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幾天后會議在浙江嘉興南湖結束,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有一本日記準確地記載了1921年毛澤東、何叔衡從湘江之畔出發共赴黨的一大這一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事件。
日記中的“○○○○○”
這本日記就是謝覺哉的日記,他從14歲起就開始寫日記,用文字記載他革命生涯中的所見、所聞、所歷,多達百萬字。這些日記內容豐富,覆蓋面廣,從側面反映了近代中國的歷史,是研究中國共產黨歷史的珍貴史料。
謝覺哉(1884—1971),又名煥南,湖南寧鄉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是“延安五老”之一,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歷任中共湘鄂省委政治秘書長,《工農日報》主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內務部部長等職務;抗日戰爭時期,歷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中共中央西北局副書記、陜甘寧邊區政府秘書長等職務;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華北人民政府司法部部長等職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謝覺哉歷任內務部部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務。
1921年6月29日,謝覺哉在日記中翔實地記載了毛澤東、何叔衡從湖南出發共赴黨的一大之約:“六月二十九日,陰。昨今兩日新所長龔心印帶了一批人入所。瑾玎向政務廳交涉,借了兩千紙洋,決定七月一日移交。午后六時,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潤之,赴全國○○○○○之招。”
令人疑惑的是,文中用“○○○○○”5個小圓圈隱秘記述,這5個小圓圈有什么特殊含義呢?謝覺哉后來解釋道,日記中這5個小圓圈代表的意思是“共產主義者”,當時為了保守秘密,只能以“○”代意。這5個小圓圈,從側面反映了當時黑暗動蕩的外部環境,反映了中國共產黨成立時所面臨的艱難險阻。
黨的一大曲折隱秘召開
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全黨一直處于極為困難和復雜的斗爭環境中,黨的一大在極端秘密的狀態下舉行。為了確保安全隱秘,黨的一大在會議期間會場發生了轉移,從上海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一艘游船上。會議的機密性以及這期間的倉促轉移,導致許多原始文獻都沒有保存下來,甚至連開會的具體日期也模糊不清。正如胡喬木所說:“‘一大’開過了,似乎什么也沒有發生,連報紙上也沒有一點報道。但是中國的偉大事變在實質上卻開始了。”
1921年6月,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代表尼克爾斯基先后到達上海,與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李達、李漢俊商議,認為應盡快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正式建立中國共產黨,于是由上海的共產黨發起組向北京、武漢、長沙、濟南、廣州和旅日的黨組織發出通知。上海的共產黨發起組臨時代理書記李達給長沙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毛澤東發出關于召開黨的一大的信件。6月29日,毛澤東、何叔衡作為長沙共產黨早期組織的代表如約前往上海。由于各地代表沒有到齊,會議推遲到7月23日才開幕。
這期間,毛澤東、何叔衡與在上海為處理法國里昂中法大學事件逗留的蕭子升一道前往南京、蘇州等地游歷并會見革命友人。一個星期里,毛澤東等人會見了剛去南京東南大學讀書的周世釗、陶毅、吳釗等湖南朋友;又與在上海工作的李啟漢、李中等人參觀了上海的一些工廠,吸取他們開展工人運動的經驗。在上海等待開會的日子里,毛澤東等人住在李中家。
1921年7月23日晚,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開幕。國內各地的黨組織和旅日的黨組織共派出13名代表,代表全國58名早期中共黨員出席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3名代表分別是:上海的李達、李漢俊,武漢的董必武、陳潭秋,長沙的毛澤東、何叔衡,濟南的王盡美、鄧恩銘,北京的張國燾、劉仁靜,廣州的陳公博,旅日的周佛海,以及由陳獨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

會議期間,毛澤東、何叔衡與北京、武漢、濟南的代表同住在法租界白爾路389號(今大倉路127號)博文女校內。會場設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李漢俊之兄李書城的住宅內。會上,共產國際代表馬林首先祝賀并介紹共產國際的概況,建議把會議的情況及時報告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7月24日,各地代表向大會報告本地區黨、團組織發展情況和所做的工作及其面臨的形勢。7月27日至29日,會議連續舉行了3次,對黨的綱領和決議作了較為詳盡的討論。
