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人吃雞的歷史源遠流長,到現在還保留著“無雞不成宴”的飲食風俗。白切雞、豉油雞、姜蔥雞、燒雞、鹽焗雞、豬肚雞,樣式千變萬化;蒸、煮、燒、焗、熏、鹵、炒、燉,做法花樣百出。
由于粵港澳三地同宗同源的飲食文化—食雞,在香港、澳門居民心中有著獨特情感地位和需求,也成為大灣區三地“心聯通”“情相融”的紐帶橋梁之一。
2024年2月2日,在相關部委支持、澳門市政署與廣東拱北海關合作及協調下,首批約2000只生鮮雞出現在澳門居民的菜場。多家港澳媒體報道,生鮮雞一上市就受到澳門居民追捧、好評。
前不久,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一局和港澳研究所青年理論學習小組聯合派出調研組,從澳門居民餐桌上的生鮮雞入手,了解新時代大灣區農業產業發展成就,以及回歸以來港澳居民舌尖上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廣東與香港、澳門地理上相依,飲食習慣相近,歷來就是為港澳地區提供食材的主力。早在民國時期,廣東清遠雞便遠銷香港。新中國成立后,國家負責活雞的派購統銷,出口香港賺取外匯,成為我國優質雞進行規模化市場運營的開端。
供港活雞的品種和飼養管理等要求,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優質雞禽產品的發展進程。主要可以分為:國家統一出口活雞時期、從活禽逐漸演變為冰鮮雞、從“冰鮮”到“搶鮮”再到“生鮮”3個階段。
港澳居民吃雞,最講究“雞有雞味”。雞肉新鮮度直接影響最終口感,從1997年底香港特區政府嘗試冰鮮雞代替活雞以來,內地政府和供應企業積極采取措施,與時間賽跑,想方設法讓港澳消費者吃上更新鮮的雞。
冰鮮雞對通關時效要求很高,內地海關目前推出了24小時預約通關模式,優先申報、優先查驗、優先檢測等多項措施,為禽肉“搶鮮”通關提供便利。
然而,由于飲食文化等原因,港澳居民依然偏愛活雞的口感。如今,香港本地仍有28個養雞場在運營,可部分滿足居民對活雞的需求。澳門居民則很難吃上活雞,2024年2月,澳門特區政府和海關總署合作,首創生鮮雞標準,并成功實現生鮮雞產品供應澳門。
生鮮雞是生產、包裝、運輸全過程保持在10℃—15℃的雞,其口感、肉質、營養價值等各方面都比溫度控制在0℃—4℃的冰鮮雞更勝一籌,更能滿足澳門居民對新鮮雞肉的需求。生鮮雞一推出就受到了澳門居民的熱烈歡迎,上市頭一個月內地累計供澳生鮮雞超5.2萬只,總重量超78噸。
廣東省作為向港澳供應禽類產品的主力,培育出不少龍頭企業。
如生鮮雞行業領頭羊—1983年創立的上市公司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又如首創“江高模式”的廣州市江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還有靠“穗香雞”品牌馳名港澳的廣州市百興畜牧飼料有限公司,以及首批供澳生鮮雞企業珠海市振盟肉禽有限公司等。
供港澳禽類產業發展呈現出以下特點:
第一,生產模式成熟,示范效應強。供港澳禽類產業在廣東落地已有很長歷史,多家企業冰鮮雞日供量超1萬只,其中溫氏集團高峰期更是日均供港澳市場超4萬只冰鮮雞。在行業發展過程中,部分先行先試的企業(雞場)探索為農戶提供種雞和養殖技術并保價回收的方式,逐漸發展形成了我國現代化養殖業的“公司+基地+農戶+標準”的生產模式。
第二,生產各環節標準高、流程規范。供港澳冰鮮雞的重點企業一般均經營包括家禽育種、養殖、飼料、屠宰加工等全產業鏈,有嚴格的檢驗檢疫標準。供港澳的雞種飼料采用純天然的米糠、玉米、豆粕等原料;在屠宰和深加工環節執行香港、澳門認可的HACCP(危害分析及關鍵控制點)制度和SSOP(衛生標準操作程序)要求,每只雞屠宰前都經過禽流感檢疫,到港后進行7+37(7種禁止使用藥品和37種限制使用藥品)藥物殘留和農藥殘留的抽樣檢驗,杜絕安全隱患;冰鮮雞、生鮮雞均采用冷鏈恒溫運輸,應特區政府要求會對每個裝載車輛登記備案,配備GPS、溫控儀等,每季度進行制冷功能檢測。
第三,產品供應穩定、可持續。據統計,目前廣東省每天供應約15萬只冰鮮雞到香港,約1萬只冰鮮雞、2000只生鮮雞到澳門。在長期合作過程中,內地供應企業因產品質量過硬,擁有穩定的港澳當地批發商、經銷商客源,形成了穩定的批發商購買鏈條。澳門特區政府還與南光集團聯合開發了生鮮雞訂購APP南光通,居民可提前一天在線下單,選擇就近的農貿市場提貨,企業根據訂購數量精準配送,保證“次日達”“放心達”,讓供給更精準、高效、便捷。
民以食為天,餐桌上一道道美味的雞肉,關系著760萬香港居民、68萬澳門居民對“吃好”的要求。
調研組下到村戶、鄉鎮實地探訪企業和養殖場,與多家涉港澳相關工作部門同志座談交流,從生鮮雞供應背后,看到了中央堅定維護港澳長期繁榮穩定的堅強決心和不懈努力。
調研組建議,各部門和有關方面可從以下四方面進一步推進相關工作:
一是堅持守正創新,靠制度創新不斷打通制約兩地規則銜接、標準對接的堵點,持續推進物流來往暢通、人員交流順通,讓港澳居民吃上“美味雞”。
二是加強監管和服務,始終守好“質量關”,讓港澳居民吃上“放心雞”。
三是積極督促企業履行好社會責任,不打“價格戰”,不卷價格卷品質,讓港澳居民吃上“實惠雞”。
四是面對港澳市場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可鼓勵支持重點供港澳企業多元化經營,積極開發熟食臘味和深加工食品,豐富港澳居民的選擇。立足港澳市場,積極開拓海內外市場,不斷增強企業競爭力。加強科技研發,培育更適應港澳居民口味的種雞品種,堅持長育齡養殖,提高產品質量和供應鏈水平。
此外,還可借鑒港澳高標準,助力內地農業高質量發展。滿足內地消費者對吃得安心、吃得放心的消費需求,是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應有之義。可在內銷市場借鑒港澳食品監管經驗,不斷擴大適用“供港澳監管模式”企業范圍,提升內地食品農產品安全質量。
(本文為中央港澳辦一局、港澳研究所青年理論學習聯合小組“關鍵小事”調研報告""執筆人:中央港澳辦一局干部彭程、中央港澳辦港澳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黃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