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是我國著名作家鄭振鐸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主要講述了作者的三次養貓經歷,于樸實無華的語言中表露了真摯的情感,體現了普通生活中的人性表達。我設計的課型是品讀課,教學創意定位:讓學生說話,多元解讀課文。對文學作品的分析,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這是教學的基礎;對作品進行深入解讀并體味情感,這是教學的重點;激發學生生成對作品有超越的感悟,這是教學的難點。本次教學從“文本解讀”“品味情感”“探究感悟”“拓展延伸”層層遞進,挖掘作品蘊藏的人文內涵,聆聽作品經歷時間的洗禮經久不衰的吟唱。從養貓這件平常事跳躍到學生的日常,鼓勵學生踴躍表達、暢所欲言,再到回顧作品、字斟句酌、體悟文意、思考人生、有所收獲。
一、素養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2.了解并學習作品結構嚴謹、敘事有理、首尾貫通的方法。
3.體會作品運用的細節描寫方法與對比手法。
4.培養學生概括文章內容、理解句子深層含義的能力,學習從多角度、多層面解讀課文。
5.學習作者嚴于律己、反對主觀臆斷、提倡實事求是的精神。學習客觀公正、寬容仁愛、關愛弱小的待人處事原則和方法。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養小動物嗎?
生:(點頭、微笑,有十幾個同學舉手)喜歡。
(課件出示小女孩養倉鼠的相關圖片)
師:本節課我們一起學習著名作家鄭振鐸先生的作品《貓》,聆聽作者講述的三次養貓經歷,體驗作者通過養貓表達的愉悅、哀傷及人生感悟。
(二)走進文本,解讀特征
師:昨天我們預習了課文,課文一共寫了幾只貓?
生1:三只。
生2:不對,是四只。
師:對了,“我”養了三只貓,還有一只是吃了黃鳥的黑貓。那么這四只貓各有什么特征呢?請大家快速閱讀文章內容,標記以下幾類語句:貓的來歷、貓的外形、貓的性情、貓在家中的地位、貓的結局。
生大聲朗讀課文,并標記相關語句。
課件出示:
1.請同學們瀏覽課文,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標注出描寫三只貓的來歷、外形、性情、地位和結局的有關語句。
2.在了解三只貓不同信息的基礎上,請同學們按句式說話:“讀________,我看到了一只__________貓。”
師:同學們已經找到了很多介紹貓的語句,你從文章中發現了一只什么樣子的貓?
生1:從“它便撲過來搶,又撲過去搶”,我看到了一只活潑、可愛的小貓。
師:逼真的動作呈現了一只敏捷、好動的貓。
生2:從“有時蝴蝶安詳地飛過時,它也會撲過去捉”,我看到了一只活潑、有趣、調皮的貓。
師:這個鏡頭下的小黃貓太有意思、太可愛了。
生3:從“冬天的早晨,門口蜷伏著一只很可憐的小貓”,我看到了一只值得同情的貓。
師:你看到了一只很讓人憐愛的貓。你還從哪些地方看出這只貓很可憐?
生3:“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著不去。我們如不取來留養,至少也要為冬寒與饑餓所殺。”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它是一只被別人遺棄的孤獨的貓,很可憐。
生4:從“大家都不怎么喜歡它”和“過了幾個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無的動物”可以看出大家都不喜歡它,覺得它可有可無,和第一只、第二只比較起來,它很可憐。
生5:(大聲地、激動地)它死得也很可憐,是蒙受冤屈而死的,還遭到了毒打。
師:是的,大家說得很好。這只貓身世可憐,在凜冽的冬日早晨遭人拋棄,無處可去,惡劣的天氣和食不果腹讓它難以保命。所以它看起來不是那么可愛,難以獲得大家的憐愛。因為饑餓和寒冷,所以也不活潑,不像其他貓那般到處游逛,無法獲得他人的注意,且盡顯憂郁的氣質;也不捉老鼠,因此即便在愛貓的家庭里也非常可憐。然而它走得也讓人嘆息,因為受了冤枉,又讓“我”毒打而死,真是一只可憐的貓兒。
師:那么你們還看到了一只怎樣的貓呢?
生:從“我看見一只黑貓飛快地逃過露臺,嘴里銜著一只黃鳥”,我看到了黑貓的敏捷和兇猛。
師:文章用樸實的語言,敘寫了三次養貓的經歷,娓娓道來,各不相同的幾只貓活靈活現。
(三)揣摩詞句品情感
師:人一旦對動物產生了感情,就會為它的不幸而難過,為它的幸福而高興。從文章樸實的文字和平靜的故事敘寫中,我們可以讀出作者真摯且深沉的情感。請同學們瀏覽課文,標記你認為帶有“我”情感傾向的句子,體會“我”內心的活動。
課件出示:
1.學生默讀,標記出帶有“我”情感的詞句,仔細品味。
2.學生按句式,交流情感體驗:“讀__________,我體味到____________。”
生1:從“我坐在藤椅上看著他們,可以微笑著消耗過一二小時的光陰,那時太陽光暖暖地照著,心上感著生命的新鮮與快樂”,我體味到作者在陽光下看著小貓玩耍時的閑適、舒心和愉悅。
生2:從“我心里也感著一縷的酸辛,可憐這兩月來相伴的小侶”,我體味到作者因為花白貓死去后的郁悶、難過、傷心……
生3:從“我也悵然地,憤恨地,在詛罵著那個不知名的奪去我們所愛的東西的人”,我體味到作者的痛苦和憤怒。
師:這句中有表示情感的三個關鍵詞,是哪三個?
