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示范區大力發展蔬菜制種產業,推進科技創新、服務創新,推行“五統一”的社會化服務模式,實現了“小戶變大戶、大戶成農場”,解決了蔬菜制種產業發展“誰來種地、不會種、種不好”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老齡化、農業副業化、農村空心化等問題。
一、基本情況
濟源示范區位于豫西北、晉東南交界地帶,北倚太行,南鄰黃河,地勢北高南低,屬暖溫帶季風氣候,適宜的地理緯度、獨特的小氣候條件、天然形成的隔離條件,使其在蔬菜種子生產方面具有先天的發展優勢。近年,濟源示范區搶抓國家發展現代農業、振興民族種業、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機遇,構建以白菜、甘藍、蘿卜等十字花科,洋蔥、大蔥、韭菜等百合科,西瓜、黃瓜、苦瓜等葫蘆科為主的三大蔬菜良種繁育體系,組建省級蔬菜制種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形成了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合作社為紐帶、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為基礎、社會化服務組織為支撐的產業聯盟。通過推行統一區域規劃、統一育苗供苗、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生產管理、統一收購加工的“五統一”的生產模式,蔬菜制種已成為濟源示范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主導產業、農民脫貧致富特色產業、鄉村振興支撐產業。
濟源示范區高度重視蔬菜種業發展,將蔬菜制種產業作為鄉村振興中產業興旺的頭號工程,先后出臺了《濟源國家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規劃》《濟源蔬菜種子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規劃》《濟源種植業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 以推動產業發展。政府推出一系列支持政策,從科技創新、育苗設施、水利工程、農機補貼等各個環節入手,統籌利用中央、省、市各級各類資金9000多萬元,全力推進蔬菜種子基地的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標準化發展。2024年,農業社會化服務項目以“一卡通”的方式對蔬菜制種農戶服務補貼230萬元。
二、主要做法
(一)科學規劃基地,夯實產業基礎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進一步深入,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民老齡化、農業副業化、農村空心化問題日益突出。蔬菜種植基地主要位于偏遠的山區丘陵,自然資源匱乏,基礎設施滯后,不利于農業機械化操作和農機社會化服務的開展,一家一戶“零耕碎種”,農民不愿種、不會種、種不好等問題逐步凸顯。濟源示范區把改善山區發展環境、建設產業發展基地、實施富民增收工程作為蔬菜制種發展的重要內容,大力實施種子基地改造提升工程。以“減工、降本、提質、增效”為目標,農業農村局負責田間配套管網建設,水利局負責水源項目及主管網建設,推動王屋山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加建完工,財政金融局則負責統籌解決資金問題。同時,濟源示范區指導蔬菜制種企業購置或升級設備,如施肥覆膜起壟一體機、種苗移栽機、種子專用聯合收割機、脫粒機等。經過小范圍的整治,零碎土地由小田塊變成集中連片,蔬菜制種產業社會化服務標準實現了整地、播種、起壟、施肥、覆膜、移栽、植保、收獲、脫粒等全程機械化作業。
(二)強化科技引路,提升創新能力
濟源示范區充分發揮國家區域性蔬菜良種繁育基地的優勢,以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以科技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深化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單位的合作,引進國內蔬菜育種行業領軍人才,建成“河南省綠茵蔬菜種子工程院士工作站”“河南省十字花科蔬菜種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創新和集成一批蔬菜良種繁育新技術,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種,引進國家洋蔥特色物種育種聯合攻關首席專家吳雄研究員,組建“濟源洋蔥分子育種研究室”,開展洋蔥雜交育種研發,填補了國內空白。
(三)加強技術培訓,強化示范推廣
