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元主題
本單元在語文教材精心編排下,聚焦“學習生活”這個主題,宛如一串明珠,串起四篇風格、內涵各異的課文,為七年級學生打開多扇獨特的視窗。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奏響童年校園生活旋律,百草園在魯迅筆下是充滿奇幻與自由氣息的樂園,菜畦碧綠、皂莢樹高大、桑椹紫紅、蟬鳴長吟、黃蜂伏菜花、油蛉蟋蟀奏鳴,何首烏與木蓮藤纏繞,穿梭其間捕鳥尋蟲盡顯自由天性;三味書屋承載傳統私塾印記,朗朗書聲、嚴苛師訓、古樸陳設。文章從自然之樂過渡到書屋苦讀,于對比中蘊含對往昔復雜深沉情感,追溯童年純真消逝與成長蛻變。《往事依依》如抒情長詩,于漪老師以細膩、溫婉的筆觸,借國文課堂激昂朗誦、伴隨詩詞淺吟,講述觀山水畫、讀《水滸傳》等往昔事,涓涓情感細流彰顯文學與師恩滋養心靈、引領啟蒙之力,凸顯優質教育下精神滋養對青少年成長的關鍵作用。《再塑生命的人》似勵志傳奇,呈現海倫·凱勒在莎莉文老師的悉心教導下,于無聲無光的世界,以水房為課堂、觸覺為橋領悟“水”字,叩開知識大門,讓自然萬物具象化,知識如曙光驅散陰霾,彰顯學習超越生理局限、重塑生命價值的磅礴偉力。《〈論語〉十二章》是沉淀千年的思想寶庫,以語錄體凝練學習要義,“學而時習之”勸學子體悟復習之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洞悉學習的興趣與動力,“吾日三省吾身”警示自我反思修身關鍵,為學子鋪就修身治學路、樹永恒典范。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新生滿懷憧憬與新奇踏入初中求知天地,小學六年的積累賦予他們一定的生活閱歷,校園往昔點滴沉淀成理解“學習生活”主題的基石,恰似幼苗經風雨潤澤有了初步的感知力,面對描繪校園日常文本,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趣味場景,能憑借自身戶外經歷共鳴,沉浸于捕鳥探秘樂趣、聯想幼時軼事,興致頗高。
但是,面對文學經典學生常陷入困境。散文“形散神聚”,選材行文多變如迷宮,導致學生難以把握主旨情感,他們在讀課文時易聚焦趣事而忽視成長情感對比;借景抒情、以事寓理手法似霧里看花,難悟深層意蘊,不知景事皆含情蘊理。文言知識更是難關重重,字詞的讀音、釋義等需從零研習,實詞虛詞用法、古今異義辨析如攀爬險峰,《論語》中“而”字多義難明,特殊句式打亂語序,疏通文義仿若泅渡晦澀的海洋,自主解讀困難。
三、教學目標
1.語言建構與運用:引領學生積累字詞,如“確鑿”讀音、寫法及文中表意,“倜儻”“宿儒”同理。文言實詞虛詞如密碼字符,借《〈論語〉十二章》剖析“而”“之”等字用法助力學生翻譯。文學作品描寫手法多樣,鑒賞范例后學生模仿創作,選景融入多感官與修辭,提升表達的精細度。
2.思維發展與提升:剖析散文脈絡,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轉變,借探尋邏輯繪制思維導圖明晰成長線索;《往事依依》依時間順序串聯諸事繪制情感起伏圖剖析情感變化。四篇課文對比閱讀,其分屬不同時代且境遇多樣,小組研討從多維度列異同表格,批判舊規,汲取智慧歸納學習理念,鑄就思維利劍。
3.文化傳承與理解:《〈論語〉十二章》彰顯儒家“仁”“禮”“學”思想,誦讀時模擬古禮沉浸式汲取文化養分。海倫·凱勒與莎莉文的故事彰顯教育意義,教師借班級活動引導學生講述經歷、續寫短文,傳承尊師重道與求知精神,讓文化傳承火炬永續。
四、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緊扣文本細節,解讀作者在學習、生活片段背后的情感態度,把握《再塑生命的人》中海倫·凱勒對莎莉文老師敬愛感激根源。
2.扎實落實文言字詞釋義、句式翻譯,精準把握《〈論語〉十二章》的內涵主旨,背誦默寫經典章句。