生:(齊答)悵然,憤恨,詛罵。
師:“我”為何悵然?
生:因為他的貓被人捉走了。
師:“我”憤恨誰?
生:捉去貓的壞人。
師:除了憤恨、詛罵捉貓的人,“我”還對誰有些不滿?
生:周家的丫頭。
師:周家的丫頭代表了怎樣的人?
生1:一點也不仗義、事不關己、冷眼旁觀的人。
生2:愚昧、麻木的人,就像魯迅筆下的看客。
生3: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人。
……
師:說到這樣的人,大家都很激動,可見我們是瞧不起這樣的人,更不會做這樣的人的。“那個不知名的奪去我們所愛的東西的人”代表了怎樣的人?
生:損人利己的人、橫刀奪愛的人。
師:第二只貓的亡失,讓“我”和家人很是傷心,你從哪里還可以看出來?
生:“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
師:是呀。貓的死,如同突然間讓“我”失去了一個伙伴、一個朋友,那種失落、那種惆悵、那種無法言表的痛苦一直在我心里,不能釋懷,所以決定不養貓了。
師: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家又收養了一只貓,這只貓的結局給我帶來的是快樂還是傷痛。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來?
生:“自此,我家永不養貓。”
師:這句話和“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有差異嗎?我們應該怎樣朗讀?
生1:有差異。“好久不養貓”是說作者受了傷害,很長時間不想養貓,但“永不養貓”是因為作者自己讓貓受到冤屈,內心的自責和后悔,那種負罪感、那種內疚深深地藏在作者的心里,永遠不能消除,以至于一見到貓就觸發了作者靈魂的傷痛,覺得愧對這類生命,所以“我”永不養貓了。
生2:在朗讀這兩個句子時,重讀“好久不”,讀得低沉、余味無窮;重讀“永不”,讀得沉郁、果決,讀出傷痛。
師:分析得很好,我們按照他的指導,把這兩句話連起來讀一讀。
生有感情地朗讀。
師:就因為“我”對第三只貓的不喜歡,就因為“我”對貓的猜忌,就因為“我”對貓的妄下斷語,貓蒙冤而死,“我”的心情怎樣?
生1:難過,痛苦。
生2:愧疚。
生3:自責,懺悔。
生4:傷心欲絕。
師:那怎樣朗讀才能充分表達這種感情呢?
生1:語速要比較舒緩,不能太快。
生2:語調要低沉,到后文要略有升高。
師:大家推薦幾位同學給我們展示一下這種情感。
多名學生讀。
師:精彩的朗讀贏得了贊賞的掌聲,當之無愧。“我”心里無限的懺悔,是因為誣陷了這只貓,那么“我”是根據什么斷定是它咬死了“我”的芙蓉鳥呢?
生:“那只花白貓對于這一對黃鳥,似乎也特別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對鳥籠凝望著。”
師:“凝望”是什么意思?體會一下。
生:專注地看。
師:可憐的貓究竟為什么要“凝望”鳥籠呢?結合貓的自身經歷,猜猜它在想什么?
生1:它可能在想,鳥兒真可憐,雖然我活得不是很好,但至少我還有自由。
生2:它可能在想,冬天的早晨,我被人拋棄,無家可歸,差點死掉。我多想和鳥一樣有個同伴呀。
生3:它時常凝視著鳥籠,或許是被鳥兒的美麗外表和好聽的聲音所吸引。
師:咬死芙蓉鳥的真兇到底是誰呢?有哪些文字可以作為依據?
生:一定是那只黑貓。因為那只黑貓我們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認為它作賊心虛“畏罪潛逃”了。還有李嫂有一次看到黑貓逃過露臺,嘴里銜著一只黃鳥,事實為證,且鐵證如山。
師:就這樣,這只貓遭受了莫須有的罪名。“我”養了三只貓,每次都給自己造成了傷害。情感分別是怎樣的?
生:酸辛,悵然、憤恨到傷心,愧疚。
師邊聽邊板書。
(四)探究主旨談感悟
讀完全文,作者的情感貫穿在平靜的敘事中,當我們品讀了課文,會感慨,這哪里是在寫貓,分明是一幕世態人情的寫真。通過朗讀、理解、品味,文中的人、貓會給我們一些什么感悟呢?
