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數字化浪潮下,信息素養成為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必備素養,信息素養教育與開放教育的融合勢在必行,創新實踐教學作為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徑大有可為。文章概述了信息素養教育與開放教育創新實踐教學融合的意義,分析了開放教育學生信息素養培養現狀與重點,探討了信息素養教育與開放教育創新實踐教學的融合路徑,包含定制“科技文獻檢索”專屬方案、創設“翻轉課堂”協作驅動創新實踐模式、精研“微課堂”解鎖碎片精學、構建“專業+信息”融合課程群、設計“問卷星調查問卷”動態優化革新,以期重塑開放教育人才培養范式。
關鍵詞 信息素養教育;開放教育;創新實踐教學;教育融合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5.08.028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and Open Education
Innovative Practice Teaching
GUO Lijuan
(Yiyang Open University, Yiyang, Hunan 413000)
Abstract In the digital wave, information literacy has become an essential skill for high-quality composite talents.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and open education is imperative, and innovative practical teaching as an effective way of educational integration has great potential. The article outlines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with innovative practice teaching in open education,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key point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cultivation in open education students, and explores the integration path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and innovative practice teaching in open education. This includes customizing exclusive solutions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iterature retrieval\", creating a \"flipped classroom\" collaborative driven innovation practice model, conducting in-depth research on \"micro classrooms\" to unlock fragmented learning, constructing a \"professional+information\" integrated curriculum group, and designing a \"questionnaire star survey questionnaire\" for dynamic optimization and innovation, in order to reshape the paradigm of open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Keywords information liter education; open education; innovative practice teaching; educational integration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信息技術發展迅猛,信息素養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均需要一定的信息素養才能深入獲取、甄別和利用信息,因此迫切需要加強信息素養教育。開放教育在育人實踐中不僅要傳授學生專業知識,還應與時俱進地融入信息素養教育,走信息素養教育與開放教育融合之路。
1" 信息素養教育與開放教育創新實踐教學融合的意義
