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高職教育的發展,產學研合作模式備受關注。當前該模式正面臨主體溝通不暢、資源融合矛盾、合作穩定性差及人才流動壁壘等困境。本研究深入剖析其對高職教育在知識轉化、資源聚合、創新孵化與職業導向等方面的促進作用,并提出構建一體化溝通平臺、打造資源整合協同機制、建立長效激勵框架、破除人才流動障礙等優化策略,旨在解決現存問題,提升高職教學質量,推動產學研合作模式的高效運作與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產學研合作;高職教學質量;溝通協調;資源整合;人才流動
中圖分類號:G71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5.08.008
Study on the Promotion Effect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Model on Higher Vocational Teaching Quality
PAN Doudou
(Yong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Yongzhou, Hunan 42500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model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Currently, this model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poor communication among stakeholders, resource integration conflicts, instability in cooperation, and barriers to talent mobility. This study deeply analyzes its promotion effects on higher vocational teaching quality in aspects of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resource aggregation, innovation incubation, and career orientation. It proposes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including constructing an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 platform, building a collaborative resource integration mechanism, establishing a long-term incentive framework, and removing barriers to talent mobility. The aim is to solve existing problems,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promote the efficient ope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model.
Keyword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higher vocational teaching quality;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talent mobility
在當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與產業升級的背景下,高職教育承擔著為產業一線輸送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產學研合作模式作為連接教育與產業的重要橋梁,其發展狀況直接影響高職教學質量與人才培養成效。然而,該模式在實踐過程中暴露出諸多問題,亟待深入研究與解決,以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實現高職教育的目標與價值。
1" 產學研合作模式對高職教學質量的促進作用分析
產學研合作模式從多方面有力地促進高職教學質量提升。在知識實踐轉化上,企業的前沿技術經驗與創新成果被引入高職課堂,與理論知識相互滲透,使學生在學習理論時能結合實際應用場景,既拓寬了知識維度,又鍛煉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就業筑牢根基[1]。
在教育資源聚合層面,企業開放先進生產設備、實驗室與實訓場地,讓學生接觸前沿技術裝備,拓寬實踐視野;企業及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參與高職院校的教學和科研,同時,高職院校也為企業員工開展培訓,實現資源雙向流動共享,極大豐富與活化了高職教育資源,為教學質量躍升提供有力支撐。
在產學研合作項目中,學生在教師與企業導師的指導下探索實際問題并提出創新解決方案,激發其創新思維并鍛煉實踐能力,契合社會對創新型技術人才的需求,凸顯此模式在教學質量提升中的獨特意義。