3.學習借景抒情、敘議結合等寫作手法,明晰其在表情達意、結構篇章上的妙處,運用于日常寫作。
(二)教學難點
1.穿透文字表面,剖析作者復雜情感與深層文化、哲理意蘊,如挖掘《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對封建教育制度的隱晦思考。
2.融會貫通四篇課文,跨越古今中外的文化差異,提煉普適性的學習理念與方法,內化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五、教學過程
(一)單元導入
1.情境創設
在教室燈光漸暗、氛圍靜謐之際,多媒體大屏如神奇時光之窗,拉開現代初中校園生活帷幕。陽光灑滿教室,老師奮筆板書、講歷史典故,學生目光炯炯,或沉思或舉手,求知的熱忱四溢;課間走廊喧鬧,同學三五成群,嬉笑分享、探討難題,笑聲與討論聲交織;蔥郁小徑間,有捧書踱步沉醉詩意者,亦有結伴賞景暢聊夢想之人。
視頻播完,教室滿溢溫馨熟悉之感,似微風拂心湖起漣漪,教師微笑期許,輕聲提問,點明校園生活能開啟學生記憶的匣子,而作家已將難忘的學習經歷凝于書頁,邀同學們搭乘文字時光機跨越時空,探尋別樣精彩的學習故事。
2.資料分享與預習引導
早在正式開啟這趟文學之旅前數日,學生便已摩拳擦掌,依據教師精心布置的任務,分組投身于資料收集的“知識尋寶”征程。課堂之上,恰似一場精彩紛呈的學術盛宴拉開帷幕。第一小組負責魯迅相關資料,小組代表手持精心制作的資料卡,侃侃而談:“魯迅,生于風雨飄搖的清末民初,那是個封建舊制茍延殘喘、新思潮暗流涌動的時代。家道中落的他,早年求學南京,后赴日本學醫,卻在異國洞悉精神之疾甚于身體病痛,遂棄醫從文,以筆為刃,欲刺破舊中國的沉疴痼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正是他對童年純真歲月與傳統教育的深刻回眸,時代烙印在字里行間清晰可見。”
第二小組聚焦于漪老師,娓娓道來:“于漪老師成長于人文底蘊深厚的舊上海,在那個戰火紛飛卻文化未泯的年代,她深受國文熏陶,對文學與教育滿懷赤誠。她的《往事依依》,從往昔課堂汲取詩意清泉,澆灌一生的教育理想,時代賦予其細膩情感、深厚學養,化作對師恩、文學的繾綣追思。”
第三小組講述海倫·凱勒故事,聲情并茂地說道:“海倫·凱勒,命運于她初始便布下無盡黑夜,失聰失明的絕境如厚重陰霾。然而,19世紀末20世紀初,莎莉文老師攜知識曙光闖入,在那個對殘障教育艱難摸索的時期,她們以愛與堅韌,于無聲、無光的世界雕琢出求知的奇跡,《再塑生命的人》便是這震撼歷程的不朽記錄。”
末了,鉆研《論語》的小組呈上古老竹簡樣式資料集,闡述道:“《論語》誕生于春秋戰國,禮崩樂壞、百家爭鳴,孔子攜弟子周游列國,言傳身教,其思想在亂世求治、道德重塑訴求下凝練,關乎‘仁’‘禮’‘學’智慧,為華夏文明筑牢根基,穿越千年,熠熠生輝。”
(二)課文精讀(6課時)
1.《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師手提古樸的木匣步入教室,富有神秘感地開啟木匣,內里滿是百草園各類植物、昆蟲高清彩圖,有碧綠油亮的菜畦葉片,似翡翠雕琢;皂莢樹高聳,串串皂莢如古舊風鈴;紫紅桑椹,飽滿欲滴恰似瑪瑙。展示的同時,教師妙趣提問:“假如眼前這生機盎然的畫卷便是魯迅兒時樂園百草園,大家不妨插上想象翅膀,猜猜他會在這兒玩啥、看啥呀?”學生的熱情瞬間被點燃,爭先搶答后,教師順勢引入課文。
學生翻開課本,開啟自由朗讀之旅,仿若化身童年魯迅的玩伴,穿梭園間。朗讀畢,教師針對易錯“攢(cuán)”音,模擬攢聚動作助記,“拗(ǎo)”則以拗折樹枝示意,范讀百草園的相關段落,語調輕揚、節奏明快,似鳥鳴婉轉;讀書場景則沉穩莊重,如古鐘長鳴。
小組合作如忙碌蜂巢,圍繞字詞釋義“攻堅戰”展開,結合注釋、詞典,剖析“確鑿”是記憶扎根之真,“輕捷”展現身姿靈動,“人跡罕至”凸顯園之清幽。全班匯報時,教師對“捷”與“睫”易錯辨析,強化理解。
