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面抗戰時期新四軍醫療工作中曾出現“亂打針”現象,部分官兵甚至在思想上存在“百病一針消”的觀念,給士兵個人健康、醫務工作者形象、根據地衛生工作的開展帶來危害。該現象的出現與藥商廣告宣傳、技術訓練缺乏、西藥治療優勢的反向助推等因素有關。對此,新四軍通過完善藥品供給制度、加強日常技術訓練、充分實行獎勵機制等措施予以解決。在解決“亂打針”問題的過程中,新四軍逐漸建立了醫藥物資供給和使用登記制度,提高了藥品管理和利用效率,為中共最終取得抗戰勝利和革命勝利奠定了醫療后勤基礎。
【關鍵詞】抗日戰爭;新四軍;醫療工作;亂打針
【中圖分類號】K26;D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6644(2025)01-0044-08
全面抗戰爆發后,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即新四軍),新四軍軍部軍醫處也隨之成立。1937年秋到1938年,一批擁有正規醫科大學學歷或從醫經歷的專業人員加入新四軍醫療隊伍,新四軍的醫療衛生工作由此展開。目前學術界關于新四軍醫療衛生史的研究,主要涉及該軍衛生工作的整體發展概述、醫護群體、醫療物資供給工作等方面,這些研究建構起新四軍醫療衛生史的宏觀框架,但對于醫療器械、藥品使用問題缺乏細致考察。本文擬研究全面抗戰時期新四軍醫療工作中存在的“亂打針”現象,梳理其發展脈絡及危害,考察新四軍的應對措施,揭示戰時環境下糾正醫療問題的限度,以深入了解新四軍在敵后開展醫療衛生工作的復雜性與艱巨性。
一、“亂打針”現象的出現及其危害
全面抗戰時期,新四軍醫療衛生工作中針劑主要用于治療戰傷和傳染病。治療戰傷方面,注射生理鹽水、止痛劑、破傷風抗毒素等較為常見。注射給藥能滿足火線救治快速止血、止痛的需求,為轉入后方醫院繼續治療做好準備工作。治療傳染病方面,四師所在的淮北地區曾經爆發過腦脊髓膜炎,治療“須用多價抗腦膜炎血清,注射于脊椎間,愈早愈妙”;三師所轄的淮海和鹽阜二區是黑熱病重流行區,用五價銻治療,“每天1針,靜注或肌注均可,很少副作用,10針即可治愈”。面對擴散能力強的傳染病,注射能迅速建立起免疫屏障,幫助傷員穩定病情,阻斷傳染病的二次傳播。
雖然打針見效快,但相較于口服藥物,風險也更大。藥物注射進人體后容易發生發冷、戰栗、虛脫甚至死亡等不良反應,新四軍軍部參謀長賴傳珠記錄到自己“打防疫針,反應很大”。打針具有高藥效和高風險的雙重特性,為“亂打針”現象埋下隱患。
1941年11月,新四軍衛生部發布了《對目前部隊醫務衛生材料工作的指示》,首次反對亂打針現象。亂打針的表現形式包括:1.不用同等效力口服藥而用針劑。如“不用奎寧丸要用奎寧針,不用乳酸鈣片要用葡萄糖酸鈣或氯化鈣針”,奎寧片和奎寧針都是抗瘧疾藥物,而乳酸鈣片和氯化鈣針都屬于止血藥,二者只是存在形態和生效時間不同,但功能效用相同,只有在傷員情況危急之時才使用注射劑;2.注射藥劑不能治療該疾病。如“給肺結核病注射樟腦針,瘧疾注射毛地黃針”,樟腦用于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毛地黃則有強心、利尿之用,二者并不適用于肺結核、瘧疾癥狀;3.注射方法錯誤。如應該進行肌肉注射或者皮下注射但卻打成靜脈注射,時任四師衛生部長齊仲恒在淮北軍區第四屆衛生工作會上批評“萬病都要打針,每針必打靜脈。自己配楊曹打靜脈,腎上腺素也打靜脈,還有用酒精打靜脈的”;4.注射技術問題,如發生斷針導致傷病員感染;5.濫打“補針”,如注射維他賜保命、鹿茸精等補劑。
基于以上表現,亂打針的危害可想而知,對士兵健康、醫務工作者形象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皆無利好之處。