職業導向校準方面,企業精準把握職業市場信息,參與高職人才培養全過程,學校依此反饋優化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使學生在畢業時具備市場所需的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提高就業對口率與成功率,有效增強教學中職業導向的精準度與有效性。
2" 當前產學研合作模式面臨的困境
2.1" 主體間溝通協調不暢
產學研合作涉及企業、高職院校與科研機構等多元主體,由于各主體的組織架構、運行機制和文化氛圍不同,相互之間的溝通協調存在明顯障礙[2]。企業通常以市場需求和經濟效益為導向,其決策和運營節奏較快;高職院校側重于教育教學活動的規律性開展,決策流程相對復雜且注重教育教學的規范性;科研機構則以科學研究的嚴謹性和創新性為核心,研究周期較長且成果轉化路徑多元。這種差異導致信息在各主體間的傳遞易出現延遲、誤解甚至丟失。
2.2" 資源融合的結構性矛盾
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資源的融合面臨著結構性矛盾。企業擁有豐富的資金、設備和市場渠道資源,但在人才培養和基礎研究方面相對薄弱;高職院校匯聚大量的教育教學資源和潛在的科研人才,但缺乏足夠的產業實踐場景和前沿技術研發投入;科研機構具備深厚的科研實力和前沿理論研究成果,但在成果產業化和市場推廣方面經驗不足。另外,各主體在資源整合過程中存在理念和利益沖突。
2.3" 合作欠缺穩定性與長期性
當前產學研合作多呈現出短期性和項目化的特點,合作的穩定性和長期性嚴重欠缺。企業往往基于特定項目或短期市場需求與高職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一旦項目完成或市場環境發生變化,合作動力便迅速減弱。高職院校為了滿足學生實習實踐和科研成果轉化的需求,頻繁尋求新的合作企業,但難以建立深度持久的合作關系[3],導致之前積累的合作經驗和資源無法得到持續利用,學生實踐教學的連貫性和科研合作的深入性受到影響,不利于高職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和產學研合作長效機制建設。
2.4" 人才流動與共享壁壘
人才是產學研合作的關鍵要素,但目前存在人才流動與共享的壁壘。企業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進入高職院校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時,面臨學歷要求、教師資格認證、人事編制等諸多限制,難以順利融入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體系;高職院校的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或參與企業技術研發時,可能因學校教學任務安排、企業工作環境適應以及薪酬待遇差異等問題,無法全身心投入。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與企業和高職院校之間也存在類似的人才交流障礙,其知識、技能和經驗無法實現有效共享與傳承,限制了產學研合作在創新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方面潛力的發揮。
3" 優化產學研合作模式提升教學質量的策略
3.1" 構建一體化溝通協調平臺
為解決主體間溝通協調不暢的問題,需構建專門的一體化溝通協調平臺。一體化溝通協調平臺信息發布板塊的設計需遵循標準化與個性化相結合的原則。企業發布的技術需求應涵蓋技術類型、預期目標、時間節點等詳細要素,市場動態信息要包含行業趨勢分析、產品競爭格局等內容,人才招聘意向則應明確崗位要求、職業發展路徑等[4]。高職院校展示教學資源優勢時,要具體到專業課程設置、實踐教學設施配備以及師資專業特長分布等,科研成果展示應包含成果簡介、應用領域及轉化潛力等,學生培養特色則應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模式與職業素養提升體系??蒲袡C構公布前沿研究課題時需闡述課題背景、研究意義、預期突破方向,技術突破進展要詳細說明技術原理的創新點及階段性成果。
項目對接功能的大數據算法應基于多維度數據模型構建,綜合考量各方資源匹配度、合作歷史評價、行業關聯度等因素,以確保合作項目的精準度。例如,對于技術研發類合作,算法需深入分析企業需求與科研機構研究方向的契合度,以及高職院校在相關領域的教學實踐基礎。
即時通信與視頻會議功能應具備高穩定性與兼容性,支持多方同時在線交流,且具備文件共享、電子白板等輔助功能,便于各方在深度交流過程中進行方案研討、技術演示等操作。平臺還應建立信息安全保障機制,采用加密技術保護各方敏感信息,防止信息泄露風險,以此確保平臺運行的高效性、安全性與可靠性,為產學研合作奠定堅實的溝通基礎。
3.2" 打造資源整合協同機制
針對資源融合的結構性矛盾,著力打造資源整合協同機制。建立資源評估與共享體系時,需構建科學的評估指標體系。企業資源評估應從設備先進性、生產工藝成熟度、市場渠道廣度與深度等方面量化打分,確定其可共享資源的價值層級。高職院校資源評估則聚焦于師資隊伍的學術水平與實踐經驗、教學設施的完備性與先進性、科研項目的數量與質量等維度??蒲袡C構則依據其研究領域的前沿性、實驗設備的精密度、科研成果的影響力等方面進行評判?;谠u估結果繪制資源圖譜,清晰呈現各方資源優勢與互補空白點。
制定資源共享規則方面,針對企業設備共享,明確設備使用的時間安排細則,依據設備折舊率、維護成本等確定合理的使用費用標準,建立設備損耗補償專項基金,由使用方按比例繳納。對于高職院校教學計劃與企業生產周期的匹配,校企應成立聯合教研小組,深入分析企業生產淡旺季規律以及高職院校課程開設邏輯,提前規劃實習實踐教學時段,靈活采用集中實習與分散實習相結合的方式,確保學生既能在企業生產關鍵期參與實踐,又不影響正常教學秩序[5]。
