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莖基腐病是由假禾谷鐮孢菌、禾谷鐮孢菌等多種鐮孢菌引起的土傳性病害。目前,這種土傳病害已成為影響安陽市小麥生產的主要病害之一,造成的經濟損失逐年加大。
一、發生特點
小麥莖基腐病病菌主要侵染小麥莖基部,以菌絲體殘存在土壤和小麥玉米的病殘體中,在小麥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該病的侵染適宜溫度為20~24℃。待小麥發芽后,病菌即可從小麥根莖處侵入,導致侵染部位發病,苗期會導致爛種、死苗,莖基部葉鞘和莖稈變淺褐色至褐色,嚴重的會導致根部腐爛。莖基腐病的隱蔽性強,成穗后莖基部變褐色,向內侵染莖稈可形成不規則的褐色斑塊,當田間的濕度較大時,莖節處可見紅色或白色霉層。穗期病株籽粒不飽滿,嚴重時整株枯死產生枯白穗。發病田一般造成減產5%~10%,重發田減產在50%以上,甚至造成絕收。
二、原因分析
(一)種植習慣
受種植習慣的影響,安陽市大部分農戶播種時間普遍偏早,播種量普遍偏大,播種深度普遍偏深,造成小麥基部通風透光條件差,有利于莖基腐病的發生。再加上小麥高產品種抗性差等因素,導致菌源積累,莖基腐病逐年加重。
(二)秸稈粗放還田
受秸稈長期粗放還田的影響,安陽市大部分秸稈通過旋耕的方式直接還田進入耕作層,病殘體浮于表面,造成田間菌源量積累,尤其是免耕的麥田發病嚴重。
(三)施肥不合理
在生產上,氮肥施用多、鉀肥與磷肥施用少的田塊,有機肥施用偏少的田塊發病概率高,長期施用化肥土壤板結的地塊發病更嚴重。
(四)氣候條件
小麥莖基腐病的發生程度與溫度、濕度密切相關。如遇暖冬等,小麥抗逆性差,莖基腐病會重于常年。
(五)防治習慣
農戶在施藥時,往往沒有在莖基部噴施的習慣,噴液量較小,達不到防治要求。
三、防治措施
(一)農業防治
1.選用抗(耐)病品種。可選擇種植抗(耐)該病的品種,或者抗逆性強的品種,如泛麥8號、周麥27、鄭麥136、鄭麥7698等。
2.輪作倒茬。有條件的田塊可與非禾本科作物輪作倒茬,如瓜菜類、豆類、油菜等,可以降低田間菌源的積累,減少小麥莖基腐病的發生。
3.科學播種。播種時要適墑、適時、適量,常年發生小麥莖基腐病較重的麥田,可適當推遲5~7天進行播種,安陽市以10月中旬以后播種為宜,播種深度不超過5 cm,合理密植。
4.精細整地。秸稈還田的田塊要旋耕結合深耕,充分粉碎秸稈后均勻翻壓入土,避免密集成堆。旋耕土壤壓實有利于減少莖基腐病的發生。
5.合理施肥、灌溉。加強田間管理,提升小麥抗病能力??梢酝ㄟ^科學澆水、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等方式,開展綠色健身栽培,培育壯苗。
(二)化學防治
1.土壤處理。在進行深翻整地時,選用低毒廣譜的殺菌劑對常發田塊土壤進行處理,如多菌靈、代森錳鋅、福美雙等,可以有效殺滅土壤中的病原菌。
2.種子處理。藥劑拌種和種子包衣可顯著降低小麥苗期莖基腐病的發病率。小麥播種前可選用13%苯甲醚·咯菌腈·噻蟲胺種子處理懸浮劑,或33%咯菌·噻蟲胺懸浮種衣劑,或200 g·L-1三氟吡啶胺種子處理懸浮劑對種子進行處理,同時達到殺菌防蟲的目的。
3.生長期防治。小麥莖基腐病病株率達5%時,可施用75%丙硫菌唑水分散粒劑150~255 g·hm-2,或10%丙硫唑懸浮劑1050~1200 mL·hm-2,或25%吡唑醚菌酯懸浮劑450~600 mL·hm-2等藥劑,在晴好天氣對準小麥莖基部均勻噴霧,用水量不低于450 kg·hm-2。
4.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早春噴施蕓苔素內酯、氨基寡糖素等植物誘抗劑,預防小麥凍害的發生;小麥分蘗至拔節初期噴施多效唑、矮壯素等植物生長調節劑,可增加田間通風透光性,有效提升小麥植株的抗逆能力,減少莖基腐病發生為害。
四、建議
為更好地做好小麥莖基腐病防治工作,在小麥生長的各個關鍵時期,植保部門應牽頭組織農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了解當前發生情況,抓住防治的有利時機,通過召開培訓會、現場會、發放技術資料、多媒體宣傳等多種形式,增強群眾防控意識;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全面落實包衣拌種等關鍵技術,對達到防治指標的田塊及時開展化學防治,通過多種方式降低田間菌源數量,控制小麥莖基腐病在安陽市的發生、發展和蔓延,為糧食安全生產打下基礎。
作者簡介:陳宇楠(1993— ),女,山東巨野人,碩士,農藝師,主要從事病蟲測報與防治工作。
(責任編輯" " 劉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