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試驗地點、材料與方法
(一)試驗地點
試驗地點設在國家超級雜交稻“百千萬”高產攻關項目區內,設置生物農藥防治區面積4.67 hm2,對二化螟、稻瘟病、水稻紋枯病等進行適時防治。
(二)試驗材料
試驗藥劑為10%氟苯蟲酰胺+5.7%甲維鹽、75%三環唑、40%稻瘟靈、32.5%苯甲·嘧菌酯。氟苯蟲酰胺對鱗翅目害蟲具有很強的殺傷性;甲維鹽對鱗翅目和雙翅目害蟲具有較強的殺傷性;三環唑是一種防治稻瘟病的專用殺蟲劑;稻瘟靈的主要成分是三唑酮,可以防止真菌的生長繁殖,達到控制病害的目的;苯甲·嘧菌酯可以抑制真菌的菌絲生長或直接殺死真菌,可以有效抑制絲核菌、白粉菌科、銹菌目等病害。將這些不同生物制劑和低毒農藥按比例混合噴施,可以有效防治水稻生長期間的二化螟、稻瘟病和水稻紋枯病等病蟲害。
(三)試驗安排
5月30日,用5.7%甲維鹽150 g·hm-2、10%氟苯蟲酰胺150 g·hm-2、磷酸二氫鉀1500 g·hm-2和75%三環唑150 g·hm-2等混合兌水1000 kg·hm-2噴施,主要用來防治二化螟一代和稻瘟病。7月20日,用5.7%甲維鹽150 g·hm-2、10%氟苯蟲酰胺150 g·hm-2、
32.5%苯甲·嘧菌酯600 g·hm-2、磷酸二氫鉀1500 g·hm-2和40%稻瘟靈1500 mL·hm-2等混合兌水1000 kg·hm-2防治二化螟二代、稻瘟病和紋枯病。選擇綠色防控示范區相鄰的稻田667 m2不防治,設為空白對照區。空白對照區與綠色防控區要有一定間隔。
二、結果與分析
(一)科學使用藥劑區
7月5日和8月21日分別對綠色防控示范區、農民自防區和空白對照區進行害蟲調查。采取平行跳躍式取樣法,每塊田取20點,每點查5叢,共100叢。取樣時選取受害中等區域,不取受害嚴重或無受害區域,確保取樣具有代表性。記錄總叢數、百叢蟲量,取樣后立即調查蟲量,以防隔段時間蟲爬走。調查數據詳情見表1。
(二)調查水稻乳熟期紋枯病和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調查水稻乳熟期紋枯病采用直線取樣法,綠色防控示范區和農民自防區調查500叢,空白對照區調查100叢,查清總株數、病株數,計算叢、株發病率,并從中選取10叢進行嚴重度分級,計算病情指數。調查稻瘟病采用5點取樣法,綠色防控示范區和農民自防區調查50叢,空白對照區調查10叢,查清總株數、病株數,選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叢稻,查清綠色葉片的總葉數、病葉數,進行嚴重度分級,計算病情指數。科學使用農藥防治水稻乳熟期紋枯病、稻瘟病(稻葉瘟和穗頸瘟),效果見表2。
三、效果評價
試驗調查結果顯示,混施氟苯蟲酰胺和甲維鹽對二化螟一代的防效為83.57%,對二化螟二代的防治效果為89.91%;在防治二化螟一代的同時,蟲口密度大幅降低,減小二化螟二代為害,同時也降低了越冬螟蟲基數,防治效果極為顯著。混施三環唑、稻瘟靈和苯甲·嘧菌酯對防治水稻紋枯病、稻瘟病效果極為顯著。其中,對稻葉瘟、穗頸瘟的防效均高出農民自防區20個百分點以上,對水稻乳熟期紋枯病的防效高出農民自防區36.94個百分點。
作者簡介:虞明超(1971— ),男,河南信陽人,大專,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相關工作。
(責任編輯" " 劉沛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