第一,給士兵帶來不必要身體傷痛甚至死亡風險。如因針頭消毒不到位,引發局部炎癥,“注射TABC時,六團有十余名化膿”。再如打補針導致激素紊亂,“維他賜保命、鹿茸精等這些都是性刺激藥品,注射之后,使人的性欲沖動”。此外,亂打針還存在致死風險。治療黑熱病所用三價銻可能導致“心肌中毒意外死亡”。對戰時軍隊來說,因醫療事故造成不必要的兵員損失,應盡可能避免。
第二,造成根據地錢財和醫療資源浪費。針劑價格比同等劑量的片劑、酊劑貴,以治療猩紅熱的消發滅定和治療回歸熱的六〇六為例,0.5克的消發滅定片賣3.5元,但同劑量的針藥卻賣120元。1944年六〇六針藥價更是達到“每支1200元”,雖有通貨膨脹因素,但針藥確比其他藥劑昂貴不少。亂打針加大了新四軍的醫療開銷,使醫藥儲備更加拮據。
第三,給醫務人員、衛生部門形象造成不良影響。早期新四軍中存在歧視后勤部門的問題,“認為醫務人員與理發匠、修腳匠是一類”,隨著亂打針的泛濫,該問題更加嚴重,認為“衛生機關就是專門打針的地方,醫務人員就是打針匠”。此種不良觀念打擊醫務人員職業信念,削弱衛生后勤工作的重要性,從而對于衛生部門吸收人才、發展事業造成惡劣影響。
打針所具有的二重性,使其在特定條件下異化為“亂打針”,并給新四軍醫療工作帶來不良影響。為此,新四軍各級衛生干部分析亂象產生的原因,為后續解決問題準備條件。
二、“亂打針”現象產生的歷史動因
新四軍亂打針現象的產生與社會層面藥商廣告的宣傳、戰時根據地技術訓練的局限以及西藥治療優勢的反向助推等因素有關。近代以來,藥商廣告通過報紙潛移默化地塑造了民眾的醫療認知與習慣。新四軍建立的華中抗日根據地因地理位置因素,其醫療實踐亦受針藥廣告影響。同時,作戰環境限制了系統醫療技術培訓,導致新四軍部分醫務人員在處理疾病時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與判斷,為亂打針埋下隱患。面對戰時快速治療需求,部分醫務人員在未充分評估病情或患者體質的情況下,過度依賴或不當使用西醫注射治療,從而加劇“亂打針”問題的發生。
(一)社會醫藥廣告宣傳帶來的“打針依賴”
20世紀初,廣告伴隨近代商業報刊的發展逐漸進入普通人視野。醫藥廣告中關于針藥的內容層出不窮,治療范圍也不斷擴大,所謂針劑“包治百病”的宣傳對民眾的醫療觀念及醫療行業產生了一定影響。
1900年,《同文消閑報》提出“各種瘋氣,針到根除”,首次將針藥的治療效果拔高。20世紀20年代,針藥以治療花柳病等性病為主。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針藥廣告大力宣傳補劑,并將治療范圍擴大到腦病、肺癆、止痛、止血、防疫等。其宣傳策略是:先與生理學、化學等科學名詞掛鉤,并強調外國制造,迎合社會對西藥的崇拜,再用“神速”“根治”“世界公認”等詞描述治療效果。全面抗戰時期,新四軍委派醫務人員或藥商在上海及周邊城市采買藥品,受到針藥廣告影響。三師衛生部部長吳之理指出某些干部:“看了報上的藥廣告或是道聽途說,疑神疑鬼,說自己有這種病,那種病,硬把自己湊上能用報上某種針藥。于是向他那一單位的醫務干部要求(等于命令)打某一種針。”從四師的購藥記錄可更直觀地看到,補劑在所購藥物中占相當數量,“在去年秋冬之間,約計支出四萬余洋,而藥品的內容約三分之一為成藥(如沃舌林、八卦丹、萬金油等)及補劑(維賜保命(針劑)、魚肝油、目素血等)”。全面抗戰初期,新四軍部分醫務人員受醫藥廣告影響,購入這些針劑,為“亂打針”埋下藥劑隱患。
(二)實際技術訓練不足導致“打針泛濫”
皖南事變后,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摩擦公開化。1941年7月,日偽軍對新四軍所在的華中抗日根據地展開“清鄉”。敵后頻繁作戰帶來的兵員傷亡,使新四軍對醫護工作者的需求增加,加快吸收地方醫務力量進入軍隊,因其文化水平和專業質量參差不齊,且戰時動蕩環境下日常訓練未能匹配,為“亂打針”現象埋下技術隱患。
