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寧縣地處豫西丘陵山區,地形地貌總體為“七山二塬一分川”,年平均氣溫為13.9℃,晝夜溫差11~17℃,年降水量在630 mm左右,降雨周年分布不均勻,屬典型山區旱作農業縣。農作物種植以小麥、玉米、甘薯、谷子、豆類等為主。甘薯具有適應性廣、抗逆性強,耐旱、耐貧瘠、病蟲害較少等特性,營養價值較高,對人們調劑生活飲食具有重要作用。洛寧縣常年種植甘薯面積3333 hm2左右。洛寧縣農業農村局在生產實踐中積極探索符合本地域的甘薯高效栽培技術,對提高作物產量、增加農民收入具有較好的帶動作用。
一、土壤選擇
甘薯喜歡溫暖濕潤的環境,適宜在土層深厚、土質疏松、孔隙度大、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的地塊生長,在此類地塊種植甘薯有利于薯塊膨大和田間管理,且能獲得較高的產量。不適宜在易積水、土壤黏重易板結且土壤酸堿度失衡的地塊種植,此類型土壤中不利于根系呼吸、影響薯塊膨大。
二、品種選擇
種植戶應根據售賣目標群體選擇適宜的種植品種,進行淀粉加工的選種淀粉產量高的品種,如商薯19、洛薯13等品種。烘烤食用的選種糖分高、商品性狀好的品種,如煙薯25、龍薯9號等品種。結合本地域市場需求及種植效益,豫西丘陵山區宜選用商薯19、鄭紅23、鄭紅22、普薯32、煙薯25、豫薯13、洛薯13等品種,這些品種兼具鮮食、打粉等效用,均具有耐低溫、耐弱長、耐貯藏等特點。
三、栽植方式
(一)栽前準備
1.深耕改土。甘薯種植應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松、有機質含量豐富的地塊。豫西丘陵山區應在冬前進行深耕25~33 cm,可改善土壤團粒結構,曬墑凍死部分病原菌、蟲體。開春后耙地起壟,壟畦應當做到壟距相等、壟溝深窄一致、壟面平,一般壟距為70~80 cm,壟高為20~30 cm,可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
2.科學施肥。按照控氮、穩磷、增鉀的原則,宜采用化肥與有機肥相結合的施用原則,根據產量指標調整施肥比例,多施用草木灰等農家肥,可預防地下病蟲害,提高甘薯的產量和質量。耙地起壟時施入有機肥約60 m3·hm-2,優質生物有機肥750~1050 kg·hm-2,甘薯專用配方肥900~1200 kg·hm-2。起壟后覆蓋地膜,可提高局部地溫、保護好底墑、抑制雜草等。
(二)適時栽插
1.溫度。豫西丘陵山區栽植春薯較多,適當早栽雖然延長了甘薯的生長期,促使莖葉早發,提高薯塊干物質含量及增強抗自然災害的能力。但甘薯生長期由于受低溫等自然條件的制約,易造成幼苗僵苗不發、缺苗斷壟等現象。洛寧縣的甘薯栽種時間一般在4月中下旬,以氣溫穩定在15~16℃、深處10 cm地溫穩定在17~18℃時栽植為宜。
2.選擇壯苗。甘薯在長期的營養繁殖過程中,病毒還會在薯塊或薯苗體內不斷增值積累,病害逐年加重,在種植過程中極易感染積累病毒、細菌和類病毒,導致產量和品質急劇下降。目前,利用莖尖分生組織培養脫毒甘薯秧苗已經成為防病治病,以及提高產量和品質的首選方法。經過脫毒的甘薯一般萌芽較好,具有栽植后成活快、封壟早、營養生長旺盛、結薯早、膨大快、薯塊整齊而集中、商品薯率高等特性,一般可增產30%左右。結合生產實踐,薯苗應選擇苗齡30~35天,莖粗節短,莖韌不易折斷(折斷后漿汁濃),葉色濃綠,葉片肥厚、大小適中,頂部三葉齊平苗高20~25 cm,百株苗質量750 g左右,莖粗約5 mm,節數為5~7節,節間長3~5 cm,全株無病蟲害的壯苗。
3.注重栽植方式。可根據甘薯品種和土壤地力適度調整栽植密度。薯苗栽植前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50%多菌靈膠懸劑500倍液等浸苗10 min左右,可防治甘薯黑斑病。在壟中間開溝深5 cm,薯苗平放,地上留頂部3片展開葉,覆土壓實。栽種后即澆足水。
4.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提高產量的中心環節。一般春薯種植密度為5.25萬~6萬株·hm-2,夏薯種植密度為6萬~6.75萬株·hm-2。行距為60~66 cm ,株距為25~27 cm。
四、田間管理。
(一)及時查苗補栽,以保證全苗
甘薯栽種前要剔除病苗、弱苗、雜株等。甘薯栽種后4~5天時要查看薯苗生長情況,發現缺苗死苗的及時補栽壯苗,保證全苗。
(二)適時做好水、肥管理
甘薯生長期間對水分需求較為敏感,栽植后30~40天是莖葉生長迅速且塊根開始膨大時期,應滿足水分需求。甘薯生長中期,若降水天氣較多,應注意防澇,及時排水,防止薯塊腐爛和硬心。如遇伏旱,應及時澆水,但水量不宜過大。甘薯生長后期莖葉生長放緩,田間持水量宜保持在60%~70%,若久旱無雨,小水澆灌即可。收獲前20天應停止澆水。根據甘薯不同生育階段進行科學合理追肥。長勢弱的地塊可在栽種后30天左右追施尿素112.5 kg·hm-2。薯塊膨大期可適當追施鉀肥75~150 kg·hm-2。
(三)及時做好病蟲害防治
甘薯的蟲害較輕時采用頻振式殺蟲燈、黑光燈、性誘劑、糖醋液等進行物理誘殺。蟲害較嚴重時,噴施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蟲苯甲酰胺等藥劑,可防治蠐螬、甘薯麥蛾等;噴施啶蟲脒、吡蟲啉等可防治煙粉虱和蚜蟲。也可選擇與煙葉、玉米等作物進行輪作倒茬,改善土壤環境,減輕病蟲草害的發生。
五、適時收儲
一般在10月上旬且地溫降至15℃時開始收獲,降至12℃時收獲結束。宜選擇晴天上午收刨,適當晾曬,當天下午入窖。收獲時要做到“四輕”(輕刨、輕裝、輕運、輕卸),以防薯塊脫皮。
甘薯儲藏場所應用百菌清、硫磺等熏蒸,或噴灑甲基托布津、多菌靈等進行消毒殺菌。甘薯儲藏應精選無病蟲、無腐爛、無傷口、無破皮的薯塊。甘薯儲藏期間窖溫控制在10~15℃、空氣相對濕度在85%左右,并適當通風換氣。
收獲結束后應及時將病爛薯塊、病秧等集中銷毀或深埋,以減少翌年病害初侵染源。
作者簡介:王柏波(1990— ),男,河南洛寧人,本科,助理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責任編輯" " 程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