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究麻醉科臨床帶教中小組教學模式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22年2月―2024年2月的60名麻醉科實習生作為研究對象,將其按照隨機分配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0名實習生。對照組采用傳統帶教方法,試驗組采用小組教學模式,對比兩組實習生的理論成績、麻醉操作成績和帶教滿意度。結果:試驗組的理論成績和麻醉操作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組lt;0.05;試驗組的帶教滿意度為96.67%,顯著高于對照組76.67%,lt;0.05。結論:將小組教學模式應用于麻醉科臨床帶教中,能夠有效提升實習生的理論成績、麻醉操作成績和帶教滿意度,該模式值得廣泛應用。
關鍵詞 麻醉科;臨床帶教;小組教學;理論成績;實操成績
中圖分類號:G428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5.08.037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Group Teaching Mode
in Anesthesia Clinical Teaching
LI Xianhu1, GUO Cong2, CUI Xiangqian1
(1.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Shandong Provincial Third Hospital, Jinan, Shandong 250031;
2.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First Medic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31)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group teaching mode in clinical anesthesia teaching. Method: Sixty anesthesia interns from February 2022 to February 2024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and randomly assigned to a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with 30 intern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used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used group teaching mode. The theoretical scores, anesthesia operation scores, and teaching satisfaction of the two groups of interns were compared. Result: The theoretical and anesthesia operation scor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lt;0.05; 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teaching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6.67%,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76.67%,lt;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group teaching mode in clinical teaching of anesthesia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heoretical performance, anesthesia operation performance, and teaching satisfaction of interns. This mode is worthy of wide application.
Keywords anesthesiology; clinical teaching; small group teaching;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practical performance
