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教育領域面臨前所未有的系統性和結構性挑戰,這促使教育界人士開始反思當前教育教學模式,并催生對新型教育模式的需求,小班化、個性化、多樣化及高質量等要素已成為基礎教育發展的新方向。面向2035年高水平育人的宏偉目標,我國教育亟須孵化出“新質學校”,以“新”教育生產力為引擎,推動教育的轉型與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驅動力。思政課作為學校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肩負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而傳統教學方式往往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思維以及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新質生產力的融入,則為思政課堂教學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思路,強調以知識與信息為核心,以創新為驅動力,為思政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主要討論如何將新質生產力的理念、方法與內容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以優化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效果,通過對新質生產力及其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具體應用策略的分析,為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一、教育“新質生產力”解析
為了適應新時代新經濟發展的變化,推動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實現社會生產力全面提升與經濟社會協調,走能源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所謂“新質生產力”,其代表著生產力的躍遷,是科技創新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是擺脫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在教育領域的融合呈現出多維度、多層次的特點,涉及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手段優化以及教學環境改善等多個方面。其意味著教育理念創新、教學內容重組、教育方式變革以及教育體系重塑,實現教育向數字化方向縱深拓展,其中,教育理念創新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見圖1)。
(一)新技術:延伸教育深度與廣度
新質生產力強調技術的突破,要求創新配置以及產業深度轉型,這與《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堅持創新導向,反映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科學技術進步新成果,更新課程內容,體現課程新時代的理念相吻合。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高素質人才作為支撐,《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這與新質生產力人才需求相一致。新技術尤其是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成為教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驅動力。教育領域借助互聯網重構教育,通過大數據支持教育,利用智能產品提升教學效能,實現教育廣度與深度的延伸,目前開創了基于腦科學的學習力測評工具與指標體系,開創符合大腦學習規律的課堂設計,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力,基于大數據數智化轉型,打造學生個人精準畫像,實現精準教學。
(二)新場景:高位賦能學習進化
人工智能、大數據以及云計算等技術的迅猛發展,在深刻地改革社會經濟結構與生活方式,對教育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學生這個傳統意義上的教育“容器”,逐步轉型為激活教師感知力、創變力的關鍵角色。在此背景下,道德與法治學科需要積極適應此變化,利用新質生產力更好地適應此變化,培養學生的科技倫理意識、法律意識、社會責任感與公民素養。同時,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為學科教學提供創新方法與手段,如借助虛擬現實技術為學生搭建學習場景,提供沉浸式學習新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豐富的實踐活動。新質生產力強調以知識與信息為核心,以創新為驅動力,這一理念與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目標相契合。在思政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入案例分析、模擬法庭與社會調研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操能力(見表1)。
(三)新連接:釋放有限資源的無限潛能
教育的本質就是鏈接“人”與“資源”,以此來解決個人成長問題,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深度挖掘部門連接、師生連接、學科連接以及學習與生活等多種連接內容,真正發揮出聚合效應,促進教育生態的良性循環(見表2)。
二、新質生產力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在基礎教育階段,高質量的教育發展需要依托新質生產力。作為生產力發展的新階段,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創新”,為實現創新,需要整合教師、教學內容與教學設施等多方資源,進行組合優化,通過優化策略,提升基礎教育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治理水平。其關鍵點在于推動教師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及教師教育手段與教學評價機制的改革與創新,以初中道德與法治中“在集體中成長”為例,詳細闡述了如何依托新質生產力實現教學目標。
