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7月初,湘贛蘇區中心區域已被國民黨軍占領,紅軍在內線粉碎敵人“圍剿”已無可能,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被迫準備退出中央蘇區,實施戰略轉移。7月23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和中革軍委給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以下簡稱“紅六軍團”)及湘贛軍區發來訓令電報,命令紅六軍團退出湘贛邊根據地,向湖南中部轉移,突圍向西轉進。紅六軍團的突圍西進使命重大,中共中央希望紅六軍團與紅二軍團建立聯系,在湖南中部開辟根據地,為其后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探尋可行的道路,準備必要的條件。紅六團西征起了紅軍長征先遣隊的作用,利于主力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
紅六軍團西征轉戰千里,途徑湖南、廣西、貴州等省,沖擊了湘、粵、桂等國民黨地方軍閥對地方的控制,圓滿完成了黨中央交付的重要軍事任務。湖南是紅六軍團西征途徑的重要省份,紅六軍團西征過湖南調動了國民黨地方軍閥兵力,減輕了中央紅軍主力轉移面臨的壓力。紅六軍團積極的攻勢作戰,體現出了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氣概和顧全大局的擔當精神,為長征精神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
緊張籌備
根據1934年7月23日中央發出的關于“紅六軍團轉移到湖南創造新的根據地”的訓令指示精神,紅六軍團即刻進入緊張的準備工作之中。
7月末,任弼時主持召開湘贛全省政治工作會議,并在會上作了“爭取新的決戰勝利,消滅湖南敵人,創造新的蘇區與新的根據地”的報告,對全軍團作了政治動員,號召全軍堅決執行。省委和軍政委對紅六軍團的轉戰作了周密部署:第一步到達桂東地域,發展游擊戰爭;第二步到達新田、祁陽、零陵地域,創立蘇區根據地;第三步向湖南新化、溆浦兩縣之間的山地發展,并向北與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以下簡稱“紅二軍團”)取得聯絡。

隨后,任弼時主持召開中共湘贛省委擴大會議,對湘贛根據地內的游擊戰爭作出總部署。為適應斗爭需要,中央決定以陳洪時為書記、彭輝明為司令員組成新的湘贛領導機構——中共湘贛臨時省委常委會,領導獨立第一、第二、第三、第五團繼續堅持湘贛蘇區的斗爭,牽制東、北兩線的國民黨軍,掩護主力轉移,并命令獨立第四團北上,偵察南線敵情,以接應紅六軍團突圍行動。同時,計劃分配得力干部主持各縣工作,努力恢復與建立敵占區域及白區工作,建立秘密組織。
會后,紅六軍團全軍進入行動準備。
對部隊進行整頓和補充。精減地方行政機關人員,將部隊中不適宜長途行軍作戰的350余人進行妥善安置,縮編合并直屬部隊和組織病愈傷員歸隊。另外,快速擴大紅軍隊伍,發展壯大紅六軍團的軍事力量。在短短十數日間,依靠地方各級黨政軍組織積極行動,廣泛動員青壯年投身紅軍,為部隊補充青壯精干戰士近3000人,槍械五百余支。其中,增編紅六軍團第十八師第五十四團,人員達1200余人。西征前夕,紅六軍團總人數達到9758人。
加強后勤保障工作,大力籌集物資。在地方政府、黨組織以及人民群眾的幫助下,紅六軍團籌集到大米14萬斤。規定每個戰士準備干糧20斤、雨具1件和草鞋5雙以上。發動當地婦女組織“洗衣隊”“縫補衣物隊”為紅軍趕做干糧、縫補衣服鞋子等。人民群眾全力以赴、滿腔熱情地支援紅軍。為突圍和長征轉戰提供保障,紅六軍團抽調了部分湘贛軍區彈藥廠、修械廠的醫療力量,隨軍行動。