濟源示范區每年組織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同時指導蔬菜制種企業創建王屋山國家級星創天地、河南省農民田間學校,組建蔬菜制種科技特派員產業服務團,構建了“政府+企業+農民”為網絡的技術服務和生產管理體系;按照“五統一”要求,開展“保姆式”全方位技術指導服務,把技術要求和管理措施落實到育苗、整地、定植、施肥、植保、調控、采收、精選等種子生產的各個環節,基本實現了包村技術人員與種植農戶之間技術指導、技術咨詢的即時互通和全覆蓋。2022年以來,濟源示范區累計開展各類標準化生產培訓觀摩活動856次,參訓農民1.2萬人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標準技術服務1.6萬次,受益農民達48萬人次,實現山區萬余名傳統農民向職業農民的嬗變,切實提高了山區農民專業技能水平和產業現代化發展能力。
(四)增強利益聯結,拓寬增收渠道
濟源示范區健全利益聯結機制,探索產業幫扶新路徑。一是采取訂單生產模式。濟源示范區蔬菜制種產業主要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等產業化運作模式,訂單化比例達到100%。對脫貧戶、監測對象發展蔬菜制種的,全額墊付生產物資投入。二是建立風險保障機制。對出現自然災害造成的減產或絕收的,有關部門給予保底補償,保障種植效益。三是創新績效管理制度。一些大的制種企業,如河南綠茵種業,設置了種子質量獎、產量獎,對合作社、農戶所繁育種子達到合同約定優良質量標準的,提取溢出產值26.67~106.67元·hm-2獎勵給農戶,基本實現了對種植農戶的“二次分紅”。對種子基地推廣新技術、新裝備的,給予100%補助;對合作社、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改善水利設施,建設育苗溫室,推廣節水灌溉,購置專用機械設備的,給予50%以上的補助,累計補助金額達到3000萬元。
三、取得成效
(一)社會化服務推動農戶適度規模發展產業
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機制、“五統一”的生產模式,農業社會化服務有效涵蓋了蔬菜制種的關鍵環節。目前,集約化育苗供應率達50%,統防統治覆蓋率達50%,機械化采收率達55%,種子精選加工率達100%,綜合機械化率達70%,社會化服務產值達3000多萬元。濟源示范區通過關鍵環節托管社會化服務,極大地降低了勞動強度,解放了農村勞動力,逐步實現了“小戶變大戶、大戶成農場”的規模化生產模式,促進了傳統農民向職業農民、產業農民的轉變,吸引很多外出打工的農民返鄉創業,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的問題。
(二)特色產業富民成效明顯
濟源示范區蔬菜制種目前有30多類、600多個品種,種植面積達3 933.33 hm2,年產蔬菜種子480萬kg,
產值2.98億元,帶動全市11個鎮、279個行政村發展蔬菜產業增收致富。濟源示范區已成為河南省最大的蔬菜良種繁育基地、全國最大的洋蔥雜交種子生產基地、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種子生產基地,先后被認定為國家區域性蔬菜良種繁育基地、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蔬菜制種已成為特色產業、主導產業和富民產業,其收入最高可達到1200元·hm-2,累計帶動12 000多戶農民實現了脫貧致富,30多個種子基地從貧困村成功蛻變為“農村經濟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的先進村、樣板村。王屋鎮柏木洼村依托蔬菜制種產業,將73.33 hm2耕地統一流轉后,返租倒包給專業種植戶,采取“蔬菜制種+高山番茄”的種植模式,從育苗到采收全程由綠茵公司進行社會化服務。2023年,該村農業總產值達到1800萬元,實現了畝均產值過萬元的目標。
(三)三產融合發展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濟源示范區憑借優美的生態環境和厚重的文化底蘊,以花為媒,打破了傳統農業發展瓶頸,帶動全域特色游,唱響以“種業文化”“菜花文化”為主題的春季旅游品牌,拓展“蔬菜種業+”產業發展新業態,闖出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產業興旺的新路子,貢獻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的方案。大峪鎮東溝村立足蔬菜制種產業發展鄉村旅游,從原來“三多三少”土房子多、磚瓦房少,糧食作物多、經濟作物少,沒錢人多、有錢人少的窮山村,發展為“河南省鄉村康養旅游示范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作者簡介:段淑娟(1990—),女,河南濟源人,本科,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責任編輯" "劉沛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