課件出示:
小組合作,按句式交流:“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想說:____________。”
生1:對文本中的“我”不做調查誤解貓的行為,我想說:我們在對待他人和事物時,不能僅憑印象和主觀臆斷,而應該充分調查、弄清事實;對人、對事不能有偏見、存私心,應該多一分寬容、多一點同情。
生2:根據作者家人對貓的態度,我想說要實事求是、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傷害無辜,不欺負弱小。
師:作者家人對待第三只貓的態度是不對,那第三只貓有沒有自身的問題呢?
生:有。它懶惰、憂郁、不活潑。
生:對于第三只貓,我想說:在復雜的社會中,弱小者雖然總是會受到不公正的對待,但是根據個人性格進行完善,是可以改變命運的。
生:對隔壁周家的丫頭,我想說:多一點關愛,多一點善良,多一點正義。
生:對捉去小貓的人,我想說:不要干損人利己的事。
師:一個作品仿佛一面多棱鏡,由于分析的角度不同,它就會呈現出千姿百態。
(五)反思生活贈良言
師:文中的“我”在錯怪第三只貓后,能夠懺悔,是難能可貴的,反映了他的自省意識。常常反思,善于反思,勇于改過,我們才可以讓生活更美好。閱讀下面兩則材料,我們應對材料中的人和身邊的人說些什么呢?
課件出示:
某日晚9時許,一只黃色的貓和黑白相間的花貓嬉戲著穿過街道時,黃貓不慎被一輛疾馳而過的汽車撞死。一夜風雨后,這只漂亮的黑白相間的花貓一直在同伴的尸身旁守候到天明。偶爾輕輕地舔一舔黃貓,眼神中盡露凄涼疲憊與依依不舍。第二日早晨7時許,許多急著上班的人看到這一幕開始駐足,花貓的苦守震動了路人。
生1:讓我們多一點關愛!
生2:獸猶如此,人何以堪?關愛我們的朋友吧!
師:昔有: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今有:動物是人類的朋友,這都是主張我們把愛心灑向世界。
課件出示:
如今關愛寵物的花樣真是越來越多,據報道,在某寵物店里,伴隨著莊嚴的婚禮進行曲,博美犬旭旭和旺旺接過紅色“結婚證書”,成為“合法夫妻”。寵物店店主孫先生說,開展婚配業務兩個月來反響不錯,婚配價錢根據品種的不同在200元~1000元之間。
生1:關愛動物理所應當,但“狗道”不可高于 “人道”。
生2:在物質生活富足后,人們開始注重精神生活的富足。
生3:動物是人類的朋友,請善待他們!
師:有人說,現代社會的競爭不僅是智商的競爭,更主要的是情商的競爭,人類不能為了自己的生存隨意殘害它們。保護動物不僅是為了動物,還是為了尊重生命。讓我們多一份愛心,給城市留一份靈性,給大自然留一份生機,給社會創造一份和諧。請關愛生活中的“可憐貓”!
三、教學反思
《貓》的課堂流程設計:走進文本解讀特征,揣摩詞句品情感,探究主旨談感悟,反思生活贈良言四大板塊,以更充分地切合課題。我在教學方法上做了四個方面的探求:一是以學生為主體,追求學習方式的現代化;二是以多元解讀為目的,追求文本解讀的現代化;三是以語言訓練為手段,追求提高素養的現代化;四是以指導生活為宗旨,追求語文本真的現代化。課堂教學按照設計如期完成,課堂氣氛和諧,師生雙邊互動積極。聽完老師們真誠的評課,我很受鼓舞和啟發。正如老師們所說,探究文本主題的時候,如果在形式上采用小組合作探究,學生的參與層面會更大,探究結果會更豐富。最后一個環節“反思生活贈良言”應該是“探究感悟”的升華,除了強調對內容的準確把握以外,還要關注學生的語言。至于對作品的感悟,我覺得是多角度、多層面的,不可能在一節課內挖掘到位,只要讓學生體味到作品中“真、善、美”的情感就算有收獲。
從本節課的課堂教學實際來看,我需要從以下幾方面改進:第一,課堂上的評價要追求多元化,這樣才能多方面地訓練學生的聽說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第二,學習方式上還可多樣化,如采取探究合作的方式,讓每個學生都有表達的舞臺,也可以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第三,“反思生活贈良言”的環節,還應該注重語言表達形式的精煉和語言表達的精彩,而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內容的表達。
切合“教育現代化策略研究”課題實驗的語文課,以后要從三個方面努力:一是要樹立語文教學現代化的理念,語文教育要考慮語文教學的特征。二是教學內容的現代化,根據語文教學來尋找教學內容。語文應該教什么?我們要不斷去梳理,對課程開發作一些探討。三是語文方法的現代化,在教學方法上下功夫,真正轉變觀念,從方法入手來思考教學,加強對語文教學的研究和打磨。
(作者單位:甘肅省秦安縣五營初級中學)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