繼而,教師分發百草園空白平面圖,學生依課文描述,精心標注“菜畦”“石井欄”“泥墻根”的位置,梳理聽油蛉低唱、蟋蟀彈琴、雪地捕鳥諸事,繪制箭頭明晰文章從百草園歡樂至三味書屋研讀結構,宛如勾勒一幅童年求知“藏寶圖”。
◎第二課時
課堂聚焦“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句式,恰似拆解精妙的機關。教師引導賞析:“此句式如鏡頭推進,從全景百草園大幕拉開,菜畦、石井欄等鋪陳底色,至特寫泥墻根、蜈蚣、斑蝥等微觀探秘,層次分明。且看‘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伏’字妙絕,摒棄‘停’‘落’平淡,恰似畫家工筆,繪黃蜂慵懶愜意,穩棲菜花,盡顯神韻。”學生頷首領悟,探討雪地捕鳥,從掃雪、支篩、撒秕谷、系繩到鳥雀中計,動詞串聯,恰似動畫放映,鮮活、生動。
仿寫環節,校園課間成素材富礦,有學生寫道:“不必說寬敞明亮的教室,整齊排列的桌椅,光滑潔凈的黑板,綠意盎然的窗臺植物;也不必說同學們在課間嬉笑打鬧,追逐奔跑,高聲談論,分享零食。單是那小小的圖書角,就有不少故事。幾本舊雜志,隨意攤開在桌面上,彩圖吸引著好奇的目光;幾本經典名著,安靜地立在角落,等待知音翻閱,時常能看到幾個腦袋湊在一起,沉浸書中,時而皺眉,時而淺笑。”
情感探究環節,教師拋出問題“魯迅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情感只是單純喜歡與討厭嗎?”引發學生頭腦風暴。小組研讀先生讀書、提問情節,洞察字里行間眷戀童年無拘、對知識渴慕的情感,亦在書屋嚴苛中嗅出對舊教育刻板束縛的無奈,體會復雜交織的情感,恰似絲線纏繞,織就成長“錦緞”。
2.《往事依依》(1課時)
教師一襲古典旗袍,手持書卷,緩立講臺,輕啟朱唇吟誦:“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聲韻悠悠,似穿越千年唐宋煙雨,續問:“這句詩勾勒如畫春景,恰似記憶魚鉤,想必勾起大家難忘的往昔。于漪老師呢,她記憶深處學習往事,也在這般詩意筆觸下徐徐鋪展,咱們一同去品品其中滋味。”
配樂(《漁舟唱晚》等舒緩的古典樂曲)悠悠流淌,學生沉醉朗讀,標注“老師朗誦時頭與肩膀左右搖擺著,真是悲歌慷慨”等詞句,分組朗讀賽中,互評嚴苛又誠摯,從語調起伏、情感濃淡點評,仿若專業評委,感受作者對國文老師的崇敬之情,于詩意課堂沉醉,似蜜蜂戀花,汲取文學滋養。
剖析手法時,以“看山水畫、讀《水滸傳》、聽國文課”為“珍珠”,教師引導串聯“絲線”探究:“山水畫里,‘我’借詩句想象,是詩詞典故為想象‘酵母’;讀《水滸傳》,人物刻畫、情節跌宕,如親歷江湖,是生動描寫‘魔法’;國文課,老師吟誦,情感傳遞,串起回憶,恰似冰糖葫蘆的竹簽,點明往事對文學奠基、心靈潤澤意義。”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分支延展,明晰回憶與情感攀升邏輯,如繪制心靈成長的“坐標軸”。
3.《再塑生命的人》(1課時)
教師神色凝重,講述海倫·凱勒初陷無聲、無光、無語的絕境,如囚于黑暗孤島,孤獨摸索,提問:“在這般絕境,她如何叩開學習之門、感知世界?那神秘的‘再塑生命的人’莎莉文老師施了何種‘魔法’,燃起海倫的希望之火?”學生好奇心爆棚,急切探知。
學生默讀,仿若陪伴海倫,梳理莎莉文教海倫識字,從水房摸水悟字,到感受自然萬物的歷程;圈點“水喚醒了我的靈魂,并給予我光明、希望、快樂和自由”等關鍵句,分析盲聾啞人獨特視角,通過觸摸、感知,像蝸牛觸角探世,理解知識重塑靈魂偉力,如破曉的曙光刺破黑暗的穹頂。
角色扮演的舞臺上,學生分別化身海倫與莎莉文,重現水房教學,體悟海倫迷茫與期待的心境。小型演講臺上,“我最敬佩的學習引路人”演講熱烈,學生從海倫成長反思自身,深挖師恩珍貴、求知堅毅,似礦工掘寶,珍視學習“金礦”。
