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很多人陷入這樣的困擾:眼部突然感到瘙癢、紅腫、流淚,頻繁打噴嚏,喉嚨瘙癢,出現鼻涕、鼻塞,過敏癥狀不斷。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可能就是漫天飛舞的楊柳飛絮。
楊柳飛絮為何會導致過敏?如何緩解過敏癥狀?
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黃卓介紹,每年3月下旬至5月上旬是飛絮的高發時段,持續約50天。春季氣溫回升期以及晝夜溫差大的晴日是觸發飛絮的主要氣象條件。
“當日平均氣溫穩定連續3天以上超過15℃,特別是日最高氣溫超過25℃,且日照達到6小時以上時,陽光促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果實成熟,有利于楊樹、柳樹的雌株果實成熟,開裂釋放飛絮。”黃卓介紹,在春季的晴朗天氣里,夜間氣溫低,白天升溫高,就會加速飛絮釋放,加上相對濕度較低和1級至3級的微風,更有利于飛絮飄散。
楊柳樹為雌雄異株,飛絮來自楊柳樹的雌株。雌花序授粉后生成一個個小蒴果,里面包著白色的絮狀茸毛。成熟蒴果裂開后,白色絮狀的茸毛便攜帶著種子隨風飛舞,形成“楊柳飛絮”,是植物正常的生理現象。
一部分人群接觸楊柳花粉和細小飛絮后,會引起過敏反應,主要癥狀包括眼部瘙癢、紅腫、流淚等。呼吸道表現為清水樣鼻涕、鼻塞、頻繁打噴嚏、喉嚨瘙癢、咳嗽等,嚴重時還可能出現氣喘、哮喘等。皮膚上也可能出現干燥、紅腫、瘙癢、風團等過敏癥狀。
有的人去醫院做了過敏原檢測后發現,自己并不對楊柳絮過敏,但依然會出現強烈的過敏癥狀,這是什么原因?
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雙羽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第一個原因是物理刺激。飛絮的茸毛可能直接刺激呼吸道、眼睛或皮膚黏膜,引發瘙癢、打噴嚏等類似過敏的反應。
第二個原因是存在交叉過敏。飛絮可能吸附空氣中的花粉(如柏樹、梧桐)、灰塵、污染物或霉菌孢子,這些物質才是真正的過敏原。
第三個原因是患者屬于易感體質。患者可能對其他環境因素(如冷空氣、PM2.5)敏感,飛絮期疊加其他刺激物導致癥狀加劇。

雙羽建議,首先,要預防楊絮、柳絮引發的過敏性鼻炎,易過敏人群最好在楊柳絮出現前兩周開始用藥,如使用鼻噴霧劑或服用抗過敏藥。
雙羽建議,當飛絮落到口、鼻、眼處時,不要用手揉搓,需要用清水洗臉或者用紙巾擦拭。同時,做好五方面預防措施。
一是做好個人防護。外出時盡量佩戴口罩,選擇醫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能有效阻擋楊柳絮吸入;佩戴護目鏡,防止楊柳絮進入眼睛引發不適;穿長袖衣物,減少皮膚與楊柳絮的接觸。
二是注意出行時間。在楊柳絮飄飛的高發時段,盡量減少外出,可選擇楊柳絮較少的早晨、晚上或雨后出行。
三是保持室內清潔。關閉門窗,防止楊柳絮飛入室內。可使用空氣凈化器,過濾室內空氣中的楊柳絮和其他過敏原。定期打掃房間,保持室內清潔。
四是注意皮膚和鼻腔清潔。回家后及時清洗面部和鼻腔,去除附著在皮膚和鼻腔上的楊柳絮和過敏原。可使用生理鹽水沖洗鼻腔,保持鼻腔清潔濕潤。
五是飲食調理。多吃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E的食物,這有助于增強身體免疫力,減輕過敏癥狀。此外,多喝白開水,保持呼吸道濕潤,也能減少楊柳絮對呼吸道的刺激。
為有效治理楊柳飛絮問題,各地區各部門采取了多種措施,包括源頭防控、技術干預、科技應用、管理機制優化等。
自2016年起,每年4月至5月,北京市氣象局都會聯合市園林綠化局開展楊柳飛絮預報工作。通過布設楊柳飛絮重點勘察站點,實地觀測花序與果實的生長狀態,兩部門反復會商,確定楊柳飛絮始發期、高發期、結束期的預報產品,為群眾出行及防護提供依據,也為楊柳飛絮的防治工作提供支撐。
近年來,根據氣象部門提供的天氣信息及決策材料,相關部門持續聯防聯動,加大高壓噴水、濕化和清掃等防治力度;同時采取管控楊柳雌株源頭等措施,結合楊柳飛絮預測預報與監測巡查等工作,為精準防治提供信息服務,最大限度減輕楊柳飛絮對市民生產生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