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網站發布消費提示:網絡購物謹慎使用手機“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賬戶權限過度開放而引發資金損失。
之所以發出這一提示,是因為中消協陸續收到消費者聲稱因免密支付功能導致賬戶資金被盜刷的投訴。
免密支付即“無需密碼確認支付”,是部分支付平臺或應用為提升支付便捷性推出的功能,用戶開通后,單筆交易金額在一定限額內可直接扣款。
一項便捷功能,為何易成盜刷漏洞?免密支付的風險有哪些?消費者遭遇免密支付盜刷后如何快速應對?相關問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免密支付功能若被不法分子利用,可能帶來嚴重安全隱患。中消協將其總結為三點:
一是手機丟失或賬號泄露時風險激增。若他人獲取了賬號或設備,可通過免密支付直接消費或購買虛擬服務,且無需二次驗證。
二是小額免密累積大額損失。部分平臺免密額度雖設單筆上限(如1000元),但短時間內高頻次小額盜刷仍會造成較大經濟損失。
三是隱蔽性強,難以及時察覺。盜刷交易通常通過綁定支付平臺的虛擬服務(如游戲充值、APP訂閱)完成,或者在機主凌晨熟睡時段完成,消費者發現時往往已產生多筆扣款。

北京市金臺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賈思懿從法律角度剖析了免密支付的潛在風險:“免密支付作為技術發展的產物,其便利性與風險性并存。在日常生活中,手機丟失或賬號被盜是常見情形,由于開通了免密支付功能,消費者的財產安全就受到嚴重威脅。從法律層面看,消費者與平臺之間存在合同關系。”
賈思懿指出,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消費者享有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然而,許多平臺在開通免密支付時,采用“默認勾選”等隱蔽方式誘導用戶授權,甚至存在“被免密”現象(如消費者在不知情情況下被自動開通)。此類行為可能構成對格式條款的濫用,違反民法典關于格式條款的提示義務的規定。
為降低免密支付盜刷風險,中消協建議消費者非必要不開啟免密支付,以及強化賬戶安全保護,并建議消費者養成定期對賬的習慣。
中消協建議,優先關閉免密功能,檢查是否綁定支付寶、微信或銀行卡,并關閉免密支付權限。若需保留部分免密服務,建議單獨設置。另外,定期檢查授權應用,移除不常用或不信任的第三方應用支付授權。
在強化賬戶安全保護方面,中消協也作出相應提醒:
一是設置高強度密碼并注意更換。避免使用生日、連續數字等簡單密碼,并開啟雙重認證功能,防止賬號被惡意登錄。
二是關閉非必要支付權限,尤其是蘋果手機用戶如無需通過賬戶進行應用購買,可禁用相關功能。
三是謹慎使用公共無線網絡,避免在公共網絡環境下進行支付操作,防止網絡釣魚或數據截取。
賈思懿表示,消費者應養成定期核對賬單的習慣,及時發現異常交易,并第一時間進行核查。她建議,消費者發現問題后迅速保存交易記錄截圖、短信通知等證據,以便在糾紛中快速舉證。
中消協表示,若發現賬戶存在異常交易,首先應立即凍結支付渠道,通過銀行客服、支付寶或微信平臺緊急凍結關聯賬戶,阻止后續扣款。其次,留存證據并投訴。
“在通過協商、投訴等方式無法解決問題時,消費者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在訴訟過程中,要收集好相關證據。若盜刷金額較大,涉嫌刑事犯罪的,可向公安機關報案,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賈思懿說。
從法律視角看,用戶需提升風險意識,平臺應嚴守合規底線,而監管部門則需強化制度約束。唯有通過多方協同,才能實現便捷與安全的平衡,推動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有分析指出,對于消費者而言,要牢記“便利不越安全邊界”的原則,方能在享受科技紅利的同時,守護自身合法權益。
要想讓免密支付不成為風險漏洞,賈思懿認為平臺方在合規義務方面也要加強透明化提示與簡化取消流程。
“比如,平臺應在開通免密支付時以彈窗、加粗字體等方式明確提示風險,并提供便捷的關閉入口,避免‘取消難’問題。平臺還需加強采取技術措施保障交易安全,例如限制單日免密支付累計額度,或對異常交易觸發人工審核機制等。”賈思懿說。
賈思懿建議,監管部門應對誘導開通免密支付、默認勾選等行為加強執法,并通過約談、立案查處等方式督促平臺整改。
中消協鄭重提醒廣大消費者,移動支付的便捷性不應以犧牲安全性為代價。如遇消費糾紛,可撥打熱線電話或通過“全國消協智慧315”平臺進行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