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方言俗語是民眾口頭上的話語,是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透過方言俗語可以窺見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從文化語言學視域來看,泰安方言俗語蘊含著豐富的生產勞動文化、物質生活文化、觀念文化、地理文化,反映了泰安人民的辛勤勞作、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發揮著傳遞歷史文化和弘揚道德教育的作用。本文通過對當地方言俗語的探析,展現特定地域的文化價值,呈現方言俗語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文化語言學;泰安;方言俗語
【中圖分類號】H17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010-012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010.038
泰安市因泰山而得名,泰安之名取自《周易》“履而泰,然后安”之語,寓意“泰山安四海皆安”“國泰民安”。錢曾怡、高文達、張志靜先生的《山東方言的分區》(1985)將山東方言分為東西兩個大區和四個小區,泰安處于西齊區和西魯區的交界地帶,方言特征較為復雜。
溫端正(2005)認為俗語是漢語語匯里為群眾所創造、并在群眾中流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語言單位,它包括諺語、歇后語、慣用語和口頭上常用的成語。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方言俗語是民眾口頭上的話語,涉及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量極其豐富,是所屬方言地區的文化象征。蘇新春(2006)認為,文化不僅包括了人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觀念等精神方面的內容,也包括人的生產生活活動所產生的種種產品、結果或遺跡,如建筑、服飾、器物、用具等物質方面的內容,還包括人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實踐能力,甚至社會活動的組織形式、社會活動等。《泰安方言志》《泰安市志》等書籍對泰安方言俗語進行了搜集、整理和分類,不僅反映了泰安方言的語音和詞匯特點,還蘊涵著濃厚的生產勞動文化、物質生活文化、觀念文化和地理文化等,為本文提供了豐富的語料資源。
一、方言俗語中的生產勞動文化
《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沂、泗水以北,宜五谷桑麻六畜,地小人眾,數被水旱之害,民好畜藏……魯好農而重民。”從古至今,泰安境內一直存在著農耕模式,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人民也逐漸積累了一些農業生產經驗,這些經驗經過口口相傳,最終以方言俗語的形式保存并傳承下來,除此之外,農耕模式還孕育了優良的文明風尚。農業生產的勞動成果多依賴于天氣變化、季節更替,因而與農業生產勞動有關的方言俗語也大多涉及以上方面。
對于“靠天吃飯”的勞動人民來說,天氣預測格外重要,勞動人民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總結出了一系列有關氣象時令的方言俗語。“旱刮東南(風)不下雨,澇刮西北(風)不晴天”是勞動人民通過觀察天氣總結出的風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在干旱時期,即使刮東南風也不會下雨,在雨水較多的時期,即使刮西北風也不會放晴。再如:
(1)出門看見蜜蜂游,灶底無柴別犯愁。
(2)半夜雞窩吵鬧,大雨就要來到。
(3)蛙聲壓倒狗叫,一場大雨準到。
以上是通過觀察身邊小動物的反常行為來預測天氣的方言俗語。例(1)可以理解為如果出門看到蜜蜂成群結隊地飛舞,那意味著風和日麗,即使灶底沒有柴也不用擔心。例(2)例(3)是用雞窩吵鬧和蛙聲一片來推測大雨的到來。
從播種到豐收,農作物的生長要經過重重考驗,因此,勞動人民對農作物的生長總結出了一套經驗。“谷雨前后,種瓜種豆”是勞動人民總結出來的播種經驗,谷雨前后雨水充足,有利于種子的存活;“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是指在農歷五月,干旱的氣候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而到了六月,陰雨天有助于農作物的生長和豐收;“今年麥蓋三床被,來年枕著饃饃睡”寓意如果今年的冬天能下三場雪,來年的麥子必定會豐收,雪被看作是農作物的棉被,農作物在雪的保護下可以更好地生長。
其中也有許多方言俗語展示了二十四節氣的農耕知識,如:
(4)立秋十八天,寸草結子。
(5)夏至十八天,冬至當日回。
