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能為小麥生長提供必需的營養,改善土壤環境,能實現小麥高產。因此,相關部門提出土壤改善措施,供種植戶參考。
一、秸稈還田
上茬作物收獲后,立即把秸稈打捆運出田間,不能運出田間的秸稈要粉碎還田,粉碎長度保持在3 cm以下,粉碎不留死角,拋撒均勻。秸稈還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提高土壤透氣性。還田地塊一定要深翻覆土,深翻前撒入秸稈腐熟劑30 kg·hm-2和尿素75~150 kg·hm-2,加快秸稈在土壤中的分解速度。
二、科學施肥
(一)配方施肥
秋收后及時取土晾曬化驗,根據土壤肥力狀況,按照小麥需肥情況進行平衡施肥,為小麥生長期需要提供充足的養分。目標產量在7500~9000 kg·hm-2的田塊,施用純氮肥210~240 kg·hm-2、五氧化二磷105~120 kg·hm-2、氧化鉀90~120 kg·hm-2,氮肥50%基施,50%拔節期追施,磷鉀肥全部底施。
(二)無機有機相結合
在基施無機肥作為底肥的基礎上,增施充分腐熟的農家肥30 000~45 000 kg·hm-2,或施用商品有機肥1500~3000 kg·hm-2,改變土壤理化性質和土壤結構,提升土壤通透能力,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促進小麥根系良好發育,提升小麥抗逆能力。
(三)分期追肥
根據小麥需肥規律及小麥長勢,在小麥生長期進行根部和葉面追肥,能夠滿足小麥生育期肥料的供應。群體較小、植株瘦弱的麥田可在返青拔節期追施尿素75~150 kg·hm-2。群體較大且個體健壯的麥田,可在起身期用15%烯效唑450~600 g·hm-2或磷酸二氫鉀2250~3000 g·hm-2兌水葉面噴霧控制旺長。在起身拔節期、揚花期、灌漿期用磷酸二氫鉀750 g·hm-2和重茬劑1500 mL·hm-2兌水葉面噴霧,可補充小麥生長需要的磷鉀肥和中微量元素,促進小麥健壯發育,提升小麥抗逆能力。
三、土壤改良
在基施底肥的基礎上,施入以動植物蛋白為主原料的含聚谷氨酸生物有機肥300~600 kg·hm-2和“萬能神醫”15 kg·hm-2生物土壤改良劑,好處很多。一是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透氣性。二是增加親水物質,增強土壤保水性能。三是增加有益菌含量,利用以菌克菌原理,吞食有害菌,大幅降低病菌基數,減少病害發生。四是增加活性物質,釋放土壤固定的養分,提升土壤固有肥力。五是增強解毒物質活性,解除土壤中積累的毒素,促進小麥健壯生長。六是激活小麥免疫能力,提高小麥抗逆性。
四、深耕作業
小麥種植前整地時進行深耕作業,打破犁底層,增加土壤耕層厚度,增強透氣性和保水持水能力。有耕作機械條件的可連年進行深耕,逐年加深耕層,從25 cm加深到40 cm,每年增加耕深5 cm。無耕作機械條件的旋耕地塊,每兩年深耕1次,切不可一次性深耕過深,造成表層土壤生土過多,影響小麥正常生長。
五、土垡晾曬
玉米收獲后及時進行土地深翻晾曬,既有助于空氣流通、提高土壤含氧量和土壤透氣性,又能促進水分蒸發,降低土壤濕度,給有害病菌生活提供不利的環境。深翻晾曬還能利用陽光中的紫外線和干燥環境,殺死病菌、蟲卵,促進土壤中的有機質分解和養分釋放,熟化土壤,提升土壤肥力。
六、水分調控
(一)澆蒙頭水
在小麥播種季節,若遇干旱,無論什么類型的土壤都要澆出苗水,即蒙頭水。根據旱情細水淋澆蒙頭水150~300 m3·hm-2。砂姜黑土類型土壤,無論是否出現旱情,均要在播種后澆蒙頭水,彌實土壤縫隙,保障小麥出苗水分供應。
(二)澆越冬水
小麥越冬水一般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中旬澆灌。在日平均氣溫5℃、夜凍晝消時澆水,弱苗麥田適期內早澆,壯苗麥田適期內晚澆。澆水時不宜大水漫灌,但要澆透,澆水量在750 m3·hm-2左右。避免田內積水夜間上凍時出現凌汛現象,結合苗情和澆水,可追施尿素75~150 kg·hm-2。
(三)澆拔節水
根據旱情,在小麥起身拔節期,澆拔節水225~450 m3·hm-2,缺肥弱苗麥田拔節前澆水,并追施尿素120~150 kg·hm-2。旺長麥田鎮壓劃鋤,在拔節后期澆水,追施尿素75~120 kg·hm-2。
(四)澆灌漿水
小麥揚花后10~15天,根據墑情、小麥長勢情況科學澆灌,保障灌漿期小麥水分供應,澆水時應細水慢澆,田間無積水,切忌大水漫灌,預防后期倒伏。
作者簡介:劉云霞(1978—),女,河南商水人,大專,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責任編輯" " 劉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