(一)設置專題教學,探究教學新方法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效融入新質生產力,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在“在集體中成長”單元教學中可以設置專題教學,實現新質生產力與課程內容的深度融合,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增強其社會責任感與集體主義精神。在具體實施中,教師需要重構知識邏輯體系,圍繞“健全人格”“責任意識”的核心素養目標,提煉出“集體”單元主題,梳理“集體生活成就我”和“共建美好集體”兩框內容,構建出清晰的知識框架與邏輯鏈條(見圖2)。
在專題設置上,教師需要緊貼學生的生活實際與社會熱點,選取學生感興趣、有共鳴的話題展開討論。如在“集體生活成就我”中強調集體生活與個人成長相融合,教師利用真實的案例設置議題“文科生的航天夢”。作為神舟十八號航天員乘組新成員,同時也是第三批航天員中唯一的文科生,李廣蘇在面對傳統認知挑戰中展現出非凡的毅力與團隊精神,他是如何在團隊支持下克服知識難關、進行體能訓練,最終實現從飛行員到航天員的轉變的?此過程表現出李廣蘇什么樣的精神?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議題討論:在故事中,集體生活對個人成長有怎樣的作用呢?李廣蘇是如何在集體生活中獲得支持、克服個人局限的?同時集體生活又是怎樣增強李廣蘇的責任感,讓其在面對挑戰時實現個人價值的?在這個案例中又有其特殊點,即文科生在科技領域的貢獻,文科生要如何在航天事業中貢獻出獨有的價值?教師鼓勵學生思考不同學科背景在團隊合作中的互補性。在議題討論中,學生可以通過李廣蘇的故事獲得深刻的啟發,理解集體生活的意義以及在集體生活中如何實現自我成長,進一步引導學生結合李廣蘇的故事,反思自己在集體生活中的角色與責任,討論個人要如何在班級或學校集體中培養個人的責任感,成長為具有擔當的人。
(二)以學生為中心,轉變教學方式
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需求為導向,是新時代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時教育與數字化、人工智能結合,作為新時代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動力。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動力推動教學手段的創新。以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為例,教師從備課、教學等各環節實現滲透與應用,拓展基礎教育數字資源平臺和內容。在“在集體中成長”中,與傳統的課件與教案等基礎資源進行對比,智慧教育平臺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案例與實錄,為塑造“雙師型”優質教師提供條件,同時促進教師的教學理念發生轉變(見圖3)。
以“在集體中成長”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教”與“學”與智慧教育平臺相融合,打造一個動態、參與度較高且個性化的學習環境,教師與學生可以充分利用“新質生產力”教育資源(具體要點見表3)。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智慧教育平臺播放《中國軍人風采》紀錄片,并展示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上軍人入伍前后的對比照片,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軍人氣質變化的原因,進而引出“集體生活成就個人”的主題;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區,分享對軍人入伍前后變化的見解,教師則進行實時點評,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堂主題。接著,教師利用平臺的課件展示功能,向學生展示一系列圖片,包括運動員、軍隊、國家、班級、學校等,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圖片的共性,并判斷它們是否屬于集體;學生通過平臺的互動問答功能,表達自己對集體特征的理解。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呈現正確答案,并總結集體的基本性質,如組織性、穩定性、紀律性和正義性等。
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智慧教育平臺正在逐步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如在“在集體中成長”教學中,教師結合智慧教育平臺,實現多媒體資源深度整合與互動功能最大化利用,讓學生在情境中深度體驗集體生活,學會與他人交流、合作,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與歸屬感。為了加深學生對主題的理解,教師創設了以下情境:班級中的小明因家境貧寒,穿著樸素,常遭受部分同學的嘲笑與排擠,導致他感到自卑與孤獨,進而逐漸疏遠集體。教師組織學生分組扮演小明、同班學生、教師、家長等角色,利用平臺的互動功能,進行情景模擬,在結束扮演后,利用評分的討論區功能,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與想法,討論如何在集體生活中接納與理解和尊重他人,讓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溫暖。教師借助新技術,實現多元互動交流,讓學生通過深度體驗、情感共鳴以及集體討論,促進學生情感發展,實現思政教育與現代技術深度融合,為培養具有責任感、歸屬感以及人際交往能力的新時代學生提供支持。
(作者單位:甘肅省清水縣第八中學)
編輯: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