麻醉臨床帶教是麻醉專業教師和醫學生在麻醉教學過程中進行的一種互動教學方式。它以麻醉學專業知識和臨床實踐為基礎,以教學活動為載體,通過學生對臨床帶教教師的角色和地位的理解,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創新意識及團隊協作精神,以達到教學目的[1]。麻醉科作為醫學臨床科室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其特殊性,在教學中容易出現不利于學生學習的因素[2]。為了提高學生對麻醉科實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本研究采取了小組教學模式。實踐證明,小組教學模式可以在麻醉科實習期間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提高了帶教教師和麻醉專業學生對臨床麻醉工作的興趣和積極性,現作出如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2年2月―2024年2月的60名麻醉科實習生作為研究對象,將其按照隨機分配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0名實習生。對照組包括20名男性實習生、10名女性實習生,年齡20―25歲,平均年齡(22.51€?.61)歲;試驗組包括21名男性實習生、9名女性實習生,年齡19―24歲,平均年齡(22.04€?.84)歲。兩組實習生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gt;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傳統帶教方法
師生配對:實習醫生、規培醫生及進修醫生報到后,帶教教師依據其到崗順序,采取一對一配對方式。每位教師負責固定的1至2名學生,從學生初入麻醉科至學習期滿,全程進行細致指導,確保學生全面掌握麻醉科的專業知識與技能。
理論教學:帶教教師依據麻醉科常見病癥、操作技巧及用藥原則,制定詳細的教學大綱,每周固定時間組織學生進行集中授課。授課過程中,教師利用PPT等教學工具,系統講解麻醉生理學、藥理學基礎、經典手術麻醉流程及并發癥處理等核心內容[3]。學生須認真聽講并記錄筆記,對于疑問可舉手提問,教師予以現場解答。課后,教師會布置作業,包括知識點背誦及病例分析,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提交,以便教師進行批改與評分。
實踐指導:在手術室麻醉現場,學生緊隨帶教教師,觀察并參與麻醉前訪視。老師詢問患者病史、過敏史及手術史時,學生需認真記錄并學習。在麻醉誘導、維持及蘇醒等關鍵階段,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熟悉麻醉設備操作、藥物配制及注射流程。學生可協助傳遞器械、藥品,但核心操作由教師完成。手術結束后,教師對麻醉案例進行簡要總結,學生需記錄重點以備復習[4]。
1.2.2" 試驗組采用小組教學模式
組建小組:將同一批次進入麻醉科實習的學生打亂分組,每組4至6人。分組時考慮學生的學習背景、實操經驗等因素,確保組內成員優勢互補。每組選舉一名組長,負責組織討論、分工及與帶教教師的溝通。
理論學習引導:帶教教師提前發放與麻醉前沿知識、疑難病例分析相關的學習資料,要求學生預習[5]。預習后,帶教教師組織小組討論課,各小組圍繞特定主題(如老年患者麻醉管理要點)進行深入探討。討論過程中,學生分享個人見解,帶教教師巡回指導,及時糾正錯誤并鼓勵學生間相互點評與補充[6]。
臨床實踐協作:在麻醉前訪視階段,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分別負責詢問病史、查體及氣道評估等工作。訪視結束后,小組匯總信息并制訂麻醉計劃。術中麻醉時,小組成員輪流操作麻醉設備關鍵步驟,其他成員負責監測生命體征并記錄關鍵信息。遇到突發情況,小組共同討論應對方案,并在帶教教師指導下進行處理。手術結束后,小組進行復盤總結。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學生的理論成績。采用理論考試評價方式,實習結束后進行1次理論考試,閉卷答題,題型涉及選擇題(側重基礎知識考查,占比40%)、簡答題(檢測知識理解,占比30%)、病例分析題(突出知識應用,占比30%),總分為100分。②對比兩組學生的麻醉操作成績。采用分階段實操考核與日常臨床實踐表現評估相結合的方式。實操考核在完成特定麻醉操作實習后進行,主要考核內容包括操作規范性、操作熟練度、應急處理能力,由2名以上經驗豐富的帶教教師進行現場觀摩評分。日常臨床實踐表現由負責指導的帶教教師依據學生參與手術麻醉操作的實際情況進行定期記錄和評分。二者按照6∶4的權重計入最終麻醉操作成績,總分為100分。③對比兩組學生的帶教滿意度。采用自制調查問卷的方式,實習結束前發放匿名調查問卷,問卷內容涉及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溝通方式等多個維度,總分為100分,90―100分表示非常滿意,80―89分表示滿意,60―79分表示一般,低于60分表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每組總人數€?00%。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均采取SPSS23.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2檢驗差異情況;計量資料以(€保┍硎荊煅椴鉅燁榭觶?.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學生的理論成績與麻醉操作成績對比