信息素養教育是培養信息運用能力的教育活動,開放教育是依托現代信息技術的靈活教育形式,創新實踐教學則強調以創新性項目學以致用,信息素養教育與開放教育創新實踐教學的融合意義深遠[1]。一是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開放教育生源多樣,信息素養教育與開放教育融合背景下,學生能憑借自身的信息素養,按照自身的需求自主進行信息篩選與整合,利用信息技術挖掘開放教育資源,進而養成主動探索、高效學習的習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為創新實踐筑牢根基。二是有利于促使教師創新教學手段。信息素養教育與開放教育融合背景下,教師能夠利用大數據技術、虛擬仿真技術、智能平臺等打造沉浸式虛擬課堂,利用創新教學手段推動著教學升級和教育多重產出。三是有利于促進開放教育高質量發展。信息素養教育與開放教育的融合,以創新實踐教學為導向,實踐教學環節因信息素養賦能而更具創新性,這不僅豐富了課程呈現形式,還為開放教育注入強勁的發展活力,助推開放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
2" 開放教育學生信息素養培養現狀
2.1" 信息精準搜索能力欠缺
開放教育學生普遍具備基礎的信息技能,能夠滿足日常網絡的操作需要,但在專業學術領域利用搜索引擎進行信息精準搜索的能力較為欠缺,在文獻檢索時,面對海量的文獻,往往以綜合搜索為準,缺少提取關鍵詞精準定位的技巧,不懂得如何篩選核心期刊平臺和甄別高質量的文獻,更無法深入行業數據庫挖掘前沿研究、行業標準等關鍵內容,致使課程作業、學術研究因論據匱乏或陳舊缺少深度與創新性,專業成長進度緩慢[2]。
2.2" 信息道德意識較為淡薄
當前不少開放教育學生忽視了信息道德的重要性,信息道德意識較為淡薄,在做作業、撰寫論文時,不遵守信息道德原則、規范和范疇,隨意從利用網絡工具查找到的文獻資料中摘抄段落,未考慮過版權歸屬問題,甚至連引用標注都忽略了[3]。更有甚者,在處理信息數據時盲目轉發未經核實的資訊、擅自篡改數據、惡意傳播不實信息等,擾亂了信息生態環境,導致學術誠信堪憂。
2.3" 信息利用方面存在群體差異
學生在信息利用中存在的群體差異問題較為突出。具體說來,理工科學生憑借數理邏輯基礎,能迅速理解從變量定義、算法構建到功能實現的底層邏輯,處理海量實驗數據時能迅速上手,高效處理數據、挖掘關鍵信息;文科學生面對人文社科數據庫復雜分類與檢索規則,輸入關鍵詞稍欠斟酌,時常不知從何找對口資料,信息利用和處理能力欠佳。大齡學生受傳統學習思維和習慣的束縛,對信息技術及數字工具的使用存在畏難情緒;年輕學生雖對新技術適應快,但自控能力較弱,在使用信息技術學習時容易被娛樂信息干擾,專注度不高[4]。
2.4" 信息教學互動協作不足
開放教育線上教學模式在互動協作層面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線上教學過程中,教師難以實時觀察學生的表情、神態等,難以判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其次,部分學生對線上協作工具的使用不熟練,學習中遇到信息實操難題難以得到及時解惑。最后,部分線上教學平臺的互動功能不夠完善,如互動方式單一、實時交流存在障礙、無法支持大規模協作等,導致教師和學生難以深入探討信息整合、創新應用,限制了互動協作的效果。
3" 開放教育學生信息素養培養重點
3.1" 精準分層,夯實信息“雙基”能力
精準分層是提升開放教育學生信息素養的基礎。為夯實學生的信息“雙基”能力,即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師應在學生教育初期采取分層測試的方式,全面考查學生的信息素養情況,測試內容涵蓋基礎網絡知識、軟件操作熟練度及信息思維敏銳度等[5]。教師根據測試結果對學生進行精準分層,劃分出初級、中級、進階小組。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高中或高中以下學歷的學生,在沒有經過系統的信息技能培訓的情況下,通?;A相對薄弱,可能更適合初級組;大專學歷且有一定計算機基礎課程學習經歷的學生,可能處于中級水平;本科及以上學歷或有相關專業學習背景的學生,可能更傾向于進階組。初級組以趣味性、情境化教學夯實根基,開展“信息探索小冒險”活動,在模擬生活場景里熟練搜索引擎高級指令;中級組緊扣專業剛需,理工科學生加強數據挖掘與分析軟件實操訓練,結合企業小數據項目實戰演練,文科學生學習文獻管理軟件使用技巧、參與學術綜述撰寫活動,以打磨技能;進階組對標行業尖峰,導師帶隊深入剖析專業數據庫架構,參與前沿科研信息挖掘項目。
3.2" 德技并修,筑牢信息道德防線