加強政治準備工作。任弼時召集第十七、第十八師政治工作人員會議,深入研討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第十三次全會提綱,完成基本政治教育。著重強化政治機關意識,尤其是充實各團政治處力量,健全第十八師黨的各級機關,配齊部隊各級領導成員,嚴格依據政治工作條例開展工作。積極開展籌備行軍、警戒時的政治工作,完成干部審查工作,加強供給部門及各師機關的政治工作,杜絕個別叛變現象。開辦短期訓練班,對從地方征調來的干部以及新入職干部進行培訓。此外,征調50人組成工作團,跟隨紅六軍團行動,開展政治專項工作。軍團各級部隊層層把牢政治意識關,讓全體人員充分理解軍隊勝利的意義以及戰略轉移方向的正確性,明確突擊與消滅敵人的重要性,從而統一思想,凝聚政治共識。
在軍團全軍上下的共同努力,以及各黨政組織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有力支持下,紅六軍團提前一周完成西征前的全面準備工作。在短時間內,籌集了大量軍用物資,擴充了軍隊人員數量,做好了政治上的準備工作,為西征提供了必要的物質、人員以及政治保障。1934年8月7日下午,紅六軍團近萬名戰士在獨立第四團的率領下,從江西省遂川縣的橫石地區出發,于衙前、五斗江之間通過敵人的封鎖線,浩浩蕩蕩地踏上西征之路。
湖南轉戰
紅六軍團自橫石出發,士氣高昂,晝夜兼程,途徑五斗江、長隆、七嶺等地,連破敵軍數道封鎖線。1934年8月11日,進抵湖南桂東縣寨前圩,并于當夜派前衛第五十三團占領沙田,摧毀寨前圩至沙田間敵軍的所有碉堡。至此,紅六軍團勝利突圍,躍出敵軍包圍圈。12日下午,紅六軍團在寨前圩召開班以上干部慶祝突圍勝利和誓師大會,正式宣布軍政委員會和軍團部的成立,進一步作戰斗動員。
南京國民政府起初以為紅六軍團離開根據地是部隊瓦解,隨即大肆加以宣傳,稱“贛西蕭克匪部確已瓦解,匪兵逃走半數。蕭克及各重要匪首,均化裝士兵圖免殺戮”。而后,卻傳來紅六軍團勝利突圍的消息,使得國民黨一派一夕數驚。國民政府委員長蔣介石推測紅六軍團或將在湘粵桂邊區活動,即刻發出數道電令,指揮湘、粵、桂各省軍閥在湘粵、湘桂邊境設防堵截,全力封鎖追擊,以阻止紅六軍團西進之步伐。8月13日,蔣介石命令西路軍,轉飭各部加強碉堡封鎖,力求“綿密有效”。
紅六軍團入湘之后,國民黨各地軍閥為防止紅軍深入其轄區,紛紛采取行動。國民黨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鍵恐危及統治,急調西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劉建緒為前敵總指揮,迅赴衡陽駐守。劉建緒一面調遣第十五、第十六師兩師暫以主力控制桂東,一面命段珩統率湘東南全軍團扼守彭公廟、青要圩、渡頭司、滌口、文明司等要地,嚴密封鎖紅軍西進之路。此外,布置四團兵力于適當地點,以備伺機截擊,另令得力部隊固守汝城。劉建緒的兵力布防意在將紅六軍團逼迫至桂陽、資興以南,“與南路軍會剿而殲滅之”。與此同時,何健還親赴南岳與廣東重要人物及陳濟棠代表會商“湘粵出兵協剿之切實計劃”。旋又一度至衡州(今衡陽市),召開軍事會議,布置出兵計劃:第十五師王東原部為追擊先鋒部隊,從永新開赴汝城、郴州;第十六師彭位仁部由蓮花繼第十五師而進;第六十二師陶廣部由茶陵出發,越炎陵縣,向桂東追擊;粵軍集中于大庾嶺,向汝城側擊。湘南公路汽車,連日運兵,絡繹未斷。

因敵情變化,紅六軍團決意放棄在桂東地區發動游擊戰爭的計劃,將原定的三步并作一步實施,計劃趁敵人圍堵尚未完成且湘江防御薄弱之機,迅速越過郴章公路,在零陵(今永州市零陵區)附近搶渡湘江。為不影響部隊機動,部隊進行了簡裝。8月12日晚,紅六軍團主力乘暮色從寨前圩出發,艱苦行軍數日,16日進入郴縣境內,17日抵達桂陽。
面對紅六軍團的急速西進,何健急忙調兵遣將。8月19日,何鍵致電國民政府,稱紅六軍團槍數二千,人數倍之,“被我彭、王各師包圍痛剿,復竄湘南。18日晚竄至桂陽附近,本晨繼續復竄新田,有經湘西轉竄川黔企圖,我某某各部正跟蹤追擊中”。為防止紅六軍團“西竄”起見,何鍵特令獨立第三十二旅旅長胡達前赴寶慶“督剿”。
