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市是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現有耕地面積34.67萬hm2,常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在50萬hm2以上,總產量連續多年穩定在30億kg以上。根據秸稈資源臺賬統計,2023年,全市農作物秸稈理論資源量為468.33萬t。近年,開封市秸稈綜合利用工作著力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依托自身資源稟賦,以秸稈綜合利用試點項目為抓手,輻射帶動全市四縣、五區開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模式集成與推廣應用,逐步建立了“政府引導、市場推動、企業主體”的長效機制,初步形成了“農用為主、多元利用、產業增效”的秸稈綜合利用新格局。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逐年上升,2023年達到94.3%,相較于2020年提高了約1.5個百分點。
一、秸稈粉碎深耕還田肥料化模式
該技術模式是在小麥、玉米種植區域,充分發揮農業大型機械的優勢作用,在小麥收獲季節,利用帶有秸稈粉碎還田裝置的聯合收割機將小麥秸稈就地粉碎,均勻拋灑在地表,直接免耕播種玉米;在玉米成熟季節,將摘穗后的玉米秸稈粉碎兩次并均勻撒施秸稈腐熟劑,再利用大型拖拉機牽引犁具將粉碎后的秸稈翻埋到耕作層以下,耙平后播種下茬作物,秸稈進行自行腐解。秸稈機械粉碎還田能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強土壤保水保肥性能,提高作物產量,具有省力、高效的特點,有效解決了秸稈焚燒、還田效果不佳等問題,是當前最容易推廣和操作的秸稈利用方式。在秸稈機械粉碎還田肥料化模式推動下,2023年全市秸稈還田面積36.82萬hm2,直接還田率約60%,極大地緩解了秸稈禁燒的難題。
二、規模養殖飼料化模式
規模化養殖企業和秸稈收儲專業化服務組織形成聯合體,雙方密切協作,實現了由農田到養殖生產車間的空間轉換,形成了規模化利用鏈條,集成了規模養殖秸稈飼料化技術模式。企業將自種或“收儲運銷”體系收集的秸稈,通過秸稈青貯或者干貯藏技術制成營養齊全、適口性好的牲畜飼料。秸稈飼料經牲畜消化吸收后形成的糞便經過高溫有氧堆肥、發酵等處理方式,作為有機肥料還田。在秸稈規模養殖飼料化模式的推動下,全市已有十多家規模化養殖企業和合作社從事秸稈飼料化利用,2023年全市秸稈飼料化利用量為60.34 萬t,占“五料化”利用量的18.47%。
三、大型生物燃氣能源化模式
依托大型生物燃氣企業,以周邊秸稈和糞污為原料生產生物燃氣。主要技術為秸稈沼氣生產技術,即在厭氧環境和一定的溫度、水分、酸堿度等條件下,經過微生物的厭氧發酵產生沼氣的技術。制取的沼氣通過管道或壓縮裝罐供應居民生活用能,或者提純制取“生物天然氣”供車用或工業使用;制取沼氣后的沼渣、沼液可直接還田,也可加工制成有機肥或育苗基質。中電建蘭考生物質制氣有限公司,建有8套單體池容5250 m3的厭氧發酵系統,年處理秸稈3萬t、糞污20萬t,年產生物天然氣912.5萬m3、有機肥8.2萬t、沼液肥
20萬t。2023年,該企業依托蘭考縣本地的秸稈收儲運組織收儲黃貯玉米秸稈2萬t,所產天然氣成功并入城市天然氣管網,沼液沼渣加工為液態和固態有機肥對外銷售。
四、高值菌菇基料化模式
依托工廠化食用菌生產企業,充分利用周邊小麥秸稈為原料,將秸稈粉碎后添加菌種等其他輔料,再通過粉碎混合、滅菌冷卻、計量包裝等工藝制成食用菌基料。食用菌采收結束后,菌糠經高溫堆肥處理后歸還農田。位于蘭考縣的奧吉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小麥、稻草秸稈為主要原料,進行高檔食用菌工廠化種植。現有標準化恒溫車間60棟,全年可完成種植7個周期,365天可無間斷供應鮮蘑菇。企業依托秸稈經紀人或收儲運組織,年利用小麥秸稈量約1.3萬t,年產鮮蘑菇約2600 t,創造較高效益的同時,還帶動當地農戶120人就業。
五、生態板材原料化模式
以生態板企業為支點,以周邊農作物秸稈為原料,以“收儲運銷”體系為紐帶,以生態板材技術要點為核心,集成構建秸稈生態板材原料化技術模式。入駐蘭考縣的萬華禾香板業(蘭考)有限責任公司是秸稈板材行業的龍頭企業。該企業以稻草、麥草、蘆葦等農作物秸稈及果樹枝條等為原料制成的人造板材,被廣泛應用于家具制造領域。該企業在蘭考縣建有25萬m3無醛生態板和800萬m2飾面板項目廠區,年利用秸稈5000 t左右,輻射帶動周邊約2000 hm2小麥秸稈離田,還為當地提供了160多個就業崗位。
六、秸稈“收儲運銷”運營體系
按照“利用企業+鄉鎮收儲中心+村收購網點”的收儲網絡、“收儲中心(網點)+收儲專業隊伍(經紀人)”的收儲機制,建立覆蓋全市的農作物秸稈收儲運體系。根據秸稈資源分布特點,合理布局秸稈收購網點,鼓勵秸稈利用企業建設秸稈收儲點。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180個秸稈收儲點,其中萬噸級9個、千噸級52個。秸稈收儲運體系的建立提升了秸稈產業化、高價值利用水平。
作者簡介:張森 (1990— ),男,河南鄲城人,碩士,助理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工作。
(責任編輯" " 劉沛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