新四軍醫務干部以紅軍時代醫生占多數,正式醫師占極少數,其余則是小城市中行醫的醫生、護士。除正式醫師外,其他人基本不了解醫學常識,“全師基層衛生工作人員,大多數為初小及私塾學生,很少為高小程度,約1/4不識字的……對于檢查體溫、脈搏及內科上的處理則毫無所知”。原則上應對醫務人員進行技術培訓,達標合格后才能參與實際救護工作。但因敵偽頻繁進攻,衛生學校存在未到規定訓練周期,就提前分配工作的情況。如四師1940年10月的一期衛生訓練班,“在三個月內,平均一天只有兩小時課,到了環境極度緊張,工作需要迫切之時,不得不先期分配,與原有課程計劃不及三分之一”。淮北衛生學校學員黃道昌回憶:“學習生活十分緊張…材料奇缺。戰爭環境中,一邊要上課,一邊還要隨部隊行動。”浙東縱隊衛生部學員回憶:“在實習時,從注射、輸液、輸血到擴創手術都遇到困難。”惡劣的大環境打擊了醫務人員的職業信心,“由于學習困難多,指導人少,書少,藥械缺乏等,有些同志認為這一工作是可望而不可即,對職業前途悲觀”,根據地醫療技術學習的整體風氣低落,打針作為一門技術性操作亦受波及。
(三)西藥治療優勢反向助推了“打針崇拜”
20世紀20年代前后,社會上出現以“科學”相號召,崇西醫、輕中醫的風潮,并延續到全面抗戰時期。從1941年湖北省房縣民眾對西醫的態度可見一斑,“人們對西藥視為稀奇,又加之服用簡便,見效快,求急的城鄉患者大多前來診治,每日求醫者絡繹不絕”。不僅民眾如此,部分醫護群體亦然,甚至出現中醫競相用西醫注射療法的情況,汪偽國民政府內政部于1940年8月6日公布了《管理中醫暫行規則》,規定“中醫不得擅行使用科學醫之器械、藥品或注射法”,雖是偽政權發布的公告,但亦可反映問題。社會醫藥刊物《澄光醫藥季刊》也記載:“國民政府衛生部曾訓令過一番,中醫用中藥,禁止采用針藥,因為針藥見效,總比吃藥來得快些,于是舊藥先生們也采用西法,竟代打六〇六,白喉血清,以及種種注射藥。”
新四軍醫務人員來源之一是從地方動員,由于社會層面中醫比例較高,所以軍隊中下層醫務人員成分也以中醫為主。但受到社會上崇尚西醫風氣影響,加之新四軍衛生部門高層人員本來是西醫出身的基礎背景,新四軍內部出現了用西醫“科學化”中醫的聲音。1943年,第十八旅兼蘇中第一軍分區衛生部提出“在業務上要……提高醫師科學技術水準,使做到國醫科學化,并且培養西醫”。八路軍衛生部方面也有這樣的要求,“西醫應主動地與中醫親密合作,用科學方法研究中藥,幫助中醫科學化……中醫應努力學習科學與學習西醫,公開自己的秘方和經驗”。
在西醫“科學化”中醫的趨勢下,西藥見效快的特性,與軍隊戰時快速治療的需求相契合,使部分士兵和醫護人員傾向于用針藥,“有的同志相信打針,生點小病就逼著醫生打針,有時醫生礙于情面,替他打點蒸餾水,他就說病好了,打針好像比仙草還靈”。第十旅兼淮海分區衛生部醫生丁志輝回憶當時的醫務人員“對內科治療喜歡注射,只要病人發點熱,不管什么病人,都給注射巴格龍、奎寧針等”。西醫的“科學”在戰時的特殊環境下變得“不科學”,盲目追求快速治療,技術還未學習成熟,但是求快的觀念已經風行,導致藥物浪費、治療事故等問題。
綜上,“亂打針”并不僅僅是醫療操作失誤或個別醫務人員的職業素養問題,而是植根于廣泛社會背景與復雜戰爭形勢的綜合現象。“亂打針”現象的出現既受到商業廣告誘導、公眾醫療認知局限影響,也與戰爭形勢的嚴峻性、醫療資源分配的緊張狀況,以及戰時醫療需求的緊迫性息息相關。因此,要有效解決“亂打針”問題,必須從全局著手。
三、解決“亂打針”現象的舉措
新四軍認識到亂打針危害并分析成因后,主觀上形成了解決該問題的共識,隨后而來的整風運動加速了這一進程。整風運動不僅整治政治作風問題,而且也關注經濟浪費問題。亂打針作為藥品浪費的顯著表現,成為醫療衛生領域的整治對象之一。同時,嚴峻的戰局為新四軍解決亂打針提供了客觀動因。一方面日軍封鎖物資流動,藥品作為日軍輸出統制物資中的第二號物資,被限制出口到新四軍根據地。另一方面,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新四軍原先重要的醫藥物資來源——保衛中國同盟很難再進行接濟,新四軍醫療藥品購入渠道緊縮,節約用藥被廣泛呼吁。在主客觀因素推動下,新四軍嘗試解決“亂打針”問題。