當紅六軍團越過郴縣、宜章公路之后,湘敵判斷紅六軍團有向湘西轉移之意,何健命令各軍團布兵“防剿”。劉建緒判定紅六軍團必然西渡湘江,急調重兵沿湘江布防,并嚴令追擊部隊尾隨急追,妄圖將紅六軍團殲滅于湘江沿岸。8月19日,劉建緒命令部隊沿湘水左岸節節布防,并令阻絕江中交通,遷避沿江各地民眾。待紅六軍團進到蔡家埠地區時,敵人已有9個團率先到達湘江西岸嚴密布陣。此時敵人全力封鎖湘江,將江邊船只搜走,江中有汽艇穿梭巡邏,敵機不時臨空盤旋偵察,形勢十分危急。湘敵除第十五、第十六師兩師尾追外,又從長沙車運獨立第三十二旅到寶慶(今邵陽市)。此外,桂敵第七軍廖磊部兩個師又兩個旅兵分兩路,一路由龍虎關出道縣,一路由全州向零陵運動,旨在堵截紅六軍團西進。此時湘江西岸有利地形已被敵人占領,布防相當嚴密,紅六軍團由此西渡湘江已幾乎不可能。8月20日,何健在報告中稱川、粵、桂軍均出堵紅六軍團,夸下海口道:“由省內軍團堵擊,劉建緒部猛追,即可殲除該匪,肅清贛西”。
湘敵集結重兵,國民政府當局除令第十五、第十六、第六十二師等師向郴州、桂陽“圍剿”之外,又調集第五保安區兵力全部扼守衡州,以作湘潭、長沙之屏蔽,而防衡州之疏失。此時湘軍“剿匪”的主要目標已由贛西移轉至湘南方面,大軍云集在郴州與衡陽之間。8月底,西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劉建緒由茶陵入駐郴州地區,指揮湘南軍團“圍剿”。湘軍閥積極調派部隊,企圖以重兵圍困,將紅六軍團殲滅于衡陽、郴州之間。
8月20日,紅六軍團襲占新田縣城,全殲守敵,主力在新田稍作補充,僅休整一日,次日下午即向柏家坪進發。3天里,紅六軍團急行軍120公里,24日晚進抵湘江東岸、零陵以北的蔡家埠附近,計劃在此搶渡湘江。然至渡江地點時,國民黨封鎖嚴密,加之江水暴漲,渡江已成不可能之舉。紅六軍團首長當機立斷,決定放棄原定渡江計劃,迅速向東南轉移,進入陽明山山區,計劃在祁陽、新城、常寧地域的陽明山及其附近地域開展游擊活動,并酌情建立根據地,求得暫時立足。24日,任弼時、蕭克、王震等致電朱德,報告作戰調整計劃,擬以陽明山為根據地。是日下午,紅六軍團突然猛攻敵軍重兵把守之零陵城,造成強渡湘江之態勢。敵軍為應對紅軍,調整部署,然紅六軍團主力卻在夜幕掩護下悄然集中,旋即東進,直插陽明山。

湘敵對此卻大肆夸耀所謂的戰績。西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劉建緒電報,稱其督率王東原、陳光中、彭位仁、李覺各部指揮向紅六軍團猛勇攻擊,于東江橋口地方與之激戰數小時,還稱紅軍“因彈乏缺糧,不敢抵抗,紛紛向桂陽邊境山中逃竄”。
當紅六軍團到達陽明山后,方知此地狹小,不利于軍事行動。同時,敵軍三師又兩個旅已分南北兩路逼近,圍攻陽明山,局勢對紅軍甚為不利。為擺脫敵軍,爭取主動,紅六軍團遂決議放棄在此建立根據地之計劃,東出陽明山,采取與敵兜圈之策,尋機西渡湘江。8月26日晨,朱德致電紅六軍團,指出:敵人擬于零陵地區與我決戰,要求紅六軍團在敵各部未聯合一起取得協同動作之前,擊潰敵人單個部隊,在瀟水上游找到西渡的可能。是日,紅六軍團突破湘敵重圍,從人數幾乎4倍于己的敵包圍圈中擺脫出來,繞過湘敵第十五師的側翼部隊,急轉南下。
蔣介石致電湖南省主席何健,令西路軍努力跟蹤追擊,務期將紅六軍團圍殲于湘南。湖南軍閥連日調兵遣將,極端忙碌。遵照蔣介石的指令,何健令原駐長沙之警備司令胡達所部開往寶慶,向湘南紅六軍團“迎頭痛擊”。命令王東原師由郴州棲鳳渡追抵耒陽,彭位仁師相繼追進,將抵衡州。國民政府當局判斷紅六軍團“欲過寶慶、武岡”,遂派大軍堵截,并信誓旦旦地表示:“設非軍隊防務松弛,萬難越過。”8月27日,何健電令湖南各縣縣長,對地方區、鄉、鎮之自衛、偵探、通訊、運輸等各項事宜要迅速嚴密組織,“以期協助國軍進剿”。對于偵探通訊,尤為重要,應選地方義勇隊民眾分配哨探,日夜偵察,對“偵察詳確者,應予嘉獎”。
紅六軍團見寶武防守嚴密,遂即改道。8月29日,紅六軍團兵分兩路,徑向西進。一部經寧遠進至嘉禾、藍山、臨武,另一部則向道縣進發,直趨江華、永明(今江永縣)。31日,紅六軍團與湘軍王東原師在耒陽開火。由于耒陽距離衡州僅75公里,衡州的情形也萬分緊張,汽車、客車等只能開到衡州,衡州以上都暫時不能通行。
