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關村論壇重點關注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要素和內涵,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和社會組織如何共同創建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推動協同創新和產業發展等問題,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重點議題之一。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北京的重要講話中進一步明確了北京的城市戰略定位,其中之一就是建設全國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中關村是主戰場,是排頭兵,經過30多年來的創新發展,特別是在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過程中,中關村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最大限度地激發各類主體的創新活力,逐步構建起了以領軍企業、高校院所、人才、資本、創業服務機構、創業文化等六大要素為支撐,具有中關村特色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成為全國最具有吸引力的創新創業中心。
2014年9月25日,2014中關村論壇開幕。主論壇外,此次論壇共設置4場平行論壇,包括大數據專場、互聯網金融專場、創業發展專場以及技術轉移專場。4場平行論壇的主題分別為“大數據開啟智能生活”“互聯網金融:融合與發展”“創業無界,跨境加速”以及“國際生態環境與能源技術轉移”。
其中,大數據專場以大數據為切入點,圍繞大數據應用對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升智慧城市建設和治理能力相關主題,以及中國企業如何利用大數據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展開討論。
作為2014年全國兩會的熱點,這并不是第一場關于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討論。2013年以來,京津冀正在成為全國發展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京津冀三地密集互動,國家已經從國家層面著手啟動首都經濟圈發展規劃編制。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提出重大戰略思想。
年底,時任北京市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在接受采訪時提到,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是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也是責任共同體。發揮中關村示范區的示范引領作用,推動京津冀協同創新,既是中關村義不容辭的使命和責任,也是中關村廣大創新創業主體發展的重大機遇。
到2014年,中關村推動與津冀重點區域創新合作,已初步形成多主體、多層次、多領域的格局態勢。一是聚焦重點,以共建項目為抓手開展了一系列務實合作。分批與天津濱海新區、寶坻,河北唐山、承德、廊坊、保定等區域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同時配合支持張家口發展大數據產業,著力建設張北云計算產業園;積極支持石家莊市建設集成電路封裝測試產業園。二是通過政府引導,推動創新主體合作。著力構建多主體參與的創新合作體系,大力支持企業、高校院所、產業投資機構和科技咨詢機構、協會、聯盟等服務機構,共同推動非政府性交流活動,促進區域和企業、機構間的互動和協作。中關村企業已在河北設立分支機構1029家,在天津設立分支機構503家;一批社會組織將服務平臺延伸到天津、河北有關區域;清華大學與河北廊坊、秦皇島、唐山等多地共建研究院、科技園、研究中心,北京大學與天津、河北合作項目超過330個;一批科技服務機構加速落戶津冀,清控科創與天津東麗聯合打造的孵化器總面積達3萬平方米,入駐企業超過100家。三是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積極利用社會資本,引導創新資源高效流動配置,實現利益共享。
郭洪表示,下一步,中關村要在更高起點,系統謀劃構筑區域一體創新創業生態系統,重點抓好七大工程實施,積極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點工程,創新社區共建,打造跨區域特色產業帶,推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推動科技項目聯合攻關和新技術新產品示范應用,構建京津冀人才圈,建設區域金融服務體系。
《中關村》雜志也發表評論表示,中關村在京津冀建設發展中大有作為,是發揮示范作用的難得機遇和廣闊天地。一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把習總書記對中關村“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不能等待不能觀望不能懈怠”的指示精神發揚光大,在神州大地開花結果;二是把中關村創新標志的“1+6”政策及其演化的“1+N”舉措推廣開來,輻射、加速、引領,發揮示范效應;三是讓中關村多年積淀的技術創新成果移花接木推廣出去轉化為生產力,讓儲備的高端技術人才無論是“海龜”抑或“土鱉”在“京津冀”的大舞臺上展示才能,使中國“硅谷”中關村成為創新源頭和人才園地;四是有利于中關村高瞻遠矚避免固步自封,走出“小村莊”,奔赴“大天地”,放眼世界,學習兄弟省市的經驗,取長補短,實現多贏的局面。
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中關村示范區全年呈現穩中快進的良好發展勢頭,高新技術產業總收入突破3萬億元大關,收入和利潤同比增速雙雙超過20%,對北京轉方式調結構、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以及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中發揮了重要示范引領作用。
論壇期間,中關村指數連續第三年發布。“中關村指數2014”確定創新環境、創新能力、產業發展、企業成長、輻射帶動、國際化作為6個一級指標,具體包括14個二級指標以及38個三級指標,從多個方面刻畫中關村創新發展的最新態勢。
指數顯示,2013年,中關村綜合指數快速增長至242.1,較2012年上漲了47.5點。其中,2013年,國際化指數達到293.4,躍居第一位;創新環境指數達到284.5,位居第二;創新能力指數達到245.6,位居第三;輻射帶動指數為229.8,產業發展指數為206.4,企業成長指數為181.0。
此前國家發改委公布的中關村發展規劃目標是“到2020年,把中關村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技術產業基地”。“中關村指數2014”表明,在中央政策和各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中關村的創新創業環境不斷優化,企業創新能力也在不斷提升,正在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發展目標穩步邁進。
從中關村綜合指數的一級分項指數增長情況來看,2008年至2013年,6個一級指數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高端要素聚集態勢明顯,創新創業生態系統逐步完善。人才資源豐富,高端化和多元化特征突出。自主創新能力快速提升,率先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格局。經濟規模與效益的持續提升,加速推動了首都經濟轉型升級。潛力企業持續涌現,領軍企業引領作用不斷增強。對外輻射效率顯著提高,對津冀地區帶動效應逐步顯現。國際資源配置能力日益增強,國際化發展步伐加快。