(6)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適宜。
(7)立冬拔蘿卜,小雪鏟白菜,大雪割白菜。
以上俗語展示了二十四節氣中的農耕文化。葛兆光在《中國思想史》中指出,方言俗語中出現的“日、月、風、云、雨、虹”等氣象詞語和“夏至、正月、清明、臘八”等節氣詞語說明他們長期觀測日月星辰、陰晴寒暑的變化與風云雷電、雨露的發生,并從中積累了無數占驗物候變化的經驗。這些方言俗語是古時勞動人民在不斷摸索中而總結、積累的農業知識,是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在歷代農業生產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方言俗語中的物質生活文化
物質生活囊括了人們的衣食住行,因而,諸多方言俗語中也蘊涵著一定的飲食、居住、器物等物質生活文化。
從一些方言俗語中可以窺探到人們的飲食習慣,如:
(8)吃飯先喝湯兒,不用大夫開藥方兒。
(9)砂鍋搗蒜——一錘子買賣。
(10)倒了磨,砸了碾——實(石)打實(石)。
例(8)是指吃飯前先喝幾口湯潤潤腸胃,有利于消化吸收,該句不僅表現了當地的飲食習慣,也傳達了養生之道。例(9)展示了民間食用大蒜的一種方式,即用蒜罐、蒜槌把大蒜搗成蒜泥,把蒜泥作為輔料,用來蘸水餃或搭配其他食物一起食用。該句中用砂鍋搗蒜,顯而易見,砂鍋是易碎品,一錘子下去,砂鍋很容易就會破碎,因而指只能做一次的事情,有時也用來形容做事情過于魯莽,不考慮后果。例(10)提到了磨、碾兩種石制工具,磨是一種把谷物磨碎的工具,由上下兩石制圓形石盤組成;碾一般由碾砣和碾盤組成,是一種可以把谷物壓碎或去掉谷物皮的石制工具。因而人們用“石打石”形容“實打實”,告誡任何事情要實實在在,不能有虛假成分。
與建筑有關的方言俗語也折射出民間居住的一些重要習俗,如:
(11)糊拉光滑墻。
(12)下雨推石灰——燒包。
(13)石匠來,踏破鞋。
例(11)中的“糊拉”是一種動作,指用手在某個地方隨意涂抹或者隨便整理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該句意味著把墻抹平、抹光滑,形容雙方為緩和矛盾而只處理表面問題,并沒有真正的解決矛盾。例(12)中的“燒包”一詞,在山東話中十分常見,有炫耀、得意的意思,含有貶義意味。石灰是堿性化學物質,遇水會放出熱量,因而會影響建筑的質量,所以一般不在下雨天用石灰蓋房子,該句是用“下雨推石灰”來嘲諷某個人的行為。瓦工又叫作石匠、泥水匠等,例(13)反映石匠承擔著壘石砌墻之重任,表達了蓋房子和修理房子的重要性。以上方言俗語展現了當地的民間居住習俗,蓋房子一般是農家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所以部分方言俗語記錄了從房子的地基選擇到施工再到完工的整個過程。
這類方言俗語向我們展示了人們賴以生存和繁衍的生活內容,飲食文化、居住文化、器物文化一一呈現在我們面前,為我們了解舊時的社會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依據。
三、方言俗語中的觀念文化
方言俗語展示了一個地區人們的生活狀態,是人民群眾價值觀念和情感世界的載體,代表著人們的文化心理訴求,蘊涵著一定的道理和處世哲學。泰安方言俗語則體現了儒家的價值觀念,貫穿了儒家的人文理想,內涵極其豐富。
在人際交往方面,“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既反映出了人與人交往的準則,也強調了堅守初心的重要性。一方面,人與人的交往是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人和人之間要互幫互助才能長久;另一方面它告誡大家要獨善其身,當我們接受了別人的恩惠時,我們心里的天平難免會失去平衡,從而立場變得不再堅定,在面對一些問題時容易因為感激之情或愧疚心理而無法堅守自己的原則。“好借好還,再借不難”是人際交往的重要道理,也是我們為人處世應有的態度。“話不說不知,木不穿不透”強調溝通的重要性,與人交流時必須清晰明確,才能確保信息傳達的準確性。
同時,一些方言俗語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
(14)人不學不靈,鐘不敲不鳴。
(15)石不打不成材,玉不琢不成器。
(16)學者如禾如稻,不學如篙如草。
以上是關于學習的方言俗語,通過鐘、玉、禾、稻、蒿的生動比喻,凸顯了學習的重要意義,傳達了要堅持學習的理念。
方言俗語也反映了人們的價值觀念、道德理念,如:
(17)大路不平眾人踩,行事兒不正旁人說。
(18)丁是丁,卯是卯。
(19)摁下葫蘆瓢起來。
