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末,湖北省文明辦發布2025年第一季度“湖北好人”,保康縣特殊教育學校代課老師何立玲榜上有名。
何立玲是保康縣特殊教育學校的代課老師、一家家具商場的負責人。過去11年,她每周到特教學校給孩子們上公益課,承擔培智班的語言訓練、唱游與律動等課程教學工作。
女老板緣何成了特教老師?何立玲在大學讀的是特殊教育專業,希望畢業后進入特殊教育學校任教。
為了實現夢想,何立玲經常利用課余時間到襄陽市區及周邊的特教學校去調研,參加志愿活動。
“你不要去做老師了,到家具城來工作怎么樣?”2014年春季的一天,父親突然問何立玲。何立玲的父親十八九歲就來到保康,從木匠一步步做起,歷盡艱辛終于在當地家具行業打出一片天地。如今年歲漸老,他覺得何立玲做事細心可靠,想把事業交由她繼承。
面對父親的提議,何立玲一時難以接受,畢竟她已為做一名特殊教育老師做了多年準備。但在父親和親友多次勸說后,何立玲接受了提議。可是,自己堅持多年的理想,要放棄了嗎?
何立玲舍不得。一次,何立玲跟著學校的老師們一起去看望一個叫成成(化名)的孩子。還沒到成成家門口,就聽到窗子里傳出“啊啊啊”的聲音。因為身體殘疾,成成不到3歲母親就離家出走,父子倆相依為命。為了生計,父親白天只得將成成鎖在家里,去山上種地砍柴。
見到成成,何立玲從包里拿出專門購買的餅干、面包、牛奶,送給成成,讓大家沒想到的是,成成接到后先將一塊遞給了何立玲。就是這次經歷,讓何立玲堅定了自己的夢想:一定要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幫助殘疾孩子,讓他們快樂成長。
在請示相關部門后,2014年9月,何立玲成為保康縣特殊教育學校的志愿者老師。她一邊跟著父親學經營,一邊堅持每周半天到學校上課。
11年的真心付出,特教學校的學生和同事都把何立玲當作家人,何立玲也早已把學校當成“第二個家”。
“時常會感受到這些孩子發自內心對你的喜歡,這也鼓勵了我,讓我堅持下去。”何立玲說,“看見他們一點一滴的變化,就想盡我所能,給他們提供更多幫助和關愛。”
這個學期,每周四是何立玲在學校的固定教學日。她負責的唱游與律動學科,是通過音樂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聽覺、認知、語言、動作、溝通交往能力。

“就像正常孩子學語數外課程一樣,這門課是特殊教育中的主課。”保康縣特殊教育學校校長張加榮說。由于學生間的個體差異較大,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感知并模仿視頻中的內容,更多孩子需要在何立玲的幫助下邁出學習的第一步。
11歲的浩浩(化名)是一名輕度自閉癥患者。課堂上,他是為數不多遲遲未能進入學習狀態的學生之一。何立玲走到浩浩身邊,彎下腰將窩在椅子里的浩浩扶起。“伸出左手和老師擊個掌好嗎?”重復兩三遍后,浩浩終于緩緩伸出左手與何立玲相碰。
課堂上,何立玲需要密切觀察每一名學生,及時糾正他們的動作與發音。40分鐘時間里,她不停穿行于學生之間。下課鈴聲響起前,培智五年級的學生共同唱出了《小美滿》的第一句歌詞。
特殊教育是需要“慢”的教育。在何立玲11年的教學生涯中,一節課教會學生一句詩、一個手勢、一句歌詞是常態。“不指望孩子們能學多少,哪怕是學會一個音節,我就很滿足了。孩子們每一次微小的進步,對我而言都是極大的鼓勵。”何立玲說。
何立玲清晰記得自己上第一節課時的情景。課堂上,12個孩子只有兩三個安坐聽講,有的鬧著要出去,有的要去觸摸教學用的一體機。課后,何立玲的自信心備受打擊。
何立玲主動找其他老師溝通交流。第二次上課,何立玲拿出公雞、雞蛋等圖片,瞬間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有學生指著圖片,口中模仿著公雞的叫聲。自那之后,她找到了打開學生語言功能的鑰匙,經驗與方法日益豐富。
何立玲父親的家具廠招工人,聾啞人陽陽(化名)前來應聘。一起來應聘的,還有兩名身體健全的人,陽陽因此對求職不抱期望。但最終陽陽被聘用,成為家具安裝工。
父親的善舉影響著女兒,何立玲也將殘障學生招進了自己的企業。18歲的強強(化名)雖有智力障礙,但四肢健全,愛勞動。臨近畢業,強強的父母為孩子的前途擔憂。何立玲提議讓強強到家具廠試一試。這一試,強強就留了下來,如今在家具廠每月能掙3000多元。
11年來,何立玲把特教當成自己的事業,積極參與學校的各項活動。“他們學不會天文地理,但可以教會他們雞毛蒜皮、吃喝拉撒;學不會詩詞歌賦,但可以教會他們人情世故,帶給孩子們做人的尊嚴。”何立玲說,雖然這些孩子身體殘疾,但他們需要被關注,渴望被關愛,自己將把義務教學當成人生的“第二份事業”堅持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