資源整合協調機構應由行業專家、教育學者、企業高管等組成,具備資源調配仲裁權。當合作中出現矛盾時,如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內容與企業實際需求不符時,協調機構通過組織專題研討、實地調研等方式,依據各方利益訴求與合作目標,制定折中解決方案,監督執行并跟蹤反饋,保障資源整合協同機制順暢運轉,實現產學研資源效益最大化。
3.3" 建立長效合作激勵框架
為彌補合作穩定性與長期性的欠缺,可建立長效合作激勵框架。在政策層面,政府構建系統性稅收優惠與財政補貼政策體系,依據校企合作深度與成果轉化效益,細化稅收優惠幅度,如合作超過五年且成功轉化三項以上科研成果的企業,可享受特定比例的企業所得稅減免[6]。對高職院校長期科研項目的補貼,可設立專項評審小組,從項目創新性、對產業人才培養的推動性等多維度開展評估以確定補貼的金額與發放周期。
合作協議層面,合作期限設定應結合產業研發周期與人才培養規律,如新興技術領域合作期限可設定為八年以上,傳統產業合作不少于五年。目標梯度劃分依據各方投入與預期產出,如企業的技術升級目標、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目標等。獎勵落實方面,企業的優先人才選拔權需明確選拔范圍、選拔流程與保障機制,高職院校的科研設備捐贈應規定設備類型、交付時間與質量標準。
合作聲譽評價體系,評價指標應涵蓋合作誠信度、項目完成質量、成果共享程度等。評價過程由行業協會、政府監管部門與中立第三方機構共同參與,確保評價結果公正客觀。表彰宣傳渠道包括行業峰會、專業媒體報道與政府官方平臺發布,以廣泛提升合作主體的知名度與美譽度,從根本上穩固產學研長期合作關系,助力高職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3.4" 破除人才流動共享障礙
針對人才流動與共享壁壘,積極破除相關障礙。一方面,建立人才柔性流動制度,對于企業人才進入高職院校任教,設立專門的實踐技能評估通道,著重考查其行業經驗、技術專長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此替代部分學歷要求[7]。企業人才兼職授課的內容應依據企業實際案例與前沿技術動態定制,項目指導人員應全程參與學生的實踐項目,從選題到成果驗收精準把關。高職院校教師掛職企業期間,學校與企業應聯合制定個性化的培養計劃,明確教師在企業的學習目標與任務,崗位與職稱晉升依據其在企業的實踐成果、技術貢獻及教學成果綜合考量。企業應為教師提供專屬培訓資源,使其深度融入企業研發與生產流程。
另一方面,構建人才共享服務平臺,運用大數據與云計算技術深度挖掘人才供求信息,精準匹配人才與崗位需求。人事關系托管制定標準化流程,明確各方權責,保障人才權益不受損。薪酬結算方面應建立多元靈活機制,綜合考慮人才來源、工作時長、任務難度等因素確定薪酬水平,并提供透明的薪酬查詢與反饋渠道。職業培訓與發展規劃應依據人才特點與行業趨勢,為其量身定制短期技能提升課程與長期職業發展路徑,促進人才在產學研合作期間有序、高效流動,推動知識技能的深度融合與創新應用。
4" 結語
產學研合作模式對于高職教學質量提升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現存困境也不容忽視。通過實施一系列針對性的優化策略,有望逐步突破障礙,增強各方合作的緊密性與有效性。這不僅有助于提升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就業競爭力,也將為產業創新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與技術支撐,推動高職教育在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實現教育與產業的深度融合與共贏發展。
參考文獻
[1] 桂文龍,胡新崗,蘇治國.高職產學研協同育人的意蘊、演進及趨勢[J].教育與職業,2023(18):58-63.
[2] 王媛媛.產學研一體化背景下高職雙創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學前教育專業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3,22(6):207-208.
[3] 馬維麗.高職教育實踐教學中產學研融合模式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4(7):157-160.
[4] 張偉,方輝,陳一,等.高職教育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路徑探索[J].當代教研論叢,2024,10(6):101-103.
[5] 王曉靜.以“產學研”結合教育模式為向導培養老年護理高職人才的研究初探[J].科技風,2023(10):143-145.
[6] 尹圣瑤.高職院校產學研結合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齊齊哈爾高等師范??茖W校學報,2024(4):49-52.
[7] 聶志宇.新質生產力視域下高職院校產學研協同育人路徑[J].湖南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23(3):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