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作者
馬學廣 等 著
出版社:南開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5月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中央將區域協調發展作為破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要抓手,統籌區域高質量發展和協調發展。有別于國土空間和區域發展經常面臨的非均衡、破碎化和可持續性不足等問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施高質量區域治理已經成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策略和有效手段。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并從制度設計、行政管理、市場運行等方面提出“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和政策統籌協調機制”“完善垂直管理體制和地方分級管理體制”“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等重要要求,為新時代區域治理提供路徑指引。長期以來,我國區域研究側重區域空間經濟研究,發展勢頭強勁,成果豐碩,為國家發展戰略和政策咨詢提供了有力支持。然而,這方面研究一直缺乏對區域治理的理論解釋,區域高效治理背后的理論創新、邏輯路徑以及不同區域治理模式的差異動力等關鍵問題需要更加科學合理的解答。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西方人文地理學領域掀起的“尺度轉向”學術浪潮中,“尺度政治”(politics of scale,或稱scale politics、scalar politics)逐漸演進為一個具有理論穿透力的核心議題。這一概念的勃興根植于深刻的社會經濟轉型:生產方式的革命性變革與全球化進程的縱深發展,新自由主義思潮的崛起與治理范式的結構性調整,共同構成了其生長的時代土壤[1]。該理論強調尺度的社會建構觀點,即在肯定尺度作為社會過程產物的基礎上,更強調其生成機制的政治屬性,開創性地揭示了尺度的“政治建構”[2]。在此基礎上,西方學者開展了大量尺度政治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從空間政治經濟學視角提出了區域治理研究中的國家空間選擇和尺度重組理論,誕生了諸多新型制度性空間或政策空間[3]。這種學術探索與全球范圍內風起云涌的國家空間重構(state spatial restructuring)實踐形成強烈共振。西歐地區以其典型性成為研究焦點,世界城市的崛起、區域化浪潮的再興、國家權力下放的政策試驗等社會經濟過程在此交織激蕩[4]。而重構的漣漪也突破歐洲地域界限,加拿大的大都市區化進程[5]、日本的權力下放與市場化改革[6]等差異化實踐,共同構成了全球尺度重構的多元圖景。在中國語境下,改革開放進程中的經濟特區設立、分稅制改革、戰略區域規劃等制度創新,同樣書寫著國家空間劇烈重構的當代史詩。這場全球性的國家空間重構浪潮呈現出復雜辯證的特質:在動力機制層面,既與全球資本積累范式的轉型深度勾連,又受政治、文化等非經濟要素的多重驅動;在空間維度上,既表現為地理格局的顯性重塑,更滲透于尺度重組和地方再造等多重維度;在演化路徑上,既展現出全球化影響的趨同性特征,又始終鑲嵌于各國獨特的歷史文化基因之中。為解析這種動態復雜的重構進程,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視角出發對其動因、手段、表現等進行探討,如關注制度因素[7]、關注尺度間關系[8]、關注聯系網絡[9]、關注資本運作[10]等。然而,在對國家空間重構的分析中,一些成果對國家主體性關注不足[11],另一些雖承認國家能動性,卻未能系統揭示其調節空間重構過程的具體模式與策略[12]。在此學術語境下,美國地理學家尼爾·布倫納(Neil Brenner)所提出的“新國家空間”(New State Spaces)理論展現出獨特解釋力。該理論創造性整合人文地理學、政治經濟學等學科的理論資源,通過尺度重組(rescaling)、全球地方化(glocalisation)、策略—關系國家理論(strategic-relational state theory)、空間選擇性等概念工具,系統構建了國家空間重構的動態分析框架[13-14],將空間重構視為持續演進的“過程”而非靜態結果,強調國家選擇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注重多尺度互動與路徑依賴的時空約束,通過方法論的系統整合為解析全球化時代的國家空間重構和尺度重組提供了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效度的分析工具。然而,雖然上述理論被用來嘗試性地解釋中國區域治理問題,但是其具體過程和空間形式仍然較為模糊,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國特色的“新國家空間”如何醞釀、生產、演變與治理亟待進行系統闡釋,以便更好把握新時代區域治理發展方向。
南開大學馬學廣教授等撰寫的《中國區域治理研究報告2023:新國家空間與國家尺度重組》(南開大學出版社2024年版)是目前國內從公共管理學角度評介新國家空間理論和實證國家尺度重組中國實踐的最新著作,以其獨特的研究視角和豐富的實證分析,為中國區域治理研究開辟了新的路徑。馬學廣教授在人文地理學、公共管理學和應用經濟學等學科領域長期深耕,發表了眾多成果,積累了深厚的學術底蘊,為本書的創作筑牢根基。中山大學閆小培教授、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吳縛龍教授分別為該書作序,南開大學楊龍教授為該書作跋,均對該書的主要觀點和學科貢獻給予高度評價。