理論成績對比結果:試驗組gt;對照組,lt;0.05。麻醉操作成績對比結果:試驗組gt;對照組,lt;0.05。具體見表1。
2.2" 兩組學生的帶教滿意度對比
帶教滿意度對比結果:試驗組gt;對照組,lt;0.05。具體見表2。
3" 討論
3.1" 教學成果差異的成因剖析
3.1.1" 理論成績顯著提升的內在機制
試驗組理論成績相較對照組平均分高出20 余分,此結果彰顯了小組教學模式在理論知識傳授維度的卓越效能。傳統帶教模式往往呈現出典型的單向講授特征,教師主導課堂節奏,滔滔不絕地灌輸知識,學生則處于被動接收狀態,師生間有效互動缺乏,致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浮于表面,記憶留存短暫且不牢固[7]。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小組教學模式精準錨定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育理念,賦予學生學習進程的主導權。以麻醉藥理學這類知識體系繁雜、實踐性強的學科板塊為例,在小組討論課程情境中,成員各展其長、踴躍發言,緊密結合臨床實際案例,深度研討藥物劑量精準調控策略。在這一過程中,小組成員主動投身文獻檢索,憑借一手學術資料精細剖析藥物作用原理。這種自主探索、深度鉆研的學習范式,相較于單純依賴教師講授的傳統聽課模式,更能深度激活學生思維認知系統,助力知識從瞬時、易逝的短時記憶向穩固、長效的長時記憶順利轉化,全方位夯實學生的理論知識體系根基,為其理論成績的躍升構筑堅實的支撐[8]。
3.1.2" 麻醉操作成績突出的關鍵要素
試驗組在麻醉操作成績評定中優勢顯著,根源在于小組教學模式為學生創造了充裕的實操演練契機與高效協同的團隊合作情境。反觀對照組,其在臨床實踐期間多局限于觀摩帶教教師操作演示,自身實操頻次少且缺乏連貫性,技能磨礪不足,一旦遭遇術中突發緊急狀況,如急性低血壓、心律失常等,極易陷入慌亂無措、應對失據的窘境[9]。
相較而言,試驗組學生全程深度嵌入麻醉操作流程各環節,深度踐行團隊協作理念。以麻醉誘導關鍵階段為例,小組成員各司其職、分工精細,部分成員專注于麻醉設備參數精準調校,依據患者實時生理體征動態優化設備運行參數,其他成員全神貫注地把控麻醉藥物推注速率,嚴格遵循既定方案穩步給藥,團隊配合默契無間。模擬術中低血壓危急場景時,小組成員反應敏捷,迅速集結研討應對策略,主操作手沉穩調整麻醉深度,其余成員緊密配合,同步監測生命體征波動、高效籌備急救藥品,借由反復磨合實操流程,操作熟練度與精準度不斷提升。團隊協作模式不僅有效分攤個體實操壓力,還借助成員間相互糾錯、優勢互補機制,實現操作技能全方位、立體化升級,更契合臨床麻醉工作對團隊無縫協作的嚴苛要求[10]。
3.2" 帶教滿意度差異的根源追溯
試驗組的帶教滿意度高達96.67%,相較對照組" 76.67%的滿意度,優勢極為突出,背后蘊含著教學體驗全方位優化升級的基本邏輯。在小組教學場景中,師生互動交流頻次顯著提升,且關系平等融洽,教師角色成功轉型,從傳統的知識灌輸者蛻變成為學習進程的引導者、協作伙伴,始終秉持耐心細致態度答疑解惑,精準洞察學生知識盲點、技能短板,予以針對性指導點撥[11]。
教學內容編排層面,緊扣臨床一線實用要點,小組研討案例均取材自真實手術場景難題,確保學生所學知識、技能即時可用,無縫對接臨床實踐需求[12]。反觀傳統帶教范式,教學側重抽象理論知識灌輸,與臨床實操存在脫節,致使學生學習獲得感匱乏,難以感知知識實用性。此外,小組教學巧妙融入趣味競賽、角色扮演等多元互動教學形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熱情,促使學生學習動機從外部驅動的“被動接受”向內部驅動的“主動求索”轉變,帶教滿意度也隨之提升。
3.3" 與既往研究的關聯及拓展
全面回溯既往相關研究文獻,諸多前沿探索成果為本次研究夯實理論根基、拓寬創新視野,與本研究存在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例如,李福軍等學者提出的“互聯網+ 人工智能專家系統”輔助帶教模式,凸顯了現代信息技術賦能傳統教學的巨大潛力[13]。本研究與之呼應,積極引入現代教學技術手段,旨在打破時空限制,延展學習邊界,全方位豐富教學場景體驗,側面有力驗證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于麻醉科帶教實踐的可行性與前瞻性。徐興國等學者圍繞麻醉專業住院醫師帶教模式展開深入研討,核心聚焦教學流程精細化優化路徑[14]。本試驗則進一步下沉研究視角,精準錨定小組協作微觀環節,經由嚴謹實證探究,確鑿驗證小組教學模式在快速提升實習生實操技能維度的作用,可視作對傳統住院醫師帶教研究脈絡的精細化深耕與延伸拓展。另有王琳陽的清單式教學實踐探索等,聚焦教學工具方法創新性變革。小組教學模式博采眾長,巧妙吸納清單思維精髓,并將其融入小組任務規劃流程,將實體模型實操環節有機嵌入小組練習體系,整合多元優勢,匠心打造綜合性教學方案[15]。此外,相較于" PBL、CBL等相對單一的教學方法研究,小組教學獨具一格,集多種先進教學方法優勢于一體,依托團隊協作框架高效開展問題深度探究、臨床案例全景剖析,達成“1+1gt;2”的教學疊加效應,創新性拓寬麻醉科多元教學融合發展路徑。