7月30日晚,代表們正在開會時,一名陌生中年男子突然闖入會場,環視一周后又匆忙離去,具有長期秘密工作經驗的馬林斷定此人是敵探,建議馬上中止會議。由于代表的活動受到監視,會議無法在上海繼續舉行,由李達的夫人王會悟聯系,秘選會場,代表們分批轉移到新會址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召開最后一天的會議。
創立中共湖南支部
1921年8月下旬,毛澤東和何叔衡回到長沙,按照黨的一大的會議要求,立即進行湖南黨組織建設。《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規定:有5名黨員的地方可建立地方委員會;不到10人的地方委員會,只設書記一人管理事務;超過10人者,應設財務、組織、宣傳各1人;超過30人者,應設組織執行委員會。10月,早期湖南黨組織已達10人,建立省級黨組織的條件已經成熟。
1921年10月10日,在長沙城外的協操坪旁邊的公共墓地里,毛澤東、何叔衡、易禮容等人在這里討論湖南共產黨支部組建等問題。這天正值中華民國十年(1921年)十月十日,毛澤東等人便稱這一天為“三十節”,以此作為中共湖南支部成立的紀念日。在中共湖南支部成立會上,毛澤東當選為支部書記,何叔衡、易禮容為支部委員。
其實早在1920年11月,毛澤東等人就秘密成立了長沙的共產黨早期組織,當時沒有公開名稱,未發宣言,也未辦公開刊物,處于“潛在”狀態,是名副其實的“早期組織”,且黨員也不穩定。據李達等人回憶,至黨的一大前有近10人,可以確定的有毛澤東、彭璜、何叔衡、賀民范、易禮容、陳子博、彭平之。這些成員有對外公開的職務,其中毛澤東為湖南一師附小主事,何叔衡為長沙通俗教育館館長,賀民范為船山學社社長,易禮容是文化書社經理。黨員們常在文化書社、通俗教育館、船山學社等聚會,也不引人注意,比如何叔衡的好友謝覺哉,對何叔衡黨員的秘密身份竟毫無所知。
中共湖南支部成立后,支部成員深入各學校、報社、工廠結交先進分子,開展黨的工作,先后在長沙市內的船山學社(湖南自修大學)、湖南第一師范、湖南省第一中學、湖南甲種工業學校、湖南商業專科學校的師生和粵漢鐵路新河車站、湖南造幣廠、湖南黑鉛煉廠、湖南電燈公司、湖南第一紗廠的工人中發展黨員。隨后,中共湖南支部又在衡陽、安源等地發展黨員。
為培養革命干部和工農運動骨干,毛澤東征得船山學社社長賀民范、董事長仇鰲的同意,利用船山學社的社址和經費,于1921年8月創辦湖南自修大學,后來又開設了湖南自修大學附設補習學校,創辦《新時代》月刊。湖南自修大學采取“自己看書、自己思考”“共同討論、共同研究”,以及教師輔導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建立了一整套嶄新的招生、學制和成績考核等制度。1922年,湖南自修大學的學生人數已達200余人,學生來自湖南和外省的30多個縣。部分學生經教職員介紹加入黨、團組織,不少同志后來為革命獻出年輕的生命。毛澤東、何叔衡、郭亮、夏明翰、陳佑魁、姜夢周、陳昌、羅學瓚等許多優秀干部曾在這里工作和學習。
為解決活動經費,中共湖南支部決定開辦一個織布廠,資金由革命同志和進步人士投資,如邀請易培基、袁紹先、唐升超等人為股東,每人投資200元。毛澤東指定易禮容任經理。1921年底,長沙織布廠租用望麓園1號,安裝了織機,開辦了技術培訓班,第二年春正式投產。在頭兩年里,織布廠經營得利,為黨解決了部分活動經費。
中共湖南支部初創時,毛澤東住在湖南自修大學內,這是一個人來人往的公開活動場所,對秘密工作很不便利。這時,毛澤東與楊開慧、易禮容與許文煊都已結婚,也需要一個獨立住所。通過易禮容的岳父介紹,毛澤東以湖南第一師范附小教職員的身份,租了小吳門外清水塘22號一套青磚黑瓦木板隔墻的小平房。這里離長沙市區不足1公里,房子后面有小山,樹木蔥綠,前面是一片很大的菜地,還有兩口相連的池塘,寧靜、安全,是從事秘密工作的好地方,中共湖南支部常在這里開會。毛澤東在這里住了近兩年,撰寫文章,思考謀略,接見同志,指導工運、學運、農運工作。
1922年5月,中國共產黨在湖南已建立中共湖南支部、中共安源支部和省立第一師范支部3個支部,衡陽三師黨小組、岳陽鐵路工人黨小組2個黨小組,共有30余名秘密黨員、5個共青團的地方執行委員會,領導著2個產業工會,另有幾個手工業行會,還有獨具特色的湖南自修大學及其附設補習學校等培養先進分子的機構。

當月,經中共中央批準,在中共湖南支部基礎上建立了中共湘區執行委員會,這是全國第一個由支部改為地方執行委員會的省份,毛澤東任書記,委員有何叔衡、易禮容、等人,區委機關依然設在清水塘22號。中共湘區執行委員會在毛澤東的領導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工人運動、學生運動、反帝愛國運動、平民教育運動和農民運動。1922年下半年至1923年4月,中共湘區執行委員會先后組織了粵漢鐵路、安源路礦、長沙泥木、水口山鉛鋅礦等10次工人大罷工,掀起湘區工人運動的高潮。至1923年,湘區有7個縣和地方建立了共產黨的組織,湖南成為當時全國革命運動發展最為迅速的省區之一。
從謝覺哉日記借用“○○○○○”5個小圓圈隱秘記述黨的一大召開事宜,到毛澤東與何叔衡秘密共赴黨的一大,再到毛澤東、何叔衡等早期黨組織領導人會后回到地方全方位發展革命事業、發動工人革命運動的歷程,“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處處彰顯在其中。
在黑暗動蕩的年代里,中國共產黨從籌備之初就長期處于秘密狀態,經常受到嚴密搜捕和血腥鎮壓。各地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就像壓在石頭下的小草,不能自由生長發展,他們沒有口號,沒有宣誓,唯有心中堅如磐石的信仰。歷史的風云行過百年,人們仍然可以透過當年文字中記載的小符號、小細節,從字里行間深刻地感受到中國共產黨人心中的堅定信仰和偉大的建黨精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