本書展現出高度的綜合性與科學性。通過文獻研究法,全面梳理國內外區域治理、空間理論等相關文獻,為后續研究搭建起堅實的理論框架;運用案例分析法,深度剖析眾多國家級新區、海外園區的實際案例,讓理論研究緊密貼合現實實踐;采用跨學科研究法,有機融合人文地理學、公共管理學、區域經濟學等多學科知識,從多元視角解讀國家尺度重組與區域治理,極大地拓寬了研究的廣度與深度。該書以新國家空間理論和國家尺度重組為切入點,深入探討中國在全球化與本土化交織背景下區域治理的轉型,打破了傳統區域治理研究的局限,聚焦于尺度在區域治理中的運用,即將尺度視為事物度量、評價和運作的標準。該書通過對城市群、國家級新區、飛地產業園區、中國海外園區、全球灣區等空間對象的研究,覆蓋了政策試驗、跨界協同機制、行政區劃調整、空間權力重構等關鍵議題,從不同空間尺度上揭示了國家尺度重組的內涵、形式、功能和治理策略,為理解國家空間的重構提供了多維度的分析框架。這一視角的轉換,也使學界和社會大眾對區域治理有了全新的認識。
本書的研究內容豐富且深入。該書將理論建構、歷史演進、實證分析、政策展望等諸多方面有機串聯,邏輯思路系統縝密。探討城市群跨界合作時,深入剖析了城市群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協調難題,以及如何通過尺度重組實現區域間的有效合作;研究國家級新區制度建構,從制度層面解讀了國家級新區在國家尺度重組中的角色和作用;系統闡述了飛地經濟的空間生產機理與治理結構,為優化產業布局提供了理論依據;關于中國海外園區治理體系重構的探討,明晰了尺度重組與制度嵌入奠定“飛地經濟”的跨界空間治理理論與實踐基礎,展現了中國在海外拓展經濟空間的治理智慧;跨界海洋空間規劃、全球灣區空間治理尺度重構等議題的研究,更是將區域治理的視野拓展到了海洋和全球領域,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性。“尺度”作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普遍關注的元問題,對尺度的關注是空間理論日益復雜化的產物,關于尺度的層級、關系、過程和動力的研究,構成了當代城市與區域治理的新命題、新思路和新視野。
從學術價值來看,本書為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國家頂層設計制度重構和國家空間重組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理論范疇和實證范例。它直面“行政區經濟”痼疾與區域發展不平衡等現實問題,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通過與時偕行的研究主體、別致新奇的研究視角與多元深刻的研究內容等方面對中國區域治理的歷史、現狀及發展方向進行了深入探討,始終體現著客觀多源的數據支撐,貫穿著突破創新的研究思維,既有對新國家空間理論的深入闡釋,又有大量基于實際案例的實證分析,研究內容詳實深入,為公共管理學、區域經濟學、人文地理學和城鄉規劃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全新的研究思路,對相關領域的教育科研工作者和學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也能為對當代中國區域治理研究領域感興趣的社會各界人士打開一扇了解國家空間發展與治理的窗戶。
從理論價值來看,本書不僅豐富了中國區域治理研究的理論體系,還為相關學科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馬學廣教授等嘗試突破傳統“國家—地方”二元分析框架,引入尺度政治、空間生產、新國家空間等經典理論,通過深入挖掘國家尺度重組在區域治理中的作用機制,揭示了一個全新的治理邏輯和模式,彰顯了國家空間戰略的尺度重組是中國區域治理的應有之義。這一邏輯和模式不僅將治理問題置于動態的空間權力博弈和地域空間演變之中,為理解中央與地方關系、區域競爭與合作以及空間產生與發展提供了新范式,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當前中國區域治理的現狀和問題,提供解決區域治理相關問題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時,本書還通過對比國內外相關案例,展示了中國區域治理的獨特性和創新性,為國際學術界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從實踐意義來看,本書對于推動我國區域治理體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深入剖析中國區域治理的實際問題和挑戰,提供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和實踐指導。這些建議和指導不僅有助于更好地應對當前和未來的挑戰,也為推動區域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創新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此外,本書還強調了區域治理中的多元主體參與和協同治理的重要性,主張健全多中心網絡化治理體制機制,與“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等國家戰略形成呼應,體現了垂直管理機構和地方協作緊密配合,為以更加開放、包容和高效的區域治理體系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有益思路。
從語言表達和可讀性方面來看,本書同樣表現出色。馬學廣教授等通過簡潔明了的語言闡述了復雜的理論和案例,使讀者能夠輕松理解和把握書中的核心觀點和主要內容。同時,書中還穿插了大量的圖表和數據,進一步增強了內容的可讀性和說服力。
《中國區域治理研究報告2023:新國家空間與國家尺度重組》是一部聚焦中國區域治理前沿問題的學術力作,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它不僅推動了中國區域治理研究的發展,也為國家和地方政府在區域規劃、政策制定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參考,本書結構完整,主線清楚,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高度結合,全文貫穿了尺度概念。期待未來能在此研究基礎上涌現出更多成果,不斷深化我們對中國區域治理的認識,助力國家區域治理水平邁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