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要將德技并修貫穿開放教育始終,通過品德修養與技能培養雙管齊下的方式,全方位強化開放教育學生的信息道德素養,使其在信息時代嚴守道德底線。學校應強化信息道德課程設置,將德技并修貫穿教學全過程,結合正反案例剖析,讓學生深知恪守信息道德的重要性。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強調信息道德的重要性,嚴格審核作業與論文,運用智能查重工具深度掃描作業,一旦發現抄襲等問題,及時糾正并給予相應懲處。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合理地引用文獻,信息引用溯源報告細化至段落注釋。此外,學校還可以通過定期舉辦信息道德專題講座,邀請專家學者講述行業準則、版權法規,提升學生認知層次,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筑牢信息道德防線[6]。
3.3" 因材施教,補齊學生群體短板
因材施教是促進學生群體均衡發展的有效途徑。在開放教育中,教師應依據不同專業及年齡段學生在信息利用上的差異特點,針對性實施教學策略,彌補其不足,提升學生整體信息素養[7]。在具體做法上,對于理工科學生,可以采取增設跨學科信息融合課程的方式,引導其將專業知識與大數據分析等前沿技術結合,拓寬信息運用的廣度;對于文科學生,可以采取專屬信息檢索技巧培訓的方式,安排導師一對一指導,開展模擬檢索競賽提升其實操能力,助其精準定位資料。對于大齡學生,可以采取定制基礎信息技術輔導班的形式,從簡單工具入手,設計趣味性實操任務,消除其畏難心理;而對于年輕學生,則可以通過強化時間管理與專注力訓練,使其學會如何屏蔽娛樂信息的干擾,提高學習專注度。
3.4" 多元互動,深挖信息協作潛能
多元互動意在通過多樣化的互動方式與協作手段,深挖信息協作潛能,激發師生間以及學生彼此間的協作活力。在具體做法上,教師應靈活運用多種線上教學工具,如騰訊會議的分組討論功能、釘釘的直播回放與連麥互動、雨課堂的實時答題及彈幕交流,借助高清攝像頭、屏幕共享功能,全方位展示教學細節,增加實時提問、搶答、投票環節,密切關注學生狀態。課前,教師可開展線上協作工具專項培訓,制作操作指南短視頻供學生反復學習;課中,教師可安排技術助手隨時答疑。平臺方需升級優化功能,增添分組討論室、虛擬白板、多人同步編輯文檔等多元模塊,支持小組自由創建項目,模擬真實工作場景協作。此外,教師可以設置互動獎勵機制,對積極參與、成果突出的小組給予學分獎勵或電子證書,激勵學生深度參與信息教學互動協作,促進學生信息素養提升[8]。
4" 信息素養教育與開放教育創新實踐教學的融合路徑
4.1" 定制“科技文獻檢索”專屬方案
定制“科技文獻檢索”專屬方案,旨在精準獲取專業文獻,緊密貼合不同專業的學術需求及開放教育學生的能力層級,精準定位到契合專業需求的核心知識,如理工科聚焦復雜公式、技術原理相關文獻,文科圍繞人文觀點、社科調研資料等,為學術探索、課程深化及實踐創新筑牢信息根基。
在開放教育創新實踐教學中,學校應為各專業定制詳細方案。學生入學后,教師依據專業分類測評學生信息基礎,精準定位其層級。在初級階段,教師開設計算機輔助信息檢索啟蒙課,利用動畫演示、簡易案例、圖文并茂的線上課件與短視頻,介紹常見文獻類型,助力學生掌握科技文獻基礎檢索的方法。同時,教師可安排校園數據庫游覽實操,教授簡單關鍵詞搜索,搭配基礎作業,如查找指定主題的3―5篇科普類文獻,引導學生熟悉界面與基本流程,初步樹立信息分類意識,為后續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在中級階段,重點在于強化檢索精度與效率提升。教師可開展線上直播課,深度解析布爾邏輯運算符、截詞檢索等技巧,結合專業案例,指導學生構建復雜檢索式,精準定位核心文獻;線下組織小組競賽,給定專業課題,限時檢索高質量文獻,鍛煉學生的信息篩選能力;引入文獻管理軟件初級功能,如EndNote文獻分類整理,助力學生有條理地應對增長的文獻量[9]。在進階階段,教學內容應聚焦前沿與深度挖掘。教師可以采取師生組隊參與前沿科研項目信息梳理的方式,線上增設跨庫跨國檢索專題,與學生一起探秘專業領域頂尖國際數據庫,線下一對一指導學生完成系統性文獻綜述撰寫,要求融合多元文獻源,引導學生學會熟練利用高級分析工具剖析文獻數據,實現從信息獲取到知識創新的躍升,無縫對接開放教育高階實踐。
4.2" 創設“翻轉課堂”協作驅動創新實踐模式
創設“翻轉課堂”協作驅動創新實踐模式是革新開放教育教學的關鍵驅動力。“翻轉課堂”將學習主導權移交至學生手中,把課堂從教師單向知識輸出地,轉變為師生、生生深度思維碰撞與實踐探索的活力場域,讓信息素養教育在真實協作情境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與創新解難能力。
課前階段,教師依專業課程目標與現實行業難題,精心設計復雜且具開放性的信息驅動任務并布置預習任務,任務內容涵蓋理論梳理、案例初析及簡單調研,促使學生自主探索,帶著疑問進課堂;課中階段,小組協作研討占主導,各小組輪流展示成果,學生互評互鑒,圍繞預習難點、拓展應用進行交流,教師則充當引導者與答疑者,適時介入,針對關鍵問題進行答疑解惑,現場運用專業軟件或前沿工具實操演示,巡回引導,激發多元思維碰撞,助力學生攻克知識重難點;課后階段則依托線上社群延續交流,借助智能協作分析平臺剖析溝通頻次、任務分配合理性等指標,針對性彌補協作短板。
4.3" 精研“微課堂”解鎖碎片精學
