案署名從Mike換成DeepSeek,連受氣包都升級成豆包。
最諷刺的是老板們的AI策略:自己不碰鍵盤,卻逼員工速成“數字繼任者培養計劃”。那個“‘00后’用AI日賺3.3億元”的熱搜堪稱典范。但是,有沒有可能是直播間本就日進斗金,AI不過優化了話術,卻硬被包裝成創富神器?現在每次用DeepSeek寫方案,恐怕我們都得自覺附上失業預案——畢竟當AI學會給方案提意見時,老板大概會讓它順便生成N+1補償協議。所謂降本增效,本質是場大型職場魔術:你看得見省下的人力成本,卻看不見消失的工位。
劉大賀 爆品碼頭董事長

做產品說到底就兩件事:東西得對人胃口,質量要扛得住。年輕人現在愛嘗鮮,可能因為包裝酷炫就買單,但下次還買不買全看味道真不真。年紀大點兒的消費者更實在,東西可以貴點,但必須越來越好用。那些靠短視頻火起來的新奇玩意兒,往往紅得快涼得更快,畢竟騙人一次就沒人信了。真正能長久的,得小火慢燉——河南某家小廠做的果汁,雖然賣得慢,但年年進步,現在成了搶手貨。
做產品,記住三件事:找準誰需要你的東西,價錢要對得起質量,保證能源源不斷生產。檢驗標準很簡單——你自己和家人敢不敢天天吃?要是自家人都不敢吃,趁早別拿出來賣。
高冠軍 藝西營銷智庫董事長

做了這么多年營銷,我算是看明白了:這屆消費者進化得比AI(人工智能)還快!以前脂肪肝是成功人士的標配,現在經濟一打噴嚏,我肝上的油水自己就蒸發了。人人都在挑食——“不吃碳水,因為會發胖”,這哪是消費降級,簡直是生存模式升級!家里老婆還在為“包治百病”瘋狂剁手,“00后”的兒子已經玩起高階操作——囤加多寶、倒賣游戲周邊,穩賺不賠,連吃頓必勝客都能發展成兼職。
看著小米汽車拿化妝鏡收割女性,年輕人用“智能權限”重新定義豪車,我突然頓悟:現在根本不是價格戰,而是價值阻擊戰!消費者早就不吃“不求最好但求最貴”那套了,他們要的是“薅著羊毛坐頭等艙”的極致性價比。營銷人再玩虛的就是自掘墳墓了,咱們得把稻草堆里的金子擦亮,而不是把稻草鍍成金條。
李新濤 龍婷貿易董事長

做了25年經銷商,我算是摸清門道了,品牌方總說咱們是“夫妻關系”,可現實分明只是“露水情緣”!你費勁把白牌養成千萬級爆款,人家轉頭就牽手更有實力的渠道商。某地5年來,5000萬元規模的經銷商,最少跑路了50個,廠家連個救生圈都沒扔過!現在誰還當“品牌園丁”?我直接搞起“備胎戰術”:每個品類至少代理3個品牌,這家談崩了隔壁老王接著賣。去年,我們咬牙砍掉低效渠道,專攻那些鐵桿客戶,這才在行業洗牌中站穩腳跟。
廠家總畫“長期主義”的大餅,可他們換經銷商比換季清倉還勤快。要我說,經銷商就得像吃自助餐——這道菜下架了,咱轉身就去隔壁檔口夾新的,畢竟連菜市場大媽都懂,種菜的未必能吃到最新鮮那茬!

趙正強 嗨吃家總經理
秦亞峰 北京超級節點創始人
問題一:中國酸辣粉如何開拓海外市場?
秦亞峰:嗨吃家酸辣粉出海分三步走,能否具體談談策略?比如,如何讓外國消費者接受這種“東方神秘酸辣粉”?
趙正強:我們第一步是輸出成品,比如通過韓國、迪拜等地的中國餐飲店鋪貨,賣給海外華人群體;第二步是拆分供應鏈,把調料單獨出口,貨值更高。比如在迪拜,我們的調料月銷量就很不錯。第三步是聯合海外建廠,比如印尼,直接本地化生產。目前核心還是依托海外華人社群滲透,再逐步拓展到外國消費者。
問題二:國內市場競爭激烈,如何看待營銷與產品的關系?
秦亞峰:“談營銷是偽命題”,但嗨吃家能成為酸辣粉頂流,難道不靠營銷?
趙正強:產品本身才是根基。我們做過上百個產品,真正活下來的卻不多。比如咖啡面,設計時叫好,但消費者不買單,最終死在市場驗證階段。營銷只是放大器,關鍵是把對的產品放進對的渠道。比如先讓酸辣粉系列產品匹配便利店、線上平臺,再通過渠道反饋迭代口味——這才是“活下來”的邏輯。與其砸錢造勢,不如讓產品自己說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