例(17)告誡人們行事要正,眾人一定會對不合情不合理的事情進行批判,主持公道。例(18)展現了人民群眾對事情認真、一絲不茍的態度,表明做人要勤勤懇懇,腳踏實地,才能長久。例(19)比喻做事時由于準備不充分,一些問題接二連三地發生,因此告誡我們在做決策和采取行動之前,應當先做足功課、搞清楚狀況。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庭,正如孟子所言:“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這句話表現了一個人自己不操持家務,就無法感受到生活的種種艱辛,不照顧孩子就不能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兒不嫌娘丑,狗不嫌家貧”展現了父母與孩子之間永遠是緊密聯系的,告誡孩子無論走多遠,都不應忘本。“兄弟一條心,黃土變成金;兄弟不一心,窮斷骨頭筋”比喻團結就是力量,只要兄弟之間心意相同、團結協作,就一定可以迸發出強大的力量,也從側面反映了人們心中理想的兄弟關系。“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是指忠義之臣不侍奉兩個朝代的君主,貞潔的婦女不嫁兩個丈夫,這是古代君權思想的反映,現在應辯證看待這種思想。
這類方言俗語在傳承的過程中承擔著教化功能,對人們起著思想教育的作用,在人格精神的培養中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社會秩序和人際關系中起著維護作用,是人類社會的精神支柱。
四、方言俗語中的地理文化
泰山為五岳之首,兩千年來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對象,“登泰山而小天下”等描寫泰山的詩句層出不窮,泰山慢慢成為傳統文化中的一大景觀,是中國藝術家和學者的精神源泉,而泰山也在當地人們的口頭話語中頻頻出現,以方言俗語的形式流傳下來。
一些關于泰山的方言俗語經常用來振奮人心,激勵人們克服困難。像“人心齊,泰山移”運用夸張的手法,指人們只要共同努力,連泰山也能移動。“泰山壓頂不彎腰”強調即使在巨大的困難面前,我們也不能屈服。
在泰安方言俗語中,用泰山形容天氣的現象也十分常見,如:
(20)泰山戴帽,干活的睡覺。
(21)泰山扎腰,干活的心焦。
(22)黑云下了泰山腰,滿坡莊稼別再澆。
例(20)是用泰山戴帽比喻山頂上有云,表明天氣有雨,不宜勞作;例(21)是用泰山扎腰比喻半山腰有云霧,表明天氣晴、無雨;例(22)是指半山腰沒有云霧時,表明天氣有雨。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登泰山觀黃河,“黃河從西來,窈窕入遠山”是李白筆下的壯麗景象,“一條黃水似衣帶,穿破世間通銀河”是袁枚描繪從泰山玉皇頂遠眺黃河的壯觀場景,黃河在流經濟寧后進入泰安,滋潤大地,哺育了一代代中華兒女,故一些有關黃河的方言俗語流傳下來。“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黃河決于口而心不驚慌”形容無論遇到什么事情都要鎮定自若,沉著應對。“跳到黃河也洗不清”作為家喻戶曉的俗語,指一些原因說不清、道不明、很難解釋清楚。“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黃河不死心”是指不看到最終的結果絕不放棄,不到最后一步絕不認輸,既表達了一種執著和勇敢的精神,但也帶有一定的固執意味,在不同的語境中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這些關于泰山和黃河的方言俗語展示了泰安獨特的河湖相約、山河齊鳴的地理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為不同地域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提供了線索。
五、結語
薩丕爾在《語言論》中指出:“語言也不脫離文化而存在,就是說,不脫離社會流傳下來的、決定我們生活面貌的風俗和信仰的總體。”泰安方言俗語是泰安人民對自身生產、生活經驗的總結,是人民群眾的智慧結晶,它不僅蘊涵著各式各樣的生產勞動文化、民俗文化、地理文化,而且承載著人民群眾的精神信仰和價值理念。通過研究泰安方言俗語,深入理解泰安市的地域文化,可以為語言學、民俗學、社會學等學科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錢曾怡,高文達,張志靜.山東方言的分區[J].方言,1985,(04):243-256.
[2]戴昭明.文化語言學[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
[3]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一卷、二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4]溫端政.漢語語匯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5]蘇新春.文化語言學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6]寧廷德.泰安方言志[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5.
[7]愛德華·薩丕爾.語言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作者簡介:
梁奧,女,漢族,山東泰安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