為防堵紅六軍團進入各自轄境,湘、粵、桂三省國民黨軍閥加緊合作。8月29日晨,陳濟棠、李宗仁聯名致電何鍵,嚴令所部尾追紅軍,由粵、桂兩省與湘省增調空軍聯合進攻。隨即,桂敵周祖晃、湘敵王東原、章亮基各師取得聯絡,督同民團大舉“進剿”。自紅六軍南下嘉禾后,桂敵猜測紅六軍團的行軍計劃有二:一是,轉向道縣,由蔣家嶺入桂境灌陽縣;二是,由江華、永明出龍虎關。故特別加強道縣至蔣家嶺防務,除兩個正規團外,還調民團二中隊協防,以防入桂。粵敵派獨立三師協同桂、湘軍“圍剿”。同時,敵軍“除派隊搜索外,并調第一飛機隊每日到宜章、藍山等處轟炸”。湘、粵、桂三省軍隊表面上形成了“會剿”態勢,但實則貌合神離,其目的存異。湘敵之作戰,意在驅逐紅軍,而桂、粵軍閥之舉,乃防止紅軍入境。
在加強軍事進攻的同時,國民政府不忘加強政治宣傳攻勢。湖南軍閥何鍵以此次“蕭匪傾巢西竄,決計殲滅,印發《告匪軍書》”。派飛機散發之后,據稱“降匪日眾,有瓦解勢”。
8月31日,何鍵派遣前敵總指揮劉建緒趕赴郴州,緊急督率湘南諸縣駐軍,部署對紅六軍團的“圍剿”行動。隨即,劉建緒令王東原率第十五師尾追紅六軍團,命第十六師章亮基部從湖南省道縣出發,前往廣西全州、興安堵截,安排第十九師段珩旅及補充第一、第二團進駐永州、東安,并令胡達旅于新寧布防,指示鐘光仁旅在宜章、郴州一帶“清剿”零散紅軍游擊隊。
由于紅六軍團專走荒僻小路,加上地方群眾對紅軍的支持,敵軍不易加以截堵。9月1日,紅六軍團順利于江華、道縣間渡沱水(華容河)進入廣西省境。此時,湘、桂兩敵判斷紅六軍團必經廣西全州西北部的黃沙河西渡湘江,遂緊急調集部隊加強興安、全州一線防守,妄圖阻止紅六軍團西渡湘江。“湘桂軍聯合嚴堵,務阻其西竄。”“湘粵桂大軍陳師湘東西南邊境,各路取聯絡,將匪作大包圍形勢。定1日向紅六軍團總攻,各路同時進擊。”國民黨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陳濟棠令各軍相機“進剿”,并令飛機隊飛贛湘邊偵察,助陸軍攻擊。
9月2日,紅六軍團于永安關與桂軍周祖晃師及湘軍章亮基部激戰,擊潰章亮基部,殺開一條血路。繼而經由沙田、莊村、壽佛坪,分途向全州、灌陽進發,成功粉碎了湘、桂軍閥3個師的尾擊堵截計劃。
在國民黨數省軍閥的圍追堵截之下,紅六軍團靈活機動作戰,沿既定路線順利推進突圍,突破敵軍的嚴密封鎖,于9月初進入廣西,橫掃桂北,隨即于9日離開廣西地界,再入湖南。轉經湖南城步,17日在運動作戰中出其不意襲占通道縣城(今縣溪鎮),渡渠水,進入貴州的黎平。
結語
在西征過湖南期間,紅六軍團從實際出發,及時調整作戰部署,捕捉戰機,消滅敵人,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貫徹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從1934年8月12日至8月31日,紅六軍團在湖南中南部轉戰10余個縣、市,克服重重困難,強渡湘江,進入廣西境內。在桂北橫掃近10天后,隨即在湘、桂、黔三省軍閥的圍追堵截之下,紅六軍團艱難抗爭,巧妙地與數倍之敵進行周旋。經過浴血奮戰,最終于10月下旬與紅二軍團勝利會師。兩軍會師之后,為了策應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并創建新的蘇區,紅六軍團與紅二軍團一道向湘西發起攻勢。1935年1月,兩軍團成功創建湘鄂川黔蘇區。

紅六軍團西征過湖南,極大地調動了國民黨地方軍閥的力量,迫使國民黨政府不得不抽調大量兵力進行圍堵,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中央紅軍的壓力。紅六軍團積極的攻勢作戰,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紅軍的突圍轉移行動,對于中央紅軍的長征起到了探路和重要的策應作用。直到1935年底,紅二、紅六軍團才從桑植出發,踏上去往陜北的長征路。在艱難的環境中,紅六軍團將士從大局出發,堅決服從和執行中央軍委的命令,毫不猶豫擔負起危險重重的任務,毅然決然踏上征途,充分體現了紅六軍團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氣概和顧全大局的擔當精神。文
【作者單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