首先,建立統購統支制度,從源頭減少針劑購入量。早在皖南事變階段,新四軍已建立醫藥材料的購置領發制度。皖南事變后,各師衛生部嘗試重新建立購藥預決算制度。如二師提出,西藥屬于特別費用,要在未動支前規劃預算,并呈請區黨委批準,“各團(支隊)的衛生隊、分所、門診所,按月向師和分區衛生部造報應用之消耗量,經過師和分區衛生部審核后統一購辦,實物發之”。浙東游擊縱隊也規定,醫藥在原則上要由司令部統一籌劃,或具造預算呈準后才可開支。浙東游擊縱隊還特別規定要減少購入注射劑,“各單位藥品均由本部發給,一切成藥及次要之貴重注射劑均停止采購”。建立統購統支制度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隨意購買針劑的現象。
其次,制定明確的訓練標準,并因時制宜調整技術訓練方式。1944年,新四軍的醫學教育要求“衛生員要熟練掌握包扎、消毒和皮下注射;醫務員要掌握靜脈注射……所長以上干部要熟練掌握靜脈注射、腰椎穿刺、擴創術以及診斷學”,制定訓練標準使醫務人員的技術學習更有目的性,量化考核更有針對性。在戰時環境下,常規上課訓練效率較低,而通過競賽能提高醫務人員學習技術的熱情和熟練度。如一師“技術學習則用比賽做法,好比打靜脈注射,就公開比賽,看誰做得合法,誰注射得好”,六師十六旅也通過醫務人員互相注射蒸餾水提高注射技術。在衛訓班的訓練中,還通過洗刷、淘汰不合格的學員,增加技術學習的緊張性。針對戰時訓練環境不穩定的問題,新四軍軍部指示“應抽調干部另組訓練班,擇較安全的兄弟地區,專予訓練”。以上措施提高了醫療技術訓練的質量和效率,降低了“亂打針”的潛在風險。
再次,充分建立獎勵機制,激發醫護人員技術學習動力。1941年中央軍委指示衛生部——醫務人員的職位升降,不以政治覺悟為取舍,而以技術水平為標準,“衛生部門專門家(醫生)工作之分配與地位之高低不應根據斗爭歷史之長短、政治知識之多少、黨員或非黨員,而應根據其專門知識與技能”,職級越高者,除了基本的技術津貼,還發零用費。年終工作成績優秀者,也可增加津貼。同時,定期公開表彰“節省藥品材料,技術上不犯原則性的錯誤”的模范醫療工作者,以此帶動根據地醫療作風向好發展。
以上制止“亂打針”的措施有一定效果。一師反映“過去門診和醫院最難應付就是吃補藥、打補針的問題,現在打補針的很少了”。在傷兵救治的實踐中,也很大程度改善了亂打針的情況。邵家傷員轉運站的工作報告提到“打針給藥:注射TAT共30人,各3000國際單位,占全部炸傷50%(輕傷未注射);注射鹽水9人,每人1000毫升,都是重要器官受傷者”。可以看到新四軍醫療工作在注射劑量上,逐漸依照國際標準,而非隨意注射;在治療對象上也更加精準,只對重傷者注射給藥,輕傷采用其他辦法治療。
就整體成效而言,全面抗戰時期新四軍醫療工作中的“亂打針”問題未能徹底解決,直到1945年衛生部還在強調“不亂打針亂開藥方,要注意節約”。解放戰爭時期,原新四軍各部隊所在的東北軍區、中原軍區、華東軍區后勤衛生工作中仍有不當使用針劑的報告,不過相較于全面抗戰時期,此期該問題發生的頻率有所降低,“盲目的使用滋補注射劑,以及聽從病人不合理的治療要求等等,在新四軍初期和后來的山東軍區是風行一時的,經他們解釋說服與長期堅持科學原理獲得了改正”。新中國成立后,軍隊后勤部門雖在“三反”“五反”運動期間也提出反對浪費問題,但在醫療衛生方面,各次衛生會議上幾乎很少談及亂打針的現象,尤其是朝鮮戰爭后,相對穩定的環境使得醫務人員的技術水平穩步上升,醫療法規和各種護病手冊上對于注射的條件也有了明確且嚴格的規定,“亂打針”問題才基本解決。
四、結語
自西醫學的注射方式傳入中國以來,社會上不當使用針劑的情況時有發生,這一現象背后涉及廣告輿論的誘導、中西醫學論爭等問題。軍隊情況則更為復雜,關系到部隊經濟狀況、政治與技術間的糾葛、軍隊與社會間的互動等諸多因素。1941年前后,新四軍在醫療實踐中認識到亂打針的危害并試圖制止,但其收效有限,這很大程度上是客觀環境使然:頻繁作戰導致人力消耗,醫護工作要達到快速救治士兵的要求,注射是較佳選擇。囿于環境動蕩,日常技術訓練不足,只能在實際戰地救治中達到練習的效果,且社會醫藥廣告的吸引力較大,“亂打針”現象難以避免。