4.《〈論語〉十二章》(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師正襟危坐,手捧《論語》,字正腔圓地范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吾日三省(xǐng)吾身”等讀音清晰,學生跟讀似雛鳥學鳴,繼而自讀,漸入佳境。“開火車”背誦展示,車廂接龍,強化記憶,人人奮勇,唯恐“脫軌”。
小組合作疏通文義,戰場擺開,圍繞注釋“沖鋒”,標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說”通“悅”,心領神會;深挖“吾日三省吾身”中“三省”為多次反省,各抒己見。全班聚焦疑難,教師結合語法,以“賢哉,回也!”為例,剖析主謂倒裝,還原語序“回也,賢哉!”,撥云見日,明晰古漢語的句法“迷宮”。
◎第二課時
學生分類歸納,如巧匠分揀珍寶,將十二章歸為學習方法(“溫故而知新”,借舊知啟新知,如翻新土壤播新種)、學習態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階梯攀升)、品德修養(“人不知而不慍”,涵養寬容豁達)三類;結合校園考試失利不餒、同學誤解不怨等實例解讀,讓理論落地生根。
小組辯論“學而優則仕”的現代適用性,正方以“學而優”才能服務社會、實現價值立論,反方從多元職業、興趣主導駁論,唇槍舌劍,深挖儒家思想的時代“金礦”與局限“暗礁”,拓展誦讀《論語》經典,如傳承文明火炬,代代不熄。
(三)單元整合與拓展
1.對比閱讀研討
異同梳理伊始,教師出示表格,橫軸為四篇課文,縱軸涵蓋時代背景、文體特色、作者情感、學習觀點等維度。小組如探索小分隊,選定角度,或鉆研古代(《論語》)與近現代(其他三篇)學習理念傳承,從儒家尊師重道、勤勉向學到近現代多元求知、個性發展,梳理脈絡;或剖析散文(前三篇)與語錄體(《論語》)語言風格,散文細膩描繪、情感鋪陳與語錄體簡潔凝練、警策深邃對比鮮明。匯報時,學生的觀點碰撞,教師點睛完善,編織知識“密網”。
在思維導圖繪制環節,以“學習生活啟示錄”為藍圖,小組集思廣益。小組就這四篇課文進行分支延展,學習環境有自由且奇幻的百草園、古樸的三味書屋等;師生關系含莎莉文深情引導、國文老師詩意啟蒙;求知方法集《論語》智慧與現代自主探索。學生提煉珍視興趣、良師指引、自主反思等經驗,將作品張貼展示,互評中優化升級,其作品宛如被雕琢過的美玉。
2.讀寫實踐拓展
寫作任務發布,恰似拋出創意“繡球”,以“我的學習成長故事”為題,要求學生融入校園春景,表達對開學的憧憬,刻畫老師的關懷,運用本單元手法抒情。學生伏筆耕耘,佳作頻出。
成果分享會,教室變身“文學沙龍”,作者登臺朗讀,聲情并茂。臺下同學投票,“最具真情獎”“最佳文筆獎”角逐激烈。教師點評妙語連珠,總結優點如選材新穎、描寫細膩,點明不足如情節拖沓、立意淺顯,推薦范文至校報,搭建展示“舞臺”,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
(四)單元總結與評價
1.知識回顧總結
知識競賽的擂鼓敲響,教室變成“賽場”,分組搶答,“確鑿”的讀音、《論語》名句釋義等題目紛紛呈現,學生眼疾手快,回顧字詞、文言、文學常識。梳理課文主旨、寫作特色思維導圖時,學生變身“小講師”,講解百草園的自由與三味書屋中的成長、《論語》的思想脈絡,完善知識“大廈”架構,筑牢根基。
2.多元評價
學生自評,手捧量表,依預習認真度、課堂發言頻次、作業完成質量、小組協作貢獻等維度回顧學習旅程,反思收獲知識“碩果”與懈怠“荊棘”,改進“航線圖”,揚帆再航。
同伴互評,小組圍坐,細評作文的結構與文筆,以及課堂互動活躍度與參與度,對彼此的優點不吝夸贊,誠懇提出建議,如“結尾倉促,可再添筆墨升華”,互學互鑒,攜手進步。
教師評價,綜合考量學生的出勤情況、測試成績、課堂活力與任務成果,評定A~D等級,評語個性化,對優秀的“學霸”褒獎有加,激勵后進“潛力股”,為后續教學“導航”,精準優化。
(作者單位:安丘市東埠中學)
編輯: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