在開放教育的多元生態中,學生時間碎片化、群體差異問題顯著,因此微課堂內容研發應緊扣關鍵要點精準發力。精研“微課堂”是適配開放教育學生的重要環節,能夠將龐大復雜的信息素養知識體系拆解為一個個精準聚焦、短小精悍的學習片段,化解群體差異難題。具體說來,在信息技能傳授上,“微課堂”能夠為理工科學生打造軟件操作速通秘籍,用3―5分鐘的動畫演示復雜編程環境搭建、數據分析軟件關鍵功能運用;同時,“微課堂”可以用其文獻管理妙招,實現從資料分類標注到引用格式一鍵生成,直觀地為文科生呈現操作流程。此外,“微課堂”可以通過增設信息道德板塊、創作系列情景短劇微視頻,將抄襲、篡改數據等不良行為置于日常情境,輔以簡潔的法律解析與道德勸誡,讓學生警鐘長鳴,從而提高學生的信息道德水平。
4.4" 構建“專業+ 信息”融合課程群
構建“專業+信息”融合課程群是打破學科壁壘、彌補群體短板、促進信息素養教育全面融入專業實踐的關鍵環節。
課程群組建時應精準錨定各專業核心訴求與信息技能契合點,如為傳媒專業定制“新媒體傳播+數據分析”課程,教導學生運用數據挖掘洞察受眾喜好、優化內容分發策略;針對建筑設計專業打造“建筑信息模型(BIM)+虛擬現實(VR)”融合課,借數字化技術呈現建筑全景、模擬施工流程,提前化解潛在設計瑕疵。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以項目驅動為抓手,模擬真實行業任務。如針對文創專業,可開展“城市文化數字體驗館”設計項目,要求學生融合文化調研、編程、3D建模等技能,從創意提案到成品上線,全過程嵌入信息獲取、團隊協作、技術實操等考核指標,激勵學生主動跨界求知。需要注意的是,師資配備上,學校應組建跨學科教學團隊共研教案,校內選拔專業骨干與信息技術精英結對授課,多元師資協同賦能開放教育創新實踐教學[10]。
4.5" 設計“問卷星調查問卷”動態優化革新
問卷星調查問卷作為一種高效的數據收集與分析工具,在信息素養教育與開放教育創新實踐教學融合中不可或缺。鑒于開放教育學生群體復雜、需求多樣,問卷星調查問卷充分考量開放教育復雜學生構成,設置多維度人口學信息收集模塊,專業細分至學科門類下具體分支,年齡精確到各年齡段區間,后續題目依此智能推送。對于理工科學生,應進行數據算法應用、實驗軟件適配度調查;對于文科學生,應進行文獻資源獲取、創意呈現平臺使用體驗問詢。通過以上措施,確保每份問卷貼合個體學習軌跡,精準定位不同群體獨特需求。同時,教師應借助問卷星的邏輯跳轉、關聯分析功能,為學生定制個性化成長檔案。根據答題情況,教師可為基礎薄弱的學生推薦基礎夯實模塊,向學有余力者推送拓展挑戰任務,從而實現學習路徑的差異化指引。
5" 結語
總之,信息素養教育與開放教育創新實踐教學融合前景廣闊。開放教育教師應重視信息素養教育的融入,持續深挖信息素養教育與開放教育的契合點,力求拓展融合邊界,不斷創新實踐教學的方式方法,致力于將前沿信息知識巧妙融入實踐課程,源源不斷地產出諸多創意成果。只有這樣,才能為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筑牢根基,推動開放教育事業邁向新的高峰。
基金項目:2023年度益陽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研究課題“信息素養教育與開放教育創新實踐教學的融合”(2023YS334)。
參考文獻
[1] 楊寧.開放大學教師角色定位與素質提升策略探究[J].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1,32(3):74-79.
[2] 陳鵬,黃榮懷.設計教育的路徑及策略探析:創新人才培養的新視角[J].電化教育研究,2021,42(3):18-26.
[3] 于澤元,那明明.人工智能時代學習方式變革與課程開發向度[J].教師教育學報,2021,8(4):30-37.
[4] 崔新有.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的新使命、新路徑[J].終身教育研究,2023,34(1):3-9.
[5] 劉革平,秦渝超.回溯智慧:再論智慧教育的智慧性及發展之道[J].現代遠距離教育,2021(4):48-58.
[6] 董露露,沈海峰.開放大學建設背景下省級電大學士學位管理研究[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4):34-38.
[7] 祝智庭,彭紅超.技術賦能智慧教育之實踐路徑[J].中國教育學刊,2020(10):1-8.
[8] 郝景亞.信息化背景下我國遠程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困境與突破[J].中國成人教育,2023(9):40-43.
[9] 方慧.在線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契機、重點與建議[J].成人教育,2021,41(2):24-30.
[10] 楊英,周雪梅.高質量發展語境下國內開放大學學位授予質量保障研究[J].廣東開放大學學報,2022,31(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