另外,在觀察“亂打針”現象的形成邏輯時,應當注意到政策制定與政策執行之間的偏離,執行者主觀理解的偏差和客觀環境的不可控性,都可能造成政策效果的多樣化。如新四軍醫療工作的指導方針為“預防重于治療”,其本意是防患于未然,以最小的治療成本達到提高士兵健康水平的目的,這一觀念指導下,最正當的實施形式是部隊集體組織打疫苗,以預防傳染病帶來不必要兵員損失。但在社會醫藥廣告誘導下,吃補藥、打補針也被一些士兵認為可以起到“預防”作用,無意間成為不良現象的助推者。再如中共向來提倡中西醫學協同發展,但在社會觀念、戰時環境等客觀因素影響下,造成特定時段內新四軍醫療衛生工作偏向西醫學的情況,間接為亂打針提供溫床。置于歷史語境考察抗戰時期新四軍醫療工作中存在的亂打針問題,可以從常識、常情、常理更好地理解新四軍醫療隊伍所處環境的復雜性和所做工作的艱巨性。新四軍醫療隊伍中存在的藥品緊缺、技術訓練不足等問題并非個例,國民黨軍和日本陸軍都存在類似情況。但中共善于發現問題,并勇于解決問題,這一可貴品質從其處理“亂打針”事件中可見一斑。
[王逸揚,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葉浩豪)
One Needle for Every Disease
——A Study on the Indiscriminate Injection Incident in New Fourth Army
Wang Yiyang
Abstract: During the Total War of Resistance, the New Fourth Army’s medical work had occurred indiscriminate injection incident, and some comrades even considered it as “One Needle for Every Disease”,which brought harm to soldiers’ personal health, the image of medical worke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ase area’s health work. The emergence of this phenomenon was related to the advertisements of drug dealers, the lack of technical training, and the reverse promotion of the western medical advantage.The New Fourth Army solved the problem by improving the drug supply system, strengthening daily technical training, and fully establishing an incentive mechanism. In the process of solving the indiscriminate injection incident, the New Fourth Army gradually established medical registration and supply system, improved the efficiency of the management and use of medicines, and laid the medical logistics foundation for the CPC’s eventual victory.
Key words: Anti-Japanese War; the New Fourth Army; medical work; indiscriminate need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