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陽縣地處豫西丘陵山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等特點,很適合甘薯生長。近年,汝陽縣探索出一套適合豫西丘陵山區的甘薯覆膜滴灌、促早熟、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模式,帶動鮮食甘薯產業健康發展。全縣甘薯種植面積已達150萬hm2,是汝陽縣的第二大秋糧作物。適合汝陽縣種植的高品質甘薯品種主要有:普薯32、瑪莎莉、哈密等食用型品種,商薯19、洛薯13、濟薯26等淀粉型品種,煙薯25、龍薯9號等烘烤型品種。
一、育苗期管理技術
(一)育苗棚的選擇
甘薯育苗棚應搭建在地勢平坦、背風向陽、不積水、旱能澆、澇能排的地塊,未曾培育甘薯苗的地塊最好。用老育苗棚育苗的要將表土除去,同時施用30%辛硫磷微囊懸浮劑與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進行處理。
(二)選用無病薯塊作種薯
從甘薯無病區嚴格挑選無病薯塊引進作種薯。用52~54℃溫水浸泡10 min,或用碧護5000倍液處理種薯。用碧護處理過的種薯,可以提前2~3天出苗,提高出苗率和抗病性。嚴禁使用未完全腐熟的糞土和舊苗床土育苗。
(三)適期擺薯蓋膜
一般選擇在無風的晴天擺放種薯。先將苗床表土攤平,然后開始擺放種薯,擺放整齊后蓋一層薄土,小水漫灌至苗床全部悶透墑,然后將棚膜蓋上。苗床期一般不需要澆水。應在薯苗基部留長3 cm左右時采收甘薯移栽苗,可減少薯苗帶病,降低病害的發生概率。
二、大田期管理技術
甘薯種植選擇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水利條件較好的地塊,做到旱能澆,澇能排。冬季深耕30 cm左右,曬墑可減少病蟲害。開春后旋耕1~2遍,然后耙地起壟。起壟時一起施入生物菌肥750 kg·hm-2、餅肥750 kg·hm-2、 甘薯專用復合肥225 kg·hm-2等。壟距100 cm,壟底寬80 cm,壟高40 cm,壟頂寬30 cm。壟畦做好后鋪設滴管設備,然后選用寬120 cm的地膜覆蓋在壟上。先蓋膜后栽苗,單行種植甘薯。4月上中旬,地溫穩定在15℃時就可以移栽薯苗。甘薯生長期間要根據生長情況通過滴灌按需追施磷鉀肥或水溶肥。
甘薯苗健壯的標準為葉色濃綠,6~8 片展葉,葉片大而肥厚,頂葉齊平,莖節粗短,莖長20~25 cm,莖粗約5 mm,百株苗質量在500 g 以上。食用型和燒烤型甘薯可實行錯峰種植,錯峰收獲,以提高經濟效益。一般在4月上中旬可以栽種第一批,以后每隔10~15天栽種一批。采用平栽薯苗,在壟中央開溝深約5 cm,間隔17 cm左右平放1株薯苗, 然后覆土壓平。一般種植密度為6萬株·hm-2。薯苗栽種前要用30%辛硫磷微膠囊劑15 kg·hm-2與碧護混合液蘸根,再用蘸根后的藥水灌根,可有效防控對莖線蟲、蠐螬、螻蛄、金針蟲、地老虎等地下害蟲,同時可以促進薯苗早生根,縮短緩苗期。
一般鮮食甘薯品種在栽種后110天且薯塊生長到150 g以上時即可靈活采收上市。根據栽種時間每15天收獲一批,保證市場鮮薯供應。
三、示范增產效果調查
甘薯種植采用深翻高起壟、地膜覆蓋、鋪設滴管、早移栽早收獲等一系列增產措施,可起到增收目的。示范結果表明,覆蓋地膜比常規種植區增產30%左右,增收50%以上。
2022年8月14日,在汝陽縣柏樹鄉布嶺村紅薯示范方進行了測產,單位面積株數為5.83萬株·hm-2,
平均每株結薯數 2.9,平均每株鮮薯質量 595.5 g,按95%校正系數計算,鮮薯產量約3.12萬kg·hm-2,按照當時鮮食紅薯市場價格4元·kg-1,示范區紅薯產值達12萬元·hm-2。2023年10月18日,在汝陽縣劉店鎮沙坪村紅薯示范方進行測產,普薯32單位面積株數為5.86萬株·hm-2,平均每株結薯數 2.9,平均每株鮮薯質量 595.5 g,鮮薯產量約6.3萬kg·hm-2。
甘薯栽種覆蓋地膜需要增加成本投入,但除草成本降低了。地膜覆蓋比常規種植增加成本7200元·hm-2,增加收益3.75萬元·hm-2,扣除投入成本,單位面積平均增收3萬元·hm-2。
四、討論
甘薯覆膜栽種模式相對于露地常規種植,經濟效益較高,但對種植技術的要求也較高。只有在土壤肥力及品種選擇、銷售等方面有完善的配套措施,才能達到較高的效益。機械不配套是甘薯覆膜種植的主要難題,機械不配套造成栽種、收獲等用工成本增加。
總之,不同種植模式、不同管理方式種植甘薯,產量差別較大。種植管理粗放、種植不規范對甘薯產量影響很大,若想實現地膜覆蓋種植高產的目的,就應種植密度合理,適合使用配套機械化,提高種植質量和管理水平。
作者簡介:王念麗(1979— ),女,河南汝陽人,本科,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責任編輯" " 程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