3.4" 本研究局限與未來展望
本研究雖取得一定成果,但也存在若干局限性。首先是樣本量局限。本次研究僅納入60名實習生作為研究對象,盡管采取隨機分配確保分組均衡性,但相較于龐大繁雜的麻醉科實習生群體,樣本代表性略顯不足,地域文化差異、院校教學特色等關鍵變量未得以充分考量與覆蓋,后續研究亟待拓展多中心、大規模樣本研究,全方位提升結論普適性與權威性。其次,教學周期設定維度同樣存在優化空間。現行研究未精準細分長期教學效果與短期教學成效的差異,鑒于麻醉知識技能學習遵循漸進累積規律,后續研究可適度延長觀察周期,增設階段性成效評估節點,更加精準地分析小組教學模式的長效影響力,為教學策略的動態調整提供數據支撐。
展望未來,小組教學模式優化升級需要從多個維度入手,探索多元路徑。例如,技術方面,可以深度挖掘人工智能技術個性化學習資源推送功能,依托大數據精準解析實習生知識短板,量身定制推送適配學習內容,同步強化虛擬現實技術等,逐步實現罕見病麻醉復雜場景的模擬,助力實習生拓寬臨床視野,錘煉應對復雜臨床情境的實操能力。教學管理方面,可以著力構建科學完備的小組評價機制,全方位量化成員個體貢獻度及成長幅度,基于量化數據精準激勵團隊成員良性競爭,持續激發團隊協作內生動力等。跨學科整合方面,則應積極探尋與心理學、康復醫學等學科深度合作契機,攜手打造圍術期綜合教學創新模塊,全方位培養復合型麻醉專業人才,助力麻醉科臨床帶教事業高質量發展。
綜上所述,本次小組教學模式在麻醉科臨床帶教實踐中成效卓著,雖存在一定局限,但精準錨定后續優化改進方向,基于持續迭代打磨、深度融合創新,有望重塑麻醉科臨床帶教全新格局,源源不斷地培育和輸送更多德才兼備、技藝精湛的麻醉專業人才。
*通信作者:郭聰
參考文獻
[1] 王存金,顧晨,潘昱辰,等.PBL教學法結合Min-CEX評估在麻醉學臨床帶教中的應用——以住培醫師術前評估為例[J].科教導刊,2024(16):151-154.
[2] 李淑蕓.敘述護理在麻醉護理臨床帶教中的應用[C]//第七屆全國康復與臨床藥學學術交流會議論文集(四),2024:3.
[3] 黎秀萍,陳珍珠,周延然,等.知識技能大賽在麻醉科臨床實習帶教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社區醫師,2024,40(7):164-166.
[4] 杜學柯,秦科,冼海燕,等.基于質量反饋的反思性教學在麻醉學臨床帶教中的應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3,15(23):154-158.
[5] 曾媛.PBL教學法在麻醉科帶教中的效果評價[J].中醫藥管理雜志,2023,31(21):145-147.
[6] 姚菊.麻醉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加強人文教育的探討[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3,15(20):167-171.
[7] 雷遷,呂娟娟.氣管插管訓練模型聯合視頻喉鏡在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麻醉見習帶教中的應用[J].重慶醫學,2024,53(14):2225-2228.
[8] 張本厚,池萍.線上與線下麻醉見習教學的效果評價[J].醫學教育管理,2024,10(5):563-566.
[9] 周靜,權哲峰,郝帥,等.Sandwich教學結合思維導圖在麻醉科臨床見習中的應用[J].中國病案,2024,25(9):102-105.
[10] 劉春江.PBL聯合CBL教學法在麻醉專業見習教學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3,15(12):106-109.
[11] 汪佩,何慧娟.PBL聯合學生講課教學模式在麻醉科實習帶教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醫生,2024,62(15):104-106.
[12] 闞敏慧,聶超然,趙萌,等.基于OBE理念的醫學生麻醉課間實習教學模式改革的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24,62(16):109-111,129.
[13] 李福軍,由艷秋,程磊,等.互聯網+人工智能專家系統在麻醉科臨床帶教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醫院管理,2023,43(7):75-77.
[14] 徐興國,陳秋萍,黃新沖.麻醉專業住院醫師臨床帶教模式的思考與探討[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2,14(8):149-152.
[15] 王琳陽,王昌理,鄒文漪,等.清單式教學聯合一對一導師帶教在非麻醉專業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的實踐及效果[J].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2024,45(7):780-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